正文

父親的回憶錄(童年-文革結束)第三部 4

(2018-04-13 19:45:29) 下一個

菌肥確實是一項新生事物,是利用固氮微生物增加土壤的氮肥,從而達到增產的目的。當時推行的菌肥大體上有兩種,一種是代號“5406”固體氮菌;另一種是代號“920”是赤黴素,屬於刺激作物生長的刺激素,通過強化生長,促進作物產量提高。為了抓好這項新生事物,縣裏專門成立了二、三十人規模的研究所,稱為“新生事物研究所”,為在全縣推廣此項技術和菌種;各公社都相繼成立了菌肥站、菌肥廠等,經常拉練評比,主要評比菌肥的質量和推廣應用的麵積。前一段黑城子公社的 菌肥生產是由一個姓吳的女同誌負責,由於沒有抓好經常受到批評,小吳也是沈陽農學院畢業的,比我們晚兩年,趕上文化大革命了,少學了兩年業務課,她工作也非常勤奮努力,但是畢竟參加工作時間短,農村工作經驗少,因此工作處於被動狀態。經過與小吳接觸,她非常歡迎我去抓這項工作,這樣她也不再東奔西跑了,也不再挨批評了,她認為我接手菌肥生產是救了她一架。

接手菌肥工作,我感到並不陌生,因為在大學的課程學過生物和微生物,隻不過我們學的微生物主要是病源微生物,在接種、培養、分離、擴大作法上都是大同小異。為了搞好菌肥生產,我首先建議公社應該成立一個具有一定規模的菌肥廠,這是推廣菌肥生產龍頭,因為隻有菌肥廠生產出質量好的一、二級菌種,才能在生產應用單位擴繁出高質的菌肥,並且要有一定生產量,滿足基層的生產需要。根據我的意見,把公社展覽館的8名說明員利用起來,菌肥廠也設在展覽館附近,有講解任務時她們可以去接待參觀者;沒有任務就參加菌生產,這倒是解決了平時這邦講解員的管理問題,因為平時講解任務並不多,閑著容易出毛病;有人說3個姑娘一台戲,這裏有8個姑娘的確鬧的挺利害,有我來管理順理成章,因為從辦展覽培訓起就一直由我把他們培訓出來,現在又來組織他們生產菌肥,她們也都樂意作。我們又增添一個大容量的電熱“高壓滅菌器”,重新製作了接種箱、培養室,製作室也都進行了改造和修整,很快就掛牌營業了。我是廠長,聿喆是技術員,總共十來個人的菌肥廠生產安排的井井有條,由於把住了“接種”關和“高壓滅菌”的兩個關鍵環節,菌肥質量有了明顯提高。肉眼觀測一級菌種的質量已經達到或超過了縣研究所的要求標準;基層擴繁點的條件,也逐個進行了整頓,各大隊領導也非常重視,都怕在公社會議上挨批評。為了普及推廣菌肥生產技術,我編寫了有關菌肥生產的科普材料,以問答的形式對菌肥的生產目的意義及提高菌肥質量的技術關鍵措施,以及使用時的注意事項。通過公社廣播站反複在全公社播講,菌肥生產形勢由原來被動書麵很快扭轉了,不到兩個月,縣裏的有關部門就來總結經驗,並在全縣菌肥生產會議上受到表揚,成為全縣的先進單位。

一天,祥順號大隊第二生產小隊的隊長,會計等一行十來個人套著大車拉上一車地瓜、土豆,來到公社送到我們家,說是“今年二隊獲得了曆史上的大豐收,社員收入也比每年都多,,大家高興了,沒忘這是你老王領著我們幹的,這些地瓜是你們自留地生產的,今天給你送來了”,我一看這車地瓜足有千十多斤,自留地的事我也知道,是我決定自留地由生產隊統一耕種,到秋天再按各家的麵積進行分配,我高興的收下了,並希望二隊明年再創豐收,我請大家吃點便飯喝點小酒,我非常理解二隊的同誌們,這是真心的。

進入了冬季,是菌肥生產的淡季,講解任務又不多,能不能利用現有條件搞點副業,創點收益也能解決這些姑娘們的工資和補貼。菌肥生產過程中,培養菌種需要溫度和濕度,溫度一般要求在25-26度,為了充分利用培養室的熱能,我們購入了大量的蒜頭,然後用木盤放上沙子,生產蒜苗,這在冬季的農村可是新菜,當地煤礦工人買菜都得到50公裏遠的縣城去買,這回家門口就有新菜了,第一批蒜苗長勢非常好,收割後很快就銷售一空,見到有回頭錢了,大家幹勁更足了,生產量增加了,不但用培養室的有效空間,而且其他凡是能利用的地方都用上了,這叫菌肥蒜苗生產兩不誤。

快過元旦了,縣新生事物科研所的全體人員在所長兼縣新生事物辦公室主任的親自帶領下,來到黑城子公社菌肥廠參觀學習,找差距,當研究所的同誌看到了我們的一級菌種的質量時,都感到驚訝,沒想到這樣的工作條件,能生產出這麽好的菌種;同時對大規模的蒜苗生產也非常讚許。他們主要是看到了基層菌肥廠工作人員的精神麵貌,這是他們所不具備的。在後來的全縣新生事物經驗交流會上,黑城子公社的菌肥廠被列為先進單位,並在大會上發了言。時間不長,中央電影製片廠來到北票,拍攝菌肥生產的科教片,黑城子公社被列為拍攝現場之一,為了迎接這次拍攝,公社非常重視,組織有關大隊和群眾,展示了菌肥在農業生產中的實際應用情況,動員了50多人,10多輛大車和兩台拖拉機,場麵還是滿大的。

為了追求良好的增產效果,菌肥廠開展了菌肥應用的田間實驗,具體由聿喆負責,通過使用菌肥和不使用菌肥的對比實驗,來比較玉米、大豆、花生等作物的增產效果,從實驗的效果看,玉米幾項重複實驗,平均增產16-20%,花生的增產幅度最大,平均能達到30-35%。為了進一步擴大固氮菌的種類,我們專門在有可能產生固氮菌的土壤中,分離出了20多種具有固氮作用的菌類和放線菌類,並且進行了反複提純,製出菌肥,進行小區試種實驗,積累了大量的數據,這些資料引起了國內有關研究所的關注,有的研究所派人來索取菌種和資料,就連沈陽農學院高山子分校也來到黑城子公社菌肥廠,共同探討菌肥的新品種開發課題。高山子分校是沈陽農學院按著毛主席“農業院校要到農村辦學”的指示精神,把農學係搬到了高山子。

為開辟菌肥廠的多種經營,結合我所學的專業,利用菌肥廠的培養室的餘溫,我們又辦起了孵化廠,孵小雞,這是最受農民歡迎的一件事。

說起孵化廠還有一段故事,搞孵化必須要有孵化設備,雞蛋的孵化最高溫度要達到30度,而孵化期間的溫度隨著孵化的進程,溫度既要相對穩定,又要在21天的乳化時間內,逐漸降到18℃左右,小雞就破殼而出了,這就要求要有較好的控製溫度的手段。為了把一間培養室變成一個孵化器,我請教了地區高中的物理教師,請他按照我們的要求,給我們裝一個孵化室;但是因為這位物理教師又是學校的文藝宣傳隊的輔導教師,最近朝陽市要舉辦文藝匯演,黑城子中學又是唯一代表北票縣參加匯演的單位,當時這位老師正愁著拿什麽節目參加匯演呢?當他知道我的特長,主動提出咱們倆換換工作,你在7天內給導排一個節目,參加市裏匯演;我在7天之內給你搞一套孵化設備好不好?我們達成了口頭協議。為了搶時間,我開始為學校文藝隊導排一個蒙族舞蹈,舞曲由我們合作,動作由我來設計,內容是描寫邊疆牧民與邊防戰士的魚水之情的一段故事,民樂隊拌奏,舞曲還是滿有民族風味的;在動作設計上,采用了蒙古舞蹈的風格,第一章為歡樂的草原,隨著明快而有濃厚民族風味的樂曲,展現了草原上姑娘小夥們的歡樂場麵,雖然參加排練的同學都是第一次接觸民族舞蹈,但是他們非常喜歡,每一招每一式,他們都非常認真;學校的領導聽說我在為學生輔導節目,都到場表示感謝。舞蹈這個東西隻要吃透作品的主題,動作隨之就可以做出來,第一段很快編完了,學生們在一遍一遍練習著,第2天開始第二章“草原風雪”,樂曲急轉,狂風大作,暴風雪襲擊了草原上的牛羊,為了挽救人民的財產,邊防戰士奮不顧身,在與暴風雪搏鬥中,表現了大無畏的勇敢精神搶救人民財產。這一章為了追求效果,增加了擬音效果,動作設計采用誇張的舞蹈語言,盡管學生們的舞蹈基礎和表現力欠缺,但我編舞時,多采用了群體齊舞,渲染氣氛,避免獨舞的高難動作等措施,也可以彌補演員基本功差的缺陷。第三章軍民魚水情,是一段舒情曲,表現草原的父老鄉親感謝子弟兵的搶救之恩,老大娘含著淚水頃述對子弟兵的感激之情。這段的動作采取了在民族舞的基調中,滲透著表演舞的效果。最後一章是軍民聯歡,是這部作品的高潮,以民族舞為主,參雜了士兵舞的幹練動作。這一場下的功夫最大,連續編排了兩天,跳舞這個體力活兒,而且還是強體力活,每次導排時都是一身汗,因為舞蹈動作首先是動作一定要到位,每一個動作都要用感情去表現,所以既要用腦去想,又要身體力行去做,實在不是個輕鬆的活兒。全劇共需要8分鍾,8分鍾的舞蹈不是個小節目,4天下來一個節目編創完了,剩下的兩天就是反複練習,逐漸使動作和劇情相結合,也就是演出感情來,最後一天是校領導審查,也是著裝試演,公社宣傳部和聽到消息的老師們也趕到演出場地。第一次試演就獲得了成功,整個舞蹈沒有多少高難動作,但是氣氛好,感情充沛,完全超過了予期效果。接下來是集中精力搞我的孵化室,熱源選定由電阻絲供熱,為了達到室內溫度均衡,在電阻絲的上麵按了一個電風扇,這套供熱係統安放在孵化架的下麵,孵化架是木製的,目的是擺放孵化的蛋盤,采取人工翻蛋,在孵化架的兩端底部放有水盆,是保證孵化室濕度的,孵化室的屋頂開了一個通風口,以確保室內空氣流通,剩下來也是最關鍵的部分—自動控溫裝置。如果購買現成的金屬膨脹炳式控製器,需要進城並要花好多錢,我建議用自製的水銀控製器代替,並利用菌肥廠現有長玻璃吸管在酒精燈上烤紅製成U型管,裏麵裝上水銀,玻璃管的兩端接上電源線,然後串連在繼電器上,通過繼電器再與電阻絲的電源相連,經過調試後,可以達到滿意的效果,例如室內溫度設置在27度,當溫度低於27度時,水銀柱下降,U型管兩端的導線斷開,這時繼電器開始工作,電阻絲的電源開關合閘;當室溫高於27度時,U型管水銀柱升高,並連通兩端導線,這時繼電器開始拉閘,就這樣,一個土製的孵化室搞成了,其實隻用了三天,然後這位老師帶著他的宣傳隊去市裏參加比賽;我帶著我的人馬開始試孵第一批小雞。孵化所需的種蛋,必須選擇有公雞的母雞群所下的蛋,而且必須是事先經過選擇,凡是“氣室”大的都不要,因為在雞蛋的大頭一端裏麵有個氣室,是標誌這枚雞蛋在常溫下存放的時間長短,氣室過大說明雞蛋存放的時間長,,胚胎已經很弱了,不能上孵;如果雞蛋的氣室很小,說明產出時間較短,可以上孵。另外還要選擇大小適中的雞蛋,過大往往是雙黃蛋,成活率低,過小往往是初產雞下的,孵出的雞雛往往弱雛比例大。經過選擇挑選出500枚雞蛋,首批試孵經過21天的孵化,最終出了460隻小雞,首批孵化率92%成功了。大家都非常高興,馬上貼出廣告,凡是需要購買小雞的農戶,可以到公社菌肥廠選購,這在當地也算是一條新聞了。在這期間,地區中學參加匯演也取得了較好的成果,舞蹈軍民魚水情獲得了表演獎。後來當地的小學校也請我給他們輔導,為他們編排“山旦旦開花紅豔豔”歌舞表演;黑城子大隊的文藝宣傳隊也請我幫忙,這些業餘活動,除了給農村舞台增添了色彩以外,對我也是學習、鍛煉的過程。過去對農村的節目總有些偏見,屬於下裏巴巴的東西,通過接觸,我也知道了農民的口味,我認為這是一個互相適應的過程。

在這期間好多人知道我的針灸技術有點特點,不少本地、本公社的農民、幹部讓我給治病,有時外公社的也有專程來看病的。有一次公社的副書記李樹清同誌,我們在醫院門口相遇,我問他幹什麽?他說到醫院看病,我問什麽病?他說就是不停地噎隔,說著就“哦”的一聲,因為下午要開會,李書記要作報告,如果坐在主席台上老是不停“哦”那怎麽行呢?他想到醫院弄點藥吃吃。我說:“你這種病吃藥並不一定管用”他說:“可不,醫院給拿的藥吃了也沒管用!”我說我有辦法,於是我在他的背後找準了“隔俞”穴,用中指著力地點了兩下,噎隔立即停止,因為我分析很有可能是習慣性隔肌痙攣,經診斷性治療,果真是此病,我心中就有底了,這時李副書記感到非常奇妙,“既然你能治就幹脆給我治好蒜了”,我說:“你現在已經好了,下午開會沒問題,如果以後再犯了,我還可以給你調理好!”事情就這麽簡單。公社書記也非常信服我,因他患有習期生胃痙攣,這種病一旦發作,痛得難以忍受,直出冷汗,而且這種病針灸效果最好,所以他一發作立刻找我,有時我下鄉在外,也得趕回來,因為他不許別人給他紮針。有一次他胃病發作了,公社秘書打電話找我,當時我正在距公社15裏地的平安地搞春季防疫,接到了電話我迅速趕到公社,當我進屋一看,地區醫院針灸科的徐大夫也在場,張書記說:“好!你來了,就你紮,別人紮的針太疼”,我讓他背朝上府臥在炕上,同時示意徐大夫,咱們倆各在一則針刺胃俞穴,我急急忙忙拿出針,用酒精擦了擦,然後取胃俞穴,用針刺入皮膚,做撚針法。當徐大夫的針刺入皮膚時,張書記馬上叫了起來“不對!這不是小王紮的?太疼了!”我隻好接過來,繼續由我來紮,然後再接著紮“足三裏”,臍上的“中脘”,當紮到“中脘”穴時,疼痛已經停止了。針灸對有些常見病確實有奇效,後來有人問我,你為什麽針灸沒有疼痛感呢?我的體會是:針灸治療效果主要在於穴位配伍和針灸手法。傳統的針灸學,穴位配伍要麵麵具到,因此取穴位較多;而新醫療法中,講抓主要茅盾,抓主症,主症緩解了,其它症狀也就隨之消失了,因此要采用少取穴位、深刺針的原則。就針法來講,就更複雜了,每個大夫都有不同的體會,比如進針,無論臨床上采用一寸、二寸或三寸透針,都有一個“破膚”進針的過程,而“破膚”進針的疼感如何,是與針尖穿過皮膚的瞬間手法有關係,如果針灸時取穴後,用酒精棉球擦拭進行局部消毒後,立即將針尖刺破皮膚,在針尖接觸皮膚的同時,用嘴向穴位輕輕吹點風,這樣酒精會迅速揮發,造成局部降溫,降溫可以起到一定的麻醉作用,因此患者還沒有感到有疼痛感時,針已對紮進皮膚,就不再感覺有疼痛感了。在針灸的治療中,往往人們對針感反映缺乏細心觀察,就拿針刺“足三裏”穴來講,好多大夫給患者紮針,針下去後,大夫往往要問患者“麻了沒有?”當患者說:“麻了、麻了”大夫就此而止了。我覺得作為大夫,還要進一步問患者:“麻到那兒了?”因為穴位隻是脈胳中的一個點,這個點的針感可以向上下兩側傳導,也就是說,針刺足三裏穴位後,有可能出現三種針感情況,一是局部酸麻脹感,說明此針正中穴位中央;二是向下傳導酸麻脹感,再一種是向上傳導。如果是治療胃腸痙攣引起的腹痛,針刺感向下端麻到了腳腕子,這個療效肯定沒有達到理想程度,怎麽辦?可以將針提起,仍在皮膚之內,向上調整方向,再重新紮入,這樣由原來的向下麻就可以改變為向上麻,而且要求繼續采用提、插、撚、刮、彈的針法,使酸麻脹感覺 由膝蓋到大腿根,再到達小腹,這樣才算是“得氣”到度。這些體會都是我在實踐中總結和摸索出來的,我為群眾治療從來不收取報酬,目的是為當地農民解除疾苦,因為農民太困難了,他們沒錢去醫院看病。

這是一個夏天,我的房東的侄女從“寶國老公社”來到黑城子住在房東家,專門來找我治病的,該患者今年有28歲,身邊帶著一個3歲的小男孩兒,病症是精神分裂症,一旦發作孩子都不要了,自己往外跑,瘋瘋顛顛的,平時晚上不敢熄燈睡覺,有恐懼感;據說是8年前因受到驚嚇而得。對這種病我還是第一次接手,根據患者的身體狀況及病情,我想出了一個試驗性的治療方案,而且有一定新意;因為正常針灸治療,一般是每天紮針一次,而我製定的方案卻是每天針刺兩次,為什麽要這樣做?是因為精神係統的疾病往往需要強刺激,如果每天采用一次強刺激,患者未必能承受得了,這種病的取穴配伍應該是以“安神鎮靜”和“補氣養血”相結合的原則,為什麽就不能把安神鎮靜和補氣養血分別處理,也就是說晚上睡前,針刺一次,主要是以安神鎮靜為主,讓病人能很好地入睡;第二天上午再針刺一次,主要是補氣養血為主,這樣早晚各一次,穴位不重複,針刺強度為中等。方案確定以後,經過5天的實踐,患者有了一定變化,起碼睡覺沒問題了,到了半個療程,晚上可以息燈睡覺了。一個療程結束,患者全部好轉,中間休息了一周,第二個療程又開始了,采取一套穴位配伍後,每天一次針刺的方法,最後取得了非常滿意的效果,從此以後,這位患者再也沒有反複過。

我的針灸針盒,酒精棉球等是隨身帶的,有一次公社開拉練會,檢查夏鋤工作,由於天熱,在拉練中途有位年齡大的五七戰士昏厥了,當時人們急的沒有辦法,緊急中想起了我,待我上前一看,是熱刺激造成的休克,馬上將其頭部放低,身體放平,並將腿彎曲,使血液很快流到頭部,同時針刺“人中”穴,不一會兒就緩過來了,並出了一身汗,大家看了都表示還是多點技藝好,不知道什麽時候就用上了。

有一次夏初季節,我在小學校給孩子編排節目迎接六一兒童節。當時聿喆領著王剛也跟我去看熱鬧,經過一個下午,節目基本成型了,孩子們非常認真,領會的也很快,到吃晚飯的時候,節目拍定了,告別了學校老師和孩子們後,我們準備回家了,當時聿喆坐在一塊大石頭上,卻怎麽也站不起來了,而且髖關節不能動,這不壞事了嗎?我估計是長時間坐在涼石頭上受涼後引起的運動神精障礙。於是我拿出酒精棉球和針灸針來,在她的髖關節兩側各找到了一個“阿氏穴”,經深刺和強刺激後,症狀立即消失,站到起來扭動了一下腰部,疼痛感消失,我們慢步回家了。有人問什麽是“阿氏穴”?在針灸取穴時,不能乎視阿氏穴的作用,阿氏就是不一定的意思,這種穴位往往與患者的疾病有關,人體某一部位出現了障礙,肯定有它特定穴位與其相關,其特點是敏感性增高,按壓時疼痛感增強。一般的阿氏穴治療效果都比較好,這次我為什麽采用了阿氏穴?往往是多個穴位組合配伍,不但取穴多,而且部位多在臀部,由於肉厚,難以找準,所以我果斷地選用了“阿氏穴”,取得了奇妙的效果,過去聿喆對針灸並不十分相信,可是通過這次實踐,她也服氣了。

在黑城子公社插隊的五七戰士中,除了像我們從縣裏下來的以外,還有一部分是從遼寧省馬三家子教養院來的幹部,大家在一起時間長了,都比較熟悉。五七戰士每周都要分片集中學習兩天,我們豬場被劃到距離較近的平安地大隊這片兒,每次參加學習的有12-13人。其實學習是最輕鬆的事,也是大家的最大樂趣,每次都是讀讀報紙,剩下的時間就天南地北東拉西扯了,一天就過去了,後來有人提議,這時間寶貴,不能瞎扯了,學習完了,可以搞點大家喜歡做的事兒,於是就有人提出王場長的烹飪有一套,能不能每次學習完了,給大家介紹幾個菜的做法,這樣大家也有所收獲,我答應了,這不難,隻要大家有興趣,願意聽,下次帶個小本子,咱們每次講它幾個菜,回去可以實踐,然後再集中時間可以答疑,直到全部學會,掌握了為止。這樣好!就這麽定了。周日又是五七戰士集合的學習日,一段報紙讀過之後,有人提出我們小本兒也帶來了,從今個起咱們就開始講如何做菜好吧?我說:“好,我講的都是我經過實踐的,不但能講得細一點,而且沒聽懂的還可以問,大家還可以提出什麽菜怎麽做,這叫答記者問,怎麽樣?”“好!”這時五七戰士老黃問:“我家做醬牛肉怎麽也做不好!你給說說唄?”老黃的愛人小佟也在場,她被抽調到豬場幫助我理財,老黃這麽一說,大家都認為先說說醬牛肉也行,平安地今天就有處理牛肉的,聽完了回家就能實踐。好,那就從醬牛肉說起。醬牛肉首先要選擇牛肉的部位,一般選擇指蓋兒,也就是後坵和四肢的腱子肉是理想的,因為這幾個部位的肉比較實成,而且裏麵有筋花,切片裝盤時,可見肉中有筋,即好看又好吃。下邊說具體的做法,共分兩步,第一步選煮肉,將牛肉洗淨,切成大塊,一般厚度不超過10公分,長寬在15-20公分,目的是切塊太大不易煮爛;第二步是將切好的肉放入鍋內,注意要涼水下鍋,並要多放些水,將肉淹沒,然後放入幾粒山楂,可以加速牛肉煮熟的時間,一般用穩火,煮45分鍾,但鍋蓋一定要蓋嚴,並適當加點負荷(鍋蓋上麵負重,可以提高鍋裏的溫度);第二步是醬,將煮爛的牛肉放到配製好醬料的大勺中,其勺中的配料主要以醬油為主,再加上少量的白糖、花椒、大料、薑及少量味素即可,肉放到勺裏以後要求料液要浸到肉的全部,然後用穩火慢煮20-30分鍾後,將醬好的牛肉取出晾涼,晾涼的時間最好7-8小時,待牛肉靜凍以後,即可切片上桌了。這裏需要說明的一點,切肉時不能順肉絲方向切,而要橫切,用快刀切薄片,還可以碼碼盤擺擺形。大家感到講的很細,也都記下來了。根據大家的要求,再講講過油一類的菜如何把握,“所謂過油主要是肉類、蛋類和蔬菜類三大種,其中肉類過油有焦溜裏脊、幹炸裏脊、幹炸凡子等,其中重點講焦溜裏脊,好吧”,焦溜裏脊的原則是“外焦裏嫩”,首先要選好肉,也就是用裏脊肉是最理想的,其它部位的瘦肉也可以,但效果不是太好。選好肉後,將肉切成“片塊狀“,為什麽不叫塊狀或肉片呢?因為切塊厚度大,難以熟透;切片太薄,往往過油後,外焦裏也不嫩了,將切好的“片塊狀”裏脊肉,掛麵芡,芡不要掛的太厚,又不能掛的太薄,要求適中,然後過油,油溫要稍高些,待肉下鍋後,稍一定型就撈出來,待油溫再上升以後,進行第二次過油,甚至第三次,其目的是達到外焦裏嫩,將過好油的肉塊,撈出後備用,剩下的油倒出勺,留少許作熗鍋。熗鍋原則有蔥花、薑末、花椒、大料粉、醬油,加老湯勾芡,再加入適量鹽、糖和味素,最後將炸好的肉塊放入大勺,顛勺出鍋。大家認真的聽,細心的記錄,這可比討論認真多了,接著按大家的要求,又將魚、蝦及土豆等過油的要領,拔絲地瓜的烹飪過程,尤其是熬糖的火候是能否拔絲的關鍵。講的特別到位,大家把每個操作環節的注意事項都記錄的特別清楚,對講授的內容都特別滿意,不知不覺一個學日就過去了。

又是一個學習日,照例讀了一段報紙後,話題剛一轉到烹飪時,老黃就廹不急待地說:“可別提了,上周說的溜腰花,料都備齊了,小佟俺們倆還分了工,我是管照本宣讀操作程序,小佟是掌勺的,按照程序腰花下鍋以後,緊接著要勾芡,但發現粉麵子沒加水,急忙之中現加水作芡,結果腰花在鍋裏時間長了,腰花太硬了,小佟埋怨我,說我事先沒做好準備,我怪她隻管扒拉,別的什麽都不管,都等現成的”,兩口子誰也不服氣,把大家逗得直樂。我說:“你二位別再埋怨了!溜腰花關鍵是把握火候,下次再炸時,可要先做好芡,最後把用油炒好的腰花放入鍋內顛勺出鍋。”老黃說:“這招你怎麽沒事先告訴我們呢?要知道,腰花在農村不是那麽容易搞到的呀!”

從這以後,五七戰士集會總要交流一下各家在做菜方麵的經驗和教訓,這也是當時的最能引起大家興趣的“精神飯館”了。

這年秋天,公社水庫要捕魚,這是修完水庫3年來第一次捕魚,因為大家都沒有捕魚的經驗,有人提議讓我當參謀。說實話,在水庫裏捕魚我還是第一次,但是我答應了。我首先調查了水庫放魚苗的情況,他們告訴我是前年一次放入10萬尾花蓮魚苗,我計算了一下,按70%的成活率,起碼要有7萬尾成魚,長了兩年,每條魚大約在1.5-2斤左右,按1.7斤計算,可捕魚11.9萬斤,合59噸,每輛汽車拉4噸,需要14輛汽車才能拉完。於是我就作了一個周密的計劃:從縣水利局借用大圍網一麵,準備人工30人,調縣副食品公司的拉魚冷藏車10輛,其餘拉不走的魚就地上市,一切都 籌劃完畢,並選了一個星期日,為了使魚能集中進網,我調用了公社的鑼鼓隊,以便造出聲勢,把魚趕到水庫的一邊邊,便於集中捕撈。

星期日上午9點,捕魚即將開始,網具和30位民兵已經到位聽從指揮,縣副食品公司來了10輛,並做了裝魚的準備,而且是領導親自帶隊來的,觀看捕魚的人越來越多,主要是山裏人沒見過捕魚的大場麵,都想看看熱鬧開開眼界,也有的想買點魚,提著家夥來的。時針指向9點,時辰已到,我首先下令圍網展開進水,捕魚的人們,從西邊的淺灘慢慢入水,圍網漸漸打開,齊步前移,圍網開始圍攏,並向南岸靠近。隨著圍網的圍攏合網,隻見幾條一尺來長的大魚在網綱上飛躍逃命,圍綱拖上了岸,可是第一網隻捕上來不到500斤的魚,個頭都不小。總結了第一網的經驗,開始下第二網,從東邊下去,逐漸向西邊圍攏,當已到收網時,又是多條的大魚從網綱上飛躍過去,等拉到岸邊上一看,又是百十多斤魚。就這樣折騰了一上午,隻捕了千十來斤魚,看來水庫當中的魚確實沒有那麽多,據我分析可能是放魚苗過小,適應性差,死亡率高,再加上水庫從來漢進行“清野”,所以隻剩下為數不多的存活下來,全水庫也就是千八百斤魚,捕魚的人們掃興而歸,看熱鬧的人也散了,就剩下10輛拉魚的車了,隻好到公社吃過午飯,再返回縣城了。這次捕魚失敗主要是我事先沒搞調查研究,沒有測定水庫中魚的密度,所以造成了失誤。

這年秋天,黑城子大隊水庫又要捕魚了,誰都不懂捕魚技術,聽說我指揮過公社水庫捕魚,於是有人建議讓我到黑城子大隊幫助捕魚。這次我接受了上次公社水庫捕魚失敗的教訓,首先要測定水庫魚的長勢和密度情況,於是我帶了幾個人來到大隊水庫,這水庫庫容麵積是公社水庫的三分之一大,但是設有專人喂養投料,我了解了投料情況,又看了喂魚人投料狀況,分析魚群密度明顯高於公社水庫,根據釣上來的魚的規格一般在2斤至4斤之間,平均3斤沒有問題,於是就製定了圍捕方案,首先提出捕魚備用工具,大型圍網一張,長度在80-100米,網深在3-4米;撈魚用具,裝魚用具和鑼鼓釵一套。有人問為什麽還需要鑼鼓釵呀,還需要扭秧歌嗎?到時候就知道了。

捕魚那天,好不熱鬧,聽說大隊水庫捕魚了,人們都奔走相告,結夥成群的去看熱鬧,組織基幹民兵30多人,是圍網的操手;首先各路人馬到了以後,選擇下網地點,主要考慮最後啟網時不要在深水中進行,這樣便於操作。時間到,開始下網了,網手們提著圍網慢慢的離岸入水,並把網張開向前推進;此時我下命令對岸的鑼鼓手們開始造勢,實際上是趕魚,把水庫中的魚集中向圍網方向驅趕;同時,圍網快到對岸時開始圍攏,並快速向對岸靠近,當快接近對岸邊時,圍網已經合攏,就看被網住的魚拚命向網外躍起,還有的逃跑了,但是,大部分被網住了,隨著圍網的麵積越來越小,魚網中的魚密度越來越大,這就可以發揮“操撈子”的作用了,一操撈子下去,就能撈上來40~50斤。最後,第一網共捕獲了2萬多斤,因為是第一次收獲,大家可樂壞了。沒想到第一網就幹了二萬多斤!然後接著第二網;第三網,一共下了六網,共捕魚十萬左右斤。然後由大隊的幹部研究決定如何處理。實際我並沒有什麽捕魚經驗,就在公社水庫捕了一次魚還失敗了。為什麽這次成功了,主要是庫裏有魚,才能捕到魚,其次是動腦,如果不把魚集中趕到圍網之中,那也很難捕到魚。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無問東西1969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高斯曼' 的評論 : 東北老鄉!????
高斯曼 回複 悄悄話 高山子裏我很近。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