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以忘憂

古稀之年,知足常樂,助人為樂,自尋其樂!
個人資料
李培永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我的十年語文教改(2405) 試教初步開頭難,高人指點抓關鍵

(2024-05-15 19:37:27) 下一個
我的十年語文教改(2405)
 
試教初步開頭難,高人指點抓關鍵
1982年6月,袁福老校長拿著湖北省教研室的一個通知找我談話,他說,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簡稱“人教社”)新編了一套實驗教材,教育部要求各省市選兩個城市重點中學和兩個農村重點中學參加第一輪改革實驗,他希望我能挑起這個擔子,代表華中師大一附中,參加全國第一輪語文教材改革試教實驗。而且要求我做好初中三年,高中三年,試教六年的準備。
    人教社的這一次語文教材改革實驗是建國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教育部發文要求全國各省市教研室專人負責組織兩個城市重點中學、兩個農村重點中學參加實驗。省教研室彭慧敏主任親自抓這項改革實驗工作,語文教研員張良謨老師負責指導試教工作。湖北省參加實驗的四個學校是:華中師大一附中一個班,武昌實驗中學、沙市三中、黃岡中學各兩個班。
人教社的這一次教材改革實驗也是改革步子最大的一次。初中將語文教材分編成《閱讀》和《作文·漢語》兩本書。學習內容比人教社的統編綜合型教材《語文》多了幾倍,但是,實驗班與普通班的周課時教學時間都是六節,而且嚴格規定實驗班不得以任何理由增加授課時間,且每周必需是四節課上《閱讀》、兩節課上《作文·漢語》。
    我執教的實驗班的學生,是1982年秋季入學後隨機分班的。實驗班共有學生50人,男生23人,女生27人。按1982年武漢市招生辦公室劃定的重點中學錄取分數線(語文和數學兩科總分為182分)錄取的隻有33人。這批學生中父母都是大學畢業的高級知識分子有24人,當這批學生及他們的家長被告知將參加人教社第一輪語文教材改革實驗時,有的家長反應非常強烈,家長說,我們的孩子報考華中師大一附中不是來給你們當實驗品的,實驗就意味著可能成功,也可能失敗。如果失敗,對你們學校和老師影響不是很大,但是,對我們學生和家庭來說,就是百分之百的損失。家長的心情可以理解,家長的意見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但教材改革實驗必須進行。
    第一輪初中語文教材改革實驗,從1982年8月27日開始到1985年7月6日結束。整整三年時間,我是全身心撲在工作中,沒有節假日,沒有寒暑假。每年寒假參加湖北省教研室組織的教材改革實驗工作會議,暑假參加人教社召開的全國第一輪語文教材改革實驗備課工作會議。每一次會議必須交總結和論文。為了搞好這項實驗工作,袁校長還請語文組的“高人”——老教師汪厚鐸老師專職具體指導。
    我從上任的第一天起就如履薄冰、如臨深淵,時時告戒自己,千方百計隻能成功,不能失敗。
    為此,我從學生報到之日起,堅持每天寫班主任工作日記,堅持每一節課後寫教學後記;
    為此,我在開學時,在學生拿到新課本的第一時間,給他們講的第一節課是學法指導和我的教學方法。
    為此,我結合教學實踐閱讀了大量的有關教育教學的理論書籍,堅持按實驗的要求,每學期寫小結,每學年寫總結。
    第一節課講學法,在黑板上寫兩個大字:“魚”和“漁”。問學生,你們要哪一個。在學生七嘴八舌的答問聲音中,肯定“漁”答對了。隻要學會了“漁”,終生都有“魚”吃。反複強調隻要掌握了科學的學習方法,就一定能學好這套改革的“分編型”語文教材。
    第一節課要求學生背誦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這首詩:“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禽獸不如人,過在不會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人力勝天工,隻在‘每事問’。”(當時電化教學沒普及,我拿出寫在小黑板上的這首詩。)集體誦讀三遍後,拿下小黑板,大家一起背誦。
    學生背會之後,再講“孔子入太廟,每事問。”的故事。
    接著講我的課堂教學方法是變“一言堂”為“群言堂”,大家一起來提出問題,討論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問題在哪裏?就在大家的頭腦裏,大家看書時要想一想,看到的文章有不認識的字嗎?有看不懂的地方嗎?
    不認識的字,要自己查《新華字典》,最好請家長買一本《現代漢語辭典》。不懂的問題,要寫在“預習本”上,上課前或上課時問老師。
    怎麽預習呢?
    從今天開始,請大家一定要按我說的去做,要養成課前預習的習慣。
    課前預習要做到九個字:“翻一翻”、“看一看”、“讀一讀”。
    翻一翻:開學時,拿到新書後,從頭到尾翻一遍,學會“瀏覽”;
    看一看:每周日抽時間看一看下周要學習的全部內容,學會“速讀”;
    讀一讀:每天晚自習讀一讀第二天要學習的課文,學會“精讀”。
其次,指導學生掌握方法。
    “瀏覽”,自古以來就是一種讀書的方式,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掃描式和跳讀式。開學前翻一翻新課本,了解這一冊課本的知識結構及其體係,以便樹立整體觀念,從一冊課本的角度進行學習。
    “速讀”,顧名思義就是快速閱讀。其目的是看一看下周一個單元要學習的內容。學會明確單元學習的要點,把握單元學習的重點,了解單元學習的難點。
    “精讀”,不僅要求仔細閱讀第二天要學習的內容,而且還要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明確規定圈點勾畫的符號和運用方法。以便掌握課本上的“單元教學要點和重點”。
    開學第一節課,隻要學生背誦陶行知先生的“提問詩”,學會“預習提問”就行了。“少則得,多則惑”嘛。至於比較科學的“五步”學習方法:“課前預習——課堂討論-——課後複習———完成作業——單元小結”,每到那一個階段,再提出明確要求。
    為了激勵剛剛升中學的孩子,掌握“預習提問”的學習方法,宣布:預習每一篇課文,必須至少提出三個問題,隻要有一個問題問得好,就可以得一百分!
    學生們後來回憶這段學習生活,都笑著說:“李老師一開始就用一百分,騙我們愛上了學語文!”中小學生哪裏得過語文一百分的呀!用高分激勵學生提高學習能力,何樂而不為呢?後來,我的學生語文考試從來沒有59分、58分的!不是有一個“模糊學”嗎?語文考試,特別是作文考試,能精確到一二分嗎?模糊一點,有利於增強學生的信心和興趣。我們的語文老師能不能對學生大方一些呢?
    第一次上《作文·漢語》課,講學法,提要求。單周完成一篇課內作文;雙周在課堂上互相評改作文。每周必需完成至少三篇“課外練筆”文。而且要自己去買一個好一點、厚一點的日記本做《課外練筆》本,從第五頁開始寫第一篇練筆文,前麵四頁先空著,以後用來寫練筆文“前言”和“目錄”。嚴格規定,每周一早自習必須交《課外練筆》,我查閱後,下午放學時發還給學生。查閱目的在於督促學生完成每周寫三篇練筆文;發現寫得好的就簡單批“很好!”,特別好的,就讓學生在早自習時讀一讀自己的文章,口頭點評;或給學生發稿紙謄抄一份,張貼在教室後麵的“學習園地”,供大家學習。實踐證明,學生愛寫,才會多寫,隻有多寫,才能會寫     動筆寫課內作文之前,明確寫作單元與閱讀單元的知識要點是同步的,預習時要結合《閱讀》課本中的名家名篇領會其精髓;自讀《作文·漢語》單元寫作知識,把握要點,學習編者提供的單元“學生優秀習作”。然後完成課內作文訓練。按時收學生的作文本,瀏覽後抓住單元教學要點和重點,結合學生作文中的問題,指導學生自己修改作文。
第二次作文訓練,指導學生互相評改作文前,再講單元學習要點和重點,要求給對方作文寫旁批和評語;看了對方的評改後,再寫自己的看法或意見,鼓勵學生發表不同意見。每次互改的對象由教師瀏覽審閱後確定“對子”。其原則是寫作內容相似,或表達方式相同,讓學生進一步相互切磋,共同提高。兩人完成互改、寫了讀後感之後,再一起交給老師終評。
    開學前,我們語文教研組長吳六林老師說:“為了抓好教材改革實驗,學校決定請汪老師跟你一起備課,希望你一定多征求汪老師的意見。汪老師熱心教改、知識豐富、肯動腦筋、能出點子;你要做語文教改的有心人,像劉友三老師那樣,注意積累資料,多動腦筋。”他說:“這個擔子很重,千萬不能辜負家長和校長對你的信任!”我表示,一定要虛心向老教師學習,多做工作,勤於思考,善於積累,經常總結,爭取實驗成功。
                     
       (專職指導我的恩師汪厚鐸老師)
      1982年9月2日上午,汪老師聽我講讀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下午備課時,他就這節課談了近40分鍾的意見,肯定了優點,指出了問題,還就個別問題展開了討論。汪老師對這節課很滿意。以前,我在母校讀了六年書,無緣認識汪老師。短短幾天接觸,我覺得汪老師非常坦率,也如他自我介紹一樣,性子很急。他工作認真,學識淵博,記憶力強,獨立分析問題能力很強,不隨大流,敢於堅持個人見解。總而言之,我將從汪老師那裏學到許許多多課本上學不到的東西。
    汪老師第二次聽我的課,下課後便評講了。他肯定優點後指出,這節課的問題是時間抓得不緊,有些地方旁逸斜出了。他希望我要高度重視這個問題,非常嚴肅地指出,“這個問題實際上是教學上的自由主義,往往是靈機一動,計上心來,脫口而出。以後在教學上不能搞自由主義,一定要有計劃有目的的講課”。再三強調“該講的一句不少,不該講的半句嫌多”。這也是回母校以來一年多,劉友三老師傳授給我的經驗之一。由此可見,我們華師一附中老教師優良的教學傳統,是母校長盛不衰的秘訣之一。
    有一次,為武鋼三中來聽課的老師們上了一節《想和做》的公開課。汪老師課前與我一起備課,設計教案。針對上次公開課存在的問題,汪老師一再強調要掌握好時間,寧可多幾分鍾,切不可安排太緊。教學目的單一化,不要麵麵俱到。在克服一種錯誤傾向時,要防止另一種錯誤傾向的發生。他陪外校老師聽完課後,肯定這是一堂啟發式的課,基本上達到了張誌公先生“講台上下融為一體”的要求。汪老師在備課、評課時常常引用葉聖陶、呂叔湘、張誌公三位中國語文學泰鬥的名言,脫口而出,恰到好處。讓我深受教育,隻有抓緊時間,努力學習大師們的論著,才能不斷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
    1984年12月14日,上午,吳老師讓我和汪老師商量一下大型公開課《孔乙己》的事情。他說:“屆時來聽課的,有200左右華中師大中文係的見習生,還有各縣市來的近百位語文老師。”吳老師再三叮囑,一定要認真研究一下教案。
    汪老師在備課時說:“教案沒有什麽看頭了,關鍵是要在課堂上發揮已經養成的好作風。”由此,他又談到:“我認為我們的初中語文教改實驗基本成功。有兩大突破。一是課堂教學搞活了,這有兩個經驗要總結,首先是培養了學生的好習慣;再就是教學民主作風好。二是作文教學可稱是最大的成功經驗,老師基本上從作文堆中爬出來了。說成功是因為學生沒有因為教師不批改作文而無寫作興趣,另外,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是最有說服力的 。”他認為要認真從這兩方麵進行書麵總結。
    12月17日,大型公開課《孔乙己》快要下課之前幾分鍾,學生(1)即席提問:“文章最後一段‘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這句話中的‘大約’和‘的確’是矛盾的,作者為什麽要這樣寫呢?”
    老師:“她提出的這個問題,確實是一個有價值的問題。‘大約’和‘的確’是矛盾的呀!我們班肯定有同學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學生(2):“‘大約’是修飾‘孔乙己的確死了’這一句,而‘的確’隻是修飾‘死了’這個詞組,它們修飾的範圍不同,所以說不矛盾。”
    學生(1):“既然‘孔乙己的確死了’,為什麽還要用‘大約’來修飾呢?”
    最後一個學生發言說:“我覺得這一句可以這樣理解:這個‘大約’是因為孔乙己死了那麽多年,沒有人知道他死的消息,大家隻能根據推測來判斷。推測的根據是孔乙己一生的遭遇,說明他的死是帶有必然性的。所以要在後麵用‘的確’。孔乙己在社會上沒有地位,也很窮,所以他死了就沒有人知道得那麽確切了,隻能用‘大約’這個詞說明。”
    該生的發言剛一結束,在場聽課的大學見習生們長時間熱烈鼓掌,下課鈴聲在掌聲中響起。公開課圓滿完成了任務。
    汪老師不僅是語文教學改革的實踐者和領路人,而且特別善於總結經驗教訓。我初中三年試教的所有總結和論文,都是汪老師直接指導下完成的。難忘老師賜教之恩!
    四十多年,彈指一揮間。回憶往事,汪老師的音容笑貌如在眼前,他的諄諄教誨牢記心中。看到當今華師一附中如日中天,尤其難忘當年母校的那一代德高望重、專業功底深厚的各科老師們!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