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以忘憂

古稀之年,知足常樂,助人為樂,自尋其樂!
個人資料
李培永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教育隨筆(118)也談思維科學

(2023-07-16 14:02:46) 下一個

教育隨筆(118)也談思維科學

 

       最近,在我們“ 語文二班群”,讀了老同學定正章的《“思維技巧”例舉》,引發一些關於“思維科學”的思考,順便談談我教語文改革教材時是如何讓訓練學生思維能力的。

       實話實說,定正章同學的文章,就“思維技巧”舉例12條,而且依據他的教學實踐分別予以“定名”,結論是“懂得思維技巧,無論是寫詩作文都是有幫助的。”可見,語文老師不論使用什麽教材,在教學中注重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才是提高學生閱讀和寫作能力的根本方法。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我曆經艱難曲折調回母校——華中師大一附中,奉袁福老校長之命,參加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簡稱“人教社”)編輯出版的初中《閱讀》和《作文·漢語》分編型教材改革實驗。那是一場前無古人的教材改革實驗,且學生及家長深受高考指揮棒的影響,擔心改革實驗耽誤了前途,而試教的教材又沒有教學參考書,我真是如履薄冰、如臨深淵啊!為了不辜負學生及家長的期望、袁校長的重托,也為了自己的前途,我在專家和老教師的指導下,邊學邊教,而且把學習的重點放在“科學思維”和“語文教學法”上。把錢學森先生編著的《關於思維科學》和《葉聖陶論語文教學》放在案頭,采取“急用先學,活學活用”,立竿見影,以指導教材改革實踐。

        語文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教師教任何功課(不限於語文),“講”都是為了達到用不著“講”,“教”都是為了達到用不著“教”。怎麽叫用不著“講”用不著“教”?學生入了門,上了路了,他們能在繁複的事物之間自己探索,獨立實踐,解決問題了,豈不是就用不著給“講”給“教”了?這是多麽好的境界啊!

        為了達到葉老說的“境界”,我們必須把時間還給學生,把方法教給學生,而最重要的是把科學思維方法教給學生。

        著名科普作家高士其,在為錢學森先生編著的《關於思維科學》寫的“序言”中說:“思維科學是培養人才的科學。”要培養一個人成才,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在於思維,在於科學的思維。因為單純的進行知識與技術的灌輸而沒有一種正確思維方法來予以歸納整理.....”

       錢學森先生在《關於思維科學》中,講思維分為三種:抽象思維、形象思維和靈感思維,因此思維學也有三種,分別是抽象思維學、形象思維學、靈感思維學。抽象思維學,也稱邏輯思維學,比如數理邏輯,研究的比較成熟,已經進入科學的行列,但是對於形象思維和靈感思維的研究,還不成熟,不能夠嚴格的稱為科學。錢老說,對於形象思維的研究,比較有名的是張光鑒的“相似論”(編在《關於思維科學》中),對於靈感的研究,比較有名的是劉奎林的(靈感發生理論??)不清楚劉老的理論具體叫什麽名字了。對於思維科學的應用,有人工智能、計算機軟件工程、密碼技術、情報資料庫技術、文字學、計算機模擬技術等等其它許多。

        依據錢老的思維學理論,結合語文教學特點,尤其是人教社分編型語文教材的特點,大體上劃分為邏輯思維的重點在“辯證思維”和“整體思維”;形象思維的重點則在“相似思維”;至於靈感思維嘛,錢老又稱之為“頓悟思維”,是可遇不可求,但又在課堂教學中不時突然閃現出來,尤其需要教師能夠抓住它,運用它來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著名語文教育家章熊先生說:“語言、思維、思想之間的關係有點像我們的太陽係——語言圍著思維轉,思維圍著思想轉。就像太陽在宇宙裏也是一直圍著一個更大的天體運動一樣,思想也在不斷運動著,它所圍繞的更大‘天體’,就是社會(隨著人與人、人與自然關係變化所形成的社會意識)。

       語言、思維、思想三者的關係中,思維是中介,是最活躍的因素。”

       曆史發展到現代,著名科學家錢學森說,形象思維、抽象思維、靈感思維是三種普遍的思維形式。具體人的思維,不可能限於哪一種。解決一個問題,做一項工作或某個思維過程,至少是兩種思維並用。兩種,就是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所謂三種,就加上靈感。思維科學作為基礎科學就要研究三種思維的形式及其規律。關於抽象思維,現在形式邏輯搞清楚了,至於辯證邏輯還是不清楚。有許多談辯證邏輯的書,總是經典著作中辯證法的那幾條,而具體怎麽用,就沒有了。

        科學家都說不清楚的事情,我們就不必去糾結那些名詞術語了,我們就研究怎麽在語文教學中運用辯證思維。

       辯證思維最基本的有三種:歸納演繹;抽象具體;分析綜合。

       何謂“歸納演繹”?

       蘋果、梨子、香蕉、西瓜等等,統稱之為“水果”。說簡單一點,由蘋果到水果,運用的是“歸納法”;逆向思考,從水果到蘋果,就是“演繹法”了。

       何謂“抽象具體”?

       “水果”是抽象的,看不見,摸不著,吃不到。隻是一個概念而已。   蘋果、梨子、香蕉、西瓜等等,就是具體的,看得見,摸得著,吃得到。

        何謂“分析綜合”?

       分析是把事物分解為各個部分、側麵、屬性,分別加以研究。是認識事物整體的必要階段。

       綜合是把事物各個部分、側麵、屬性按內在聯係有機地統一為整體,以掌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

       分析與綜合是互相滲透和轉化的,在分析基礎上綜合,在綜合指導下分析。分析與綜合,循環往複,推動認識的深化和發展。一切論斷都是分析與綜合的結果。

      分析和綜合最能體現錢學森說的:“具體人的思維,不可能限於哪一種。解決一個問題,做一項工作或某個思維過程,至少是兩種思維並用。兩種,就是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所謂三種,就加上靈感。”

      這三種基本思維方法,日常生活、工作和學習中隨處可見。而邏輯思維中的辯證思維方法是用得最為普遍的,尤其在恢複高考以後的作文考試中,幾乎每年的試題都要考核高中畢業生的思辨能力。

       2013年湖北省高考作文題是:“你注意到了嗎?裝鮮牛奶的容器一般是方盒子,裝礦泉水的容器一般是圓瓶子,裝酒的圓瓶子又一般放在方盒子裏,方圓之間,各得其妙,古詩雲:方圓雖異器,功用信具呈。人生也是如此,所謂:上善若水任方圓。以方圓為話題,根據此材料,題目自擬寫作文”。

       那一年華中師大一附中的毛平陽老師,請我幫他的朋友,個別輔導華師一附中藝術班的學生肖唅。該生的專業考試已經在中央美院通過了。我在輔導過程中讓他做的作文題剛好與高考題相似:做事要堅持行“方”的原則,做人還要有“圓”的潤滑功能。請你以“方”“圓”為話題,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作文。該生當時在規定時間內寫完後,我曾當麵予以批改。那個叫肖唅的學生在考場看到高考作文題第一眼,就非常興奮。考完後感覺很好。成績也非常理想,後來被中央美院錄取了。

       肖晗後來在紐約布魯克林普瑞特學院讀室內設計專業研究生。

       這個學生的成功也許隻是個案,也純屬偶然押對了高考作文題。然而,偶然之中也有必然呀!那必然就是,我們高度重視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訓練學生的思辨能力。

        回顧往事,1985年,我執教的語文教材改革實驗班初中畢業時,在沒有任何複習準備的情況下,學生參加當年高考語文單科測試,高考語文平均分超過應屆高中畢業生一分多。這足以說明在語文教學中,加強學生的思維訓練必定能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文水平。

        加強學生的思維訓練,還要學會運用“相似思維”方法,提高思維能力和語文水平。

        錢學森編著的《關於思維科學》收錄了張光鑒先生的《相似論》,作者在文中提出:“人們大腦的思維,依賴與其在學習與實踐活動中積累起來而貯存在大腦中的知識單元——相似塊。人們總是先從事物的形式相似入手,然後才去認識事物之間的運動、結構、聯係及功能相似,才能認識到事物千變萬化中那些相對不變的本質,達到對事物規律的認識的。”

       相似思維無處不在。

      “曆史有驚人的相似”,古有三國:魏、蜀、吳,今有三國:中、俄、美。

      《安娜·卡列寧娜》開篇首句是:“每一個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每一個不幸的家庭都有自己的不幸。”

      初中幾何老師講的“相似三角形”,一生難忘。

      孔子《論語·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複也。”

      ······

      俗話說,“天下文章一大抄,就看誰的抄得妙”說的就是文章結構相似。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一個整體,在結構上是有規律可循的,古今中外,不論什麽文體,概莫能外。

      再往小一點說吧,布局謀篇的基本要求是:文章結構完整,中心突出,首尾呼應。

       所謂結構完整,就是說一篇文章必須由開頭、展開和結尾三大部分組成。因此開頭必須做到開宗明義,結尾一定要短小精悍,而且首尾要遙相呼應。當然,展開部分一定要突出中心。

       再細說怎麽寫好開頭和結尾。

       古人作文有所謂鳳頭、豬肚、豹尾的說法。

     “鳳頭”是說文章的開頭要像鳳凰的頭那樣秀氣、漂亮;“豬肚”是說文章內容要象豬肚那樣內涵豐富、充實;“豹尾”是說文章的結尾要像豹子尾巴那樣有力、剛健。

       白居易在《新樂府序》中說:“首句標其目,卒章顯其誌。”意思是指文章一開頭就要切題,要開門見山;而文章的結尾又要起到進一步明確和深化主題思想的作用,充分顯示出作者立言的本意。

       明代著名學者謝榛所寫的《四溟詩話》中則有“起句當如爆竹,驟響易徹;結句當如撞鍾,清音有餘”的說法。這是說,作品一開頭,就要像放炮似的,使人耳目為之一震;而作品的結尾,又要像敲鍾似的,使人覺得餘音繞梁。

       上述古人這些關於文章的開頭和結尾的言論,盡管說法不一,但歸根結底是說好文章開頭和結尾都是相似的。

       說得更具體一些,作者在構思章時,不論是記人還是敘事,運用的常常是借景抒情,寓情於物。如課文,茅盾的《白楊禮讚》中,作者通過描寫白楊樹生長環境、外部形態、內在氣質的不平凡,象征了北方農民質樸、堅強、力求上進的民族精神。這實質上就是相似思維。

       議論文一樣要運用相似思維,如課文,吳晗的《談骨氣》中所列舉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分別對應舉了一個例子“文天祥拒絕降元”、“貧者不食嗟來之食”、“聞一多寧死不屈”,這種觀點與材料之間的對應關係也是運用的相似思維。如果是寫說明文,如課文,華羅庚的《統籌方法》,更是熟練地運用了相似思維。因此,不論是閱讀課文,還是寫作文,都要在相似思維訓練上下足功夫。

      如何加強相似思維的訓練呢?

      張光鑒先生說的“相似塊”,我們在語文教學中說的“相似點”,其實是一回事。也許說“相似點”在教學中更好操作一些。       

      還是以文章結構為例吧。

      文章是以“段”為單位依序排列組合的,段與段之間的銜接,俗稱“過渡段”。而過渡段因文章內容的需要,可長可短;也因表達目的的需要,可快可慢,快速過渡有時隻要一個詞或一句話。

      為了讓學生理解並掌握過渡段的用法,找它與生活中常見的什麽東西相似呢?其相似點在哪裏呢?

      2000年,我在紐約,乘高速電梯,59秒,150人同乘一個電梯,就登上世貿中心一號大樓400多米頂層。驚歎之餘,終身難忘!

      於是,在教學過渡段時找到了“相似點”:文章的基本單位“段”,就像一座大廈的樓層。樓層之間的樓梯就像文章的段與段之間的“過渡段”。一般樓層的那個樓梯就與過渡段相似;中國曾有規定七層以上樓房才能建電梯,那個電梯就像“過渡句”,而高速電梯就像“過渡詞”。特別是,我講完世貿中心那個高速電梯之後,學生們也是驚歎之餘,終身難忘!59秒,150人,上升到400多米的頂層!

      總而言之,相似思維訓練方法是多種多樣的,隻要用心,就能發現許許多多的“相似點”!

        我們知道,人教社編輯出版的中學語文教材,不論是通用的《語文》課本,還是重點中學使用的分編型《閱讀》和《寫作》課本,全套教材是科學有序的,我們運用整體思維,從整體上把握教材的規律,在語文教學中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運用整體思維指導語文教學,大而言之,要從全套教材的體係出發,研究每一個單元的教學重點,教學就可以有所側重,不必在教學過程中“見一個菩薩作一次揖”,就應該采取“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的果斷措施,攻其一點,不及其餘。小而言之,要從課本的一個單元的知識點和訓練點出發,抓住這一個單元的“教學要求”,對學生進行聽說讀寫思的知識教學和能力訓練。

      如果說大而言之要運用整體思維指導語文教學的話,那末,小而言之就一定要運用相似思維進行語文教學。

        所謂整體思維,是以普遍聯係、相互製約的觀點看待世界的思維方式。注重整體統一的整體思維,是中國傳統思維方式最顯著的特征之一。整體思維從整體原則出發,強調事物的相互聯係和整體功能,探討天與人、自然與人為、主體與客體、人與人、人與自我的相互關係,以求得天、地、人、我(心)的和諧統一,即注重“天人合一”“天人和諧”。這種整體思維方式,在道家、儒家以及中華傳統醫學中表現得十分突出。

        我國思維科學學科帶頭人、《相似論》創立者,著名思維科學專家張光鑒先生說:“從一般係統論的觀點來看,‘整體大於部分之和’,這從生物上看是顯而易見的,如人的整體功能就不是手腳或細胞單個功能或一部分功能的總和。在化學中,水的性質不是氫和氧部分功能的總和。這些都體現了物質內部結構上的量變到質變的一種規律。又如,人的精子和卵子的結合而發展起來的新的整體,更體現了父母整體信息對單元的反作用,這是由於所謂遺傳信息作用於基本單元的結果。不單生物化學物理結構係統是通過物質能量、信息的形成而相互構成一體的,就是很多科學技術發展的過程中這個作用也是很明顯的,以前的人隻重視機械的分析和綜合,而不重視綜合指導下的分析,更不重視研究係統或整體中信息相互作用忽然相互製約的作用,因而阻礙了科學更快地前進。”(《相似論》第37頁)

       通俗一點說,任何事物都可以說是一個整體,每一個整體都是由部分組成的;但是,整體功能大於部分功能之和。

       具體來說,中學語文教學就是一個整體,也是一個係統。那麽,這個係統由哪幾個部分組成的呢?

        至少包括以下幾個部分:

        教育部頒布的《中學語文教學大綱》和《語文考試大綱》、《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

      人教社編輯出版的中學語文課本;

      中學語文教師的教學理念、方法、能力;

      中學生的學習態度、方法、能力。

      這個係統的每一個子係統又是一個相對獨立的整體,又構成互相聯係而又相對獨立的部分。

       比如中學語文課本,六個年級十二本書,組成一套教材。這一套教材就是一個整體,又可以分成哪幾個部分呢?

      從大的方麵來看,隻有兩部分,就是“閱讀”和“寫作”。

      再往下分析,就要按張光鑒先生的話來做了,“重視綜合指導下的分析”。

       先看“閱讀”部分,當然它也是一個相對獨立的“整體”。

       按照《中學語文教學大綱》的要求,中學生必須具備閱讀和寫作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和應用文的能力;初步具備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具備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語文課本按照《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要求,編寫的課文和相關的語文知識,按文體編成教學單元,形成初中和高中語文教學係統。全套教材40個單元。

      “讀寫結合”係統共19個單元:記敘文序列6個單元、議論文序列8個單元、說明文序列3個單元、應用文序列2各單。

      “文學作品鑒賞”係統共10個單元:包括詩歌、散文、小說和戲劇。

      “文言文”係統共11個單元:課文內容選自曆代名篇,包括上述文體的文章。

       全套教材的每一個單元都是一個知識點和訓練點,各點之間縱向按上述三個係統分層次編成六本語文書。我們研究單元、層次是為了更深刻地把握單元、層次與“整體”之間的相互作用,進行教學時尤其要重視整體對各層次及各單元的反作用。

       整體思維講的就是“天人合一”.天行有常,自然有序。由上述內容可知,課文編寫自有其“序”,師生隻要循“序”漸進,必能事半功倍。

      教學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和應用文,一定要學生會讀會寫;

      教學文學作品,一定要學生學會鑒賞四種不同樣式的文學作品;

      教學淺易文言文,一定要學生熟讀成誦。

      運用整體思維指導語文教學,大而言之,要從全套教材的體係出發,研究每一個單元的教學重點,教學就可以有所側重,不必在教學過程中“見一個菩薩作一次揖”,就應該采取“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的果斷措施,攻其一點,不及其餘。小而言之,,要從課本的一個單元的知識點和訓練點出發,抓住這一個單元的“教學要求”,對學生進行聽說讀寫思的知識教學和能力訓練。

       總而言之,上述辯證思維、相似思維和整體思維,是中學語文教學尤其要重視的科學思維訓練,是管總的,其他林林總總的思維方式都可以分門別類歸化其中,至於錢學森先生說的“靈感思維”,請看【附錄】。

【附錄】教學靈感

       著名鋼琴家傅聰說:“我喜歡教學,因為教學不僅是我教學生,而是通過教學,我能學到許多東西,在講解過程中有很多新的靈感。”如果傅聰先生在天之靈允許的話,我就把“新的靈感”稱之為“教學靈感”吧。

“靈感”似乎很玄,其實經常出現在我們的大腦中。正如傅聰先生所言,我自從走上語文教學講台,越來越喜歡語文教學之後,也在課堂教學中經常“有很多新的靈感”。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我們華中師大一附中初中語文教材改革實驗班,用的是人教社的《閱讀》和《寫作》分編型課本。我在講讀王願堅的小說《黨費》備課時,突發靈感,要求學生回憶上個學期學過的《七根火柴》,那篇小說的作者也是王願堅,那篇小說的主人公盧進勇和這篇小說的主人公黃新是夫妻,黃新和他們的女兒小妞留在南方根據地,黃新犧牲後,黨組織撫養小妞長大。盧進勇在《七根火柴》中長征北上了。請同學們根據這兩篇小說的相關情節,以《父女相逢在北京天安門》為題,思考五分鍾,開始口頭作文。

        沒有想到,我為自己靈感突發的設計而自得,剛對同學們說完口頭作文題,一位名叫盧山的女生舉手要求發言:“老師,您這個作文題不好,限製了我們的想象能力。”

       也許這就是美國舊金山大學心理學教授林格倫在他的《課堂教育心理學》中所說的“開竅反應”吧。

        “開竅反應是在提出問題並鼓勵學生去尋找盡可能多的不同解答或答案時所使用的許多教與學的方法之一。”

       於是,我立即鼓勵她修改我出的作文題:“是嗎?那你就改一改吧!但是時間跨度必須按我的要求來說!”

      “好!請您把黑板上題目中後麵的五個字擦掉,然後請加上省略號。”

      “好的!非常好!五分鍾後,請你先說!”

       教室裏非常安靜,大家都在思考自己按盧山的題目該怎麽說。

       五分鍾後,盧山同學站起來說:“我的題目是《父女相逢在朝鮮戰場》。盧進勇將軍在朝鮮戰場與隨軍護士小妞在防空洞邂逅,……”

        她說得非常好,故事內容、時間跨度在情理之中,故事情節在意料之外,學生聽完後熱烈鼓掌。

       思維的閘門一打開,學生的想象能力得到了充分發揮,盧進勇父女相逢的地點隨著學生們的想象合理地展現出來了。

        教學靈感與“開竅反應”如影隨形,經常在師生討論中突然降臨。當靈感閃現那一瞬間,隻要緊緊抓住它,定能達到教學相長之境界。

        教學過程中,把來自學生的問題,千方百計再拋給學生,即信息反饋及時反彈,設置“反彈語境”,能觸發“開竅反應”。如《孔乙己》一課,我們的課堂教學實錄裏有這樣一個片段:

        學生(1):文章最後一段說:“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這一句中的    “大約”和“的確”是矛盾的,作者為什麽要這樣寫?

       教師:她提出的這個問題確實是一個有價值的問題。“大約”和“的確”是矛盾的呀!這個問題怎麽解決?我們班肯定有同學能解答這個問題。

        學生(2):“大約”是修飾“孔乙己的確死了”這一句,而“的確”隻是修飾“死了”這一個詞組,它們修飾的範圍不同,所以說不矛盾。

          學生(1):既然孔乙己的確死了,為什麽還要用“大約”來修飾呢?

      (兩人辯論了幾分鍾)

        學生(3):我覺得這一句可以這樣來理解,這個“大約”是因為孔乙己在社會上沒有地位,也很窮,沒有人知道他死的確切消息,大家隻能根據推測來判斷。推測的根據是孔乙已一生的遭遇,說明他的死是帶有必然性的,所以後麵有了“的確”這個詞。

        當這個學生發言結束時,華中師大中文係在場聽課的二百多見習生、武漢市及郊縣十幾個學校的聽課教師以熱烈的掌聲,充分肯定了這個學生的正確答案。

        教學靈感還常常來自課堂教學之外,恰如陸遊所言:“功夫在詩外”。

       初中學生學習議論文後,一般都覺得寫議論文很難。如何突破這個難點呢?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國內興起西裝熱潮。當時,我在執教初中語文教材改革實驗班的同時,還兼任學校為創收而辦的服裝設計班的語文課,該班幾個學生(服裝廠認為有培養前途的年輕人)一定要幫我做一套西服,陪我去選料,為我量身定做。西服做好之後,實驗班語文教學剛好進入“議論文”單元,按照編者的要求,議論文教學必須講讀與寫作結合起來,培養學生不僅會讀而且會寫議論文。那麽,讀寫結合、訓練學生寫議論文的切入點在哪裏呢?

       改革開放初期,國門打開,人們對西方世界充滿好奇。於是,靈感啟示我,選擇穿西服走進寫作教學課堂,讓學生有話可說。

       平時,我穿的都是黑色或藍色卡其布中山裝,那天我穿的是一套咖啡色毛料西服,還打了領帶,而且故意遲到一兩分鍾,在學生焦急地盼望中,以與過去截然不同的形象出現在講台上,學生嘩然,興奮異常。

        學生七嘴八舌、議論紛紛。

       有的說:“李老師趕時髦,穿西服,像馬季,好帥!”

       有的說:“李老師還是穿中山裝看著才像老師!”

        等他們安靜下來,我請大家以《從李老師穿西服說起》為題,各自發表意見。要求做到“言之有理,持之有據”。

        學生整整說了一節課,然後,再以《從李老師穿西服說起》為題寫作文,幫助學生突破了學習寫議論文的難點。

        總而言之,教學靈感是客觀存在的,不論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突然閃現,還是在備課時深思熟慮後自以為妙的設計,都需要執教者上課時實施民主教學,尊重學生的發言,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討論,創造課堂教學“開竅反應”有利環境,培養具有創新思維意識的一代新人。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