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以忘憂

古稀之年,知足常樂,助人為樂,自尋其樂!
個人資料
李培永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教育隨筆(108)高考文言文備考之九

(2022-08-20 14:39:39) 下一個

教育隨筆(108)高考文言文備考之九

翻譯練習七

(一)翻譯要講究修辭技巧,其主要目的是使譯文合乎現代漢語的習慣。例如“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軫,地接衡廬”(《滕王閣序》)這四句話,翻譯時要注意它的形式美(節奏整齊,有對偶),但也不必完全照搬,可以譯為“南昌從前是豫章郡的治所,現在是洪州中都府的所在。(它)位於軫星和翼宿的分野,連接著衡山和廬山”。

為了使譯文合乎現代漢語習慣,有時可以適當地調整語序,例如“(而)山上棲鶻,聞人聲亦驚起,磔磔雲霄間”(《石鍾山記》),如將“棲”和“雲霄間”提前,全句可譯為“棲宿在山上的鶻,聽到人聲也倉皇起飛,在高空發出磔磔的叫聲。”

參照以上兩例,請你把下麵這段文字中劃線的句子翻譯出來,要譯得合乎現代漢語習慣。

其後魏伐趙,趙急,請救於齊。……田忌欲引兵之趙,孫子曰:“夫解雜亂紛糾者不控捲(握住拳頭),救鬥者不搏撠(相打),批亢(gāng,喉頭)搗虛,形格勢禁,則自為解耳。今梁(即魏國)、趙相攻,輕兵銳卒必竭於外,老弱疲於內。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魏國都城),據其街路,衝其方虛,彼必釋趙而自救,是我一舉解趙之圍而收弊(利用對方弱點)於魏也。”田忌從之,魏果去邯鄲(趙國都城),與齊戰於桂陵,大破梁軍。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二)有時文言文中的某些修辭技巧,如果完全照直翻譯也可能影響表達效果,甚至使人誤解原意。在這種情況下,就應適當地改變一下表達方式。例如“長虹臥波,未雲何龍?複道行空,不霽何虹”(《阿房宮賦》)這四句話,就可以譯為“藍天下,長橋象龍一樣橫臥在水麵上;晴日裏,複道象彩虹一樣懸掛在天上”。參照這個例子,請你翻譯下麵這段文字中劃線的句子。

文之思(構思)也,其神(思維活動)遠矣。故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裏。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眉睫之前,卷舒風雲之色。其思理之致乎?

                               《文心雕龍·神思》

(三)講究修辭技巧的一個重要方麵是,要善於運用現代詞語;在特殊情況下(例如翻譯記敘文中的對話部分),還要善於運用口語。例如“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與宋元思書》),可譯為“(有時)橫枝密集,遮天蔽日,白天也是一片昏暗;有時稀疏的枝條互相交錯,這才看得見陽光”,其中“遮天蔽日”、“互相交錯”都是現代詞語。又如“而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藺廉交歡》)”這句話中的“口舌為勞,就可以用口語“動動嘴”來翻譯。下麵這段文字中劃線的語句都可以用這種方式來翻譯,請你試試看。

孫叔敖為楚令尹(相當於宰相),一國吏民皆來賀。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後來吊。孫叔敖正衣冠而出見之,謂老父曰:“楚王不知臣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同詬),人盡來賀,子獨來吊,豈有說乎?”父曰:“有說。身已貴而驕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權著君惡(wù,厭恨)之,祿已厚而不知足者患處之。”孫叔敖再拜曰:“敬受命!願聞餘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祿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謹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    《說苑·敬慎》

 

翻譯練習八

(一)文言文中經常省略一些讀者可以自行領悟出來的意思,但譯成現代漢語以後,如果不把這樣的意思補充進來,上下文就可能銜接不起來。例如“怨不在大,可畏惟人; 載舟覆舟,所宜深慎”(《諫太宗十思疏》)這四句話,如果照直譯為“怨恨不在大小,可拍的就是老百姓;能夠承載船隻,也能夠顛覆船隻,這應當格外謹慎地對待”,分號前後的意思就銜接不上。要使前後意思連貫,就要在“能夠”之前加上“老百姓象水一樣”一語。請參照這個例子,把下麵文字中劃線的句子翻譯出來,並使它上下連貫。

    南方沒人(能潛水的人),日與水居也,七歲而成涉,十歲而能浮,十五而能沒矣。夫沒者豈苟然哉?必將有得於水之道者。日與水居,則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識水,則雖壯見水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問於沒人,而求其所以沒,以其言試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學而務求道,皆北方之學沒者也。                                 《日喻》

(二)文言文中兩個複雜句子之間的關係,有時從字麵上看不出來,而要靠讀者在反複吟誦中去體會,但在現代漢語的譯文中,最好能選用合適的詞語來表示。例如“汝去年書雲:‘比得軟腳病,往往而劇。’吾曰:‘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未始以為憂也”(《祭十二郎文》)這一組句子裏,“吾曰”如直譯為“我說”,也可能使讀者誤認為是現在所說;必須譯為“我當時說”,前後兩個意思之間的關係才清楚。在特殊情況下,還應適當地變更詞序,例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師說》)這句話,就可以變更詞序,譯為“孩子們不懂得斷句,倒請了老師來教;自己有疑難不難解決,卻不去請教老師,這是學了小的而放棄了大的,我看不出他們的高明來”。參照這兩個例子請你翻譯下麵這段文字,加括號的地方要求作出補充。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錕之大,不知其幾千裏也;(  )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裏也;(  )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鵬鳥之徙於南冥也,(   )水擊三千裏,(   )摶扶搖而上者九萬裏;去以六月息(海動時的大風)者也。                   《莊子·逍遙遊》

(三)在文言文中,層次與層次之間的承接、轉換、照應等關係,有時用某些詞語(虛詞居多數)來表示,有時也不用詞語表示。

翻譯時如果有必要明確地顯示其間的關係,也應適當地加以補充。例如“蓋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誌則縱情以待物”(《諫太宗十思疏》)中的“蓋”字,就具有表示上下層關係的作用,可譯為“出現上述現象的原因是”。

在特殊情況下,還可以采用意譯,例如“吾嚐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嚐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勸學》)這段話,看起來象敘述作者本人的經曆,其實是用人們共同的體驗來證明“善假於物也”這一論點。因此,這段話可譯為“人們都有這樣的體驗:整天地苦思冥想,比不上學習片刻的收獲大;踮起腳跟向遠處望,比不上登上高處時眼界那樣寬闊。”

參照這兩個例子,翻譯下麵這段文字中劃線的句子,注意把黑體字詞所包含的實際內容翻譯出來。

滕文公問曰:“齊人將築薛,吾甚恐,如之何則可?”孟子對曰:“昔者太王居邠(bīn,現陝西旬邑縣西),狄人侵之,去之岐山之下居焉。非擇而取之,不得已也。苟為善,後世子孫必有王者矣。君子創業垂統,為可繼也。若夫成功,則天也。君如何哉?強(qiǎng,努力)為善而已矣。

                        《孟子·梁惠王下》

【練習參考答案】

翻譯練習七

(一)要扼住爭鬥者的要害,爭鬥者因形勢限製(就不得不自行解開)。

(二)他吟詠文章時,好像聽到了珠圓玉潤的悅耳聲音;眼睛閃動時,就出現了風雲變幻的景色。

(三)“正衣冠”:孫叔敖整理好衣帽出來接見(老人)。

     “不肖”:“(楚王)不知道我沒有賢德。”

     “豈有說乎?”:“(隻有您獨自來吊唁),莫非有什麽見教的嗎?”

      “驕人”:“待人很驕傲的人”。

      “擅權”:“擅弄職權的人”。

      “患處之”:“禍患就會與他共處”。

“敬受命!願聞餘教。”(我)聆聽並接受您的您的教導,傾聽您餘下的教誨”。

“意益下”:“地位越高,越要謙恭”。

“心益小”:“官職越大,越要小心謹慎”。

翻譯練習八

(一)1、“潛水的人能長時間潛入水裏,哪裏是馬虎草率而能這樣的呢?一定是對水的活動規律有所領悟才能做到”。

2、“(北方勇者)問潛水的人,而求得他們潛水的技術,按照他們說的方法,到河裏去試著潛水,沒有不淹死的”。

(二)北海有一種名為“鯤”的魚。它的身體極為龐大,大到不知道有幾千米遠。(鯤變成鳥),名字叫鵬。鵬的脊背,同樣大到不知道有幾千裏。(當鯤鵬展翅而飛)的時候,它的翅膀好像天邊的雲彩。這種鳥在海水動蕩的時候便遷徙到南海。那裏是一個天然形成的大池塘。……鵬鳥遷徙時,(翅膀拍擊水麵)激起三千裏的波濤,(鵬鳥奮起而飛),旋轉扶搖而上直衝九萬裏高空,此一飛在六個月後方才停歇下來。

(三)若說到你成功得失與否,你能怎麽樣呢?(聽天由命吧!)自己多嗎、努力做好事情就行了。“彼”,(把)它怎麽樣呢?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