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以忘憂

古稀之年,知足常樂,助人為樂,自尋其樂!
個人資料
李培永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我學語文教語文的一生(44)

(2022-04-07 04:28:53) 下一個

我學語文教語文的一生(44)

 

 

太原會議兩大收獲,一大喜訊

1986年8月初,在山西太原,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簡稱“人教社”)召開重點中學高中語文教材改革工作會議。高中實驗教材主編周正逵先生主持會議,開幕式後,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總編劉國正先生作報告,他先講了初中教材改革已經取得了豐碩成果,正在準備修訂。然後,特別強調高中教材改革的重要性和艱巨性,勉勵全體執教老師一定要充滿信心,堅持改革。

開幕式後,有關專家分別作了文學作品鑒賞、《文學讀本》教學教法的報告。章熊先生還就近幾年高考命題改革,解答了老師們最關心的高考相關問題。

會議還安排了一位老師上文言文誦讀示範課。沒有想到的是,這位老師的示範課居然還是那種傳統的“串講法”,即老師一邊讀一邊逐字逐句翻譯串講。聽課老師在下麵議論紛紛,周正逵老師當機立斷,立即在會場找到了北京的張必琨老師,讓他馬上準備去上一堂真正的文言文誦讀課。

張老師真不愧是老北大的高才生、北京著名語文老師,周老師隻對他說了一句,你馬上去上一節誦讀課,就去台上安排學生,組織會議去了。留給張老師的準備時間不到二十分鍾。

還是那個班的學生,張老師走上講台,微笑著對學生說,今天要辛苦你們了,現在我再給大家上一節文言文,我的上法跟剛才那位老師不一樣,希望你們能喜歡!

簡單的開場白後,張老師就把課本放在講台上,走到學生中間,從頭到尾背誦了一遍要教的課文。剛背完,台上上課的學生和台下聽課的老師就熱烈鼓掌。然後,張老師指導學生開始操練“誦讀”。張老師的教學方式非常靈活,或自讀,或齊讀,或領讀,或輪讀,即一部分學生讀,一部分學生聽,還有他獨創的“跟讀”,即教師高聲誦讀,學生跟著他,一邊聽一邊輕聲讀,似乎有聲,又似乎無聲。張老師一直在學生中間空著手走來走去,揮灑自如,學生興趣盎然。一節堪稱典範的文言文誦讀示範課,展示了張老師的堅實的文言功底和高超的課堂教學能力!更讓全體實驗教材的執教老師明白了文言文誦讀教學法的真諦。

    會議期間,大會秘書組還組織全體與會人員去參觀著名的晉祠。

晉祠,位於陝西省太原市晉源區晉祠鎮,原名為晉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為紀念晉國開國諸侯唐叔虞(後被追封為晉王)及母後邑薑後而建。晉祠創建於西周(公元前11世紀)時期,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皇家園林,為晉國宗祠。祠內有幾十座古建築,具有中華傳統文化特色。

晉祠三絕是參觀必到之處。

晉祠三絕之一。

周柏唐槐,二者都是晉祠千年古木的代表。周柏是周代種植的柏樹,茂盛蔥鬱,位於聖母殿北側,原先本有兩株,名為齊年古柏,如今隻剩這一株。周柏唐槐樹幹粗壯,需數人才能合圍。唐槐是唐代時種植的槐樹,位於水鏡台前,是晉祠古樹中最繁茂的一株。每到春夏之季,樹綠蔭濃。

晉祠三絕之二。

聖母殿的中央是“邑薑”像,左右兩廡有40多位侍者。在聖母殿內尚存的43尊彩繪塑像中,除聖母像兩側的小像是後來增補的外,其餘都是宋初原塑。在大殿正中幔帳內的聖母,頭戴鳳冠,麵部靜謐慈祥,雙腿盤坐在木製的方座上,一隻手放在胸前,一隻手放在腿上,手指隱在袖內,身上穿著的蟒袍沿著膝蓋垂向座位下邊,整個塑像形態顯得穩定而端莊。侍從都是各有專職,身份、性格也是無一雷同。       

晉祠三絕之三。

難老泉俗稱“南海眼”,出自斷岩層,終年湧水,北齊時有人據《詩經魯頌》中“永錫難老”之句起名“難老泉”。泉上有亭,亭上懸掛著清代學者傅山寫的“難老泉”三個字。當年李白來到這裏,曾讚歎說:“晉祠流水如碧玉”。晉水有三個源泉,一是善利泉,一是魚沼泉,一是難老泉。難老泉是三泉中的主泉,晉水的源頭就從這裏流出,長年不息。

晉祠創建年代久遠,所處地理位置優越,以大量的古建築、雕塑、碑刻、壁畫、古樹名木,從不同的側麵反映了中國古代政治、經濟、建築、園林、雕塑、宗教、文化等諸多領域的發展變化。晉祠的曆史、藝術、科學和鑒賞價值,使其成為古代宗祠與園林藝術相結合的且跨越的曆史最長又最具代表性的唯一實例,也是中國古代文化和人類建築藝術寶庫中一份珍貴的遺產。

晉祠有明確的紀念意義、濃厚的審美價值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即便是一個單體建築,也有著自己的序列。柱廊的排列,鬥拱的組合,瓦壟的明暗相間,空間的穿插、色調的配置,都安置得合理妥貼,又符合審美習慣。而正是由於它的序列特征和人們流動式的觀賞進程,又使得其空間藝術向時間藝術轉化。

聖母殿前廊柱雕木質盤龍8條,倒映水中,隨波浮動。殿內無柱,殿身當心間裝板門,兩梢間安直欞窗。四周柱子皆微向內傾形成“側角”,角柱增高造成“生起”。下簷鬥拱五鋪作,單拱出兩跳,柱頭出平昂,補間單抄單下昂。上簷鬥拱六鋪作,單拱出三跳,柱頭雙抄單下昂,補間單抄出重昂,並施異形拱。柱頭與補間不同,上簷與下簷相異。殿頂筒板瓦覆蓋,黃綠琉璃剪邊,色澤均衡精致,整個殿宇莊重而華麗。

魚沼飛梁位於聖母殿與獻殿之間,方池之上架十字形橋,在池中立石柱34根,柱頭普柏枋相聯,上置大鬥,鬥上施十字相交之拱,承托梁枋。東西寬廣,南北下斜如翼,與聖母殿上翹的翼角遙相呼應,顯示了殿翅欲飛之勢。

聖母殿彩塑中,邑薑居中而座,神態莊嚴,雍容華貴,是研究宋代雕塑藝術和服飾的珍貴資料。

獻殿前的金人台上,四隅各立一尊宋代鐵鑄武士。而與之遙遙相望的聖母殿中侍女群像,各有各的特殊形象,身體的豐滿與俊俏,臉形的清秀與圓潤,各呈現出極不相同的思想感情。她們的陰柔之美與宋鑄鐵人的陽剛之氣,也形成了鮮明對比。

參觀晉祠也是走馬觀花,到此一遊。

太原會議兩大收獲:學習張老師的文言文誦讀教學方法;親眼目睹晉祠之美!

一大喜訊是《寫作》編輯王連雲老師告訴我的。

8月1日中午乘綠皮火車到達太原,下午即去拜見劉國正先生、張必錕先生、周正逵先生和王連雲先生。

王連雲老師約我晚上談話。他說,國正先生與他研究決定,擬調我去北京人教社,參加修改初中寫作教材《作文·漢語》第一冊,大約需要一個月時間。讓我回武漢後,先給學校有關領導打招呼,安排好高中試教老師,暫時接替一下我的工作。等接到人教社的公函後,立即赴京。

這真是意料之外的天大喜訊!

8月7日下午,參加《寫作》第一冊教學研討會。中途被大會秘書組拉去“答記者問”,談第一輪初中試教情況。會後與王老師話別。

王老師再三叮囑,一定要珍惜這個非常難得的機會!回去後一定要做好收集整理有關教學資料,到時帶到北京來備用。我非常感謝國正先生和王老師的厚愛,一定不會辜負前輩的期望!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