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播出的電視劇《什刹海》寫北京住在什刹海銀錠橋附近的一家人。這戶莊姓人家祖孫三代,莊老爺子是京城禦廚,老伴兒格格出身,夫妻有三兒一女。老二在英國不提,老大父女、老三夫婦兒子、做中醫教授的單身女兒都和莊老夫婦住在同一個四合院兒裏,三代同堂。故事圍繞著經營餐館,傳承傳統宮廷菜這樣一個主題,揭示了北京和北京三代人21世紀的精神風貌,試圖再現什刹海的地域風景,老北京的市井風俗,飲食文化和胡同的風土人情。。。
這部劇帶有理想主義色彩,人設樂觀,情節輕鬆,京腔京韻,對話風趣,對一般觀眾講是個茶餘飯後不錯的消遣。然而,什刹海的前海、後海、銀錠橋正是我出生長大,生活了20年的地方,劇中的每一處風景都有我童年的記憶,而其中的變化又衝擊著我的記憶。受這部劇的代入,我也來跟風什刹海,寫寫我記憶中那裏70年代的風景,風俗,風味,風情。。。
(一)銀錠橋畔的風景
《什刹海》電視劇裏的另一個景致就是前海的荷花市場。荷花市場是後來的開發的旅遊景點,08年奧運會時最熱鬧,但是前海賞荷卻是曆史上有據可查的。清代的富察敦崇寫過一本《燕京歲時記》,其中記載:“十刹海俗呼河沿,在地安門外迤西,荷花最盛。每至六月,士女雲集,然皆在前海之北岸。他處雖有荷花,無人玩賞也。。。。。凡花開時,北岸一帶風景最佳:綠柳垂絲,紅衣膩粉,花光人麵,掩映迷離,直不知人之為人花之為花矣“。
所以荷花現在有,古時有,可是我長大的70年代卻沒有。現在的荷花市場一帶70年代時是遊泳場/冰場。小學的時候我們去遊泳場上遊泳課,一年兩次。冰場去的比較多,從我能穿進爸爸小時候的冰鞋開始,冬天的晚上就常跟表哥們去冰場滑冰。那一帶改建成荷花市場是90年代以後的事了,原來遊泳場/溜冰場的更衣室/租冰鞋處都改成了餐館酒吧、咖啡廳,河沿兒上有遮陽棚可以坐下吃東西,河上飄著睡蓮和遊船。
(《什刹海》劇照,前海)
銀錠橋是白色的石橋,下雨下雪的時候路麵上很滑,常會看到騎車的人摔倒。如果說前海後海好像兩條玉帶,那銀錠橋就是中間的玉扣把前海和後海連了起來。過了橋,前海北沿兒和後海南沿兒之間有一片胡同,我和兩個妹妹,爺爺奶奶,父母、還有姑姑一家就住在這片胡同的一個小四合院裏,和莊家一樣三世同堂。電視劇的莊家也住在這片胡同裏,他家的四合院很像我兒時閨蜜小慧家住的院子,那個院子在北官房,莊家菜的飯莊在南官房。
有人說慈禧的娘家曾住在北官房,但無證可查。也有人說所謂“官房”是慈禧當年用“省下的脂粉錢“委派太監在外邊蓋的民房,意在關心民間疾苦,解決百姓住房困難的問題,好像我們今天說的經濟適用房。除了北官房,南官房、附近還有東官房。
六十年代我還小,記事以後一半的時間整托在外上幼兒園,六十年代末才回爺爺奶奶這裏上小學。我的小學在大翔鳳胡同,我們班的同學都住附近的胡同裏,前海北沿兒和北官房兩條街上的居多。每天兩次上、下學,上學的時候我們在北官房和前井胡同交集的路口集合,我是後海一路的路隊長,集合好了排兩行喊著口號或唱著歌走,一路行進十來分鍾到學校。
七十年代中我們一個小學的都分片兒錄取到當地的四十中,個別人轉去了附近的北海中學和十三中。這幾個學校那時的名聲都不怎麽樣,有道是:“臭北海,爛四十,小偷流氓十三中”。後來十三中成了區重點中學,四十中現在沒有了,不知道北海中學還在不在。
從我家去四十中要從胡同穿到前海北沿,然後左拐到現在荷花市場後麵的那條街,也就是當年的什刹海體校和郭沫若故居所在地,從那條街走到北海公園後門,學校在北海後門西側。從我家溜達到學校要20多分鍾,也是每天兩次,直到高中考上重點中學才離開。
從小學到初中畢業的十年,前海、後海和銀錠橋邊上的這幾條胡同就是我和鄰裏間的小蜘蛛們生活的網絡。春天追逐著柳絮,夏天頂著驕陽,秋天踏著落葉,冬天冒著風雪;冰封河水又解凍,楊柳變綠又變黃,我和胡同裏的發小們在河沿兒和那幾條胡同間蹦蹦跳跳、穿來穿去,喝著什刹海的風一天天長大。
《什刹海》電視劇中沒有著墨於今日小孩子的生活,渲染更多的是那一帶的夜生活。在我的記憶裏,什刹海的夜特別黑,沒有燈紅酒綠,河沿兒也沒有路燈。胡同裏的路燈光線稀疏暗淡,女孩子家晚上是絕對不敢自己出門的,更不要說去什麽酒吧,根本沒影兒的事兒。
(待續)
不是,是朋友的母親在師範學院工作。我家在釣魚台國賓館附近。我是學醫的。
什刹海當然有露天遊泳池了。很多人都在那裏遊。從我們那做13路汽車就可以到。
前些年回囯北京停留幾天會友訪親,王府井這樣一個曾經是滿清王朝皇室貴族的shopping 的地方。改成了步行街,可街的南口麵對長安街的一大樓醒目地掛著的是麥當勞的牌子。真弄不明白這搞市政規劃的人到底是想洋還是想土!
如果北京能夠土的徹底,不要洋土混雜,不倫不類,我會絕對是熱愛北京的土鱉之一:)
~~~~~~
回複 'ARooibosTea'和“無法弄” 的評論 : 這麽說吧,中國早晚洋得比洋人還要洋。從土到洋容易,可是想土回來就不那麽容易了吧?知足吧!額,熱愛北京土鱉:-)
我倒是挺喜歡電視劇裏的貧嘴和美食的,但就是太磨嘰看不下去:)
現在網上看到很多四合院民宿,我認識的人早都搬出胡同了,回去找不到熟人了。
關於學校的這段兒順口溜不錯,勾起我的回憶了,搜腸刮肚翻出兩端南城宣武的順口溜逗個樂子---
九十五中,黑咕隆咚,破桌子破椅子破電燈,老師講課,學生抽風!還有另一個學校的---一四七,門兒朝西,破桌子破椅子破樓梯,除了流氓,就是野雞!
什刹海冬天去過溜冰,印象很深,第一次學。
對茶兒說的是北海的白塔寺。簡要地回答你吧,俺曾徑是所在單位吃喝玩的大拿之一,要玩哪喝哪俺說了祘,先遊北海什刹海,然後《仿膳飯莊》搓一頓是家常便飯。仿膳的宮廷小窩窩頭是她的招牌之一,她的飯菜精致,吃後不膩。每月一兩次飯莊是常態。我寫過一文,說吃後一抹油嘴交了支票走人。幸虧出國了要不然要吃成胖大嫂,還說不定成為腐敗的小嘍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