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是經曆了很多災難的國家,華沙更是在二戰受到重創的城市。在我看來,沒有經曆過太多痛苦的城市都多少有些單調,缺乏情緒的變化。比如澳大利亞的許多城市,除了天氣和氣溫以外,別的真沒有什麽太多不同,時間長了對陽光沙灘海浪仙人掌也會有審美疲勞。所以一個國家民族和城市的曆史與經曆賦之予情緒,它的情緒不僅寫在它的房屋土地,殘垣斷壁上,也寫在人們的臉上和聲音裏,以此感染著每個過路的人,在他們的心裏留下強烈的印象。華沙就是這樣一個有情緒的地方。
我們這次走了9個城市,華沙是我們旅行的最後一站,8月23日晚從維爾紐斯到華沙,26號離開,一共三天的時間。雖然我不懂音樂,也不懂肖邦,但我試圖聽懂肖邦音樂的情緒,用他的音樂符號來記錄我在華沙的感受,因為這是肖邦熱愛的故鄉。這裏的國際機場叫肖邦機場,舊城的聖十字架天主教堂裏存放著肖邦盛滿音樂的心髒,華沙-肖邦無處不在!你隨便在一張舊城路邊或機場的長椅上坐下,肖邦的鋼琴曲都會應邀而起,或輕盈歡快,或華麗典雅,或激昂澎湃,或悠揚惆悵,或款款深情。。。
1.維拉諾夫皇宮(Wilanow Palace)-平靜的行板,華麗的圓舞曲
維拉諾夫皇宮是華沙郊外保留和修複的19世紀最大宮殿花園。原為波蘭國王揚三世的宮殿,僥幸從二戰的戰火中存活下來。宮殿本身並沒有什麽特別,遠遠看去橙黃乳白的建築好像一塊巨大的奶油蛋糕,有波蘭的凡爾賽宮之稱,但遠遠不如凡爾賽宮奢華。倒是花園更令人愜意,夏日玫瑰盛開,春天會開滿鬱金香,是婚禮和夏日音樂會的盛地。在這裏你可以感受到華沙的平和,似乎戰爭與災難從沒發生過,如肖邦平靜的行板一如既往,又如那支《春天華爾茲》悠然,高雅而華麗。
2.華沙老城 (Old Town)-《英雄波蘭舞曲》
老城不老,是個讓人十分感動的地方,原來坐落在維斯瓦河邊的700年古城,如今這裏的一磚一瓦都是華沙人民戰後籌資重建的。德國離開華沙之前,希特勒下令把華沙這個城市從地球上抹掉,於是華沙被夷為平地,85%的建築成為瓦礫。被戰爭剝奪了一切的華沙人民戰後徒手重建老城,雖然得到了蘇聯的援助,但資金遠遠不夠。如今的古城是華沙的誌願者自己動手平地而起的。每次聽到重建華沙的故事,我都會想起那尊美人魚造型的華沙市徽:健碩的美人魚右手擎劍,左手持盾,美麗而英勇,是一支真正的《英雄波蘭舞曲》,不屈不撓的民族氣概給人一種充滿力量的激昂情緒。
在老城裏另外的去處有著名科學家居裏夫人的故居,是古城邊的一條小街上麵街而開的一扇小門,黑白色調,現在是居裏夫人博物館。我們的酒店也在附近,每天傍晚我們都會去老城裏走走,光顧那些蜿蜒小巷裏的首飾店,餐館。華沙最有名的特色小吃是波蘭餃(Pierogi),樣子和我們中國北方的餃子差不多,有甜和鹹兩種餡兒。甜的是果子餡的,我們吃過的有藍莓和草莓餡兒。還是覺得鹹的比較好吃,鹹的裏麵有奶酪的,有素的和肉的,味道不似我們的餃子那麽香,但也蠻好吃的。除此以外,意大利餐在那裏很流行。老城廣場上夏天有很多食棚,人們坐在外麵吃。廣場上有音樂演奏,有休閑的人流。入夜,廣場周圍的牆邊點起大燈,路過的人喜歡把自己的身影投到老城的牆上。那樣的情緒總讓人感到放鬆和歡快,或許可以從肖邦的《四首馬祖卡舞曲》中讀到。
3. 猶太人曆史博物館 (Jewish History Museum)-憤懣和絕望的敘事曲
猶太人曆史博物館我們去了兩次。第一次是導遊帶我們去的,隻在門外的猶太區英雄紀念碑前停留。我們在這個紀念碑前熱淚橫流,不僅哀悼二戰時抵抗納粹犧牲的猶太英雄,也為前德國總理維利-勃蘭特(Willy Brandt)1970年在紀念碑前贖罪的一跪。第二天我們重新來到這裏,走過這片安靜的街道,心驚膽顫地回想這裏曾經是德國設置的猶太人特區,波蘭斯基導演的《鋼琴師》中殘酷的電影畫麵一一在腦海中閃過,我仿佛看到坐在輪椅上的老人被從樓頂的窗台推下,整排的猶太人被子彈釘死在牆上,街道上橫屍遍野,哀鴻遍地;又仿佛看到在這裏的地下室,猶太抵抗組織曾經與納粹血戰到流盡最後一滴血,上萬的猶太男女老少從這裏的街區被迫走上通往集中營的不歸路。。。我們從這裏走進了猶太曆史博物館。
博物館記錄了從14世紀開始猶太人遷居波蘭的曆史,到二戰前,在波蘭有3百30萬猶太人,華沙居民中有30%的猶太人,是紐約以外第二大猶太人城市。但經過二戰,波蘭隻有百分之十的猶太人生存下來,而其中大多數人戰後都選擇離開這個傷心之地。現今在華沙,猶太居民還沒有華人和韓國人多。這段令人發指的曆史是我遲遲不能提筆寫華沙的一個原因,我不知道從哪裏說起,或怎樣表達我悲憤的情緒。肖邦沒有生活到這個時代,他的作品自然不能完全傳達這種無助決絕的悲痛。但是我記得電影《鋼琴師》裏,被困在廢舊大樓裏的主人公為喜愛音樂的德國軍官演奏的那首《G小調敘事曲》,在那樣的絕境裏,饑寒交迫心力交瘁的鋼琴師唯一乞求生存的票券就是肖邦的鋼琴曲,他以那種心境演奏出的情緒,足夠悲愴,足夠憤怒,足夠震撼,足夠絕望!
4.斯大林大樓 (Palace of Culture and Science, Stalin’s gift)《升C小調夜曲》
斯大林還是很會送禮的,送樓也算他的慣用伎倆。在明斯克,立陶宛都有斯大林大廈,斯大林民居,斯大林街道。在北京也有蘇聯援建的十大建築: 人民大會堂,曆史博物館,現在的北京展覽館(原為蘇聯展覽館, )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大樓等等。華沙這棟是在二戰後蘇維埃重金援建的,人稱斯大林的 “禮物” 。無論這座樓記下的是斯大林對波蘭和波蘭人民犯下的罪惡還是波蘭那段蘇維埃曆史悲劇,它的高大身軀如今仍是華沙市中心無法忽視的視覺地標。這座大樓現在用作華沙文化科學博物館,頂層是觀光塔。可以360度俯瞰華沙。
如果用肖邦的音樂來描寫這裏的情緒,肖邦的遺作,《升C小調夜曲》可能比較靠近我的感受,有不安,有壓抑,有悲傷,也有逐漸走出暗淡的平靜。
5.肖邦公園(Lazienki Krolewskie Park)- (降E大調夜曲)
肖邦公園又名瓦津基公園,是十七世紀的皇宮。那是一座美麗的白色宮殿,可惜我們沒有進去。肖邦花園是這座宮殿的皇家花園。一圈圈低低的鬆牆,環繞著一圍綠綠的草坪,烈日炎炎裏,幾處慵懶的閑臥;公園的中間是一處池塘,池塘盡頭的高處,肖邦斜倚坐著,頭頂是一片柳蔭如雲蓋頂,我想雕塑師的設計靈感一定來自於同樣的一個夏日,有風從一側吹來,撩起他的雲發和披在身上的風鬥,他的雙目輕和,兩隻手的手指好似正在擬想的鍵盤上舞動。仰望著他,我想他的指尖此刻流動的一定是他的《降E大調夜曲》-平靜悠遠的思緒如清涼的水流沁入夏天的草叢裏,浸潤著世上的幹涸。好像一切痛苦過後,美麗的新生兒在搖籃裏熟睡,白日沉寂,夜色環繞。。。
我們的旅行團在這裏合影留念後正式宣布18天的北歐俄羅斯行程結束。我衷心希望在這裏感受到的華沙的情緒會是-永遠的華沙!
B型血遊記-後記:像美人魚姐姐們一樣的旅行
這次旅行的大巴車上放了一本安徒生童話畫本,我於是有機會重溫了一下多年前讀過的這些故事。在讀到《海的女兒》這篇時,我發現我的記憶忽略了對小美人魚姐姐們的幾段描寫,忘了這個家喻戶曉的小美人魚實際上還有五個姐姐。美人魚要滿了十五歲才準許浮到海麵上去,她的五個姐姐各年長一歲,故事裏講述了每個姐姐第一次浮上水麵的見聞:
大公主回來後說,最美的事情是當海上風平浪靜的時候,在月光底下躺在一個沙灘上麵,緊貼著海岸凝望那大城市裏的燈光,靜聽音樂、鬧聲、以及馬車和人的聲音,觀看教堂的圓塔和尖塔,傾聽叮當的鍾聲。
二姐覺得太陽落山的景象美極了。她說,“這時整個的天空看起來像一塊黃金”,美得不可言傳的“雲塊在她頭上掠過,一忽兒紅,一忽兒紫”。還有飛得極快的野天鵝,“像一片又白又長的麵紗掠過水麵”,飛向太陽。
三姐是她們中最大膽的一位,她“遊向一條流進海裏的大河“,看到美麗的青山,森林,宮殿和田莊;她聽到各種鳥兒唱歌,感受到太陽的灼熱,看到小河灣裏光著身子遊水的小孩子,還被一條小狗嚇到。
四姐膽子小,隻停留在海上麵。但是她說,“最美的事兒就是停在海上:。。。天空懸在上麵像一個巨大的玻璃鍾。遠處的船隻看起來像一隻隻海鷗,快樂的海豚翻著筋鬥,龐大的鯨魚從鼻孔裏噴出水來。“
五姐的生日恰恰是在冬天,所以她能看到“海染上了一片綠色,巨大的冰山在四周移動“。她說:冰山有時看起來像一顆珠子,有時像鑽石似的射出光彩,有時在血紅的雷電中閃著光。。。
姊妹們第一次升到海麵上去,總是非常高興,所有的東西都新鮮和美麗。可是後來當她們可以隨便浮上海麵,去她們喜歡去的地方,這些東西卻不再引起她們的興趣了。她們隻想回到家裏來。每次出去一個來月,她們就說:究竟還是住在海裏好——家裏是多麽舒服啊!
從8月6號開始,我們跟隨旅行團走了9個城市:柏林,哥本哈根,斯德哥爾摩,赫爾辛基,聖彼得堡,莫斯科,明斯克,維爾紐斯和華沙。26日我們回到了墨爾本,帶著北歐的精致,俄羅斯的豪情,安徒生的童話,彼得大帝的氣魄,普希金的夢想和肖邦的情緒回到了舒服的家裏。
大管家已回府,不過,這幾天得補補覺嗬,管不了那麽多哈:)
一開始講美人魚姐姐們的故事,我就在猜你是什麽意思,我以為你是要講其實常見的景色在難得一來的路人眼裏是如此動人,我們要有發現美的心和眼睛。結果看到最後,所有的新鮮和美麗,所有的精致,豪情,氣魄和夢想,都不敵溫暖的家。禁不住為你喝彩,實在太棒了。
一邊讀文,一邊聆聽肖邦的作品,似乎更能深切感受波蘭這個曆史悠遠,曆經戰火紛爭,苦難,亡國,而又不斷浴火重生的國家,民族和精神。感謝王妃花時間和精力寫就這組遊記分享,的確精彩,感人,這篇應為之最了。
音樂難嗎?比電腦稍為難一點點,就那幾個調調,多來米發傻那漆多,就把這個世界變得五彩繽紛,抑揚哀樂,頓挫喜怒。
古典音樂中大部分小調曲子為和聲小調,而現代流行音樂中大部分小調曲子為自然小調。
古典的聽不來,現代的倒也湊活湊活,高調常瞎放,就差文轉音了。
遊記讀太多了,用上小調配博文這可是新鮮事哦。
+1
中蘇友好大廈(展覽廳),好像是在北京,上海,廣州三地各造了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