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胡鞍鋼的問題在哪裏?

(2018-08-08 14:14:21) 下一個

胡鞍鋼也是理工科出身,但顯然他並不會做科學研究,所以他做出來的東西令人大跌眼鏡,與人們的認知相差甚遠。 現在就來看看胡鞍鋼的模型。所用表格來自: https://www.guancha.cn/HuAnGang/2017_04_05_402119_s.shtml

                   注:a. 總人力資本=勞動年齡(15-64歲)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計算公式:綜合國力=經濟資源×0.2+(信息資源+科技資源+能源資源+資本資源+政府資源+軍事資源+國際資源+人力資源)×0.1,采用9指標的加權算法。

從胡鞍鋼的模型即可看到他的東西非常簡單,但能夠說明問題嗎? 顯然不是!

以科技資源為例,胡鞍鋼不知道大多數專利是垃圾無人問津嗎? 難道不應該看專利產生的效益嗎? 中國居民在國外有多少專利,收了外國多少授權費? 而美國又有多少? 直覺是中國不到美國的1%,這個差距可說是巨大的。

這裏摘抄一點關於專利的報道:http://www.pss-system.gov.cn/sipopublicsearch/portal/showUIContentDetail-showContentDetail.shtml?params=991CFE73D4DF553253D44E119219BF31366856FF4B1522262FA5BBC8CD3E57403028E34AB967B99CE93FF9FC9FAE0D534EDE457F79B4E473D3BF7BE3D9C7DAC6E97182E6237D859094636E3A3372B12051E02730C0574CD9EAB53272207B854A6EB9498E88AEAB02


在文希凱看來,當前中國已經過了隻關注專利數量的階段,未來應當更加關注專利的質量建設,而後者仍然任重而道遠。


曼海姆歐洲經濟研究中心2016年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雖然中國的國際專利申請數量在近幾年快速増長,但是專利質量卻很難跟上領先科技大國的水平。

 

論文數也是如此,這裏就不考慮中國有多少論文是抄襲和被撤銷的。中國有多少論文是重要的,也就是說,有多少是重大發現,有多少是開創性的?這方麵的差距也是巨大的!

胡鞍鋼隻能看見表麵現象,不能看見問題的實質,這就是問題所在! 做科學研究就是要透過現象看本質,從眾多的表麵現象當中找到起關鍵性作用的東西。胡鞍鋼顯然不具備這樣的素質。

胡鞍鋼在別人質疑時表示國外也是如此做的,哈佛大學就有人得出類似的結果。 洋人的東西就是對的嗎? 就千真萬確嗎? 胡鞍鋼就不會自己鑒別嗎?

楊繼繩用外國人的方法算出那幾年中國餓死數千萬,結果把數字誇大了一萬倍以上。 胡鞍鋼也是用了外國人用過的方法,得出與事實相差十萬八千裏的結果。 這說明兩個人的科學素質都很差,楊繼繩是缺乏職業道德,不配當記者;胡鞍鋼是缺乏科學精神,不配當教授!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