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評說

版權說明:歡迎非商業贏利目的轉載轉貼我的文章。轉載轉貼時請注明唵啊吽筆名和博客鏈接。
個人資料
唵啊吽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百加委路《洪順堂》

(2022-06-20 17:16:26) 下一個

圖:百加委路《洪順堂》堂所1868年被大火燒毀。1882年《洪順堂》改名《致公堂》,但洪門內部文件和印信等標記依然沿用《洪順堂》。圖中照片是1874年重建的百加委路《致公堂》堂所。對聯為“門外九連山秀茂,寺內三聖佛莊嚴”。三聖即釋、道、儒三聖。九連山是福建莆田南少林寺所處之地。洪門五祖出自南少林。

百家委路(Barkerville, BC)《洪順堂》是加拿大洪門始祖堂。百家委路地處卑斯省加利布(Cariboo)山脈西部,是加拿大淘金古鎮,現有一個洪門致公堂加拿大國家曆史紀念地址。1863年百加委路人口5千,其中3千為華人,華人中80%是洪門兄弟。

百加委路鎮名源於英國人Billy Barker,他於1862年第一個在這裏發現了金礦。這個金礦一共挖掘出一頓多的黃金。1858年菲沙河穀(Fraser Vally)發現金礦。1858年6月28日,約300華人乘“加勒比號”蒸汽船從舊金山抵達域多利(Victoria),進入卑斯省菲沙河穀淘金。淘金熱第一年就有20萬華人進入卑斯省。他們沿著菲沙河穀北上進入洛基山加利布,當Barker宣布發現金礦以後,幾乎一夜之間就出現一個百加委路鎮。1863年百加委路有3千華人,1869年增至5千華人。

19世紀中葉,珠江三角洲很多人赴金山淘金,既有淘金金山夢者,也兼有逃避清朝迫害者,或者兩種動機兼而有之。珠三角地區洪門是十二梯,金蘭郡,洪門五祖洪順堂。赴金山、走西口,下南洋是華人曆史上移居海外的大遷徒。隨著舊金山華人的增加,1850年洪順堂在舊金山成立,其後分支多個堂口,有協勝堂、致公堂、萃勝堂、秉公堂等。

從舊金山到維多域,沿著菲沙河穀北上。1863年,淘金礦工開平人黃深貴在百加委路建立了洪門洪順堂。1882年改稱為洪門致公堂。1946年世界洪門大會在上海改稱洪門民治黨。

圖:1876年8月卑斯省總督到訪域多利,華人在Cormorant街搭了中式牌樓歡迎總督。牌樓頂部正中樹立著依稀可辨的洪門洪順堂旗幟。圖中牌樓左側為廣利行(Kwong Lee and Company)商店。據卑斯省政府稅務局記錄,當年廣利行的資產是僅次於海灣公司(The Bay Company)為卑斯省第二大公司。

1868年9月16日百加委路鎮中心起火,北風把火吹向南邊燒到唐人街,全鎮百餘木屋毀於一旦,其中三分之一是華人房屋,包括洪順堂。1869年唐人街重建後,8月份迎來卑斯省總督到訪,唐人街搭了四座牌樓迎接總督。那時候百加委路南邊近百裏的幹尼路褔士埠(Quesnelle Fork )也是一個大金礦,也有3千多華人。

1792年,廣東新會的盧觀恒在廣州創辦了廣利行,是廣州十三行之一。十三行老板中潘、伍、盧、葉四大家是廣州四大富豪,每家家產都富可敵國。百加委路的華人金礦,就是廣利行經營的金礦。盧超凡和盧卓凡兩兄弟隨著淘金大軍從舊金山來到卑斯省域多利,在域多利開設了廣利行,廣利行分店沿著菲沙河穀一直開到百加委路。廣利行拿到卑斯省營業執照,納稅給卑斯省政府。廣利行從中國進口茶、米、煙、布,鞋靴等日常用品,還有淘金工具。廣利行還擁有百加委路的金礦,雇傭中國勞工淘金。後來廣利行還在幹尼路(Quesnelle)河邊買了置辦了農莊,種植燕麥和大麥等莊稼。

隨著金礦的幹涸,百加委路和幹尼路褔士都逐漸衰落。幹尼路褔士埠今天已經不存在。1879年百加委路唐人街僅剩159位華人,8間商鋪。1910年僅剩35位華人。1940年後百加委路已經是沒有人煙。1957年卑斯省重建百加委路,作為淘金曆史古鎮旅遊觀光鎮。2008年百加委路鎮的致公堂被定為國家曆史遺址。

圖:1865年的百加委路

------------太平天國遺民在加拿大-----------

前言

在加拿大溫哥華以北850公裏處有一座名叫巴克維爾的鬼城,這裏除了旅遊旺季會向前來探險的遊客開放曆史遺址以供觀光外,在其餘的絕大多數時間,整座小城可謂是空無一人,並且沒有手機信號,更沒有Wi-Fi。如果從溫哥華自駕出發,至少要花8到10個小時,如果乘坐飛機,由於巴克維爾與溫哥華之間沒有直航,隻能先飛兩個小時到周圍的另一座小城克內爾,然後坐車一個小時才能抵達。至於選擇鐵路出行,加拿大至今沒有通高鐵,隻能從溫哥華乘坐普通火車出發,大約一天後抵達克內爾車站,再換車繼續前進,才算真正到達巴克維爾。

Image然而就是這樣一座路途偏遠且艱險的鬼城,在一百多年以前,當地華人人口竟占到總人口的一半以上,形成了北美西海岸僅次於舊金山的第二大唐人街社區,同時也是加拿大第一大唐人街社區。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這批最早的華裔先民,竟然還是忠於太平天國的遺民。

Image

 

太平天國末代王爺的萬裏私奔

那是在1863年,曾經占據東南半壁江山的太平天國開始了節節敗退,不僅失去了蘇州,常州等所有外圍要塞,就連天京即今天的南京也麵臨彈盡糧絕,包括洪秀全在內每天隻得依靠野草和野菜來充饑。為了保存天國的火種,一位叫黃梁貴的王爺利用自己不在南京的優勢,率領其屬下太平軍將士和家眷,從廣東出發,第一站前往香港,然後乘船奔赴加拿大,加入到轟轟烈烈的北美淘金潮大軍。

Image有關黃梁貴的具體封號和在太平天國的官職已不可考,隻知道他是廣東開平人,畢竟太平天國在經曆了天京事變內亂後就開始濫封爵位,僅王這一項就多達2700人,再加上曾國藩占領南京城後焚毀了太平天國大量曆史檔案,導致原始信息出現遺失。不過黃梁貴之所以選擇遠渡加拿大並在巴克維爾落戶,以下幾個因素最為關鍵。

作為一批前往異國他鄉重新開始打拚的中國人,首要任務即為能快速搞到錢生存下去,而巴克維爾恰恰具備這個條件。就在黃梁貴一行登陸加拿大的前一年,一位名叫威廉姆.巴克的英國淘金客在加拿大西海岸卑詩省內陸地區發現了一處黃金儲藏地,短短數小時內就淘到10磅黃金,從此一夜暴富。之後這處黃金儲藏地周邊地區成為全球淘金者的聖地,而因此形成的小鎮也以巴克的名字來命名,故而得名巴克維爾。

其次巴克維爾也具備良好的華人群眾基礎,特別是早在十九世紀四五十年代第一波淘金潮出現的時候,加拿大就聚集了大批來自廣東的淘金客,其中在1861年,加拿大還誕生了首位出生在加國本土的華人溫金有,他的父母正是淘金客。而當時巴克維爾全鎮總人口為6000人,廣東人就占到3000人以上,如此雄厚的華人社區基礎正是黃梁貴所需要的。

Image另外當年加拿大尚未建國,仍屬於英國殖民地,沒有像建國後那樣推出公開歧視華人的政策,諸如人頭稅和排華法案,反觀美國,當時的美國政府是北美率先頒布排華法案和強征人頭稅的國家,所以加拿大的相對友好也被黃梁貴所看中。

不過由於交通不發達,黃梁貴和部屬登陸加拿大後也是困難重重,第一站是前往位於溫哥華島的維多利亞,需要向官方繳納每人5加元的淘金許可費用,第二站為乘船抵達位於溫哥華低陸平原的新西敏,上岸後采購生活必需物資,第三站則為繼續坐船到耶魯鎮。到了耶魯鎮後隻能沿著菲莎河穀一路步行,中途僅有簡單的中轉休息場所,至少步行兩個多月才能最終抵達巴克維爾。

加拿大第一個洪門致公堂在巴克維爾誕生

盡管黃梁貴屬於巴克維爾的新住民,但他既有人又有錢,很快就成為當地華人社區一股不可或缺的勢力。於是黃梁貴選擇聯合廣東人中支持反清複明的天地會組織,在巴克維爾成立全加首個洪門致公堂-洪順堂,由黃梁貴出任首任堂主。而洪門的寓意則為他們效忠明太祖洪武大帝門下,同時利用拆字法解讀洪字,即漢失中土,滿兒無頭。

Image其實早在洪秀全攻克南京並將其改名為天京定都後,立即就前往明孝陵去祭奠朱元璋,由此可見太平天國對明太祖的尊崇,所以黃梁貴成為洪門致公堂堂主而非繼續打出太平天國的旗號也在意料之中。

洪順堂建立後不久就徹底壟斷了對巴克維爾唐人街社區的管理,而黃梁貴更成為當地華人的實際統治者,每家華人商戶都要向洪順堂繳納保護費,華人之間的糾紛也由洪順堂來裁決。為了懲治犯罪和樹立權威,洪順堂甚至還自創了私刑來震懾華人民眾。

Image但畢竟是在異國他鄉,洪順堂更多地起到的是華人之間團結互助的作用,例如幫助華裔淘金客給家鄉寄信和寄錢,充當新來者的工作和租房中介,當有西人欺負華人時,洪順堂會幫華人出頭,甚至在失業階段,華人可以到洪順堂免費吃住,直到找到工作後用工資償還即可。

隨著時局的變化,在政治層麵洪順堂也不再完全反清,而是一度寄希望於光緒皇帝能帶領中國走向富強。1888年洪順堂請來廣州粵劇戲班,並在鎮上酒家隆福堂大擺宴席,慶祝光緒皇帝大婚,更供奉光緒帝後的畫像供華人民眾頂禮膜拜。

Image1867年加拿大建國後,洪順堂也在第一時間宣布效忠加拿大聯邦政府,更歡迎總督前來視察,並在巴克維爾唐人街入口處搭好簡易牌樓,參照古代中國地方迎接皇帝的規格來為總督接風洗塵。

但是從1885年開始,加拿大的歧視華人政策也隨之出爐,每位抵達加拿大的中國新移民不僅需要強製繳納人頭稅,而且麵臨就業歧視和與白人的種族隔離,也不得參與加拿大政治。為此洪順堂率先舉行抗議集會,更派代表前去請願,希望加拿大政府收回成命。

Image可由於清政府的軟弱,加拿大根本就不理會洪順堂的代表,從此洪順堂與其他洪門組織一樣,大力支持孫中山和革命黨,認為隻有推翻帝製實現共和,中國才能屹立於世界強國之林。為了給廣州黃花崗起義籌款,位於溫哥華唐人街的中國洪門民治黨黨部大樓也被抵押貸款,這當中可是有洪順堂的股份,但在簽字時洪順堂代表並沒有猶豫,直到1945年大樓才被贖回,此時距離黃花崗起義已過去了34年。

回得去與回不去的故鄉

在跟隨黃梁貴到達巴克維爾的太平天國遺民中,確實有部分發財者,比如在1866年一位華人采集到了價值7000加元的金礦,第二年又有一位華人發現了一座未開發的黃金儲備,每天至少能采集50磅黃金,上述華人在靠淘金發財致富後,不僅把錢寄回給廣東老家,還成功娶妻生子置辦產業,躋身於華人上流社會。

Image當中最具代表性的華人為洪標,他屬於二代華裔,25歲就開始獨立創業,除了與人合作經營利昌號等多家商號開展百貨和金礦業務外,還在加拿大廢除排華法案後積極從政,擔任公營事業巴克維爾電力公司董事和鎮消防隊長。1976年洪標曾訪問北京,1985年病逝,享年85歲,結束傳奇一生。

可是現實總歸是殘酷的,絕大多數在巴克維爾定居的太平天國遺民及華人勞工均默默無聞,有的甚至終身窮困潦倒。其中一位叫黃邁丁的華人礦工,全部收入隻有冒著生命危險掙來的微薄加元,住的房子也是簡易小木屋,直到年過半百才認識了妓女吉氏。

Image由於巴克維爾男女比例嚴重失調,導致和舞女跳一支舞都要花費1加元,而當時1加元可以買1磅麵粉,因此衍生出跨國拐賣女性產業鏈,吉氏就是從廣東拐賣到巴克維爾的,淪為風塵女子,後來賺夠錢才成功贖身。

贖身後的吉氏與孤苦伶仃的黃邁丁結為伴侶,並在1928年得到洪順堂讚助,有望一起返回廣東安享晚年。不料就在出發前吉氏卻突然離世,隻剩下黃邁丁一人,之後也杳無音信了。

Image如果是死在巴克維爾,在加拿大排華的年代,華人是不得與西人葬在一起,而且華人墓園的選址也是在茫茫大山之中。通常在去世前數日,處於臨終彌留之際的華人會被送到洪順堂的太平房,由專人照料,讓他們可以有尊嚴地離開。

Image

Image等到正式確認死亡後,洪順堂會準備棺木下葬,但一般墓穴隻有簡單的封土,墓碑也是用簡易木牌取代,因為根據廣東二葬習俗,等幾年後遺體完全腐爛後,洪順堂會重新起靈,將遺骨清洗曬幹後裝進陶缸,用紅布包好後運回廣東,再聯係家屬負責永久安葬,以示落葉歸根。

Image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巴克維爾礦藏資源逐漸枯竭,居民不斷外流,鬼城的趨勢已不可逆轉。

1949年最後一次二葬,至此在巴克維爾死去的華人都通過這一方式實現返鄉夢,然而仍有極少部分華人像是吉氏根本聯係不上國內親屬,外加時局的變化,隻能永遠長眠在巴克維爾這片土地,再也回不去了。

Image

本文參考資料:《巴克維爾誌》,《加拿大華人簡史》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