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評說

版權說明:歡迎非商業贏利目的轉載轉貼我的文章。轉載轉貼時請注明唵啊吽筆名和博客鏈接。
個人資料
唵啊吽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魁人治魁:1837反叛和靜悄悄的革命

(2015-04-26 18:25:42) 下一個

1837年反叛和靜悄悄的革命(Quiet Revolution)是魁北克近代史重大事件,也是加拿大近代史重大事件。要了解這場革命的來龍去脈,還得從加拿大早期移民談起。

 

華裔移民曆史上有落葉歸根的情節,這往往也成為埋怨華裔難以融入主流社會的根據之一。實際上,移民保持和祖籍國聯係的傳統不僅僅華裔如此,加拿大主流的英裔移民和法以移民都是如此,不同的是他們比華裔更加厲害而已。英裔成為主流社會,讓整個加拿大對英女王效忠,可見比華裔思鄉情節的與祖籍國聯係要嚴重得多。

 

加拿大和美國都是移民國家,但就與祖籍國關係而言,兩個國家有天差地別。美國早期移民是受迫害的清教徒,五月花號就是在英國受到宗教迫害的清教徒逃離英國,逃往自由土地。美國以自由土地著稱,是相對於這些移民在歐洲感受不自由而言。早期移民加拿大的法國人與美國移民不同,法國移民加拿大的是政府官員,皮毛貿易商人,傳教士,探險家等等,他們保持了和法國的政治、宗教、商業、和文化的所有關係,比早期華人淘金移民保留家鄉觀念的祖籍國聯係更強。美國移民則相反,美國移民是反叛的異教徒,反叛的不同政見者,是歐洲的叛逆者,他們是逃離歐洲的一族。華人淘金,和法國人皮毛貿易很像,就是出來謀生,但主要社會關係還在祖籍國。美國獨立的時候,不願意獨立的保皇派退到上加拿大,成為後來的加拿大社會主流,他們從一開始就是英國政治經濟在海外的延伸,他們從一開始就是和祖籍國保持緊密合作和聯係的移民。所以,以立足加拿大程度而言,即便有落葉歸根情節的華人,都比英裔法裔加拿大人有更加深厚的加拿大民愛國主義民族精神。所以,華人喜歡中國文化不應該有任何移民道德內疚感。如果法國人放棄法語融入英語主流,就沒有今天複雜的加拿大政治格局。英裔移民和法裔移民都以和祖籍國聯係感到自豪,華人自然無需為懷有祖籍國情懷感到內疚。主流社會移民都是如此,而且有過之無不及。

 

言歸正傳,1759年,英國在歐洲打敗了法國,法國把北美法屬殖民地割給了英國。英國擊敗法國取得對北美的統治權。本來就忠於法國的法裔殖民轉不過這個彎來。他們原本效忠法國王室,而且英法戰爭還敵視英國,心理上怎麽能夠馬上效忠英國王室呢?英屬北美法裔加拿大人因此改用神權對抗英國王權統治。他們崇尚教皇山外統治(ultramontanism)理念,在加拿大法裔社區推舉教主為社區領袖,經濟上排斥英裔資本家的工業,堅守自然經濟的農業。以封建製度和天主教神權,抵製工業資本主義和英國王權。他們認定自己是英語新教海洋中的法裔天主教燈塔,傳承著法語天主教文化。如此保持了自己的文化宗教認同,埋下魁北克獨立的種子。這種農業孤立主義的神權社會難以挑戰英國主導的北美王權統治。加拿大法裔懷著抵觸英國工業資本主義統治的心情回歸到中世紀政教合一封建製度的社區。

 

英國政壇上保皇派是托利黨(Tory),自由派是雅各黨(Whig)。延伸到北美殖民地,維護英國統治的就是托利黨,就是保守黨。而法裔天主教認同教皇山外統治主義,因此支持自由黨。因此形成這樣一種加拿大政治格局:安大略往往是保守黨票倉基地,魁北克往往是自由黨票倉基地。

 

蒙特利爾有一條路叫Avenue Papineau,應該紀念的就是Louis-Joseph Papineau17861871)。Louis-Joseph Papineau 是封建領主(法國殖民地封建統治的領地郡主),律師,政治家。是自由派議員,他領導的加拿大黨在議會取得多數席位。加拿大黨提出了“負責任政府”(responsible government)的訴求,被倫敦駁回。所謂負責任政府,就是要求政府對議會負責,而不是對倫敦負責。所以,Louis-Joseph Papineau領導的加拿大黨黨員又稱為愛國者(Patriots)。這個愛國,就是愛加拿大,反對英國統治。這既是加拿大獨立的聲音,也是魁北克獨立的聲音。Louis-Joseph Papineau是溫和的自由派,他既反對羅馬教皇成為加拿大的統治者,也反對英王是加拿大的統治者,誰加拿大民族主義者。以Louis-Joseph Papineau為代表的加拿大改革運動政治家,後來延續成今天加拿大的自由黨。可以說,Louis-Joseph Papineau就是加拿大自由黨的精神始祖。倫敦駁回了加拿大議會的負責任政府提案之時,正值加拿大天災,很多農民失收,引起民間武裝騷亂,造成法裔天主教和英裔新教的武裝衝突。武裝衝突發生在183711月,政府衛隊和英裔誌願者一起把法裔武裝叛亂鎮壓下去,隨後英裔擄掠了法裔人的財產。Louis-Joseph Papineau及其追隨者流亡美國。在美國誌願者幫助下,1838年發動第二次反叛,又被鎮壓下去。Louis-Joseph Papineau流亡巴黎。

 

魁北克政教合一的基層封建社會使得魁北克落後於西方主流工業社會。1960年自由黨執政魁北克省,起動了靜悄悄的革命:魁北克的現代化和工業化。法裔天主教和英裔新教的矛盾也因此再次冒了出來,魁北克獨立意識再次抬頭。魁北克法裔青年走出農村進入工廠,很快就形成了英裔新教資本家剝削法裔天主教工人的社會格局,勞資矛盾表現成族裔矛盾。魁北克現代化形成了法裔白領階層,他們也認為英裔新教的統治是阻礙他們職場升遷的障礙,他們在英裔管理層下工作感受到職場天花板。自由黨領導的魁北克開始了國有化運動,把魁北克許多公司收歸魁北克政府所有。如1962年魁北克省政府將魁北克水電公司收歸國有,魁北克水電公司至今為魁北克省政府創造出10%財政收入。1977年的魁北克101法案更是規定法語為魁北克官方語言,在公司中推行法語工作,為法裔職場遷升打通通天道路。1964年魁北克建立省教育廳,一改以往教育被天主教教會把持的局麵,加強了工程技術和商業會計等現代教育。他們的口號是魁人治魁(Maître chez nous),改變自1759年以來的英裔統治法裔的格局。197010月,激進的魁人組織魁北克解放陣線(Front de Libération du Québec)綁架了魁北克內閣總理和英王室樞密院要員,迫使加拿大總理Trudeau起動軍事管製法,史稱十月危機。從那時候起到2006年哈珀總理上台,加拿大聯邦政治一直以魁北克-加拿大關係為主軸,這段時間的主要政治事件包括有至今沒用得到魁北克省議會背書的1982年權利與自由憲章,失敗的1987Meech Lake 協議, 失敗的1992Charlottetown協議,失敗的1995年魁北克公投,等等。

 

靜悄悄的革命是魁北克獨立意識崛起的年代,是魁北克現代化工業化年代,由此帶來的副作用就是大大降低了法裔天主教的出生率。由於出生率下降,魁北克為了維護法語文化,不得不吸引了大量的海地和越南移民,結果是法裔不是純白色了,也不是純天主教了,法裔概念被魁人概念取代。隨著西部經濟比重不斷增加,魁北克福利依賴聯邦政府也不斷增加。終於在2006年導致哈珀上台,終結了自由黨長期盤踞聯邦政府的曆史,導致勞倫斯共識的崩潰。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