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評說

版權說明:歡迎非商業贏利目的轉載轉貼我的文章。轉載轉貼時請注明唵啊吽筆名和博客鏈接。
個人資料
唵啊吽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戰爭與製度

(2014-05-31 03:56:04) 下一個

戰爭改變世界格局,也改變參戰國經濟製度,那就是戰時經濟。戰時經濟在於動員國家資源為戰爭服務。如變拖拉機廠為坦克廠,船廠轉產潛艇和戰艦。由於社會生產為戰爭服務,導致許多工廠由私人管理變成政府管理,日用必需品退出市場流通變為配給製度,強迫兵役製使得退出勞動力市場。即戰時經濟國家計劃程度提高,市場機製降低,這些特征被稱為戰時社會主義。

 

國內體製的戰時變化源於戰爭動員的需要。

 

19世紀後期的普魯士是一個四戰之地,普魯士周邊都是強國:俄國、法國、奧地利。普魯士與強國爭一短長的秘訣,就在於短時間內集結優勢兵力於局部戰場,就是戰爭動員能力。毛澤東統一中國和俾斯麥統一德國使用的都是這個戰略。拿破侖滑鐵盧戰役之類,就是將軍騎馬站在高地指揮戰場,能調動的軍隊也就是目光所及的戰場軍隊而已,而俾斯麥在戰場上使用了電報,其一個將領可以指揮的戰場軍隊要比歐洲其它國家軍事將領能指揮的軍隊得多得多,而且,普魯士的鐵路使得俾斯麥可以迅速調集大規模軍隊到局部戰場。由於鐵路和電報使得俾斯麥可以集結和指揮大規模軍隊,加上普魯士的後膛上子彈的技術,使得俾斯麥輕而易舉的統一了德國。當時歐洲主要武器是從槍口塞火藥下彈丸的毛瑟槍,難以和普魯士的後膛上子彈的槍對抗。

 

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北京火燒圓明園,186421日俾斯麥打響統一德國第一槍,1864年普魯士聯合奧地利從21日打到1030日,把丹麥南邊兩個公國納入普魯士和奧地利的版圖,其土地相當於丹麥領土的一半。1866年俾斯麥用了僅僅7周的時間擊敗了奧地利,把奧地利西北諸公國納入普魯士版圖。1870719日爆發普法戰爭,宣戰僅兩周,普魯士就用鐵路往前線集結了118萬軍隊,而法國隻集結了33萬軍隊。1871510日普法戰爭結束,俾斯麥在凡爾賽宮宣布德國統一,在巴黎大街舉行勝利遊行。普法戰爭普魯士陣亡4萬,法國陣亡近19萬。

 

俾斯麥鐵血統一德國為歐洲注入了迅速戰爭動員的軍事思想,各國都為戰爭動員做好準備,俾斯麥成為國際政治中鐵血政策的典範:戰爭解決德國統一問題成本低收益大。不過,後來希特勒的閃電戰被蘇聯的戰略縱深拖垮了,日本三個月占領中國的計劃被中國的持久戰擊敗。戰爭動員成為各國注重的軍事思想之一,然而,當博弈雙方都采用同樣的策略的時候,其策略的效果就大大降低,原因是被對手的相同策略抵消,當雙方都想動員自己的資源投入戰爭的時候,雙方誰也無法重複俾斯麥的軍事外交奇跡,以至一戰二戰中雙方膠結成陣地戰變成常態,而隻剩毛澤東還能夠把運動戰運用得得心應手。

 

戰爭動員,除了動員人力投入戰場,還動員工業生產軍火,動員全民進入戰爭狀態。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建立了戰時工業委員會(WIB),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建立了戰時生產委員會(WPB),無論戰時工業委員會還是戰時生產委員會,都是政府組織國家經濟為戰爭服務。據美國商業部估計,在太平洋戰爭高峰的1943年,美國全國6千萬勞工中,有28百萬從事戰爭相關生產活動,即近一半的勞動力從事戰爭生產。今天西方實行的夏令時製度,就是美國在一戰和二戰實行的製度,即戰時時間製度,為的就是節約能源以應付戰爭。英國在二戰期間男人都上前線,後方生產就被婦女頂替,以至二戰以後婦女加入了生產,結束了以前婦女不出門在家中操勞的社會習俗。男人都上前線,婦女後方生產,這是全民戰爭,是戰爭動員的極限。而二戰的軍事目標也因此發生巨大轉變,軍事目標從曆史上摧毀軍事設施和補給線以外,還加上了摧毀敵人的生產能力。如伊拉克戰爭,電廠、廣播電台等民用設施都成為軍事打擊第一對象,戰爭動員的輿論工具和戰時的生產能力都成為軍事攻擊的重要目標。

 

德國在1933年就開始準備戰爭,1939年二戰開始的時候其工業中很大部分早就是軍工產業。二戰伊始,德國就進入配給製。德國的戰時經濟是典型侵略性經濟。德國一開始就以閃電戰占領大片土地,從占領地掠奪資源和使用戰俘強迫勞動。1941年法國鐵路運輸能力的三分之二被用於往德國運送物質,這是戰爭沒收政策,即戰時海盜經濟。波蘭德占區就有435個勞動集中營,這是戰時奴隸製。

 

與其它國家戰時直接幹預生產不同,因為戰爭不發生在美國本土,美國采用軍火合同外包形式,最大限度保留了經濟領域的私營體製,但也因此改變了美國的政治體製。從事軍工的合同贏利高於其它行業,從而將稀缺的軍用資源如橡膠、銅、石油等經由市場機製導入戰爭,這也因此形成了至今尾大不掉的美國軍火集團,這些軍火集團從形成的第一天起就是發戰爭財,而美國之所以能夠登上全球霸主寶座,也是由於發了兩次世界大戰的戰爭財以後形成的軍事和經濟實力。不知道美國是由於戰爭對外戰爭不斷延續了美國的軍備合同外包製,還是美國的軍事合同外包製不斷創造美國參與的戰爭,總之,美國的戰時經濟成為了常態。科索沃戰爭剛剛爆發華爾街股市就暴漲,美國經濟對戰爭的依賴可見一斑,美國軍工集團資金雄厚,政治獻金和國會遊說得心應手,以至美國國會基本就是戰爭狂,通過占領伊拉克的戰爭決議一兩天就足夠了,而要通過醫改方案得兩三年的辯論。

 

日本經濟製度至今沿用戰時經濟的計劃經濟形態。其一是鐵飯碗,大公司職工沒有被解雇的問題,是終身受雇而且享受養老福利。其二是股東對公司決策權的弱化,相應的是政府對大公司決策的幹預。日本大公司這種治理形態完全源於1938年日本戰爭時期的國家動員法案(Kokka Sodoin Ho)。

 

抗美援朝期間發生的黑心棉事件,對新中國經濟產生巨大影響。抗美援朝結束以後,美蔣反攻大陸沒有停止,中國實際上還處於準戰時經濟,這種準戰爭狀態使得七屆二中決定的發展資本主義三十年的決議被擱置,使得中國經濟迅速轉入了合作化道路和公私合營道路,其消費領域配給製就是戰時經濟製度,其特征就是各種票證調配稀缺的生活物質。這是典型的戰爭對國內經濟製度的影響。剛從百年屈辱痛苦中走出來的一窮二白的中國能夠在在朝鮮戰爭和越南戰場打敗百年本土無戰事的全球霸主美國,就在於能夠動員所有資源從事戰爭和提高國力:在抗美援朝、中印邊界,援越抗美、珍寶島等一係列戰爭和台灣美蔣反攻大陸的威脅下,中國在應付這一係列戰爭和戰爭威脅的環境下,建立了獨立自主的工業體係和發展兩彈一星,這些成果必需動員全國的資源才得以完成,必需是計劃經濟才有可能,新中國的計劃經濟就是南泥灣戰時經濟的一種延續。直到1979年中美建交,中國才從戰爭陰影中走出來,從戰時建交轉入和平經濟,即三十年的改革開放時期。中美建交之前,美國隻承認台灣政權是大陸合法政權,自從毛澤東統一大陸以後,美國國務院就拋出了《誰丟失了中國?》白皮書,將大陸的赤化推諉給蔣介石的腐敗無能,以後有了《多米諾骨牌理論》和根據這個理論實施了遏製紅色中國的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1979年中美建交使得海峽兩岸的戰爭狀態失去了地緣政治的支撐,中國也因此進入和平發展環境,從計劃經濟轉為市場經濟。

 

 

從上邊的曆史我們可以看到,戰爭改變了國家的經濟體製,這可能是應對戰爭的暫時經濟政策,其中有一些戰時經濟政策對戰後經濟體製產生深遠影響。但是,曆史上也有主動實行經濟製度改革以強兵的例子,最著名的當數商鞅變法。商鞅變法的軍事意義在於大大提高了國家賦稅和兵役的來源,而且以軍功製激勵國民戰場立功。即戰爭不僅僅會影響國家經濟體製,反過來,國家經濟體製改革也可以主動提升國家的戰爭能力。

 

戰爭是政治的繼續,因此,得不到安全保障的政治就必需軍事化。如三沙市的經濟發展和維護主權密切相關,不可沿用內地經濟體製,而需要使得三沙市半軍事化,以使得三沙市的生產活動能夠和國防軍隊保持密切聯絡協調。半軍事化的地方政府是曆史上的常態。如商鞅變法的的郡縣製,就設有縣令、縣丞和縣尉,縣尉就主管軍事,縣丞和縣尉是縣令的文武左右膀。清朝的總督,就是集行政和軍事權利於一身的一方要員,他既主管一省的經濟,也主管一省的軍事。僅憑國防力量來捍衛南海主權是不夠的,因為如今南海發生的還是民事戰爭,軍隊不登場,主權爭端都以民事糾紛形式出現,因此,三沙市人民不軍備軍事素質就不可能在三沙市從事生產和生活而得到足夠的安全保障。而三沙市的生產和生活活動的存在和壯大是南海主權最有力的保障,沒有了生產和生活的存在,就無法在這蠻不講理的強權政治中鞏固南海主權。所以,三沙市的經濟發展和軍隊國防是相輔相成的兩個部分,這兩方麵缺一不可。和二戰各國經濟為戰爭服務類似,三沙市應該是全民處於戰爭狀態下的經濟發展。

 

89年中美蜜月期結束以後,中美並沒有顯現出直接軍事對抗,但國際政治對中國經濟體製影響重大,中國加入世貿以後,就按照世貿規則,大規模深度改造中國經濟體製,其中體現最深的在政府職能轉變上。即西方把中國經濟納入全球經濟的政治意圖不需要用軍事手段來達到,而可以用經濟規則改變中國內部的經濟製度和思想形態。但是,西方顯然沒有達到他們和平演變中國的預期,以至今天發展到重兵圍住中國縱恿日菲越挑釁中國,妄圖引發戰爭打斷中國經濟發展勢頭。戰爭是政治的繼續,外交和經濟無法解決的政治意圖會借助軍事力量來達到,既然西方已經是圖窮匕見,那麽,中國按照西方製定的國際經濟規則委曲求全就成為多餘的事情,中國的經濟改革也就有了改變國際經濟規則的內涵。習近平在亞信對亞洲安全觀有一個曆史性的闡述,習近平和普京在構建新的國際經濟和金融秩序達成共識,這是中國改革開放的一個轉折點,三十年來的改革開放是中國參加全球經濟後對西方現有的不合理的國際秩序委曲求全的接軌,而今後的製度改革將更多地著眼於提高中國實力的同時和平推動國際秩序的合理化,而和平的保障在於中國的軍事動員能力強大到足以頂住大國軍事壓力製止戰爭。由於西方用其它手段無法達到遏製中國發展的政治意圖,因此表現出越來越傾向於使用戰爭手段來達到其遏製中國經濟發展的意願,因此中國今後的經濟製度改革也要添加迫在眉睫的提高抵禦外國勢力幹涉的能力。這包括凝聚民心,能夠在外國勢力幹預下同仇敵愾,這種經濟體製必需有能力逐步消除腐敗、消除兩極分化,消除勞資對立,消除地區之間和族裔之間的矛盾。在國際緩解和平的時候,中國的改革的目的是適應國際規則;在國際環境是軍事圍堵挑釁中國的時候,中國的改革目的就是影響新的國際秩序的構建以改善中國的和平和安全環境。南海東海處於準戰爭狀態,處於以民事糾紛事件包裹的主權糾紛狀態,這要求中國有相應的經濟製度改革。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