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評說

版權說明:歡迎非商業贏利目的轉載轉貼我的文章。轉載轉貼時請注明唵啊吽筆名和博客鏈接。
個人資料
唵啊吽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侃侃而談道德經(1)

(2010-03-31 14:04:01) 下一個
老子
“公元前571年農曆2月15日,在世界的東方楚國苦縣厲鄉曲仁裏,即現在的河南省鹿邑太清宮鎮降生了一位偉人老子。他是中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道學家派的創始人,被當代評為世界百位名人之一。大家知道在老子之前,社會上僅有一些哲學觀點出現,從《老子》開始形成了係統的哲學理論。因此,鹿邑這塊寶地,即是降聖的仙鄉,又是東方哲學的發源地。 ”
――――引自百度知道
年代對比:帕拉圖(公元前428-348)出生在雅典的貴族家庭,是蘇格拉底的學生,亞裏士多德的老師。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蘇格拉底(Σωκρτη;英譯:Socrates;公元前469—公元前399),著名的古希臘哲學家。也就是說,老子就是老子。


道德經: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
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
門。

《老子》寫於春秋,秦李斯作小篆劃分了中國文字古今的分水嶺,所以,讀《老子》要從金文和甲骨文的古字原意來理解。

道:金文是街上有一腦袋被手牽引。動詞:本意是引導(3聲):趙簡子大獵於中山,虞人道於前,鷹犬羅後。又引申為教導。名詞:道路(4聲),引申為道理,規律。《詩·小雅·大東》“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視。”周朝的官道平坦如磨刀石,筆直如箭,貴族在上行車,老百姓隻能看看。《易·繫辭》一隂一陽之謂道。

道(4聲)可道(3聲),非常道(4聲)。
筆者理解為自然規律是可以作為行為的根據的,但這個人類認識的規律是不斷更新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是客觀存在,“道”是人認識到的自然規律。人對自然的認識無止境,所以沒有“常道”。無論是共產主義,還是民主自由,都不是常道。但道可道,即使不是常道,對於日常行為是有指導意義的。

常,原為“恒”,避諱漢文帝劉恒的名字而該寫為“常”。

名:從夕從口,甲骨文金文楷書一以貫之。原意天黑不見,用口發音自命。引申為事務的名稱(名詞)或命名(動詞)。

名可名,非常名。
上邊一句講了,人認識客觀規律的過程是無止境的,而對認識了的事務人類都給予命名,即對客觀事務的抽象。這一句筆者理解為“概念是可以界定的,但是,概念也是根據社會發展和人類認識的深化而變化的“。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沒有人類就無所謂天地,天地的概念也是人定義出來的。現在變成地球和太空的概念。所以,天地的開始,就是人類認識的開始,人類認識的開始是什麽都沒界定,是“無名”,即無名為天地之始。萬物是人類概念構成的。有名萬物之母。世界是有意義的話,也就是人類認識了的那部分。我們世界觀宇宙觀所包羅的一切,都隻是我們頭腦中的世界。這個頭腦中的萬物是被我們運用的概念界定的,所以“有名萬物之母”。

點看全圖
小篆“妙”。左一束絲,右“少”。很細的絲,精妙,微妙。《易·說卦》神也者,妙萬物而爲言者也。

徼。《說文》循也。從彳敫聲。《禮·中庸》小人行險以徼幸。《班固·西都賦》徼道綺錯。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故,轉接連詞,所以。繼續討論前邊的論題。常無的“無”指無名。無名天地始,要深化認識(欲以觀其妙),就得懷疑一切,這樣才能找出新的規律。徼,循規蹈矩,按照已經認識了的概念行事。這是把“名可名”(界定概念,認知)的兩個方麵說出來,界定概念是為了行為有規律可遵循,拋開既定概念是為了加深認識。即人要使用人類積累的知識,也要不斷思考反思研究發展新知識。

玄。甲骨文為會意字,是在河裏漂染絲形,表示把絲染黑。金文為倒掛的絲形,像晾幹染絲一樣。原意黑色。由天黑引申為幽遠、深奧。《說文》幽遠也。黑而有赤色者爲玄。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兩者指 “無名”和 “有名”,反思舊觀念是為了發展新觀念,發展新觀念是為了生產和生活的進步。同出而異名:人類認知世界的這同一個過程的兩個方麵。康德墓銘誌:“有兩樣東西我越是深思就越感到新鮮、越產生更多的的讚歎和驚訝:那就是我頭頂的星空和我內心的道德準則”。康德頭頂的星空大約就是“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的注解。世界深奧得有如玄黑的星空,“無名”“有名”就是我們認知世界的過程的兩個方麵。

道法自然。這個道是人類認知的自然規律,是人類賴以生活和生產的規律。這些規律是相對穩定的,是“常有”,沒有這些規律人就無法生活生產。這些規律又隨時麵臨證偽和更新,是“常無”。“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這句話看似很唯心。名就是理念,先有理念後有萬物,是西方唯心主義的說法。但是,老子是“道法自然”的,不能用西方“唯物”“唯心”的“徼”來評論老子。老子是自然唯物主義的,也是人本主義的。老子的天地萬物是人類認識的天地萬物,不是自在的客觀萬物。人類沒有認知的不應用到生產生活中的不在老子考慮的萬物之中。西方哲學的本體論宇宙論是脫離了人本主義的經院哲學,是以“常有”來求其“妙”,結果是落在“徼”裏,局限了人類知識。老子“道可道”開篇就著眼指導人類生活生產的規律,是人類認知的規律,老子這樣著眼是人本主義的,不追求與人類不相幹的神秘主義形而上學。

當一個人類文明建立了一套知識和價值體係以後,其社會就在這個知識體係裏運行,即所謂“常有欲以觀其徼”。當這個係統運行遭受困難,就會發生革命,而革命的思想,就是打破這個陳舊的係統,就是“常無欲以觀其妙”,以“無名”否定“有名”。羅馬帝國衰亡之際的耶穌的新約,就是以“無名”否定舊約的“有名”。如舊約摩西十戒中懲罰淫穢,當眾人要按照舊約用石頭砸死一個妓女的時候,耶穌說誰沒有過邪念誰就有資格扔石頭,結果眾人散去,耶穌也沒扔石頭,難道耶穌也有邪念?顯然不是。新約這段就是對摩西十戒“有名”的否定的例子之一,是“無名”。新約處處透露出這種革命的理念。《金剛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也是一種“常無欲以觀其妙”。《六祖壇經》也是充滿革命氣息,以“無名”否定“有名”,遇魔殺魔、遇佛殺佛,其“常無欲以觀起妙” 否定了佛經中一切“有名”,奠定和發展了現代禪宗。

中國自秦始皇以來就“常有欲以觀其徼”地在一個知識體係裏運行了兩千多年。這個“常有”思維定式,成了中國近代悲慘的宿命。自五四運動“打倒孔家店”開始,中國的知識分子就致力於砸爛舊知識體係,建立新知識體係,引入西方民主和科學思想。新中國成了後,社會運行的政權問題解決了,土地改革,經濟革命解決了。但是,兩千年來世界三分之一人口“常有”的思維定式難以更新。華夏文明運行的軌跡,自鴉片戰爭以來就脫軌了,就不能維持其“徼”而穩定運行了。而至今中國還沒有進入一個“常有”的穩定運行軌跡。為了轉入新的現代化國家運行軌跡,就必須“常無以觀其妙”地否定舊觀念,創立新觀念。毛澤東誌在完成五四運動未盡的事業,發動了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是打倒一切,否定一切的革命,是觸及人民靈魂深處的革命。把兩千年“常有”的文化更新,不可避免地帶來社會動亂,這是中國擺脫自鴉片戰爭以來的宿命的有效方法,付出的代價對我們一代人是很沉重的,但從曆史長河來看,這樣巨大的轉折成本實際是很低的。因為它不是明槍實彈的暴力革命。打倒一切,懷疑一切,否定一切,“常無以觀其妙“。有人說這是暴政,如果這是暴政的話也是底層人民的暴政,當時是否定權威,否定特權,所有人到農村貧困地區與底層老百姓同甘共苦。這和曆史上貴族統治壓榨底層的暴政完全相反。文化革命受害最深的就是所謂統治中國的中國共產黨。國家主席受害,付統帥出逃。這是中國共產黨發動的對自身統治的革命,是文化革命,是“常無”。

文革一過,中國社會就處於信仰真空的“常無”狀態,鄧小平“黑貓白貓”繼續“常無以觀其妙”。文革把人性都放到太陽下晾出來了,改革開放後“黑貓白貓”繼續把人性放到天枰上去衡量。直至今天中國還沒有進入到“常有欲以觀其徼”的社會平穩運行的曆史軌跡中。玄之又玄,眾妙法門。文革動亂是我們這一代人為中華民族擺脫悲慘宿命所作出的犧牲。沒有文革,沒有文革後的信仰真空,不可能建立一個新的文明。西方文明進步是新文明消滅舊文明,隻有中國文明能夠自我更新,不被鴉片戰爭所消滅,不能殖民統治消滅,不被西方文明同化,自身更新,廣納人類文明積累,創出一個新世紀。毛澤東發動的文化革命,是華夏文明從古代轉入現代的曆史關鍵轉折點。華夏文明的新生從文化革命的“常無欲以觀其妙”開始,“無名天地之始”。經過文革和改革開放,現在到了“有名萬物之母”的時刻,是建立華夏新文明的時刻。

(本文為春華社學習道德經討論會後的感想。)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無國無家 回複 悄悄話 不能同意將[道可道]的第二個[道]解釋為'可以引導或指示正確的行為方向'. 除非可以證明在老子的年代, 道不可作[解釋]來理解, 這個[道]的意思就以[解釋]作解更合適.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首兩句是說,道是解釋不清的,聲稱把道說清楚了的就不是我說的[常道]; 我們任何的詞匯[名]如果可以用來解釋道的話, 那個名,也不是我們可以用來解釋道所要求的名. 那麽道就無法解釋了嗎? 不是! 老子首先引出兩個名, 即[無]和[有], 他認為,隻有這兩個名是最基本的概念,最接近於解釋道的. 他首先定義[無]和[有]為: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我認為理解道德經的最關鍵之處就在這兩個定義或概念. 注意, [始]有女子懷胎之意,[母]則孩兒已生. 好了,無名天地之始, 就是說, 我們看到或認知到的萬物[天地]都是來自於[無],而這個[無]隻是我們認識上的無,就像受精卵一樣,在女體中已經開始了,但我們還不知道罷了. 如同天地之始或天地還看不到的時候, 孕育天地的已經開始了. 這個更高的哲學意義應該是,天地萬物,不可無[絕對的無]中生有,必有源頭, 或能量或物質守恒.

今天到此為止.
Sherry.Liu 回複 悄悄話 我也非常喜歡《道德經》,和很多人討論過這本書裏的道理。

您的文章寫得很好,非常高興看到這樣的文章。
楓林草 回複 悄悄話 因為是象形會意文字所以要讀作者原著方可真正理解. 受益匪淺. 非常感謝!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