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評說

版權說明:歡迎非商業贏利目的轉載轉貼我的文章。轉載轉貼時請注明唵啊吽筆名和博客鏈接。
個人資料
唵啊吽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資治通鑒》卷六 評說 (6):李牧不戰而“屈”匈奴之兵

(2006-07-03 16:00:29) 下一個

原文6

李牧者,趙之北邊良將也,嚐居代、雁門備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輸入莫府,為士卒費,日擊數牛饗士;習騎射,謹烽火,多間諜,為約曰:匈奴即入盜,急入收保。有敢捕虜者斬!匈奴每入,烽火謹,輒入收保不戰。如是數歲,亦不亡失。匈奴皆以為怯,雖趙邊兵亦以為吾將怯。趙王讓之,李牧如故。王怒,使他人代之。歲餘,屢出戰,不利,多失亡,邊不得田畜。王複請李牧,李牧杜門稱病不出。王強起之,李牧曰: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許之。

 

李牧至邊,如約。匈奴數歲無所得,終以為怯。邊士日得賞賜而不用,皆願一戰。於是乃具選車得千三百乘,選騎得萬三千匹,百金之士五萬人,彀者十萬人,悉勒習戰;大縱畜牧、人民滿野。匈奴小入,佯北不勝,以數十人委之。單於聞之,大率眾來入。李牧多為奇陳,張左、右翼擊之,大破之,殺匈奴十餘萬騎,滅衤詹襤,破東胡,降林胡。單於奔走,十餘歲不敢近趙邊。

 

評說6

      李牧是趙國抵禦匈奴入侵的良將,其優秀戰略被匈奴的話語貶得一錢不值,趙王竟然認可匈奴的話語權,換下了李牧,結果趙國慘遭匈奴侵害。趙王不得已重新起用李牧,結果李牧保境平安多年,然後一仗打得匈奴十幾年都不再犯趙。

 

      李牧守雁門關,就地設置政府管理經濟,使得邊城生產足以供養守邊軍隊,這是中國軍事偉大創舉之一,叫做屯田製,為中國曆代沿用。《通鑒評說》關於白起坑卒和地緣政治中,都談到軍事對峙,就是看誰的後勤能扛過誰。屯田製是能夠永遠扛下去的策略,是守勢軍隊的策略。貴州現在還遺留許多明代屯田製留下的屯堡文化【3】。毛澤東在南泥灣屯田,建國後在新疆屯田,使得軍隊建設不單不消耗國民經濟產出,而且還促進經濟發展。中國經濟許多交通電訊基礎建設都得益於解放軍的貢獻。李牧置政府,就地收租養兵,發展邊疆經濟。今天中國保衛海疆,不知能否借鑒中國屯田製智慧,走出一條兵民漁業的海上屯田法。地球表麵70%是洋麵,有世界20%人口的中國還未能得到其海洋資源的應有權益。

 

      李牧搞好邊疆經濟同時,積極練兵,建設烽火通訊和間諜信息情報事業。李牧同時嚴令,如有匈奴進犯,必須趕快回城堅守,出戰殺匈奴的要以軍法處置。匈奴認為李牧膽小,趙軍和趙王也跟著認為李牧膽小。這些都是忘記了戰爭是政治的繼續的緣故,忘記了戰爭的目的本身。

 

      匈奴是遊牧民族,攻趙在於搶掠;趙國是農業國家,抵禦匈奴的目的是保護趙國民間和王室的資產。雙方的戰爭動機就在這一資產。李牧收保不戰就是堅壁清野,達到保護趙國資產這一政治目的,所以每次匈奴無功而返,就是李牧的戰爭勝利。這一勝利是不戰而屈敵之兵,是成本小而且人道的勝利,匈奴話語卻把這一勝利貶為膽怯,並把這一話語變為主流輿論,使得趙王換下李牧,致使匈奴侵略得逞。可見話語權可以殺人。如明明是中國人民抗戰勝利了,有些人就說中國沒有勝利,與匈奴說李牧膽怯何其相似。中國終於擺脫了百年來任西方列強擺布的命運,有些人卻說中國要感謝西方列強,難道匈奴沒能攻入雁門關李牧就應該感謝匈奴嗎?

 

      李牧被撤職以後,趙國就發現國家利益被匈奴侵害,因此重新起用李牧。李牧恢複了收保不戰的方針,拖了匈奴幾年,待時機成熟後,李牧突然出擊,一仗把匈奴打得十幾年都沒侵擾趙國。自古知兵非好戰。李牧收保不戰而達到保護趙國資產的政治目的,可以算作不戰而屈人之兵之一種。

 

      《孫子兵法·謀攻》說: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 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故善  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於 天下, 故兵 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4】。

 

      孫子認為戰爭能夠取勝的最好的方法是謀劃,其次是外交,再其次是開戰,最下策是攻城。如果說不開戰可以取勝,那麽取勝的含義應該是達到政治目的。李牧收保不戰而達到保護趙國資產這一政治目的,靠的完全是謀劃,即沒有借助外交斡旋,也沒有開戰。從這個意義上,李牧戰略是符合孫子兵法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定義。然而,孫子講的是謀攻,而李牧是謀守,所以李牧收保不戰又與《孫子兵法》本義上的不戰而屈人之兵有所區別。李牧收保不戰是謀守式不戰而屈人之兵,類似的戰例有孔明使曹操陷於雞肋處境而退出斜穀,司馬懿穿婦人衣服而使孔明無法攻出岐山等等。

 

      政治較量往往被理解為權力爭奪,如競選總統是美國媒介政治欄目的主題之一。而權力是指對社會資源運用的支配和影響能力。由於國際政治沒有競爭總統一說,所以國際政治目的就是直接擴大一國對世界資源配置的控製權和影響能力。如美國中東的軍事行動,就是為了達到美國對石油的控製權以及對石油價格的影響能力。國際戰爭勝負的判斷是:資源往哪流?資金往哪流?人才往哪流?市場被誰占?知識技術在哪裏聚集生成?所以,當我們觀看台海、東海和伊朗局勢時,一定要看國際政治實質。

 

      以國內政治眼光來看待台海兩岸對峙的話,水扁盤踞台灣總統一職,掌握台灣政權,是水扁政治勝利。但大家都知道,台海問題實質是美日與中國的較量。在此較量中,政治目的是對台海資源的控製和影響。現在台灣海峽通道中美日都可以使用,可以說是雙贏局麵;萬一政治衝突上升為戰爭衝突,誰可以壟斷海峽通道並安全使用呢,八成是雙輸局麵。而就海峽兩岸人力和資本資源的利用來講,過去十五年都是台灣資本、商業人才、管理和市場技術流向大陸,就這一點來說,大陸一直是台海政治的贏家。

 

      釣魚島爭端的目的之一,是中日爭奪東海海洋資源。日本現在壟斷釣魚島附近洋麵的漁業資源,是日本得手;而東海石油開發是中國得手。這與海峽航道雙贏雙輸局麵不同,這是零和博弈,各有輸贏。多方對漁業資源無控製的爭奪會導致破壞生態的雙輸結局,所以,雖然中日擱置主權談判,但中日還是應該就規範海洋漁業資源的保護和利用來談判,以便在漁業資源遭致破壞時,中國海軍可以理直氣壯到釣魚島周圍扣留日本漁船。

 

      伊朗問題實質上是石油問題。美國旨在控製或左右伊朗石油生產和出口,伊朗旨在反控製。伊朗反控製的方法,就是出口國多元化和交易結算去美元化。石油做為緊缺物資反而一直是買方市場,這是美國作為石油進口國在國際政治中操作的結果,石油輸出國組織一直致力於打造石油賣方市場。俄國是石油出口國,在市場競爭方麵與伊朗是對手,在提供油價上與伊朗是聯盟。中國是新生石油進口國,在壓低油價上與美國利用一致,在爭取石油進口來源上與伊朗出口多元化利用一致。同為石油進口國,美國與中國利益一致的地方是控製油價,而矛盾的地方是爭取安全的石油來源。美國國會阻止中海油的收購以及壓人民幣升值的行為,擴大了中東政治中(石油政治和美元政治)中國與美國的矛盾而縮小了中美的共同利益,因此中國與伊朗和俄國攜手是美國對華政策的必然結果,中國是別無選擇。

 

      隻要伊朗不卷入戰爭,中國就已經贏了,因為中伊石油合作已經步入正軌。不開戰,則中伊雙贏、俄伊雙贏、中俄伊贏而美輸。美對伊開戰而導致油價上升及伊朗戰亂破壞,是中美伊輸而俄贏,因為高油價有利俄國石油戰略。所以中俄在伊朗問題上的聯盟還有脆弱性,隻因戰後局勢走向的未知數風險,激勵中俄伊保持聯合以保護既得勝利果實。伊朗戰爭若爆發,則伊朗損失最大,主要是人道主義災難;美國其次,高油價對美衝擊大於對中國衝擊。戰後誰能控製和利用伊朗石油及其地緣政治影響力,這依然是個未知數,也是阻止伊朗戰爭應該著重謀劃的領域。美國若對伊朗開戰,一定是對戰後結局有樂觀估計。中俄與美在聯合國的拉鋸口水戰,即是為了主導世界輿論的爭論,也是為了影響伊朗戰後走向的爭論。核擴散問題的爭論,定義戰爭的正義性,決定美國發動戰爭的可利用資源,也決定戰後伊朗局勢的走向。

 

 

【1】《史記列傳二十一》http://www.guoxue.com/shibu/24shi/shiji/sj_081.htm

【2】支菊生《史記譯注》http://www.ld.nbcom.net/shiji/liezhuan/lz021.htm

【3】http://www.tunpu.com/show.aspx?id=1&cid=5

【4】《孫子兵法》http://wenhua.jztele.com/szbf.htm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