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露媽的閑言碎語

過普通人的普通生活,力爭不做乏味、油膩的中年女人
正文

國際台同行的采訪中的故事

(2018-11-08 08:33:21) 下一個

 

趙紫陽總理於1986年7月2日到27日訪問了羅馬尼亞、南斯拉夫、希臘、西班牙、土耳其和突尼斯。

趙總理的訪問獲得圓滿成功。

我有幸作為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的記者隨行采訪。發稿42篇,及時地報道了趙總理的出訪活動。我在另一篇文章已經寫過了。這裏不再重複。

在這三萬多公裏的行程中,經驗與教訓不少,但這一次我要說的是與中國國際廣播電台的七位同誌但這一次我要說的是與中國國際廣播電台的7位同誌,這7個人各有個性,但我們合作得很好。如果說我的任務圓滿完成的話,與他們的幫助是分不開的。我感謝他們,我將永遠記住他們。

分秒都在他心中

絕不是因為都是河南老鄉的緣故,才與國際台時政組的劉廣聚合作得那麽融洽、協調。

老搭檔了。過去他在新聞編輯組時就經常處理我發的稿件。1985年,趙總理出訪拉美四國就與他同行,對他那穩重的性格和細致的工作作風已略知一二。

這次趙紫陽訪問歐亞非六國,劉廣聚給我留下突出的印象是:他時刻都在為國際台搶時效。

劉廣聚同誌經常講“國際台一天24小時向全世界廣播,作為記者能早發一分鍾、兩分鍾的稿對編輯都是寶貴的”。

趙總理訪問六個國家,許多活動記者不能到現場,全靠外交部新聞司司長馬毓真吹風,遇到這種情況,記者們都等在現場外邊,不敢離開。沒有書報看,沒有椅子坐,沒有水喝。廣播電台的記者比其他新聞單位的記者更苦,往往是吹風之後就立即奔赴當地廣播電台發稿。為了趕上事先約定的傳稿時間,劉廣聚都以最快的速度整理稿件,有時還要讓外交部的人用英語再吹一遍,供國際台英語組直接用。

1986年7月3日,齊奧塞斯庫總統會見趙紫陽總理。衛星傳送時間是中午12點,但11點半,還不見外交部新聞司長馬毓真回旅館。我們隻好兵分兩路。我與國際台駐羅馬尼亞記者李家漁去布加勒斯特電台。劉廣聚等候在馬毓真房間。打算由劉廣聚用電話把稿子傳到電台,我們在電台接一句,再往北京傳一句。這個辦法1985年11月趙紫陽訪問委內瑞拉時就用過。1986年7月24日,突尼斯正值成立紀念日,處處一片節日景象。83歲的老總統布爾吉巴在離首都24公裏的莫納斯蒂爾,會見趙紫陽總理。我是坐突方專機去,而劉廣聚是坐汽車趕,都是當天去當天回。幹旱季節的非洲連草都成了枯黃色。等他趕到目的地已快中午了,我們隻好在旅館一樓大廳坐等。

總統會見時間安排在中午。突尼斯的總理、政府文武大臣都參加。我們預約的衛星傳送時間是晚上9點半。為了寫稿,劉廣聚和國際台駐突尼斯記者關銳連午飯也沒來得及吃,一邊聽錄音,一邊整理稿件,於當天下午一點半臨時用國際長途電話往北京發稿。下午四點又坐汽車返回首都。要不是劉廣聚臨時增加一次發稿電話,這條消息將會晚發七個小時。

工作過於緊張,難免容易出現漏洞。劉廣聚同誌經常是在發完稿以後,再冷靜思考一下,細致周到的做一些善後工作。7月12日,趙總理到希臘的克裏特島消息,考慮到當時沒有什麽稿可發,劉廣聚提前申請取消了一次預約的衛星傳稿線路,為國家節約了費用。

他為友誼添磚瓦

戴一副眼鏡的李家漁,看樣子像個老學究,實際上是個大活寶。他提前到羅馬尼亞,但采訪工作由於客觀原因很不順利。羅馬尼亞的日程多變,往往是上午還不知道下午幹什麽。可在他的臉上看不到一絲的愁容。趙總理在羅馬尼亞訪問了五天,李家漁每天都發稿。盡管緊張、勞累,隻要一坐上汽車,他的笑話匣子就打開了。他是個樂天派,工作之餘顯得輕鬆、愉快。

誰都知道中羅兩黨、兩國和兩國人民有著親密的同誌關係。兩國的新聞工作者也是如此。李家漁會說羅語,當然是最方便的交際條件,但主要還是由於他待人熱情、誠懇。他與布加勒斯特電台的同誌已經成了老朋友。負責聯絡的一位老同誌見他就擁抱,還特意把自己的妻子叫來與他親吻,並俏皮地說:“你回北京告訴你家裏人,就說我老婆親了你。”話音一落,引起一陣笑聲。

李家漁很注意做加強中羅友誼的工作。隻要羅馬尼亞同誌為我們做一點點好事,李家漁都會感激不盡,千方百計要表達一下自己的真摯感情。有時實在掏不出什麽象樣的禮品,哪怕送朋友一枚小紀念章、一盒清涼油,也感到是欣慰。他的言行贏得了羅馬尼亞同誌的信任。1986年7月4日,趙總理要到200多公裏以外的克拉約瓦參觀電力廠和溫室。本來我們可以坐大車前往,可給我們開小車的司機不願離開中國記者。不巧汽車又壞了。司機怕耽誤我們第二天用車,一夜沒睡把車修好了。李家漁和我們很感激,他反複說:“我們得好好謝謝這位司機。”

駐外記者的苦衷

沒去打聽國際台駐南斯拉夫記者朱克禮的年齡,隻看見他是滿頭銀發。但也許是因為貝爾格萊德那美麗的風姿,使他也變得年輕了許多。

趙總理在南斯拉夫的活動安排得十分緊湊。朱克禮身兼數職,記者、翻譯、司機、向導,有時還要當攝影師。

在多瑙河生活了10多年的老朱,稱得上是個南斯拉夫通,從他談到的南斯拉夫的情況來看,表現出他的活動能力。

1986年7月7日,我們利用一點空隙時間到國際台南斯拉夫記者站坐坐。小小的二層樓掩映在一片叢綠之中。我環視它的各屋。辦公室堆滿了書報、文稿、最顯眼的是一摞《廣播電視雜誌》,可見他對於廣播電視業務的關心。會客室有一台大彩電,幾個沙發。臥室布置得整潔、淡雅、樸素,惟獨廚房有點亂。幾天前用過的髒盤子泡在水池裏,好象他匆匆吃了點什麽,馬上就走了似的。走廊上放著文傳機、打字機。沒有車庫。汽車停在大街上,給人一種冷清的感覺。突然從門縫裏擠進來一隻小狗,搖頭擺尾向老朱撲來。老朱說:“幾天不見了,老朋友。”我們這位記者也學著小狗的動作,手舞足蹈起來。小狗好象撒嬌似地地訴說:“你忙什麽呀,把我一個丟在家裏。”可見朱克禮平時一個人生活是多麽不容易。用他自己的話說。“有時想發脾氣都沒處發泄,隻好從這屋走到那屋。”他說,幸好有個好房東做伴。我們去記者站那天,老朱端著小竹籃到房後的山坡上摘下了黃澄澄的大杏招待我們。我說:“這行嗎?”老朱說:“房東就怕我不去摘。”

我想,要不是為了工作,誰願意到國外駐站呢?

話說小樊

歐洲文明古國希臘吸引著數不清旅遊者,也吸引了成千上萬名記者。

國際台英語組樊慧強抱著強烈的願望想采訪帕潘德裏歐總理。帕總理雖已答應,但遲遲不安排見麵時間。中國大使館的同誌也忙於迎接趙總理來訪的準備工作。小樊一個人住在小旅館裏,度日如年。有一天在遊泳池中,他與帕總理相遇。小樊說:“你還欠我一次采訪呐。”帕總理立刻說:“知道,知道。”

趙總理在希臘訪問兩天,傳稿五次。令人頭疼的是從趙總理活動的地方到雅典國家電台坐車需要一個半小時,往往是活動一結束,就在車裏寫稿。

1986年7月10日,趙紫陽總理有三項重要活動,會談、會見記者、歡迎宴會。我們預約的衛星線路是晚上9點,快到8點了,三篇稿子還沒有出來。考慮到旅館離電台太遠,司機先把小樊一個人送到電台傳稿。劉廣聚在賓館把會談的內容傳給小樊。然後,司機再返回賓館接我們去電台發宴會稿。

他的特點是機敏

懂西班牙語的人,沒去過西班牙應該說是件遺憾的事情。就此一點。國際台記者王平同誌算是滿足了。不!使他更加激動的是在趙總理到達馬德裏前,他采訪了岡薩雷斯首相。他高興地在床上打了個滾。

是啊!作為一名記者最大的樂趣在於完成一項重要的報道。那天,他細心地采錄了西班牙首相的講話。工作完成以後,西班牙總理的新聞官找車把他送回賓館。

王平同誌業務熟悉,思路敏捷。脾氣是急點,但工作麻利,從不拖泥帶水。1986年7月16日,趙總理與岡薩雷斯首相單獨會晤。預定的傳稿時間已到,王平來不及把中文稿翻譯成西班牙語,拿著中文稿邊想邊播成西班牙語,爭得了播出時效。

不慌不忙不發火

一千多年前,著名的“絲綢之路”把中國與土耳其連接在一起。趙總理對土耳其的訪問使中土友誼推向了新的高潮。安卡拉的每一位居民都表示了友好的感情。

1986年7月17日,由於傳稿線路不通,使土耳其電台的同行大為掃興。他們在電話中追究責任時竟大罵起來。線路不通也給國際台土耳其語組的陸鏡明同誌添了不少麻煩。他又要準備自己的土語稿件,又要幫我們聯絡。我們一直在電台叫喊“中國,北京!”兩個小時過去了,也毫無回音。最後隻好回到旅館,改用打國際長途電話傳稿。這當然又要靠懂土語的陸鏡明聯係,又是折騰了一夜沒合眼。第二天照常去采訪其他活動。

1986年7月21日至23日,趙總理到達海濱城市伊茲密爾。一下飛機就遇到了難題。我們急著去電台發稿,但沒有小車。土耳其新聞官、中國大使館的同誌都幫我聯係,眼看集體坐的大車也要啟動了。這使我們很為難。幸好新聞司長馬毓真把自己的小車讓給我們,他自己去坐大車。這真好比雪中送炭。匆忙中,我把飛機上送給我的一束鮮花遞到馬司長的手中,坐上小車就跑。眼看預約的目的地傳送時間已到,發現司機走錯了路,等趕到電台,傳送時間過了17分鍾,而且遲遲與北京聯係不上。伊茲密爾電台出動8個技術員也無濟於事。最後決定就地打國際長途電話及時發稿。我都急死了,可陸鏡明能沉著應戰。

在伊茲密爾那兩天,記者的吃、住條件極差,。大使館的人與趙總理率領的代表團在另外的旅館住。有的記者連牙具、手紙也沒有。幾個記者自己找飯館吃飯,洗手間下水道堵塞。陸鏡明同誌的情緒也不像其他同誌那樣激烈,真是好脾氣。

記者就要活動能力強

人與人在交往中難免會產生一些誤會。但一旦把疙瘩揭開,問題說清楚了,會比過去更加諒解。

幹旱、高溫的突尼斯真讓人熱得受不了。

國際台阿拉伯語組的關銳頂著炎熱采訪了突尼斯的幾個知名人士,工作很有成效。不料,7月23日突尼斯總理斯法爾的歡迎宴會稿,鬧得大家很不愉快。他以為我們去電台傳稿,坐上車就追。我們以為他在宴會廳工作,坐在休息室死等。當我們發現他已走了時,車已經沒了,而且傳稿時間已到。此事純屬誤會,給人的教訓是在時間緊急情況下,互相一定要把話說清楚。

1986年7月25日,趙總理參觀中突合作項目麥崩水渠。歡迎場麵十分感人。農民從四麵八方趕來歡迎中國貴賓。鼓聲、號聲、歡呼聲是廣播記者發揮優勢的最好機會,使我更加興奮的是錄到了趙總理的講話。大家知道錄領導人講話的難度很大,往往容易失敗。我決心搞一篇錄音通訊。但解說需要後期製作。電台播音室與放送音響效果的地方離得很遠,全靠打手勢操作。關銳同誌又沒去麥崩水渠。隻聽我一個人在指揮。這篇報道能在中央台《新聞報摘》節目中播出,而且反響不錯,與關銳的幫忙分不開。

三人行必有我師。與國際台的七位同誌合作是一次學習的好機會。我感謝他們。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