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

走遍千山萬水,隻為尋找初心。
個人資料
lily0824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青青瑞士行(20)-低調的古城

(2024-04-01 07:27:52) 下一個

在瑞士的古城中,最高調的是把手著進入阿爾卑斯山必經之地之一的庫爾。當地的旅遊局宣稱庫爾至少有1.1萬年的悠久曆史,因此是瑞士最古老的城鎮。而瑞士最低調的古城除了侏羅山旁的納沙泰爾外,還有位於羅納河穀和阿爾卑斯山腳下的貝林佐納(Bellinzona)。在納沙泰爾,考古學家們發現了可追溯到公元前約1.3萬年的人工製品,但謙遜的納沙泰爾市政府卻稱自己的曆史始於公元1011年。貝林佐納是考古學家已經確認的瑞士最古老的人類永久定居點,這裏自新石器時代便有人居住,可貝林佐納市政府連說辭都沒有一個。也許,它並不靠“最古老城市”的標簽來吸引世人的眼球,因為這裏有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遺產的三座城堡。

貝林佐納

貝林佐納

貝林佐納

貝林佐納

雖然貝林佐納是我們瑞士之行最喜歡的城市之一,但我們從布裏恩茨出來後卻沒有直接抵達這裏。因為太喜歡恩嘎丁山穀的如畫風光,所以我先開去了穀中與布裏恩茨湖“血脈相連”的三個湖泊,我們曾在去雪山的纜車上俯視過它們。當我開上連接尚菲爾湖(Lake Champfèr)和席爾瓦普拉納湖(Lake Silvaplana)的公路上時,我們驚喜地發現,我們坐公共汽車去科爾瓦奇峰時經過這裏,當時車上人擠人,我們都沒注意到湖旁有個被改成酒店的漂亮城堡。這個城堡跟群山在晨光中一起倒映在水中,美麗非凡。兩個湖的湖水通過因河注入布裏恩茨湖後,再流往下遊。

在這兩個湖的上遊,是海拔近1800米,比其它三個湖都大得多的西爾斯湖(Lake Sils)。雖然瑞士有很多高海拔湖泊,但西爾斯湖卻是瑞士唯一一個,也是歐洲海拔最高的在夏季提供客船服務的高山湖泊。站在湖畔,遠處的冰川和群山都會映入眼簾,這樣的景致成了德國著名哲學家尼采的最愛。他在西爾斯湖畔度過了很長時間,也常常坐在落葉鬆下的長椅上沉思。

恩嘎丁山穀

恩嘎丁山穀

恩嘎丁山穀

恩嘎丁山穀

我很喜歡穿行在阿爾卑斯山脈中,於是我在險峻的盤山道中翻山越嶺,又開進了意大利,沿途的翡翠色湖水讓我們想起了班芙公園的翡翠湖,而茂密的森林和森林中穿出的細長瀑布又讓我們想起了挪威。阿爾卑斯山,無愧是山中的翹楚,是上天的饋贈。在意大利的阿爾卑斯山內,有一個歐洲聖母朝聖地(Nostra Signora d'Europa),朝聖地的山上矗立著鍍金青銅的聖母雕像。當我開過像穿糖葫蘆似的小隧道,到達聖母雕像所在地的山穀小鎮時,溫度已經上升到15攝氏度。我從山腳下爬了近2公裏的坡,累得渾身是汗才接近聖母雕像。

意大利

意大利

意大利

意大利

這座高13米的聖母雕像位於海拔1925米的山上,一個圓形的開放聖殿圍繞著它,四周飄揚著歐洲的各國國旗。它的所在地是首府為米蘭的倫巴第大區,曆史上歐洲列強為爭奪它曾多次大打出手,此雕像就是在米蘭大主教的支持下設立的。這個地方是萊茵河、多瑙河和波河平原的分水嶺,因而戰略地位非常重要,說它是歐洲的中心也不為過。今天這裏是歐洲普世和平中心的總部。站在聖母雕像下,眺望著四周的點點冰川和蒼茫茫的群山,一種“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邁之情不禁油然而生。就在我費盡心力爬上山頂並在山頂感慨時,我先生在山穀中的小鎮中發現了一個很好的餐廳。餐廳服務員告訴我們,此地的山中盛產鬆茸,鄰桌的一位先生還從包裏拿出他現采的鬆茸給我們看,我們立刻點了一盤鬆茸麵,才12歐元,意大利低廉的物價很合我們的意。

歐洲聖母朝聖地

歐洲聖母朝聖地

歐洲聖母朝聖地

歐洲聖母朝聖地

歐洲聖母朝聖地午飯

吃飽喝足的我繼續在意大利境內阿爾卑斯山的斯普盧加穀(Valle Spluga)中馳騁,前方到站是海拔1908米的蒙特斯普盧加湖(Lake Montespluga)。本來有著翡翠色河水的它應該是很漂亮的,可惜高高的大壩讓它缺水嚴重。我沿著湖邊開往與該湖同名的村莊,然後從這個村莊越過瑞士和意大利邊境的施普呂根山口(Splügen Pass),開往瑞士境內的施普呂根(Splügen)。此條道路冬天關閉,我有幸在夏天見到這條路的真容。海拔2115米的施普呂根山口是流入北海的萊茵河和流入亞得裏亞海的波河流域之間的分水嶺,在羅馬時代就是歐洲通向意大利的主要貿易路線。

遺憾的是,這個山口沒有連綿的冰川,曾經的冰川都已融化,隻剩星星點點。雖然沒有冰川加持的它看起來很普通,但當我穿過它進入瑞士境內後,我卻遇到了此次旅行中最恐怖的九曲十八彎,而且是下坡,我既緊張又興奮,覺得融入阿爾卑斯山的感覺就是一個“爽”字,而九曲十八彎的盡頭便是施普呂根村。此路因為太危險,因而隻有夏季開放。這個海拔在1475米的村莊今天沒什麽可看的,但幾個世紀以來,它都是橫跨阿爾卑斯山的騾子交通樞紐,其身旁還有萊茵河源頭之一的後萊茵河。此河在離庫爾10公裏處,與前萊茵河匯合形成西歐的母親河萊茵河。處於對萊茵河的敬重,我對小溪般的後萊茵河充滿了好感,沿著它向它的上遊駛去,最後拐去了貝林佐那。

蒙特斯普盧加湖

施普呂根山口

施普呂根山口

施普呂根

後萊茵河

到達海拔隻有200多米的貝林佐那已是午後,我們沒想到,阿爾卑斯山腳下的它溫度是28攝氏度,而且還有蚊子,這讓一路從清涼中走來的我們很不適應,似乎一下子便從冬天穿越到了夏天。別看貝林佐那“個子”不高,但曆史上它的戰略地位卻相當重要。它是歐洲北方各國前往意大利的大門,也是意大利前往阿爾卑斯山脈的鑰匙孔,曆史上就是兵家必爭之地。

此“必爭之地”位於提契諾河穀(Ticino Valley)內,河穀在這裏開始變窄,它的東南西部被阿爾卑斯山包圍,一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架勢。這樣的架勢不僅掐住了瑞士的“脖子”,而且掐住了意大利的“命脈”。從這裏向南,可以通過提契諾河穀及被瑞士和意大利共享的馬焦雷湖的低地路線到達波河平原;向北則可以經過聖伯納德山口(St. Bernard Pass)、魯克瑪諾山口(Lucomagno Pass)和聖哥達山口(St. Gotthard Pass)進入西歐境內。因此,無論是和平還是戰爭時期,貝林佐那都是意大利連接阿爾卑斯山的重要樞紐。自從羅馬帝國第一任奧古斯都屋大維率先在此地建造了第一個大城堡(Castel Grande)後,這裏就成了“香餑餑”。

大城堡

大城堡

大城堡

大城堡

大城堡

大城堡

大城堡

大城堡

大城堡

在公元4世紀羅馬帝國皇帝戴克裏先和君士坦丁統治期間,為了保護意大利北部免受蠻族入侵,這個堡壘被大幅擴建,城牆上出現一係列城堡和瞭望塔。可如此堅固的工事也沒能阻止西羅馬帝國滅亡。帝國滅亡後,公元6世紀左右的東哥特人、6世紀下半葉的倫巴第人等都利用這座城堡來控製周圍的通道。 倫巴第人還在貝林佐納永久駐軍,以保護該地區免受法蘭克和阿勒曼尼部落的襲擊。 可是,8世紀末,法蘭克人建立的法蘭克王國還是控製了這裏和提契諾河穀。隨著神聖羅馬帝國的正式出台,歐洲也開始在“一窩粥”中亂燉,最終米蘭的維斯孔蒂家族(Visconti)在1340年占領了這裏,而他的對手,意大利科莫魯斯卡家族(Rusca)於13世紀末在貝林佐納建造了該城的第二座城堡,即蒙特貝羅堡(Castel Montebello)。

自從第二座城堡建成後,這個由城堡、城牆、高塔、城垛和大門組成的要塞堡壘群便成了阿爾卑斯山區最經典的防禦型建築之一。一排排整齊的防禦石牆從城堡向外延伸,保護著古城並阻隔著穿越山穀的通道,貝林佐納在“銅牆鐵壁”中開始熠熠生輝。雖然貝林佐納在米蘭的“懷抱”中出落得“落落大方”,從米蘭到聖哥達山口的貿易也得到了大力發展,還建造了成為第三座城堡,即薩索科巴羅城堡(Sasso Corbaro Castle)核心的塔樓,但瑞士烏裏州(Uri)的橫空出世卻讓米蘭遇到了對手,瑞士人在15世紀末用600名士兵擊敗了1萬名米蘭軍隊。此次戰鬥失敗後,米蘭修築了第三座城堡,即薩索科爾巴洛城堡,並加固了另外兩座城堡。今天,這三座城堡全部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遺產。

蒙特貝羅堡

蒙特貝羅堡

蒙特貝羅堡

蒙特貝羅堡

蒙特貝羅堡

蒙特貝羅堡

蒙特貝羅堡

所以,有著豐富內涵的貝林佐納根本不需要自吹自擂去吸引世人的注意力。可是,事實是這樣的嗎?我們從酒店跨過從老城邊流過的提契諾河(Ticino River),直接走向老城邊的大城堡。它是三座城堡中海拔高度最低的,因此也被稱為下堡。我們以為,“咖位”很高的貝林佐納一定是人聲鼎沸的,可這個老城太安靜了,遊人屈指可數,熱鬧的氛圍完全不能跟會“吹喇叭”的庫爾相比。看來,酒香也怕巷子深啊。不過,這正和我們的意。我們沿著高高的城堡外牆,走過城門去尋找入口,目光所及之處,不是綠茵茵的葡萄園,就是如畫的老城風光。

這個大城堡是三座城堡中最雄偉的,它位於一個岩石岬角,北側幾乎垂直,南側陡峭,有雄偉的雙城牆,城牆間是中世紀的青石路,絕對的易守難攻。城堡大門在兩道城牆之間,城堡內部是一片鋪著草坪的庭院,庭院四周是城牆和兩座近30米的塔樓,一個黑色,一個白色。城堡外是綿綿長長,蔚為壯觀的外城牆,外城牆和城堡之間是葡萄園和隆起的石山。這景色已經足夠令我們震撼,而遠處的阿爾卑斯山和另外兩座城堡及近處的老城又給這幅震撼的畫圖添上了亦磅礴,亦溫柔的一筆。它們在溫暖的陽光下組合在一起,讓我情不自禁想起《人,詩意的棲居》這本書中的一句話:“在柔媚的湛藍中,教堂鍾樓盛開金屬尖頂。燕語低回,,蔚藍縈懷。旭日冉冉升起,盡染金屬尖頂。風中,風向標在高處瑟瑟作響。誰在鍾底緣階而下,誰就擁有寧靜的一生。”

貝林佐納

貝林佐納

貝林佐納

貝林佐納

貝林佐納

我們太喜歡這幅畫圖了,久久不願離去,覺得貝林佐納就是第二個卡爾卡鬆。我們走到城堡外的開闊地,從這裏直視阿爾卑斯山,看見一群人帶著電影器材上來,原來城堡在夏季時每天晚上9點15都會放電影。我們沒時間看電影,走回城堡,從城堡的台階走下了老城。老城因為長期受米蘭的影響,因而它是瑞士最具意大利風格的小城。不像瑞士經典的木質房屋,這裏的房屋都是石製的,色彩鮮豔的街道和門窗除了記載著羅馬人的痕跡外,也帶著獨特的貝林佐納特色,屋頂由一片片頁岩石鋪成。可是,這個美麗的,帶有濃鬱意大利風情的小鎮一個遊人也沒有,老城的店鋪也早早關了門,我們一直走到老城的城牆邊都沒看見幾個人,真替低調的貝林佐納惋惜。

第二天一清早,我在旭日東升中開去了另外兩座城堡,這兩座城堡一個比一個小,但海拔卻一個比一個高。蒙特貝羅堡也稱中堡,米蘭人占領貝林佐納期間,科莫領主曾在此避難。它建在可以俯瞰城市的最古老部分的岩石上,岩石下曾是深深的護城河,菱形的建築群跟老城南北的城牆相連。而位於600米山丘上,海拔最高的薩索科爾巴洛城堡則被稱為上堡,它坐落在一座石峰上,麵積不大,是一個邊長為25米的正方形,中間是一個小庭院,四周有獨特的方形塔樓。跟其它兩座城堡不同的是,這個城堡沒有跟貝林佐納的城牆相接。

薩索科巴羅城堡

薩索科巴羅城堡

薩索科巴羅城堡

薩索科巴羅城堡

雖然這個城堡的規模無法跟另外兩個相比,但站在這裏,卻可以俯瞰貝林佐納這個千年古城和其它兩個城堡及貝林佐納的“長城”。這個磅礴大氣的古城,這個與世無爭的古城,在藍天白雲和綠樹紅屋中,安靜得似乎隻能聽到風聲,而那風聲最後演變成了意大利歌劇的詠歎調。這詠歎調,像一束光照射到我們的心上,讓我們隨著輕落在門楣上的時光,乘著風的翅膀去飛翔,手心握著雲朵,因為它無邪的笑而綻放。

路線

貝林佐納路線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