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門奇石

職業: 外科醫生 業餘愛好: 旅遊, 文學, 京劇, 工作之餘喜歡寫些懷舊散文, 隨筆
正文

奇葩姐弟戀

(2021-04-16 09:22:56) 下一個

                      

 

      有明一代共有十六位皇帝,也不知咋整的,明代那些皇帝奇葩多多。曆史上對明清兩朝的皇帝稱謂都用年號,因這兩朝皇帝一生隻用一個年號(皇太極與明英宗因有特殊情況例外)。明代的奇葩皇帝首先得從朱元璋開始,這個當過和尚的放牛娃當上皇帝後為怕人瞧不起他的出身,就想讓朱熹當做自家老祖宗,隻是他的剃頭師傅恰巧也姓朱,朱皇帝就問他是不是朱熹的後代,問了幾遍,剃頭師傅仍一口咬定他家老祖宗不是朱熹,朱元璋這才想咱何必去把這不相幹人當做老祖宗,給人拆穿了豈不臉麵盡失。所以他無論平日說話或是寫詔書總會自謙地加上“朕本淮西布衣”,其實這也巳經有些兒自抬身價了,若按解放時階級劃分他老朱家就是個正宗貧農。不過比起明末那建立過大西國的張獻忠來他倒是有點兒自知之明,那老張流竄到了張飛廟時,也懂得依托名人的他就把張飛當做自家祖宗來祭拜,並命人寫了篇祭文。然而大字不識半籮筐的他一點都聽不懂,於是惱羞成怒,把寫祭文的人殺了,自己寫了一篇:“你姓張,咱也姓張,你就是俺祖宗”,成了千秋笑柄。順便提一句,這張家俚確是個殺人不眨眼的魔王,他根本不是我讀初中曆史課本上稱頌的農民起義軍領袖,不知為啥他把全四川人殺了個差不多,留下了後來“湖廣填四川”這話,這是記在明史中的。然而這明史《張獻忠傳》中的材料取自《蜀碧》、《綏寇紀略》,後者的作者吳偉業是投誠張獻忠後被張所殺的吳繼善的本家,估計不會對張有好感。不過老張搜括起老百姓財富時一定絕不手軟,因而得來的財寶一直在民間流傳,“石龍對石虎,金銀萬萬五,誰人識得破,買盡成都府”,這是一首在西南地區流傳的張獻忠寶藏的歌謠。幾百年來,無數人覬覦著這筆寶藏,不知多少人包括官府費盡心機想找到,可是直到2017年方始在彭山江口找到並挖掘出來。看來有些關於寶藏的故事也並非完全是空穴來風,張獻忠的寶藏算是挖出來了,不知民間流傳甚廣的關於李自成的寶藏、太平天國的藏寶能否有朝一日也重現人間?

 

       這洪武皇帝之殘暴也算出了名的,他生性多疑,故立國後對開國功臣大開殺戒,三十四個開國功臣三十三人死於非命,連他的親外甥也未能逃脫。因把這些開國名將都殺了,等朱棣殺到北京,建文帝就沒有一個能戰的大將,才使他順利登上皇位,這也許是老朱做夢也沒想到的。清代史學家趙翼說:“明太祖靠功臣取得天下,天下既定後,盡取天下之人殺之,其殘忍千古未有。”殺人就殺人吧,可他殺起人來那是真的令人毛骨聳然,比如大將軍藍玉被殺時竟被活剝皮。說起來被殺的這些人都是隨朱元璋出生入死,好多還是他安徽老鄉,當時的詩人貝瓊眼中看到的達官貴人多半是安徽人,“兩河兵合盡紅巾,豈有桃源可避秦。馬上短衣多楚客,城中高髻半淮人。”不過老鄉歸老鄉,背後一槍,被殺時就不管是不是老鄉了。曆史上濫殺功臣的皇帝也不隻朱元璋一個,但他的暴戾與狠辣是前所未有的。為監視臣下,朱元璋設錦衣衛,這錦衣衛的能耐十分了得,對大臣事無巨細都向朱回報,有一個大臣晚上在家為一小妾生了個兒子大辦宴席,第二天上朝時老朱特地向他祝賀,讓這大臣汗如雨下。說起來,皇帝誅殺功臣也再正常不過,像趙匡胤那樣杯酒釋兵權還算不失為厚道。不過這些功臣也多數拎不清,皇帝老兒他臥塌之旁豈容他人安睡。就連韓信這麽個聰明人至死才算弄明白“飛鳥盡,良弓藏,狡兎死,走狗烹,敵國破,謀臣亡”的道理,然而巳來不及了。漢高祖老劉倒並沒親手殺他,卻是讓他死在他老婆的手中,怪不得後人憑吊他時說他“成敗一蕭何,生死兩婦人”(韓信落魄時曾乞食於漂母)。

 

       這老朱肚皮裏墨水不多,可偏喜歡在文字上捉人錯,因而也興了不少文字獄。在此舉些例子為佐證:杭州教授徐一夔賀表中有“光天之下,天生聖人,為世作則”等語,他見了大怒,說“生者,僧也,以我嚐為僧也;光,則薙發也;則字,音近賊也(他小時曾偷過牛)”,遂斬之。似此凡奏章中出現有與賊,光,和等與和尚、賊音相同或相關的字,這些寫奏章的都被殺。可笑的是有一次他微服私訪,在一座廟中見有題布袋和尚的詩:“大千世界活茫茫,收拾都將一袋藏。畢竟有收還有散,放寬些子也無妨。”老朱連讀了幾遍,發現詩中問題多多,犯了他大忌,遂把這個寺廟的和尚殺了個精光。我還見過一則寫他疑心重的野史,說他於某年元宵節晚上私行察訪觀燈與民同樂,在一家店鋪前見一盞燈上畫著一個婦人騎在一匹馬上,那馬蹄畫得大了些,這可觸了他心病,認為是諷刺他那位大腳馬皇後的,於是把店老板以及做燈的匠人統統殺了才算解恨。

 

       這老朱家的遺傳基因真不咋地,他的子孫大多很殘暴。四子朱棣打著清君側、靖難的旗號生生的從他侄子手裏奪了皇位,為了讓他的位置顯得正統,其上任詔書一定要方孝儒起草,卻偏偏這個倔老頭一定不肯,還在起草詔書的紙上寫了“燕賊篡位”四個字,最後被誅十族,比傳統的誅九族又多了一族。這方先生也真多事,他老朱家隨便那個當皇帝,幹你底事,何必把十族人的性命搭上。朱棣的殘暴是出了名的,為了一個朝鮮妃子的死,他在宮中大開殺戒,殺了後宮女子三千人,還變態的每天去看這些不幸的宮人被淩遲,聽著慘絕人寰的叫聲享受。不過我有些兒不相信,這不把皇宮內苑變成了屠宰城了!雖然此事在明史中記載分明,但明史是清代人修的,清代皇帝當然不會對前朝皇帝多說好話,所以有人說全信書不如無書。不用說旁的書,就是那被後人都一致公認治史非常嚴謹的司馬老的《史記》中估量也有不少道聽途說,再加上他的想當然內容,其中描述的幾千年來被人們津津樂道的堯舜禹禪讓之事也並不確實,後世西晉盜墓賊從戰國魏襄王墓中挖出的《竹書紀年》中描寫的所謂禪讓可不是那麽溫良恭謙讓,而是血淋淋的謀殺。當然《竹書紀年》此竹簡當年未被司馬老看到,不然《史記》中的記載就會大相徑庭了。朱棣對手下大臣也非常猜疑,為了探聽大臣們私底下有沒有對他不滿,不僅把他老子晚年解散的錦衣衛重行檢起,又創設更為嚴酷的東廠(西廠為成化帝所設)。

 

        老朱家出的奇葩子孫也多,比如那個迷信道教為煉製丹藥用處女經血因而險些兒被宮女勒死的嘉靖皇帝,事後遷怒到妃嬪,殺了後宮三千人。他還創下三十年不上朝不理朝政的紀錄,他的孫子萬曆學他樣,也有二十八年不上朝。這萬曆的故事也很多,這小子親自掌權後,就把他巳故的老師張居正抄家,還險些兒剖棺戮屍,也不想想他十歲登基,幸虧有老張輔助他母子才使大明江山又有了些起色。傳統京劇中有《大保國、探皇陵、二進宮》三出戲就是隱射他與他的母親年青寡婦李太後的,野史中還有李太後與張居正有一腿的記載。十三陵中惟一巳被發掘的定陵就是萬曆的,八十年代我曾去參觀過,也是看過了他的墳墓才對他有所認知。文革中定陵文物曾遭破壞,連他與他的的兩位皇後孝靖孝端的屍骸,也在被批鬥一番後一起被付之一炬,想必他活著時一定未曾料及四百年後他真的被剖棺戮屍。這確實很可惜,不然的話,如按今天的顱骨人象複原技術,準能像馬王堆中那位辛追夫人一樣,今天的人們也就能見到他們仨到底長啥模樣了。嘉靖還吸食鴉片,興許是明代皇帝中唯一的一位癮君子吧。那麽多年不與大臣相見,他把朝政都付與奸臣嚴嵩,從而弄出了個海瑞罵皇帝,幾百年後以海瑞罵皇帝編出的京劇卻又成了揭開文革的序幕。為了讓他親老爸被尊為興獻帝並把牌位升入太廟,竟與幾個死心眼的朝臣死嗑,打死了不少為此事與他喋喋不休的言官。他的三位皇後也都沒有善終,第一位陳皇後懷孕期間被他一腳踢死,第二位張皇後因為道袍之事被他鞭打打入冷宮,淒涼而死。第三位方皇後在宮女們勒死他時還救過他命,因借此事她除了嘉靖寵愛的端妃,讓他一直懷恨在心,幾年後皇後宮中大火,他不許宦官們救火,遂將皇後活活燒死。

 

        說起嘉靖名義上的父皇正德,那真是個奇葩中的奇葩。他自小機智聰穎,喜騎射,登上皇位後自封大將軍,總想建軍功。寧王謀反被王陽明俘獲,他卻要把寧王放掉,讓他親自再征討算是他的功勞。他先後寵幸劉瑾與江彬兩個太監,平日不住宮中卻住在“豹房”。這個風流皇帝還屢次瞞了大臣,私自出京,一路上豔遇不斷。京戲中的《遊龍戲鳳》就是他在山西大同邂逅酒家女李鳳姐的故事,那戲中有段南梆子很好聽,我曾跟著馬連良的唱片學會了,被朋友們起哄唱過幾次,承蒙大家捧場說有點兒馬派的韻味,讓我好生得意,無事時一個人還在家哼個不仃:“有寡人離了燕京地,梅龍鎮上閑散心。將玉璽交與龍國太,朝中大事托付了眾卿。孤忙將木馬兒一聲響,喚出遞茶送酒的人。”他除了私自出京外,也喜歡前呼後擁出巡,最後一次出巡時落入水中,發燒不止最後不治而死,死時才三十三歲。因沒有兒子,就由他的堂弟以藩王入承大統。關於他的死因,前幾年我看到一篇有關專家寫的文章,據這位專家考證說正德死於急性血吸蟲病,因為正德落水的地方是血吸蟲病流行地區。讀了此文後,我對這位別出心裁的專家很佩服,可也有些疑惑,因為當年正德跌入水中正值秋天,而血吸蟲的尾蚴活躍的時間應是夏季,這是一;其二,他老人家入水時肯定還穿著不少衣服,即使水中尾蚴再多,估計也難穿透衣服鑽入皮膚,所以以我從血吸蟲病流行地區出來之醫務人員的常識,不得不對這專家的想像力提出質疑,當然似我這樣的小人物絕對不能撼動專家的權威。正德寵信的太監劉瑾雖後來被他所誅,確也曾不可一世,京劇《法門寺》中就有他的光輝形象。說實在的我第一次聽說他的名字還隻是個六歲的黃口小兒,也因了這,後來還多次看這出戲,這出戲中生旦淨醜行當齊全,戲中劉瑾的不學無術與賈桂那溜須拍馬的模樣實在令人捧腹。

 

      明朝那些皇帝多少都有些奇葩,即使史書上記載得不是那麽差的幾位也難免被人詬病,就說那位宣德皇帝吧,人們熟知他的除了他下令鑄製的大明宣德爐外,就是他以蟋蟀皇帝留下的美名。因了他的喜好,弄得老百姓妻離子散,家破人亡,蒲鬆齡《聊齋》中的《促織》就反映了這人間慘劇。明代皇帝短命的多,那個在位時間不長,卻有一手好木匠活的天啟皇帝要是真的做了木匠定能勝過魯班師傅,若是他打的那些家倶放到今天的拍賣會上準會拍個好價錢。隻是他光顧了打家俱,把皇帝的正事兒托付給魏忠賢這小人,還讓這紅太監居然成了九千歲。這魏忠賢與天啟帝的奶媽客氏沒有興頭幾年,崇禎皇帝一上任就把他倆連同他的幹兒子幹孫子五虎五彪十狗一鍋端了,魏的徒子徒孫們一看苗頭不對,趕緊把當年為拍他馬屁建的生祠都拆了。這崇禎帝以天啟帝的弟弟入承大統,也很想勵精圖治力挽狂瀾,可惜他是生於末世運偏消,再加他本人性格缺陷,終把大明皇朝終結在他手裏。臨吊死前還親手殺了上吊時因繩子斷掉跌下的袁貴妃與他年方六歲的昭仁小公主,老朱家殘暴的基因還真的非常頑強,一直遺傳到這末代皇帝身上。在把十六歲的長平公主劈下一隻臂膀後他也再下不了手殺她了,隻能發出“若何生吾家”之哀歎!陪同他一起吊死的僅有太監王承恩一人。

 

      明代奇葩皇帝的奇葩事實在太多了,絕非本文能包羅,下麵就言歸正傳,說說那位愛上了比他大了十七歲女人的成化皇帝吧。在說他之前,先得把他老子明英宗說一說。

 

       英宗朱祁鎮的人生跌宕起伏,頗有些傳奇色彩,兩次登上皇位的他,也是明代惟一擁有兩個年號的皇帝。他是宣德皇帝的長子,宣德十年登上帝位時年僅九歲,年號正統。正統初年,由太皇太後張氏攝政,太皇太後重用三位姓楊的大臣,治國有道,明朝頗有一番欣欣向榮之氣象,可惜隨著三楊與太皇太後的逝去,太平景象就江河日下。他親政後重用宦官王振,為了顯示自己有所作為,在王振的蠱惑下親征瓦剌,導致在土木堡兵敗被俘。國不可一日無君,其弟郕王朱祁鎮由於謙、王直等大臣奏明皇太後立為帝,尊英宗為太上皇,改元景泰。後英宗被瓦剌放回,被軟禁於南宮七年。他弟弟對他很是防範,不但在南宮大門上鎖灌鉛,而且命錦衣衛嚴加看管,連吃用都隻能從門上小洞遞入。因缺少吃用,他的錢皇後不得不自己做些女紅托人帶出變賣,以補家用。景泰八年,在石亨、徐有貞及太監曹吉祥等人擁戴下發動奪門之變,英宗複辟成功,改元天順,並將景泰帝軟禁於西苑,廢其帝號。不久,郕王離奇死去,年僅二十九歲,葬於北京西山,他也是明代惟一一位未葬在十三陵的皇帝(朱元璋葬於南京明孝陵,建文帝下落不明)。英宗複位之初便將兵部尚書於謙及吏部尚書王文等以謀逆罪處死,他們兩人可是當年對鞏固大明江山有功之人。於謙早年曾有詠古灰詩:“千錘萬鑿出名山,烈火光中走一番。粉身碎骨都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那知此詩日後竟成讖語。臨刑之時,於謙吟詩:“成之與敗久相依,豈肯容人辯是非?奸黨隻知讒得計,忠臣卻視死如歸。先天預定皆由數,突地加來盡是機。忍過一時三刻苦,芳名包管萬古稀。”於謙墓在杭州嶽王墳旁,墓前有一聯:“日月雙懸於氏墓,亁坤半壁嶽家祠”,將他與嶽飛並列。清代話本小說《西湖佳話》中的《三台夢跡》一文記載他的軼事甚多。例如他出生之年,杭州三年桃李不開花,及他死之年,西湖之水徹底枯。還有描寫他幼年時聰明過人的,這兒錄一樁。於謙六歲時,清明當日,全家合族去掃墓,當路過鳳凰台時,其叔就叫他對對,因念道:“今朝同上鳳凰台”,他不假思索就對上一句:“他年獨上麒麟閣”。回來時見一牌坊,上麵寫著“癸辛街”三字,叔父又叫他對,他對以“子午穀”。族人聽後都大驚道:“此子必大吾門”。英宗前後兩次在位,三十七年人生中,七年太子,十四年皇帝,八年幽禁,最後八年又當皇帝, 在位期間開啟重用宦官之先例。英宗遺詔廢除自明太祖開始的宮妃殉葬製度,也許是他曆經磨難後的惟一閃光點。當他作為俘虜在瓦剌時,也先曾想以妹嫁與他以示籠絡,被他宛言拒絕,後也先又給他六個美女,也被他璧還,總算有些兒氣節。他對錢皇後的一往情深也值得人稱道,當他複辟成功後,有人提出錢皇後眼瞎腿瘸不能再母儀天下,英宗把提出此議之人逐出朝堂,之後再無人敢提。不過他冤殺於謙等人卻是留下最大的汙點;再者對景泰帝也太無手足之情了,雖然他弟也曾囚禁過他,然而必竟還讓他回來。那比了宋高宗不讓他老爹與皇帝哥哥回來,可是宅心仁厚得多了。當年拎勿清的嶽飛不能理解高宗的心思,一直嚷著要迎接二聖還朝,最後落得個莫須有的罪名與兒子女婿一道被害於風波亭。何況在大明皇朝危急存亡之秋,景泰帝能挺身出來,讓大明江山得以鞏固,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就算沒有苦勞,總也有疲勞吧。景泰帝時金屬加工技術到了爐火純清地步,那掐絲銅胎琺瑯也因而被冠以景泰藍之名。

 

       現在就該來說本文的事了,明憲宗朱見深,是英宗朱祁鎮長子,他二歲時即被孫太後立為太子。土木之變,英宗被瓦剌擄去,景泰帝登位,後景泰帝將自己的兒子立為太子,將他廢為沂王,此時他才五歲。景泰八年英宗在奪門之變後又重登皇位,他再度被立為太子,1464年英宗去世後即皇帝位。公平說一句,成化帝在明代十六位君王中還是比較英明寬厚待人的。他即位之初,並不因景泰帝曾把他廢掉太子之仇耿耿於懷,反而以德報怨,恢複了他這位叔父的皇帝尊號。還平反了於謙等人的冤案,並任用商輅等賢臣治國理政,朝堂上一反英宗朝腐敗不堪的局麵,時代風氣為之一新。又寬免賦稅,減省刑罰,社會經濟漸漸複蘇。成化的心地善良從他畫的一幅《一團和氣》中也似可略見端倪,此畫現藏故宮。畫單看左側是一戴道冠的道人,右側看是一帶方巾的儒生,從正麵看像是一盤腿而坐的笑麵彌勒,畫像正上方有一團和氣變體字。畫的上方還有禦製一團和氣圖讚,洋洋灑灑,由此讚可知畫麵內容來自陶淵明、陸修靜與慧遠法師三人在廬山東林寺前虎溪三笑之傳說,體現了成化帝期望三教合一、天下太平的美好願望。但他設西廠、皇莊、侍奉官這三大弊政亦沒少被後人詬病,不過最為後世人們對他津津樂道的卻是他與寵妃萬貞兒的不倫之戀。

 

       這兒得先把萬貴妃隆重推出,萬貴妃名貞兒,四歲時入宮,開始是孫皇後的宮女,長大後被派至東宮服侍當時還是皇子的朱見深,當時她十七歲,應該就算是朱見深幼年時的小保姆吧。後來朱見深被立為太子,八歲時又被廢,十歲時再被立為太子,她一直不離不棄侍奉在朱見深身邊,兩人形影不離。朱見深自幼不與生母在一起生活,萬貞兒就如同母親一般照料他,兩人間產生了別樣感情。當成化帝十八歲即位時她巳三十五歲了,與皇帝生母周太後同歲,比他老爸也隻小三歲。成化帝接位後就想冊立貞兒為皇後,卻遭周太後極烈反對,隻得立他老爸為他選的吳氏為後。然他對年輕美貌的皇後不聞不問,與貞兒卻如膠似漆,正是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吳皇後一氣之下對萬貞兒施了杖刑,貞兒哭訴到他麵前,招致吳皇後被廢。成化二年,巳三十七歲的萬貞兒生下皇長子,成化帝大喜,立即封她為皇貴妃,並許諾將其子立為太子。可惜天不從人願,她的兒子一年後就夭折,此後她就再也沒有生育過。 為此她妒性大發,不準宮中別的妃嬪生子,隻要聽說誰被寵幸懷孕,就派人用藥打掉。柏貴妃生下一個皇子,在大臣們的一再要求下,成化帝勉強同意立為太子,但剛立不久即莫名其妙死了。不過百密也有一疏,在萬貴妃的淫威下,一個皇子居然逃過她的監控。宮女紀氏偶然被寵幸有了身孕,萬貴妃故技重施,派人用藥去為紀氏墮胎。被派去的宮女卻很同情紀氏,謊稱她是腹中長了痞塊,這小皇子就如漏網之魚得以生下,萬貴妃發現後就命太監張敏抱出宮外淹死。張敏不忍,於是在廢後吳氏的幫助下偷偷養在冷宮,不經意間這小皇子也就到了六歲。成化帝轉眼也三十多歲了,還沒有兒子,有一天張敏給他梳頭時當見到自己鏡中白發時不由傷感地說:“我快要老了,卻還沒有兒子。”張敏馬上跪下報告了冷宮中紀氏產下的兒子,一聽此事,他不禁喜出望外,馬上派人去抱來,紀氏抱著兒子哭道:“孩兒這一去,我就活不成了,你看見穿黃袍的就是你父皇。”成化帝見到兒子,悲喜交加,萬貴妃卻氣了個半死。不久,紀氏暴斃,張敏也自殺身亡,成化心知肚明,但卻未予追究。皇上生母怕這小皇子會出意外,便親自撫養這孫子,萬貴妃有時請小皇子吃飯,周太後就對孫子再三叮囑到了她那兒什麽東西都別吃,這小太子果然什麽都不吃,把萬貴妃氣壞了。自有太子後,宮人又為他生下十七個子女。此後他雖對萬貴妃有所疏遠,但還是非常離不開她,直至萬貴妃於五十八歲時因毆打宮女用力過猛暴病而亡。成化痛不欲生,為她輟朝七天,並對人言道:“貞兒去了,我亦將去矣!”數月後,這位重感情的皇帝真的也隨萬貴妃去了,當年才四十一歲。成化去世後,太子朱佑樘即位,他就是弘治皇帝,在明朝皇帝中,弘治是比較賢明勤政的一位。   

 

      中國曆史上曆朝曆代得寵的妃子很多,然而論離奇則非萬貴妃莫屬。一個大了十七歲的女人,而且長得也實在不咋地,史料記載她“貌雄聲巨,類男子”,想必完全沒有女性的嫵媚,卻能得皇帝一生寵幸,在她死後還追隨而去,也算是創下了紀錄。中國封建社會男尊女卑,老男人娶個年輕幾十歲的女孩子司空見慣(當今社會也是如此,有錢有勢的男人有幾個沒有年輕漂亮的女人在身邊的?那一樹梨花壓海棠之事多了去了!),可娶個大了十來歲能當媽的女人做老婆就有點另類了(當然今天有些小鮮肉為了錢財娶個老媽年紀的女人則另當別論;另外那些有錢而巳年老色衰的半老或全老的徐娘們養個把小白臉眼下也習以為常,曹禺劇本《日出》中那個被顧八奶奶包養的油頭粉麵的胡四可說是個典型。),即使放在今日,男女之間雖說什麽“年齡不是問題,身高不是距離”,但老婆比丈夫大了十七歲,總有些奇特。其實成化與萬貴妃間也許不能光以愛情兩字來 理解,應與成化帝幼年的坎坷經曆有關,若用弗洛伊德的戀母情結(俄狄浦斯情結)來解釋也許就能理解了。

 

      說了成化帝與萬貴妃的事兒,最後還得說說成化雞缸杯的事。說起來巳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那次我在南京朝天宮閑逛,突然有個鄉下農民打扮的年輕男人神秘兮兮地把我叫到一個無人的角落,從衣襟裏掏出一個又象杯子又象碗的東西,說這是他家祖傳的名貴瓷器,是明代的雞缸杯。當年我連雞缸杯這名字聽也沒聽說過,他把這不起眼的小杯上的圖形胡吹海吹了一氣,說假若我買了準不虧。在他的忽悠下,我隨便問了下多少錢,他伸出五個手指說,就這數,我說多少?他說五百,少一分都不賣。此時我想起一個古玩界老前輩的教導,對自己不懂的東西別買,要買也得把開價的另頭再殺個半價,於是我就說五十,他說沒你這麽還價的。我心裏牢記那位老前輩的教誨,扭頭就走,還沒走出三步,那人就追上來了,說因急著錢用,虧血本賣了,幾經周折,最後以五十元買下。有一次有懂瓷器的朋友來我家玩,見了我這個碗不象碗,杯不象杯的東西,就故意大叫起來:“阿呀,你哪兒弄來這麽一件價值連城的東西?”把我說得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看我一臉茫然,他才正兒八經的問我多少錢買的,我說五十,他說虧了,我說你不是說價值連城麽!他說這杯叫雞缸杯,你這個是粗製濫造的膺品,五元錢都不值。又告訴我真的明成化雞缸杯存世才十七個,在私人手裏隻有四個,其餘十三個都在博物館中。香港拍賣市場上這杯早過了千萬,這才讓我第一次曉得了雞缸杯。這雞缸杯是成化皇帝見了宋代一幅《子母雞圖》,有感於母雞對小雞的哺育之恩,也許就想起了萬貴妃在他年幼時對他的關愛,於是就萌發了為她燒製雞缸杯的想法。這杯敞口收底,平底臥足,杯體小巧,輪廓隱曲。杯口用青花細線描出輪廓線,杯身用鬥采描繪雞群打鳴、啄蟲、哺小雞等嘻鬧場麵,輔以牡丹、蘭花和湖石,栩栩如生,傳神別致,其樂融融。2014年香港蘇富比拍賣會上一隻玫茵堂珍藏的明代成化鬥彩雞缸杯最終被上海收藏家劉益謙以二億八千萬港元的價格納入囊中。

 

      其實這雞缸杯在明代就巳經很值錢,萬曆時此杯就達到十兩黃金的價格。《神宗實錄》載:“神宗時尚食,禦前有成化鬥彩雞缸杯一雙,值錢十萬”,乾隆皇帝還讓當時景德鎮禦窯仿製並題詩。今天擁有這雞缸杯的藏家應該好好感謝這成化帝才好。

 

      明朝自太祖朱元璋開國,到崇禎吊死在煤山,凡二百七十六年。明亡後,雖然明朝宗室在南方建立起幾個小朝庭,被稱為南明,但僅存在了十九年。比起獨立的王朝,它隻能算是清朝初年地方割據的小政權,因此不像南宋東晉那樣被史書所承認,也就沒有了正統性。

 

       “俺曾見金陵玉殿鶯啼曉,秦淮水謝花開早,誰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風流覺,將五十年興亡看飽。那烏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鳳凰台棲梟鳥。殘山夢最真,舊境丟難掉,不信這輿圖換稿!謅一套《哀江南》放悲聲唱到老。”

 

        就以《桃花扇》中的《哀江南》作本文的結尾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