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回陶鈞

選一處可以自由粘貼文字的地方終老
個人資料
正文

杜牧《清明》

(2017-07-27 14:44:21) 下一個

杜牧《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確實是一首好詩,幹幹淨淨清清爽爽,沒有一點點玄虛與囂張卻意境深遠。我想不論在哪一家的排名中,這首詩都出不了前十位。

 

杏花村在哪裏呢?一直以來我隻知道山西汾陽有一個杏花村,那是出汾酒的地方。後來讀了些書才知道原來祖國這麽大,好酒那麽多,杏花村也不少。有多少呢?我上網搜了一下,有二十多個。其中比較著名的有三個,除了上麵說的山西汾陽,還有安徽池州的杏花村,和湖北麻城的杏花村。

 

比較這三者,首先出局的是山西汾陽,因為小杜的履曆行蹤早已經被考證清楚,這輩子就沒去過山西。而且還有人落井下石地指出山西幹旱春季少雨,清明節很少下雨,與詩中描述的濕潤氣候不相符。至於池州和麻城兩地的杏花村,都很有競爭力。因為小杜確確實實曾經刺史兩地。兩個杏花村也都是古村落,這兩地的縣誌可以上溯到明代,都對杜牧和杏花村的淵源有明確的記載,而且都出產美酒。

 

更多的人傾向於池州,因為當地的杏花村離池州市很近,隻有一裏地,而且那裏的氣候也符合梅雨時節的特征。不過張銳強先生在《杜牧傳》又提出不同的觀點,認為池州的杏花村離市區太近,反而讓這種可能變成了不可能。想想小杜這樣的酒鬼在刺史池州大半年之後又怎會不知道近在咫尺的出產美酒的杏花村在哪裏?還用問牧童嗎?張先生認為黃州麻城的杏花村更有可能是小杜詩裏的原地。麻城的杏花村在歧亭縣和木蘭廟之間,據麻城還有一段距離,而且小杜也確實遊覽過木蘭廟,有《題木蘭廟》詩證。因此張先生推測小杜在清明時節出訪木蘭廟的途中遇雨,偶然間探訪到杏花村。

 

那到底是不是這樣呢?讀了張先生的《杜牧傳》我對張先生的文筆以及考證精神還是非常欽佩的。而且非常羨慕像他這樣專業的文科生可以有大把的時間去翻書考證,同時還有工資拿。不過張先生給出的答案也是在一種假設的基礎上,而這個假設就是《清明》這首詩確實是杜牧寫的。

 

對於《清明》的原作者早就有很多的討論。張先生也在傳記中提到這首詩並未錄入杜牧文集,《樊川文集》《外集》《別集》《集外詩》都未見蹤影。更為詭異的是《全唐詩》裏也沒有錄入此詩。這首詩始見於宋人的《千家詩》並注明作者是杜牧。這樣就很奇怪了,杜牧作為晚唐的重要詩人,甚至在整個唐詩史上都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而這樣一首膾炙人口的好詩又怎麽會失錄呢?

 

如果回答不了這個問題,就討論一下另外一種假設:這首詩不是杜牧寫的。那應該是誰寫的呢?有一種猜測是許渾。許渾也是晚唐的一位重要詩人,雖然沒有小李杜,溫庭筠那樣有名氣,不過在當時他的詩作也是廣為流傳。最為有名的要數那一句山雨欲來風滿樓。因為他工於律詩,而且詩作中又多描寫風雨的詩句,後人稱之許渾千首濕,與之對應的是杜甫一世愁。既然有資格和老杜相對應,可知許渾的詩句也是很不錯的。

 

許渾和小杜是同時代的,許渾大杜牧12歲。兩人也是好朋友,相互傾慕,彼此之間多有詩作唱和。據說後人在編撰兩者文集的時候會經常搞混倆人的詩句,可見許渾和小杜的詩風是很相似的。

 

許渾曾寫過一首《下第歸蒲城墅居》

 

失意歸三徑,傷春別九門。

薄煙楊柳路,微雨杏花村。

牧豎還呼犢,鄰翁亦抱孫。

不知餘正苦,迎馬問寒溫。

 

不知道這首詩的寫作時間,不過許渾41歲進士及第,那麽寫這首詩的時候是在他第N次落榜之後,應該還不到40歲,甚至更年輕一些。因為第一次落榜總是最心痛的,N次之後也就不會再怎麽失意傷春了。讀一遍這首詩會發現和《清明》描寫的意境是一樣的:春天裏,微微細雨,失意的人,牧童,還有就是杏花村。隻不過在《清明》詩裏,詩人點明了時間是清明節,而且詩人想要喝幾杯。這倆首詩的意境太相似了,要說它們之間沒有關聯是不可能的,而且杏花村在晚唐時期也並不是一個有名的地方,歌詠杏花村的詩句並不多,隻有在明清之後這樣的詩句才逐漸多起來。但要是就此認為《清明》也是許渾的作品,我覺得也不對。詩人既然已然有了一首律詩在前,沒必要再翻做一首雷同的絕句來重複自己。

 

我認為《清明》很有可能是宋人的一首翻做,向唐人致敬。這樣的作品在宋代是很流行的,例如宋祁的那首《鷓鴣天》,整首詞幾乎就是摘錄李商隱的《無題》和李煜的《望江南》。但沒人會認為宋祁抄襲前人,因為經過宋詩人的妙手組合,新的詞句透露出的是與原詩別樣的風味。而這一首《清明》也是這樣的套路。在唐詩中汲取靈感,再次發揮創作,結果更上層樓,終成經典。可惜詩人沒有留下姓名,隻是任由美詞佳句享譽於世,冠杜牧之名也是給它尋了一個高貴的出身。詩人也許從未去過杏花村,但想必是一位好酒之人。在許渾的原詩基礎上畫龍點睛的填上了清明尋酒兩個重要因素,於是整首詩升華了,留傳千古。

 

如果這首詩的來曆果真如此,那麽杏花村既不在汾陽,也不在池州和麻城,而是在陝西的蒲城。盡管那裏沒有杏花村的傳說,也不出產美酒,但我相信是在那裏。一條種滿楊柳的黃土道,通向一座開滿杏花的小村子,牧童拽住穿過牛鼻子的韁繩,在大聲吆喝著,鄰家的老翁抱著孫子哄他睡覺。天空細雨綿綿,沾衣欲濕。詩人摘下鬥笠,垂著頭,歎著氣,一步步朝著家門走去.......

 

鏡頭慢慢拉遠,畫框外麵是一個父親帶著兩個頑童,手裏拿著iPad。他們一邊在看著唐詩動畫,一邊跟著父親在讀這首《清明》。父親的語調低沉,孩子的嗓音清脆。桐花萬裏丹山路,雛鳳清於老鳳聲。這一刻,杏花村在哪裏?《清明》是誰寫的?就都不重要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