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這裏

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正文

一個微博引發的思考

(2018-05-19 01:25:34) 下一個
今天看見一條網上新聞, 是媳婦抱怨婆婆的, 說她婆婆”為了和有錢小姐妹比個高低,家境一般的婆婆花錢如流水,動不動就是一萬多元的巴巴裏服飾、LV圍巾,喝茶要喝幾千元一斤的。。。
媳婦自己是個節約的媳婦, 不買奢侈品, 不化妝, 不亂花錢。。。
非常家常的一個段子, 婆媳關係的複雜性一直是千古難解之謎,從來沒有完美的結論。歐洲連英國女王和兒媳, 西班牙王妃萊蒂齊亞和婆婆的八卦都天天見諸報端,可見民眾對此類話題的特殊喜愛。
我在中國跟同事朋友閑聊時幾乎可以天天聽得見這樣的抱怨。 吸引我眼球的是下麵一邊倒的網友評論。
有的網友不客氣的說”花你的錢了? 管得真寬”, 有的委婉的提醒, 這樣有啃老的嫌疑。
等等。。
看見這些評論很有趣也很高興。 中國幾千年的家庭價值觀給我們根深蒂固的觀點就是, 一個家裏, 你的就是我的, 我的就是你的,父母的自然是兒子的(連債務也是。。。)。這種緊密的家族血緣關係常常讓老外羨慕不已也迷惑不已。比如說父母除了負責撫養子女,教育費用等等之外, 還自然而然的把兒子結婚時的婚房,要買的車子,蜜月旅行的費用當作自己必須的責任。我的一個朋友,
年收入20萬左右, 在無錫其實也可以過不錯的生活了,他從前最愛旅遊,一年買個新鏡頭,去幾個地方,這幾年兒子長大,
畢業了工作了,按理更自由了,我卻發現已經好久沒看見他發的旅遊各地的照片了, 聊起來他如同祥林嫂一樣開始嘮叨算賬:兒子眼見找女友要結婚了,房子雖然有了, 裝修也要30萬, 禮金18萬, 婚禮15萬, 車子15萬,還有其他種種費用不一而足。。 這種壓力讓他不由自主的收起了自己所有的要花錢的愛好, 連香煙都開始換便宜點了。。
我的母親70多歲了, 在我的竭力勸說下, 不再給我哥哥一家四口每天煮飯洗刷,每次跟父母說起這件事,他們都很有犯罪感, 都歎氣說,別人還在怎麽怎麽幫兒子媳婦幹活,我們自己手腳靈活的卻不管他們了,搞得我看見我哥哥嫂子也非常內疚,覺得我就是家庭矛盾的製造者,挑動婆媳不和的小人。(扯遠了。。。)
中國式緊密的家庭關係常常讓我覺得非常溫暖,讓我在英國的時候常常懷念,但這種方式也是滋生出很多問題的原因,因為中國家庭更多的是物質的傳承。 中國人經常說“肥水不流外人田”,又說 “窮富不過三代”,就是因為中國父母極盡所能的想把所有的一切的物質都留給孩子,孩子不費吹灰得來的東西也很少懂得去珍惜,這樣用不了多久,父輩傳下來的東西就揮霍光了。

同時兒女把這一切當作了理所當然,沒有任何的感恩和感激。 如果沒有的話還要去吵鬧,有多少家庭就是因覺得父母在分配財產上不公平而兄弟失和,姐妹不認,而並沒有想想其實成人之後,父母給你的一草一木都不是他們的義務,而是他們愛的額外饋贈,感激還來不及, 更別提分斤算兩,斤斤計較了。
這點上大體上西方人比我們強很多,他們跟我們一樣疼愛自己的子女, 卻更注重他們獨立人格的培養,而不是純粹物質的贈與。有的時候到了我們中國人覺得冷酷和不可思議的程度,比如說巴菲特的大兒子當年想自己創業, 去問富可敵國的巴菲特借錢的時候, 遭到了老爸幹淨利落的拒絕, 巴菲特對他說,兒子, 為什麽我們不能和別的家庭一樣維持純粹的父子關係呢,我支持你創業,但你應該和別的孩子一樣自己去解決資金的問題, 而不是找你有錢的老爸。
前麵微博裏的兒媳其實是個勤儉持家的好媳婦, 她抱怨委屈隻是因為她用了中國傳統的思維方式來看待這事,而網友的評論,有的雖然有點過激,但讓我看到了這種傳統思維的轉變,看到了中國現在的年輕人更獨立的個性,更尊重父母和自己不同的人生, 更懂得感恩,也更願意負責的精神。
嗐, 說到底我也是個傳統的中國父母, 雖然來了英國10年, 其實骨子裏沒有實質的改變,好吃的好用的隻要兒子要, 馬上掏錢包,前兩天還在跟老公討論, 如果兒子以後再倫敦工作, 房子太貴, 怎麽給他省吃省喝攢錢買房子呢。。。。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