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隨意,隨意人生
正文

如果看待安樂死與生命尊嚴?親屬,自己或醫生的觀點

(2017-07-28 12:19:22) 下一個

 

 

如果親人是個痛苦的絕症病人,該不該鼓勵他撐下去?

 

 

        一位醫生朋友昨日在朋友圈裏發了個微信《如果親人是個痛苦的絕症病人,該不該鼓勵他撐下去?醫生是這樣決定的。》,並寫下了自己的確實感覺----多年以前我遇到一個病人的請求:一個胃癌術後的老人,請求安樂死。其時老人的狀況,比我見過的許多病人要好。但不能進食,每日需嗎啡鎮痛。老人言語不多,有一個很年輕的知己陪護。老人告訴我:不能體麵的活著,寧願尊嚴的死去。當時我感覺喉頭發緊;原來老人以尊嚴承受著難以承載的痛苦。這位朋友並未表明他對安樂死的看法,因為他是個資深外科醫生,他的工作每天都要麵對生與死,處於他的位置,這是一個無比艱難的選項。
       小時我很崇拜舅舅,他也是一位外科醫生,他的大腦總可以在高壓下高速運轉,作出對病人最有利的治療方案。小時侯的我,曾經有一次,誤拿了他的柳葉刀,輕輕的把手放在上麵,竟血流如注,把舅舅嚇壞了,趕緊包紮了我的傷口。所以從幼時,醫生就 不是我的職業選項之一,我對醫生有敬畏之心。有了孩子以後,以為自己可能培養出一個醫生,滿足自己的虛榮心,讓自己感覺崇高一下。一次看急診,帶孩子上醫院,丫丫對我說:“媽媽,我一點也不喜歡在醫院。”我問:“為什麽啊?媽媽還想你長大以後能當一個醫生,這樣媽媽就可以省藥費了。”丫丫說:“媽媽,我今天終於明白為什麽小說裏總描寫醫院有鬼。你看:燈管一晃一晃的,走廊長長的看不到另一端,剛才一個全身穿著黑衣的女人走過,一點聲音都沒有 ,而且那麽安靜。我一點不喜歡醫院,媽媽,我們什麽時候能走?”聽了女兒一席話,我心裏明白,此生我是不可能培養出一個醫生,“未來的藥費”是一筆無法省下的開支。曾經看過一篇博文,一個虎媽也想把女兒培養成醫生,但是已是成年的女兒有自己的觀點,她告訴她的媽媽:“我不願意選擇這個一天之內就把人的生死都看完了的職業。”看到這句話,再想想丫丫的話,我告訴自己還是讓孩子們自己對自己的未來作出選擇吧。
       醫生是一份“苦活”,除了有高超的技藝,還必需有高度的自我調節能力和一顆必要的仁愛之心。我拒絕成為一名醫生,也被拒絕了培養一名醫生。可是這個世界需要醫生。因為誰也不能保證自己不會麵對死亡?朋友的微信讓我陷入了沉思。下麵摘抄此文《如果親人是個痛苦的絕症病人,該不該鼓勵他撐下去?醫生是這樣決定的。》的一些觀點:
       辯題:痛苦的絕症病人想要放棄自己的生命,該不該鼓勵他活下去?《奇葩說》
       正方:應該。     反方:不該。
       正方一辨(李林):……除了肉體上、精神上的折磨,世界上還有把痛苦這件事都要忘掉還痛苦的事情麽?親人在,家在,那份愛在,那點靈魂在。
       反方一辨(董婧):今天科技非常發達,它在死與活之間開辟了第三條道路:半死不活----人工的活著。……我們不應該盲目的鼓勵他人撐下去,把愛撐成了恨;我們應該學會麵對死亡,尊重並坦然接受親人的決定。
       正方二辨(胡漸彪):患者也許不是沒有求生的意誌,也許隻是害怕下一個療程。不想拖累家屬,怕家屬嫌棄。……所以, 不要因為誤會而錯過,這時的鼓勵,是除了讓親人擺脫痛苦以外,還能有個愛的選擇。
       反方二辨(邱晨):對於普通人和能夠愈合的疾病,鼓勵是一種溫暖和幸福。但是鼓勵絕症患者撐下去就是一種詛咒。……導管流進去的是維持生命使用的藥液,流出來的是你的意識、自尊和你的溫度。我們不應該用自己的愛來綁架別人的生命,要求別人為自己而活。
       正方三辨(陳銘):病人的意誌並不堅定,痛苦綁架 了他們的意誌。……輕輕地推著患者勇敢的往前走一步,因為科技的進步,患者可能 等到重新綻放的春天。
       反方三辨(黃執中):……鼓勵的話是關閉真正溝通的話語,趁患者還能聽和回應的時候,應該及時說出心裏的真心話。
       正方結辨(高曉鬆):……如果生命完全沒有質量,應該選擇放棄。但是在這裏,患者還能選擇是否該撐下去,說明生命依舊有質量,患者隻要還能思考,還能表達。無論出於自由意誌還是生命質量,我們都應該鼓勵絕症病人。
       反方結辨(蔡康永):告別變得很難,是因為中國人不太習慣練習這件事。……死神可以剝奪人的生命,不用剝奪你的尊嚴和溫暖。我們都應該學會練習告別,麵對死亡;而不是挽留對方,因為生命留不住的。
 討論的核心:生命質量、自由意誌和坦然麵對死亡。
 作為醫生,麵對絕症患者,如何權衡
          1.     尊重原則:尊重原則是尊重患者本人的合乎理性的要求(主要涉及自由意誌),接著才考慮患者家屬和監護人的合理性要求。主要尊重患者生命、生命價值和人格尊嚴。
 
           2.   無傷原則:在臨床決策中,應盡量減少和避免對患者 的傷害(主要涉及生命質量)。在臨床上,很多治療是一把有利有弊的雙刃劍,醫護人員應以最小傷害獲得最佳的治療效果,為患者設計最合理的個性化治療方案。
 
           3.   有利原則:醫護人員職責就是治愈患者,促進患者的健康和福利。然而患者個人利益和需求牽扯到整個家庭,特別是腫瘤患者的家屬,很多家直接被拖垮。當各種利益衝突的時候,要考慮如何讓整體的利益最大化,並獲得各方的同意。
 
           4.    公正原則:在治病救人的同時,要兼顧利益、風險、代價的分配公正,把有限的治療資源投入到最理想的患者中。
       此文的作者周詳也是一名醫務工作者,他在結尾寫到:我們在實際的工作也應該讓家屬和患者了解如何坦然麵對死亡。
       朋友的微信圈裏,隻有一個老者留言,她這樣寫道:到了我這個年齡,自然對生命有自己的理解,我更傾向於反方的觀點。人活著追求的是生命的質量和做人的尊嚴。若有一天這兩點得不到保證的話,用楊絳的話來說:“這個人該‘回家’了。”有生就有死,其實死對於年過古稀、身體又很差的人來說也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所以活著的時候要珍惜生命珍惜親情,要過好每一天
        我隻能決定我自己的生命,我與老者一樣,選擇了後者。數年前,我還未有孩子,一日腹痛難忍,上醫院檢查,說是腹中有陰影,懷疑卵巢腫瘤,建議保守治療(因為婚後三年還未準備要孩子)。吃遍各種中西藥,數月後複查,B超顯示腫瘤長大,有可能是惡性需開刀切片,進一步的深化檢查,我思慮再三決定了手術日期。手術的前幾周,醫生告知手術和麻醉風險,一條條都太可怕。我找了個借口把父母支到外地親戚家裏,不願白發人送黑發人,看不到的痛苦,有時不會顯得太痛苦。入院那天,告知了先生,把家裏單位的事都交待完畢。國內做手術,第一天要全身檢查,有可能第二天或第三天才會上手術台,當醫護人員把應簽的文件和手術風險合同放在我的麵前時,我毫不猶豫地簽完了所有的文件,並在捐獻器官文件上也簽了字,走後不留骨灰,不設墓碑,撒入海中或植樹造林。當時辦事的醫護人員很是震驚我的冷靜,而對於我這件事很簡單:我不能選擇我生命的起點,但是我能選擇我生命的終結點。我既為成人,我對自己負全部責任。萬幸的是,術後醒來的我,腫瘤為良性,卵巢也並未摘除,算不上史書中的“殘缺人”;而且在後來的日子裏,身邊還多了兩個健康可愛的寶貝。如果真的是有那麽一天的到來,我想我已準備好,因為我愛我的家人們,並不隻是他們愛我,愛是相互的。
       昨日一鄰居告訴我,他的至親已被診斷為晚期癌症,他與國內的親戚對治療方案產生了分歧,並對如何照料病人產生了矛盾,他為不能改變他們的觀點而焦慮。麵對生與死,我不敢多言,隻能勸其寬心:畢竟身在異鄉的我們,不能在至親身邊照顧,也不可能完全了解照顧人與被照顧人的心情和外部所處條件,所以能彼此諒解最好。我們走在路上,或遲或早,都要遇到這種事。
       記得《人鼠之間》的故事結尾:喬治為避免萊尼受農場主的兒子的私刑折磨,為了萊尼死的有尊嚴,喬治忍著悲痛開槍打死了萊尼,所謂“HONOUR OF KILLING”。生命與死亡都是很自然的事, 我們都有選擇無措時;尊重患者的選擇也許是我們應遵守的基本原則 ,給予生命以尊嚴;而對於我,我更願意把自己生命的難題留給自己。若不能生的光榮,原可走得從容。
        愛護健康,珍惜生命,珍惜親情,過好每一天。那位老者的話真是很有哲理,讓我們在有限的生命裏多一些關愛,少一些遺憾;多一份責任,少一份無奈。

 

 

 

:目前隻有少數幾個國家安樂死合法化,其中有芬蘭,比利時,瑞士,盧森堡,哥倫比亞,美國四個州。加拿大的合法安樂死隻能用於加拿大公民。

另注:受特朗普和教皇都想挽留的11個月的英國小查理,終究還是走了。他得了全世界隻有六例的罕見病症----線粒體DNA耗竭綜合症。有網有說孩子的 父母應尊敬醫生的建議,給與小查理生命的尊嚴,把募捐款與醫療資源用於更需要並盡可能 可以 挽救的其它病孩子。正好是醫生需遵守的第四原則----公正原則的案例。

 

生命與人隻有一次,這是一個難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