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任正非 華為人事管理

(2023-10-27 12:44:48) 下一個

華為人才管理之道——任正非眼中的人才觀

21世紀企業的競爭就是人才的競爭,而一個企業的人才觀又與企業領導人的人才觀息息相關,任正非很早就提出對人才的管理才是企業最大的財富,所以要深刻理解華為的人才管理之道,我們首先了解一下任正非眼中的人才觀

關於人力資源戰略

人力資源戰略應該始終以服務於公司整體戰略為宗旨。任正非認為,華為堅持聚焦管道的針尖戰略其實就是和平崛起,華為未來的發展將逐漸突入無人區,踩不到各方利益集團的腳,就會和平崛起,人力資源政策和業務政策都應聚焦於支撐這一戰略的實現。

關於人才管理

改良金字塔管理,用人才管理奠定勝利的基礎。

保持金字塔的基本架構,拉開金字塔的頂端,形成蜂窩狀;異化金字塔的內部結構,向外差異化對標。任正非認為,人力資源政策要支持公司“和平崛起”戰略的實現,就是改良人才金字塔結構。

第一,拉伸金字塔頂端,形成蜂窩狀。吸引優秀人才首先需要有營造良好的環境和製度,留住新加入的優秀管理人才的方法就是首先讓這些人才參與重裝旅(公司區部建設)中去,這樣在任命時就他們已經適應華為文化。

第二,金字塔內部結構要異化。過去華為人力資源很多模塊太標準化,但現在金字塔架構體係不發生變化,但裏麵的各個模塊要異化,各自去和市場對標,如華為機器的核心製造和新產品製造去市場上對標,技師隻要做到高質量,可以高工資。

適應業務與管理變化,針對性管理各類人才,激活各級隊伍。任正非認為應當針對性的管理各類人才,對高級幹部的發展要求,應從客戶需求導向轉變為社會結構導向,要超越客戶前進,另外高級幹部的末位淘汰不是壞事,被淘汰的高級幹部可以去“重裝旅”(公司區部),再造輝煌;對基層員工不強調一定要 “之”字形大流動,鼓勵基層員工踏踏實實地幹一行、愛一行、專一行。

說到人才的精準匹配,那麽“識人”這件事到底難在哪裏呢?麵試官很容易在招人的過程中落入“第一印象陷阱”。這種情況在心理學上有個詞,叫做“認知不協調”。

麵試過程中,如果你的某句話恰好引起了麵試官的共鳴,那麽他就非常容易落入“第一印象陷阱”。清華大學寧向東老師說,他當麵試官,就從來不要求對方做自我介紹,而是直接審視能力,以免自己被誤導,落入“第一印象陷阱”。

那麽在“識人選人”這個環節,華為是怎麽做的?華為做了三件事:

第一,確定重點崗位的關鍵職責和關鍵能力素質要求,然後根據能力要求來客觀評估候選人;

第二,設計每個不同崗位的麵試問題,建立麵試題庫;

第三,對公司所有可能擔當麵試官的人員進行培訓,考試通過後持證上崗。這裏說的隻是人才識別的一個方麵,也就是能力識別。中國人向來強調“德才兼備”,除了有才,還必須有德。一個人如果不認同企業文化和核心價值觀,那麽他的能力越強,給企業帶來的破壞性越大。

華為的核心價值觀就兩條,一是以客戶為中心,二是以奮鬥者為本。

要做到以客戶為中心,那麽前提是這個人必須有利他之心和同理心,善於站在別人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而不是凡事以自我為中心。總之,在進人階段識別人才時,需要從能力和價值觀兩方麵去考核,而且要以價值觀為先。

但如果從人才新陳代謝的角度看,人也好、企業也好,如果“隻進不出”那就壞了。

之前IBM給華為做谘詢的時候,發現華為離職率隻有5%,原本是華為引以為豪的事情,卻被告訴他們,錯了!5%的離職率是太低了而不是太高了。國際領先企業中,知識型員工的離職率在10%~20%的區間才是合理的。

麵對這個問題在華為也特別嚴重過,很多老員工的收入大頭是虛擬股權的分紅,對工資獎金根本不在意,這就與華為“以奮鬥者為本”的企業核心價值觀衝突了。

那麽華為是怎麽解決這個問題的呢?華為對幹部隊伍建立了“能上能下、能進能出”的動態管理機製。所謂“能上能下”,就是幹部既可能升職,也可能降職,華為幹部“三起三落”甚至“七上八下”的例子有很多。

麵對以上問題,華為主要采用這麽幾種方式:

一是提前退休。這好理解,就是給“老人”們一筆補償款,讓他們提前退休騰出位子。

二是轉崗。就是把管理者轉為公司顧問,讓他們以專家顧問身份為公司建言獻策,但是沒有管理決策權。

三是用輔業來分流。像華為就成立了一家做企業商旅的公司,用來分流公司元老。

四是內部創業,公司對離職員工的創業項目進行投資和扶持,這對公司和員工來說是雙贏。國產手機OPPO的經銷商團隊之所以那麽厲害,就是因為很多經銷商就是由OPPO前員工內部創業來的,他們和OPPO之間形成了基於共同價值觀的長期利益共同體。

華為搭團隊的動作要領是,既要重視“進”,也要注意“出”,對人才要實行能上能下、能進能出的動態管理機製。

2、加速成長

1>由工資倒推任務

很多公司做預算時,一直是給下屬安排任務,這就等於“逼著”下屬去做。

華為的做法恰好相反。隻有一個規定:首先給他一個工資包,他想拿多少工資,按比例倒推出他的任務。例如:給他500萬的工資包,他拿的工資是30萬,那麽他必然為這30萬去想辦法完成績效。

公司最核心的管理問題是,一定要把企業的組織績效和部門費用、員工收入相關聯。隻有這樣,最重要的是將核心員工的收入提高,而給核心員工加工資,可以倒逼他的能力成長。

公司要考慮員工怎麽活下去,要考慮員工的生活質量不降低。員工有錢卻沒時間花,這是企業最幸福的事情。而企業最痛苦的是什麽呢?低工資的人很多,但每個人都沒事幹,一群員工一天到晚有時間卻沒錢。

所以在華為,強製規定必須給核心員工加工資,從而倒推他要完成多少收入。每年完成任務,給前20名的員工加20%工資,中間20%的員工加10%的工資。每超額完成了10%,再增加10%比例的員工。此外,即使部門做得再差,也要漲工資,不過可以減人。

很多企業經常犯一個錯誤:部門績效越差,就越不給員工漲工資。如果工資不漲,優秀員工肯定要走,剩下的都是比較差的。對於中小企業而言,不能像華為一樣每個員工工資都很高,但你可以讓核心員工工資高。在這種情況下,核心產出職位的薪酬要增加成為必然。

總之,要留住核心員工,給少數優秀的員工漲工資,來倒推你的任務,這就是增量績效管理。

2>提高人均毛利

但是,很多員工不會為了銷售收入的提升而努力,所以一定要有毛利,這個數基本上在30倍到100倍。

華為首先將毛利分成六個包:研發費用包、市場產品管理費用包、技術支持費用包、銷售費用包、管理支撐費用包、公司戰略投入費用包。而且要找到這六個包的“包主”,讓這個“包主”去根據毛利來配比下麵需要幾個人。

任何一個企業,人均毛利是唯一的生存指標。人均毛利35萬元,是一個企業最低的收入水平。若人均毛利35萬元,60%即21萬元是人工成本,還有35%是業務費用,15%是淨利潤。目前,在北上廣深一線城市,如果說企業裏的員工,一個月拿不到8000塊錢薪資,大家就沒法生活。

華為之所以一定要實現人均毛利100萬元的目標,是源於華為規定,員工必須拿到28萬元的固定工資。

這個問題對於中小企業同樣適用,一定要注意將人均毛利提上去。人均毛利率的增長,決定著工資包的增長。如果中小企業的工資包上不去,一定會成為大企業的黃埔軍校,掌握優秀技能的人才就會被別人挖走。

3>減人,也要增效

一個企業最好的狀態是,讓一個人幹很多事,不養閑人。比如:四個人的活兒,由兩個人來幹,能拿3倍的工資。

這就涉及一個問題:要減人增效。這是績效管理首要的目標。

所以,華為人力資源部經常定招聘需求的時候,第一是一定要搞明白為什麽要招這個人?第二是他獨特的貢獻是什麽第三是能不能把這個崗位給別人做,給別人加點工資?

在華為,一個部門經理隻能幹三年,第一年的任務就是精簡人員,將很多崗位合並。企業一定要記住這幾條:管理崗位和職能崗位越合並越好,一個崗位的職能越多越好,產出崗位越細越好。

3、有效激勵

“獲取分享製”應成為公司價值分配的基本理念,敢於開展非物質表彰,導向衝鋒,激發員工活力,公司就一定會持續發展。

社會保障機製是基礎,“獲取分享製”是發動機,合理規劃勞動所得和資本所得。任正非認為未來為華為創造價值,要承認資本的力量,但更主要是靠勞動者的力量。

分配方式中勞動所得(包括TUP/工資/獎金/福利等收入)與資本投入所得(指虛擬受限股收入)設置合理的分配比例,讓拉車的人永遠比坐車的人拿得多,那麽車就會越跑越快,這樣華為的發展就有了“永動機。華為堅持“先有雞後有蛋”的人才管理理念,薪酬製度是激發員工活力的重要保障,堅持導向衝鋒,先敢於給予,再讓員工創造價值。

有效激勵能夠把人的潛能激發出來,並提高員工對企業的忠誠度。

但激勵也是很講方法的,很多企業看到華為舍得給員工發錢,也學著華為大碗分金,結果不但沒落好,還往往因為利益分配不均而導致員工怨聲載道、團隊離心離德,所謂“打劫容易分贓難”。

如果是采用“雇傭軍”模式,給錢才上戰場,那麽大家的注意力肯定是在錢上,很容易為分贓不均而起糾紛。隻有大家的注意力始終是在“戰役”本身,而不會去過分關注誰多拿一點、誰少拿一點。

對員工最重要的激勵,一定是使命、願景和價值觀的感召式激勵,隻有這“上三路”的激勵做到位了,這時候物質激勵的效果才能顯現出來,否則很可能適得其反。

任正非說:“我來找你,就是想和你一起幹一件大事,讓中國人能夠用上自己的產品,把世界列強趕出去。”

任正非又接著說:“你加盟華為後,我直接任命你為總工,負責整個企業的產品研發。你的基本薪酬也可以享受公司最高水平。”

對於真正的人才進行激勵,一定是使命和願景先行,再以物質激勵做保障,步驟不能走反了。

關於物質激勵,首先,你的考核標準要和企業文化和價值觀一致。比如,很多企業都強調用戶至上,但在績效考核時卻隻注重短期利潤,沒有把客戶體驗、客戶安全等重要指標納入考核,結果就導致了百度魏則西、滴滴順風車等惡性事件。

有的企業倡導團隊協作精神,但在績效考核時卻隻重視個人業績。這就造成了物質激勵和使命激勵之間的相互矛盾,二者不但不能形成合力,而且相互消解,當然就起不到激勵效果。

除了要注意考核標準與企業價值觀的一致,物質激勵要注意的第二點,就是要管理員工的期望值。

同樣一筆獎金,如果是高於員工的預期,激勵效果就好;而如何低於員工預期,激勵效果就不好,甚至會帶來負激勵。

如果把目標定高些,年底目標完不成,華為卻給員工出乎意料的獎金,這樣大夥兒就會有負疚感:沒完成任務還能拿這麽多,慚愧啊!明年一定好好幹了。

而如果把目標定得太低,大家都覺得自己很能幹,期望自然也就水漲船高了.

華為有效激勵的動作要領,是使命和願景先行,再以物質激勵做保障,步驟不能弄反了。在物質激勵時要特別注意兩點,一是考核標準要和企業價值觀一致,二是管理員工的期望值。

4、總結

1>從任正非先生談到的人才管理理念中有以下幾點值得我們借鑒:

2>人力資源戰略始終以服務於公司戰略為宗旨;

3>根據公司發展階段和業務發展需要靈活進行組織變革;

4>適應業務與管理變化,針對性管理各類人才,激活各級人才隊伍;

5>充分承認員工創造價值,並讓員工分享其所創造的價值;

6> 堅持“欲要取之,必先予之”的人才管理理念;

7>重視非物質激勵;

發布於 2020-07-01 04:26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