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中國是全世界唯一擁有全工業體係的國家

(2023-07-22 15:34:19) 下一個

中國真的是“全世界唯一擁有全工業體係的國家”嗎?

2021年08月15日  作者:吳昊陽  李平

本文的核心觀點:

全工業體係的真實性值得商榷。這一說法從橫向產業類別粗分來看似乎可能,但從橫向產業類別細分,尤其是縱向價值鏈層級來看完全不成立。中國亟需高端隱形(精一)冠軍,以此帶動產業轉型級。

近年來在工業和經濟領域流行著一個鼓舞人心的說法:“中國以擁有39個工業大類,191個中類,525個小類,成為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

這個論斷被很多文章所引用,作為支持“我國已經成為製造強國”的論據。有些學者甚至以此為根據,指出我國有能力單靠內循環打贏科技戰,實現我國工業的全麵振興。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01

該說法的源頭

實際上,這個說法已經在網絡上傳播長達6年之久。這句話按時間線在各類論壇不斷變形如下:

1. 中國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的所有工業門類,成為具備完整工業體係的國家。

2. 隻有中國和美國是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所有工業門類的國家。

3. 中國是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所有工業門類的國家。

4. 中國以擁有39個工業大類,191個中類,525個小類,成為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

5. 中國以擁有39個工業大類,191個中類,525個小類,成為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美國以擁有94%的工業門類排在第二。全世界隻有中國具備大而全的完整工業體係。

論述1是起源最早的,因此可信性也最大。僅從這個論述裏得到的結論是:中國是具備完整工業體係的國家,但未必是唯一的。至於我國是否真正具備完整的工業體係,還需要進一步論證。

02

產業足夠完整?

由於這個論述的源頭關於聯合國產業分類,於是在網上找到了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統計司2009年出版的《所有經濟活動的國際標準行業分類》(修訂本第4 版)。

下圖為《國際標準行業分類》中第二部分第一章總體結構中將單個類別歸並,成為以下21個門類:

從A到U這21個門類下麵又劃了99個類,其中C類製造業下麵又進一步劃分為33個大類。大類下麵又分為70個大組,大組下麵再劃分為約140個組。與網絡上流傳的“中國已擁有39個工業大類,191個中類,525個小類”等說法接近,但存在差距。

為此,筆者找到了中國政府參照聯合國分類標準製定的於2017年6月30日發布的《國民經濟行業分類》的國家標準“Industrial classification for national economic activities”。國標對行業分類劃分得更加精細:其中最大的門類從A到T,其中門類C為製造業,擁有從第13到第43項共31個大類,179個中類,613個小類。與網絡流傳的說法也大致相當。

那麽當我國擁有了聯合國或國標列出的所有工業大類和小類,是否就可以說明我們擁有了完整的工業體係呢?

首先,這個分類的顆粒度過大

下圖是我國的工業產業分類國標的示例,與聯合國的分類標準大同小異,都是精確到4個級別。

我國國家標準的國民經濟分類同樣把製造業放在門類C中。

下表中節選了中國國標分類表中的部分條目,例如大類30為非金屬礦物製品業,其中類307為陶瓷製品製造,第四級小類分類3071到3079為陶瓷製品下屬的子類。從小類3071到3076分為為:建築陶瓷製品製造,衛生陶瓷製品製造;特種陶瓷製品製造;日用陶瓷製品製造;陳設藝術陶瓷製造。不容易歸類的統一劃到小類3079其他陶瓷製品。

可見分類原則是先分大類,不容易歸類的都劃歸到第9項其他。也就是說,第四級的所有子類都不會超過9個。

顯然這些子類還可以進一步劃分為更細的集合。

再比如二級分類(大類)中33是金屬製品業,其下麵的三級分類(種類)332金屬工具製造中,3321切削工具製造就已經是該分類目錄中第四級的最終分類了。然而,對於業內的從業者來說,這個分類實在是太粗糙了。

按照說明,3321分類指的是“手工或機床用可互換的切削工具的製造”,也就是把諸如手工鑽頭和機床鑽頭等切削工具都歸為一類了。

但事實上,這兩類產品幾乎屬於完全不同的世界:例如,手工鑽頭可以在普通的五金商店買到,而機床用的鑽頭生產商基本上都是2B的業務,價格也要遠高於普通鑽頭。

更何況金屬加工刀具不隻鑽頭一種,僅機床用的基礎刀具就包括車刀,銑刀,鑽刀,磨輪,鏜刀等不同的刀具;刀具的材料又有工具鋼,硬質合金,立方氮化硼等等;如果要加工特別硬的金屬就需要更硬的刀具,而我國軍工航天製造中所需的高端刀具和刀具材料要靠大量進口。

現代加工中所使用的切割刀具也不隻是用於切割的刀具本身,而是包括刀柄在內的一整套刀具係統。為了提高加工效率和加工精度,國外很多廠商在刀柄內部嵌入各種傳感器,或者幹脆開發一套新的功能模塊。很多類似的工業產品在國內市場幾乎是買不到的,因為當我們把這些工業產業進行更細化的劃分後,我們會發現,很多工業技術和產品都是我們無法自給自足的。

應該說,在這個聯合國定義的工業分類中,每一個最小的子類都不能算作一個市場,更無法定義一類具體的產品或技術,隻能作為宏觀經濟的統計門類。因此,如果把這個產業分類不斷細化,那麽在顆粒度更高的精細化的分類中,中國製造並不能包括大部分門類,比如文中提到的不少高性能的刀具係統就不是全部能夠國產的,裏麵同樣存在大量的“卡脖子”因素(好在卡得不算緊)。

其次,工業係統完整性未必趕得上發達國家

把工業門類劃分到4級,總共分出了525個小類。但如果把這個分類再繼續精細劃分,那麽子集的個數將會呈指數級增長,那麽最終的工業分類將會出現數十幾萬,幾十萬個迷你類。而隻有劃分到這樣精度,評價一個國家的工業完整性才有可操作性。

如果按照同樣的分類方法,將現有工業門類Zoom in到更高級別,假設到第8級子類,那麽最終子類總數的最大值為525 x 94 = 3,444,525。因此我們需要評估我國現有的工業體係是否能夠覆蓋這300萬個細分行業。建議有關部門按照這個思路進行統計以便真正確定我國工業的完整程度。

因為無法進行這麽大規模的調查,但通過符合邏輯的評估,我們認為工業發達國家擁有的“迷你子類”的數目會多於中國。

1.中國同類產品的同質化競爭程度非常高,對細分市場的開發嚴重不足

如果按照大類劃分,我國的製造業和工業體係也許涵蓋了所有工業門類,但是當分級的細致程度從目前的四級增加到更高以後,相當於不斷地對市場進行細分,而發達國家的工業品生產企業往往都是針對細分市場,因此像德國和日本這樣的國家有大量的隱形冠軍企業和技術特色明顯的中小企業。

相比之下,我國的工業企業更多的是紮堆在一個紅海市場,大家競相降價,拚得你死我活。但細分市場規模往往比較小,且項目的技術風險相對較高,因此中國的工業企業很少主動涉足這類細分領域。例如在機床領域的水切割和激光切割是兩類非常成熟的加工技術。如果按照國標的分類規則,估計可以劃分到第6級或7級,而這兩個產業門類我國都有,而且從業的企業數量眾多,大型企業也很多。但是當我們把分類進一步細化到第8,9級時,會發現我國的激光切割設備企業基本上都是集中在那麽幾個大眾化的門類裏,諸如大功率,特殊光源等的激光切割設備我們就欠缺了;

再比如歐洲有個利用水的射流把激光導入其中的技術,這樣激光束的能量被約束在極細的水流裏,於是可以切割較大厚度的超硬材料。當然,這項技術的應用範圍也十分有限,主要是鑽石,厚矽片和超硬合金的切割和打深孔。諸如此類的細分行業我國是十分欠缺的,而從事這類細分行業的公司大多是具有足以卡全世界的脖子的不可獲取的隱形冠軍,而它們的規模很多還不足百人。這類工業企業在我國是不可能存活下來的,因為規模小,抗風險能力弱,而接觸的項目也多是高技術風險的,銀行不樂意貸款,更沒法上市。這類具有潛質的中小企業在我國的結局不是被不願付款的大客戶拖死,就是對賭協議玩砸了被投資人接手。

由於我們的營商環境對中小製造企業並不友好,所以必然導致小眾市場無人問津,於是在一個相對微觀的產業生態中,有大量的產業分類是中國製造不曾擁有的。

2. 中國的市場需求長期受到壓抑,很多市場需求根本不存在

工業產品的訂單說到底都是來自於最終的市場需求的:比如美國和以色列對軍備的需求一向旺盛,因此軍工相關的產業就得以培育,所以軍工產業鏈也會相對完整。我國的高鐵和基建項目需求旺盛,因此鐵公基相關的產業鏈也相對完整。身處阿爾卑斯山區的奧地利人熱愛滑雪,因此滑雪橇滑雪板等體育用品製造產業鏈就比較完整。

但是我國的消費應該說是政府主導的,民間的消費水平並不高,並且特別缺乏創意。由於在消費端欠缺多樣性,所以生產端的產業生態也就不會完整。例如,歐美國家大量使用木材作為建築材料,相關標準完善,因此林木自動化采伐,木料加工,拚接板,交叉木等建築原料製造業,以及相關的林業機械和木工自動化等產業鏈就非常完善。相比之下,我國的普通民宅幾乎沒有木結構的,所以消費市場幾乎為0,因此我國的這個產業幾乎可以忽略不記。

類似的情況在很多領域都是存在的,特別是高附加值民用產品的製造業,比如各種賽車,改裝車,帆船,運動滑翔機等。這類產業並沒有轉移到亞洲和拉美國家,而是由於其客觀的利潤保留在發達國家本土。這類產業在我國幾乎也是找不到的,所以相應門類的工業完整程度也不會很高。

中國工業係統圖景之一:枝繁但葉不茂

如果把整個工業係統比作一棵樹,那麽樹的枝幹相當於初級的分類,而細小的枝幹和樹葉相當於精細化的產業分類。那麽一個健康的工業係統的枝杈不見得很多,但是每條枝杈上都枝繁葉茂,而且枝頭長著嫩芽,時刻可能萌發出新的枝杈。

我國的工業係統這棵大樹應該說枝杈很多,但是每根樹枝上的葉子不夠繁茂。而其中由於葉子過大,吸收的養分也就過多,反而阻礙的其他葉片和嫩芽的發育。

可見,中國具備全部工業門類完全就是個討巧的說法,不說明任何問題,既並不能證明中國的工業係統就是完整的,也不能說明中國工業係統的完整性優於其他國家。

中國工業係統圖景之二:缺乏高端部分

與此相關,分析工業門類不能僅僅從各個行業的橫向視角來看,還需從單一行業的縱向視角來看,即行業內部的低端、中端、高端部分。

眾所周知,中國工業特別強在以成本取勝的低端部分,而最近也在中端部分開始逐步具備較強的競爭能力與地位,但在高端部分依然很弱,在很多行業不得不依賴從發達國家的進口。最近發生的半導體芯片就是一個典型例子。

從這一視角來看,中國並不能說真正具備工業係統的完整性,更不能說比其他國家優越。換言之,中國工業係統從行業縱向視角來看,還遠遠沒有達到具備完整性,還有很長的路要追趕。這也符合中國製造大而不強的現狀,正如工信部苗部長所指出那樣。

03

唯一擁有全產業分類的國家?

再退一步,如果我們把擁有聯合國定義的產業分類作為評價一個國家工業體係完整性的標準,那麽我們也不見得是全球唯一的擁有“全產業分類”的經濟體。

1. 傳統工業強國和新興工業大國都完全有可能擁有全產業分類

由於該分類過於粗糙,隻有525個小類,所以對於全球各大國來說,要獲得按照這個分類標準的全產業門類也並不是特別難。

實際上,獲得所有產業門類的最大難點在於大型工業配套產業,例如軍工,高鐵,航天,飛機製造,整車製造等。很多工業強國隻是碰巧差了一點點而已。例如,美國也有極其完整的工業體係,可是唯獨缺少高鐵相關的部分產業;工業強國德國和日本由於是戰敗國,因此軍工產業的發展受到了一定的限製。

但是,這並不說明這些國家就沒有技術實力和經濟潛力去發展這些產業。比如德國和日本都有極強的軍工潛力,他們相關的軍工技術都是隱藏於民用和科學設備產品中,以色列和加拿大的企業隻需要並購就可以獲得整車製造這個工業門類。

法國倒是極有可能同樣擁有完整產業分類,因為法國的航空,高鐵,核電都極強,其他的傳統產業諸如汽車,鋼鐵,船舶也都不弱,所以要擁有這個500多個產業門類的分類一點都不難。

2. 隨著全球各經濟體的發展,原本不具備完整工業體係的國家獲得了全部的工業門類;

一向被國人看不起的印度反而有可能具備相對完整的產業門類(不是工業體係,先不管質量如何),因為印度也有很強的工業潛力,低端製造涵蓋範圍很廣,高端製造也比較完備:它是有核國家,有汽車工業,軍工產品雖然差,但是也能自己生產軍機,艦船,潛艇等武器平台。

很多中國製造原本擁有的門類可能會因為利潤太低轉移到其他地區。比如,中國曾經是全球的火柴生產大國,但現在這個行業已經基本上完全轉移到了印度。

3. 隨著技術的發展,新興工業產品可能會導致工業門類的變化

例如電動車生產應該屬於整車製造子類,當電動車的門檻越來越低,就有越來越多的不同國家的公司會具備電動車的生產能力,如此一來,這些原本缺乏整車生產門類的國家就會獲得一堆新的工業門類,都可以號稱擁有了汽車工業和相對完整的產業鏈。

東歐北歐的一些國家,加拿大,以色列等國家雖然工業能力不弱,加拿大龐巴迪的飛機和高鐵技術也是世界一流的,但他們都沒有整車製造能力,但是汽車零部件產業很完整,那麽電動車門檻降低後,這類國家就有可能與中國一樣,獲得完整的工業門類。

更何況換一種同樣合理的分類方式,很多經濟體也許就擁有了完整的工業分類。

04

小結

擁有聯合國定義的全部500多個工業門類不說明任何問題。既不能說明這個國家擁有了完整的工業體係,也不能說明他的工業體係強於其他國家。隻能說這個經濟體從傳統製造行業到新興製造行業前後通吃。而這類國家通常是規模比較大,製造業從業人口較多,例如印度。

高端技術往往存在於細分市場,如果將工業門類劃分得更細,那麽就會出現我國的工業體係能覆蓋不到的分類,而這也印證了中國製造大而不強的現狀。

因此,對於我國擁有聯合國定義的全部工業分類這個說法,可以自豪一下,但不應過度解讀,更不應以此作為指導對外經貿政策的依據。

當然,這也說明中國工業的發展速度快,因此從傳統行業到新興行業分布較廣,而這也是工業發展的必然規律。因為英法德美俄日韓在經濟起飛時都曾經發展出具備當時全部工業分類的產業生態。這部分我們在後續篇章會繼續討論。

總之,我們認為,全工業體係的真實性值得商榷。這一說法從橫向產業類別粗分來看似乎可能,但從橫向產業類別細分,尤其是縱向價值鏈層級來看完全不成立。中國亟需高端隱形(精一)冠軍,以此帶動產業轉型升級。

本文首發於《中歐商業評論》2021年6月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