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德國經濟專家反對與中國貿易戰

(2022-08-16 23:36:12) 下一個

德國經濟專家反對與中國貿易戰

發表時間: 

中國解放軍軍機在台海周邊空域軍演

中國解放軍軍機在台海周邊空域軍演 © 網絡圖片

台海局勢繼續緊張引發與中國貿易戰的討論。但德國多位經濟專家反對製裁中國。

德國電視二台就台海危機采訪了經濟學家Hans-Werner Sinn。這位慕尼黑Ifo經濟研究所前所長對可能出現的歐中貿易戰表示擔憂。他明確拒絕對北京實施製裁,並說明了製裁會帶來的後果。他說,貿易促使合作夥伴在衝突中不會過於氣勢洶洶。他還說,“我認為,道德上的貿易保護主義是危險的,因為它使個別國家相信它們是獨立的,可以自己經營自己的業務。這會助長政治極端主義。保護主義會破壞作為大眾繁榮源泉的勞動分工。”他還說,“要想在經濟上不依賴中國很困難。中國太巨大,太有活力,太發達了。”“中國是世界上的一個力量因素,即使人們不喜歡它,它也應該受到相應的尊重。”他還說,在烏克蘭戰爭過後,我們也應該將和俄羅斯的關係重新正常化。“世界貿易本身是促進和平的。我們繼續需要它。”

就中國新疆人權問題,這位經濟學家表示,這一類問題人們不應通過經濟製裁來處理。“如果人們讓貿易服從道德指令,那麽,第三世界幾乎沒有一個國家是人們可以與之進行貿易的。太多國家有我們不喜歡的政治問題。”再者,“貿易製裁觸及的是相關國家的普通公民,而不是其當權者。”“所以,我認為,經濟製裁中國是錯誤的。人們必須將政治衝突與貿易分開。各國應避免采取禁令、威脅和其他直接措施。”

N-TV電視台采訪了。汽車行業專家杜登霍夫 (Ferdinand Dudenhöffer)。這位被稱為汽車教皇的專家警告人們不要采取短視行為。與中國衝突的後果“不可能由德國政府的一攬子援助計劃來彌補,不管這些援助計劃有多好。”世界將被分裂。而且“沒有回頭路可走”。就汽車而言,人們可以尋找新的銷售市場。例如在美國,但美國不是一個增長市場,歐洲也很困難。今天,在中國每1000名居民約有110輛汽車,在美國有750輛。“汽車工業的未來是在亞洲。”“不是在日本,而是中國。除了中國外,還有印度、越南、印尼或泰國。除了中國,沒有別的選擇。”

他還說,前總理施密特曾說過,德國應該注意不要成為世界上的道義者。我們還必須與那些擁有其他係統的人共同生存。維族人問題很棘手,但美國也有關塔那摩。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嗎?這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中國國家主席說,我們的戰略是“一個中國”。但佩洛西飛到台灣。在習近平自己的人民麵前嘲笑他。這對中國人來說是很難咽下的事,這就是為什麽他們的反應很強硬。但進入對峙的結果是大家一無所獲。如果“對中國實行禁運,我們會失去很多。大眾汽車用在中國賺到的錢來支付其在沃爾夫斯堡的員工和股東。難道我們想失去這一點嗎?”“今天,75%的電動汽車電池單元來自中國。多個中國電池領軍企業正在德國和歐洲建廠。我們真的應該切斷這一聯係,並寄希望於初創企業嗎?”不光是是電池,德國還從中國進口技術。“通過合資和合作,我們可以更容易地解決危機。而不是每個人都關閉自己的邊界,一方與美國聯手,另一方與俄羅斯聯手。”

杜登霍夫還說,去全球化是一種反常現象。從供應鏈災難中學習並不意味著以巨大的成本在家門口生產一切。比如,豐田或寶馬比奔馳或大眾更好地渡過了危機,原因是通過多種采購方式建立了更好的采購係統。再者,歐盟委員會有很多計劃都失敗了。

杜登霍夫表示:如果對中國實行禁運,“那麽,銷售市場會崩潰,中國人可能會終止對外承諾,技術進口也會落入下風。德國政府提供最好的一攬子援助計劃也無法修複這一點。世界會分裂,而且沒有回頭路可走。西方世界最終處於弱者地位的風險很高,權力平衡將被打破。”我們決不能危及合作,但我們也應讓中國明確地看到,讓危機升級給中國帶來的損害會大於收益。

德語媒體:德中不會脫鉤 但德國必須以防萬一

台海局勢依然牽動德國各大報刊之關注。《世界報》刊評指出,西方與中國早晚會發生衝突,德國必須早做準備。《商報》認為,確有必要降低對華依賴性,但不應該在歐中脫鉤問題上過度危言聳聽,否則會正中北京下懷。   

《世界報》刊評指出,西方與中國早晚會發生衝突,德國必須早做準備

(德國之聲中文網)柏林出版的德國《世界報》以"我們必須為對華衝突做好準備"為題,刊發評論指出,佩洛西訪台,讓大家再次意識到了來自中國的威脅。作者認為,這種警示十分重要,因為與中國的衝突遲早會發生,西方不能再對此視而不見。

"習近平和普京是相似的掌權者。他倆都相信弱肉強食,基於規則的多邊秩序隻會對他們的統治造成幹擾。由於西方長年來咎由自取地陷入了對俄能源依賴,普京總統感覺自己十分強大。"

"北京則對台灣持有違背國際法的主權訴求,並且會在必要時動用武力。過去幾天,北京侵犯台灣主權疆域,開展實彈演習,這表明專製政權不會對這個島嶼鬆手。"

《世界報》:佩洛西訪台,讓世界再次意識到來自中國的威脅

《世界報》:佩洛西訪台,讓世界再次意識到來自中國的威脅

"其實這不是什麽新鮮事。去年7月1日,中共建黨100周年時,習近平就咄咄逼人地明確表示,堅決反對任何台灣獨立之企圖。隻不過這一表態並沒有引起西方的太大重視。恰恰相反:德國在2021年下半年向印太地區派遣'巴伐利亞號'護衛艦時,由於擔心觸怒北京,並沒有靠近中國提出非法主權訴求的島礁,也沒有穿越台灣海峽,反而還尋求對上海港進行友好訪問。"

"佩洛西訪台讓我們意識到了中國對台灣的威脅。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根據台灣政府的估計,中國大約會在2025年具備攻台、且代價可控之能力。我們不能再繼續對即將到來的對華衝突視而不見了,它早晚會來。現在我們還有時間為此做好準備。"

大眾汽車位於長春的工廠

大眾汽車位於長春的工廠

杜塞爾多夫出版的德國《商報》以"在討論中國問題時,我們需要啟蒙,而非危言聳聽"為題,刊發評論指出,如今歐洲政界以及各路專家都在警告與中國徹底脫鉤之可怕場景,但事實上沒有人真的要求完全脫鉤,危言聳聽隻會正中北京下懷。

"但凡嚴肅的政治人物或者專家學者,都不會要求德國經濟與中國徹底脫鉤。由於中國多個領域的較高增長率,外國企業在中國依然能獲得不菲的利潤。中國經濟的創新能力也同樣是外企在華經營的理由。"

 

美中貿易戰衝擊 德國經濟負增長

 

德國經濟日益疲軟。今年第二季度,德國經濟表現繼續下滑,而未來前景也並不令人樂觀。而主要原因之一是美中之間懸而未決的貿易爭端。

    
Firma ebm-papst Produktion von Ventilatoren

專家認為德國經濟形勢嚴峻

(德國之聲中文網)受到國際貿易爭端和世界景氣下滑的影響,以出口為導向的德國經濟今年第二季度表現糟糕。按照德國聯邦統計局周三(8月14日)公布的數字,第二季度國內生產總值比前一季度減少0.1%。今年第一季度,歐洲第一大經濟體德國的經濟還實現了0.4%的增長。

根據統計數據,經濟衰退主要歸咎於外貿下滑。與上一季度相比,貨物和服務出口額比進口下降幅度更大。與此相反的是,私人消費支出增加,企業投資也有所增長。不過,在經曆相對暖冬之後迎來年初的大幅增長後,建築業投資出現回落。

由於失業率保持在低位,德國消費者的購物興致依然不減。而極低的利息也讓儲蓄者基本無利可圖。

但是,消費者研究機構GfK指出,人們在花錢時比以前更加謹慎。該機構專家布爾科爾( Rolf Bürkl)不久前曾分析稱,因為擔心受到裁員和引入臨時工的影響,人們對於實業的憂慮情緒正在上升。

世界經濟降溫、美中貿易爭端所帶來的不確定性以及英國退歐前景不明,這些都讓德國產業界備受壓力。此外還有因為受到電動汽車發展影響而麵臨結構性調整的德國汽車業。經濟學家普遍認為,根據目前低迷的經濟數據,難以期待第三季度景氣回升。

"德國經濟增長麵臨嚴峻局麵,"立場親工會的漢斯·伯克勒基金會( Hans-Böckler-Stiftung)下屬的宏觀經濟和景氣研究所科研主管杜裏恩(Sebastian Dullien)。

德國經濟,尤其是工業,在下半年迅速複蘇的機會目前看來極為渺茫。

Merkel besucht Ozeaneum in Stralsund und füttert Pinguine BdT

默克爾:不要唱衰德國經濟(資料圖片)

但是,聯邦總理默克爾認為目前還沒有必要推出經濟刺激計劃。她周二在出席一家媒體的讀者論壇時表示,盡管目前經濟發展經曆"困難階段",但她提醒人們不要唱衰德國經濟形勢。"我們會根據情況做出應對"。

德國聯邦政府此前預計,今年全年經濟增長率為0.5%。而去年的數字是1.4%。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