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張迷之一說

(2017-05-22 08:27:04) 下一個

張迷之一說--------20161214

早在上個世紀,張愛玲的小說文章不僅紅遍中國兩岸三地,全世界各地的華人社區都有數不清的張迷。可以說,在描寫中國女性心理方麵,張的文學風格獨樹一幟,或者說,她的作品可以說已經江河萬古。

寫女性,如,女兒,母親,或太太,當然最好作家本人有親身經曆故事才來得更加精彩而具說服力。但是對於天才如張愛玲,卻不是充分條件。如十八世紀一位天才女油畫家,一輩子未婚無兒女,可她的大部分創作主題幾乎都是圍繞著“母女親情”, 或“母子親情”的,畫麵溫馨感人,令人久久佇立回味,不忍離去。哪怕是張的一篇青澀早期作品“多少恨”,亦足以展示她細膩柔軟筆觸下的少女情懷。張寫作成熟後的篇章,論文或小說,字裏行間,無處不折射著這外表遲緩愚鈍,內心深處湧動著神經分裂症患者般的創作靈感和天賦……

所以張愛玲寫女人,她本人不必具母儀身態,因為她有她母親在她幼年心中的形象,盡管她的母親黃逸梵本人也不具母儀姿態。一個年輕已婚女子,舍下幼小一女一子,孤身前往海外的長期漂泊,算是她本人擺脫封建枷鎖的桎梏一種勇敢,而絕大部分卻是源於黃逸梵本人的自私和決絕,不能完全算在時代和社會局限頭上。小團圓裏有詳細深刻的描寫,應該是張愛玲到美國後,走出胡蘭成和童年陰影的一次心靈大清洗。

鳳凰電視台《鏘鏘三人行》最近一次的新聞聊天圓桌討論中,周軼君和馬家輝議論道,看了小團圓後,人們才覺得張愛玲並不像人們想象中的那麽恨她母親,而張同她姑姑的關係也沒有人們想象中的那麽好。

我不以為然。所有小團圓之前的張的回憶文章中裏,滿滿是對她母親的景仰,愛慕和盼望,生怕自己的舉止不慎或莽草惹了母親失望……我曾經非常非常好奇,黃逸梵在女兒到美國後,她們有無見麵,後來是終老於何處的?看完小團圓,始知張愛玲是多麽多麽地恨她的母親。

母性是一種非常具體的感悟。小學生時代,與小朋友去控江電影院看阿爾巴尼亞的《創傷》,感覺電影裏的女主角維拉的形象就很像自己說話溫柔的媽媽(那個時候),尤其是戴上大白手術口罩,隻露出兩隻黑黑的眼睛時……然而沒有受到母性關愛的張愛玲是不必非要結婚生子的。按哥倫比亞大學夏誌清教授的觀點,她的美國丈夫賴雅“若是肯要孩子,那麽張愛玲生養後定能豐腴漂亮起來,有母性光輝……”。這是男人不搭調的一廂意願。父親張誌沂一輩子醉生夢死,母親黃逸梵冷漠無情的棄養,胡蘭成之濫情背叛,決定了張愛玲的下半輩子注定要在她不同凡人的孤絕王國裏,按她自己的意願白天睡覺,夜裏寫作,天馬行空般地生活在她那近乎於天才精神分裂症才具有的癔病幻覺裏,直到最後燈滅灰飛……

小團圓之發表是再自然不過了。如宋氏夫婦所說,getting it out of the system (心理宣泄),不是誰能勸解的了的。之所以一延再延,是因為屆時“無賴之人”胡蘭成借助昔日弟子恰在台灣某高校任職,怕他借題發揮,為自己臉上貼金。胡蘭成的《今生今世》前半部分,確是文字清新,敘事如閑雲野鶴般的悠然自在。《今生今世》的第二部,件件事情的源源尾尾,都在重複一個事實,胡蘭成是個徹頭徹尾的無賴。可以想見張愛玲的悔恨屈辱,恐怕在後來漫長的歲月裏,張愛玲的改編沒有達到她最初的期望,反而失去了當年寫作期間的激情,繼而在遺囑中決定在身後銷毀《小團圓》。

應該感謝宋氏夫婦的後人讓小團圓見了天日。有人說宋氏夫婦的後人因利益關係,違背死者意願發表了小團圓。可是若從前後背景人物因緣關係推斷(context),張愛玲若有精力體力和清楚神誌,她是會願意讓它與世人見麵的。說是因為其中明裏暗裏對性的露骨描寫而對張愛玲本人有毀譽的話,那是多慮了。張愛玲作為近代小說家的地位無人質疑。而古今中外名著如,紅樓夢,金瓶梅,拍案驚奇,D.H. Lawrence(勞倫斯) 的 Lady Chatterley's Lover (查泰萊夫人的情人),等等著作中性的描寫,都抹黑作者了嗎?再看看歐洲各國曆史上各皇室間的複雜通婚狀況,根正苗紅的有幾個?多是bastards(雜種),讀讀歐洲皇家曆史就知道了。比如,俄國著名的Catherine the Great (凱瑟琳一世陛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