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曆史的魅力

(2018-11-06 17:07:44) 下一個

第一次聽傑弗裏·阿徹(Jeffrey Archer)的作品是十年多前,好像是他坐牢的經曆,“監獄日記”,隻記得有趣,具體內容完全沒印象了。這次下載語音書籍,是曆史和傳記類,碰巧傑弗裏·阿徹的兩本書剛剛被歸還到圖書館電子版係統。

 

碰巧先聽了“威勝利劍”(Mightier Than Sword),否則壞了讀此書的興致,原以為是本獨立之作。故事從背景鋪墊到情節發展,雖人物眾多,情節跌宕起伏,卻環環相扣,結構緊密。幾處曆史情節既遙遠又熟悉。意識形態方麵,讀者並無違和感,論寫作風格,自然是英倫作家的獨特魅力,尤其對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英國貴族階層的眾多人物形象的描述,十分引人入勝。當然,朗讀者阿利克斯•傑寧(Alex Jennings)的藝術功底使他有機會對書中人物群像進行了再創作,這樣的聽書是為難得的藝術享受。

 

或許是因為生活中看多了人性的醜陋和對現實的失望,我們永遠崇尚理想中的道德高尚,對書中虛構的英雄人物肅然起敬。傑弗裏•阿徹沒有時尚小說家的廉價血腥或故弄玄虛,人物出場和背景介紹自然流暢,情節發展充滿懸念,細微之處有伏筆。巴林頓家族和克裏夫頓家族的幾代人物,生動豐滿,有人性有個性。

 

老道作家的故事敘述基本是立體式展開的。“威勝利劍”(Mightier Than Sword)是部曆史小說,幾條主線之一是前蘇聯後斯大林時期,從這鐵幕國家流出的一本禁書,原作者是蘇聯一位語言學校的優秀生,阿納托裏•巴布科夫,他被招納到到斯大林身邊工作,親眼目睹了獨裁的殘暴專製,決心向全世界揭露披著“約瑟夫舅舅”仁慈外衣的法西斯暴政。阿納托裏被蘇聯當局終身監禁在西伯利亞的寒冷黑屋濕地, 他的妻子葉蓮娜•巴布科娃雖然隱名埋姓在美國鄉下,卻終日閉門於密不透光的小黑屋,誓與為正義背犯人枷的丈夫於異地同呼吸共命運,不敢一刻獨享陽關和舒適。英國作家協會主席哈利•克裏夫頓是一位過目不忘的天才。這兩個生長自不同國度,不同政治製度的人,卻是一生以筆作利劍的英雄,對理想和正義的執著,讓他們後來在異同尋常的遭遇中,共同普寫一曲世紀悲歌。。。。。。 哈利出身貧寒,極富文學天賦,母親含辛茹苦供養他上學,劍橋畢業後,二戰中勇敢參戰,為忠誠和孝義,寧願在美國坐冤獄,受盡煎熬考驗,戰後成為筆耕不輟的名作家。他一方麵致力於在國際作家講壇和英國政壇呼籲活動,促使蘇聯釋放阿納托裏•巴布考夫,一方麵到美國聯係上葉蓮娜•巴布洛娃,親自冒著生命危險隻身飛到莫斯科,欲將“約瑟夫舅舅”原稿秘密攜帶出蘇聯,讓暴君的殘忍公諸於世界人眼底。。。。。。

 

在生活理念和才情上與丈夫旗鼓相當的艾瑪•克裏夫頓太太出身貴族,長期擔任巴林頓船舶企業的董事長,他們琴瑟和諧的夫婦關係令人豔羨,然而作為父母,似乎有過難以平複的悲傷經曆(可能在前集有敘述)。。。。書中另一位女主是聰明美麗的年輕博士藝術家,美國外交官的女兒蘇曼莎•薩利文,因為她的強烈正義感,(蘇曼莎和艾瑪被認為是道德羅盤最精準的兩位才女),一次偶然的不湊巧,讓她與克裏夫頓的兒子,初出茅廬的年輕銀行家塞巴斯蒂安•克裏夫頓,一對心心相印的戀人各自在大西洋彼岸整整錯過十年的好時光。。。。。。

 

一直在外交部工作的政治家吉爾斯·巴林頓爵士,是艾瑪的哥哥,也是哈利的好朋友。在一次出使東德的會議上,他愛上了一位現場翻譯,俄羅斯姑娘卡倫 有一位俄羅斯母親和一位蘇格蘭父親,長達七年的時間裏,她上遞過無數次赴蘇格蘭麵見父親的簽證申請,卻從未得到正式答複,充滿正義感的巴林頓爵士決定幫助卡倫見到她父親。。。。。。 一隻腳才踏下回到倫敦的飛機,吉爾斯發現記者和緋聞照片已將他團團包圍,勞動黨內最有經驗最有勝算的競選人,此刻是辭職呢,還是接受黨內的一致推舉,硬著頭皮繼續競選?第二任妻子昆尼絲,安分守己的好婦人,因喪子之痛夫婦二人多年來從精神到肉體早已形同陌路。吉爾斯坦白向她說明事實真相後,昆尼絲憤怒回娘家,但保證大選之前不提離婚之請,巴林頓爵士頭痛欲裂,內外交困,。。。。。。

 

探貪婪自私的銀行資深職員亞德利安•斯隆(Adrian Sloan)瞞著德高望重的老銀行家意欲撥款一百六十萬英鎊買下農莊為自己在瑞士銀行設下私人賬戶,卻被年輕正直的塞巴斯蒂安無意中查出真相。老銀行家當麵揭穿並開除斯隆的周五夜晚,因氣憤激動而引發心髒不適,惡棍斯隆將老人的一整瓶心髒藥丸拋撒在地上,卻故意將空藥瓶放在老人手邊,並不忘用手帕小心擦去指痕。。。。。。蘇格蘭場的智慧偵探幾乎要攻破斯隆的心理防線,但無物證,眼睜睜放跑斯隆。斯隆利用親朋好友為老銀行家到鄉下奔喪之際,利用地理和時間差,施巧計支開正義董事,迫遺孀簽字畫押,聚集仨倆心術不正各懷鬼胎的不良董事,僅四人投票把自己變成了銀行董事長。讀者不禁沮喪甚至絕望,現實中不法分子的膽大妄為盡然多是陰謀得逞的。。。。。。

 

弗吉尼亞·芬威克夫人是吉爾斯爵士的前妻,也是芬威克伯爵的女兒,公認的絕色美人,是個生活奢侈的社交名媛。吉爾斯爵士的母親發現此兒媳的自私,虛榮和無節製的驕奢,去世前從遺囑上將弗吉尼亞和吉爾斯同時除名,把產業留給兩個女兒。離婚後的弗吉尼亞發現很難從她父親那裏獲得非常慷慨的每月津貼,她不是巧舌如簧地騙閨蜜離婚,自己從中派爪牙撈一筆,就是雇傭別人替她非法買賣股份謀利。這個反麵人物的次次出場,精彩度絲毫不遜於正麵人物,她的一顰一笑都包藏著禍心和匪夷所思,一計不成再生一計,關鍵時刻推波助瀾,一步步把衝突推向高潮。其中有不少令人啼笑皆非的情節,實為難得的幽默之筆。

 

最後的千鈞一筆是弗吉尼亞·芬威克以誹謗罪正式狀告巴林頓航運董事長艾瑪•克利夫頓。陪審團無法意見一致,法官要求七男五女做最後的努力,如果不能達到全部一致,起碼力求有十人對二人的比例以達成判決。法庭上的事件的最後走向曆來撲簌迷離,懸念重重。 此書的作者讓我們見證了大不列顛帝國女王律師不動聲色,以靜製動的風采。此書接近尾聲,弗吉尼亞的心腹亞曆山大·費舍爾少校在案子進行過程中作為證人在席上因失態不慎吐露自己非法斂財的真相,回家當夜喝醉,舉槍自盡之前,留給對方律師一份遺書。法官過目後認為不宜向陪審團公布內容,避免影響他們對本案的公正判決。陪審團領隊最後向法官報告,好不容易達到十人對兩人的結論,最後一刻第十位陪審員叛變換邊,形成九人對三人的局麵,無法形成判決。當法官最後追問有什麽她能夠為陪審員做的可以讓他們改變這個局麵時,十二個陪審員一直認為“隻有法庭將亞曆山大·費舍爾少校的遺言公布了,他們一定會作出十比二,甚至十二比零的判決”。於是,法官把目光轉向克裏夫頓夫人的律師,示意他拿出遺書。律師把手伸向口袋掏文件時,才發現口袋裏已早是空的。他這才記得一大早進法庭時,一個年輕人從他身邊一撞而過就消失不見的一幕,再抬頭,原告席上,弗吉尼亞•芬威克正看著他,嘴角上有一抹神秘的微笑,律師於是也回了她一個微笑。。。。。故事到此戛然而止。

 

原以為小說就此結束了,結局是讀者讓想象去自己續寫的。聽完“莊嚴時刻”(Cometh the Hour)才意識到這是同一個係列的其中兩本。除了欣喜,又多出期待,待聽完Cometh the Hour,立馬上了亞馬遜書網,從速訂購了一套六本的簡裝版,連寄費和稅在內,共34美元。

 

除了懸念,幽默,法庭,正義,人性,應該說還是曆史吸引了我們。那些人物不是過去的我們嗎?他們的故事,不就是我們的過去嗎?我們今天要如何生活做人,怎樣不受金錢控製和奴役,是一個太大太大的題目,或許永遠無法得到一個精確的公式,但我們不會放棄追求。當然明白曆史小說不是真實曆史,但有個疑問執著地不肯離開:斯大林真的是給赫魯曉夫,馬林科夫和貝利亞三人聯合掐死的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