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好吃,全世界聞名。
自從 "豐衣足食" 不再隻是望梅止渴,畫餅充饑的笑話,
中國人對吃的追求便從敞開肚皮大快朵頤,
舉國一片咀嚼聲過渡到舌尖牙尖,搜珍獵奇,食不厭精, "吃貨"當道。
一部電視係列片 "舌尖上的中國",更是推波助瀾,上刀山,下火海,
極盡烹蒸煮煎炸爆炒溜燴燜燉熬煲烘焙燒烤水深火熱奢華能事,
在一夜之間,把東西南北中,乃至全球華人受眾變成共濟一舟的"
吃貨"。
去國多年,偶爾回歸,日新月異,
思想和行動上每每要經曆一番接地氣的洗禮。記得一次重返麻桌,
好不容易適應新打法,胡了一把,一丈青說: 心太黑。就更正: 隻是碰碰胡。她又啄一嘴: 心太軟。疑心她牌桌上說黑話,問: 啥意思? 眾人大笑。
一丈青就辦總結: 溫老三,中國話都聽不懂了。看你這國出的,變成西瓜了!
初次聽到不絕於耳的 "吃貨",如同耳朵吞進一隻蒼蠅。從何時開始,
漢語又麵臨一場新的 "革命",或者 "灌水",戲說母語成為一種時髦: 河蟹,香菇,女豬腳,小天屎 .... ,以及塞滿大街小巷的 "吃貨"。
以前罵: 你這喂不飽的白眼狼!
現在成了: 你這忘恩負義的吃貨!
老公: 老婆,天天外麵吃,腳都跑軟了,好懷念你的手藝。
老婆: 你這好吃懶做的吃貨! 就是讓你飯後百步走!
問煮食小保姆: 幹得好好的,辭了幹嗎?
我爹做了村官,我得回去看住他! 前任 "吃貨" 就因為 "魚肉鄉裏" 丟了職。
笑完之後,靜下心來想想,"語言" 二字本身就很有意思。 "語": 自說自話,瘋子。"言": 一起嚼舌("一言堂" 除外),語和言合起來: 大家一起說瘋話。典故說: 一個三好學生的老媽聽說兒子殺人了,她閉耳不聞,
當傳話的是瘋子。第二個來傳話,她愛信不信。再來個傳話的,
她一想: 怕的就是人人說瘋話,便跳牆逃之夭夭。
中國人愛吃,又逢豐衣足食之世,遍地 "吃貨" 之聲不絕於耳,實在是自然而然的事。換個角度看,相較於 "曲高和寡" 的 "美食家","吃貨" 更接地氣且不用負言責: 吃了這家吃那家,吃完走人,沒空嚼舌。
"吃" 的潮流和 "吃貨"的勢不可擋,便是 "美食家" 的黯然下崗和消聲匿跡。不過據最新的說法: 吃 "社保" 的下崗一族,是最快樂的人群。他們無是不生非,悠閑自在,
吃喝遊玩,不亦樂乎。不但壯大了 "吃貨" 的規模聲勢,而且是一支天天能戰鬥的隊伍。
去了一座方城,聽到一首有趣的民謠: 東邊住新人(外來新增人口),南邊住富人 (高房價),西邊住貴人 (政府部門),北邊住商人,中間住閑人 (娛樂,休閑,購物,餐飲,閑人吃貨們的大本營 )。
還聽了個新詞,叫 "微腐敗"。就問: 是不是跟在 "老虎" 屁股後麵,倒黴挨打的 "蒼蠅"。回答是: 不是。"微腐敗" 指吃喝多占; 不是打,是杜絕。
我說奇了怪了,人人以 "吃貨" 自居; 就沒聽見 "黨政軍公" 聲稱自己是吃貨,原來當 "吃貨" 也有被掌嘴的。好,給個讚!
與友人出去宵夜,便說: 來,碰杯,恭賀榮升處座! 喝得高興,又掏出手機: 來,來, 哥倆來個自拍! 哥們立馬挪開三丈遠: 別害我,別害我! 別挖坑讓我當B姥爺! 滿堂大笑。
媒體倒是不管不顧。打開電視,主持人甲自謙是吃貨,
明星乙自爆是吃貨,網紅丙自炫是吃貨,某某相親節目的二大媽丁,
不失先機向吃貨女報料: 俺家連四條腿的阿黃都是吃貨....
不禁開懷大笑: 好一個二大媽,好一個阿黃! 如果新開一檔娛樂節目 "中國式幽默",第一個 "點睛" 亮相的,可以考慮: 俺家四條腿的阿黃是個 "吃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