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是毛主席發出“向雷鋒同誌學習”號召的紀念日,紀念日的前個周末按慣例各行各業都會走上街頭,擺攤為人民服務。這個習慣好像從讀小學時就這樣了,如果我沒有記錯。曾經看到有人調侃,一年365天好像就這一天想到為人民服務。
臨回美前的周末,上海突然暴熱,氣溫高達30度,熱浪襲來,於是取消了原計劃和好友去母校的計劃,提前回家多陪媽媽,晚些時候和媽媽看電視新聞,看到一則新聞,上海XX大學(民辦)學生在浦東某地學雷鋒,義務為群眾服務。。。。。不由想起我們讀書時也是如此。。。,一種親切感油然而生,在新聞報道中出現了記者采訪大學領導的畫麵,我眼睛一亮,發覺這人這麽麵熟,聲音也很熟悉,再定睛旁邊的文字,原來是我的校友——Y,WR。他現在是該大學黨委書記。
這世界實在是太小了,一晃27年了,鮮有他的消息,隻知道Y曾在中國駐澳大利亞悉尼總領館當領事,現在他怎麽不做外事工作?搞起黨務工作了。我指著電視屏幕對我媽媽說剛剛那人過去是我校友,後來在。。。。。。
認識Y時,他是上海市教育委員會國際交流處當科長,具體負責項目忘記了。聽同事介紹Y是我們校友,是交流處唯一一個校友,有官架子,這我接觸下來沒有特別明顯,官架子在機關工作的都有一些,誰沒有?但是,Y畢業有些年了,後來接觸認識後知道他畢業時,我還在讀初中?也許初中剛畢業?
Y當時是國際交流處G處長手下很吃得開的紅人,可以理解,一般來說,男同誌在女領導手下工作比較女同誌更容易得到青睞重用,這是定律,當然男同誌不能長得太寒磣,否則就最好早日“另投明主”。G處長是個為人做事比較強悍的女同誌,從麵相到稍有接觸就可以感覺到,不知Y哪點讓G欣賞?
因為是校友又同在外事係統的,彼此共同語言多些,也可以互相有個照應,所謂:多個朋友多條路。當談到了母校,Y常抱怨起他是學校團委學生會幹部,當時畢業時他想留校當老師,但是係裏對他有意見,比如不修邊幅等等,(這個的確如此,印象最深是他那永遠不修剪的又長又濃密的頭發,有些。。。),反對留校當老師,於是被分配到高教局工作。80年代中期能夠留校當大學老師,那絕對是品學兼優的學生幹部,白色校徽換成紅色的校徽在那個時代是多大的榮譽,人人尊敬,不用坐班,而且還有寒暑假休息。我聽了笑著說,在出入境管理處當科長的C(C和Y本來不認識,也是我塔橋的)和你情況一樣,你們兩個在這方麵有共同語言。
網圖(官腔十足 :-) )
回美國後,從百度發現Y早已經是博士學位了。想起那時,在職幹部業餘進修深造方興未艾,專升本,雙本,讀碩士十分普遍,當時Y在讀研究生,好像是華東師範大學,而我想讀個雙本科,因為這比考研容易很多,Y是教委的,信息多,於是向他請教。。。。
Y知道我當時是上海市政府和美國舊金山市合作“上海舊金山高級經理管理班”聯絡人,具體負責該項目外事接待,其實也就是學員們在上海學習最後階段由美國舊金山分批派來的高端企管或者律師(都是世界跨國企業如麥肯錫谘詢)授課,然後,所有學員到舊金山進一步學習和到大企業實習,最後發由上海市和舊金山市長聯合簽名的證書(也可能是文憑)而我是主要負責這些美籍人員在上海的接待聯絡,從接機,住宿,對他們的具體要求如訪問上海證交所,美歐日在滬機構等進行聯絡陪同安排,安排到外地旅遊,還有宴請到最後送行,這個項目從1994年2月開始我接手負責了2期。
Y曾經試探問想讀高經班,我說,不要說你,我也想呀,就是資格不夠,所有學員行政職務至少是付處長,隻有極個別是科長,有的還是副局長甚至正局長,我說我自己想去旁聽都不行,有人就說假公濟私,真是“群眾的眼睛是格外血紅的”。。。。。。
那時,我有找過Y幫忙解決單位同事孩子還有朋友的親戚讀書的問題,至於他是否辦成功沒有,我就不管了,因為我隻負責為他們搭橋,具體他們自己去聯係。但是,Y應該算是個朋友吧,否則,當年我離開上海時,也不會特地告訴他,他是很吃驚,也算是朋友一場了。
這次回上海,無意中發現了他的“行蹤”,也算是個收獲吧。 本來想馬上打電話給好友查詢他的電話號碼,但是因為即將離滬返美, 還有很多東西沒有著落,還有一些昔日景點還沒有踏足,時間太過商促了。。。。。
回美後,忙忙碌碌了一陣子,想起這位老校友,到百度查Y資料。從資料上發現他從悉尼領事館領事離任後,又回到了市教委,也如願在2010年前後就做到了國際交流處處長,再後來Y繼續進步。。。。。。當然,Y還有一大堆其他頭銜,從中推算出Y應該是副局級待遇,說大不大,說小也肯定不小了。同時,發現他現在還是上海歐美同學會負責人,這個職位有些誘人。還是海促會負責人,還有政府督導專員(不知道這是個什麽玩意)。
再看網站上Y的一大堆大頭照,人變化不大,那標誌性濃密的頭發有些灰白了,但是做報告時,未係領帶的西裝裏麵襯衫敞開著。。。。。。。看來還是過去那樣子——不修邊幅。
今天淩晨,在北京遊玩的女兒發來這張照片,早上細看不由心驚,清華大門下赫然三輛警車依次排列。。。。。。
============
我是這樣想的,人的感情是要靠交流的,散了可以慢慢再聚集,至少互相留個爪印,畢竟說不定哪天人家也需要幫助,大家都知根知底。Y是上海市歐美同學會負責人,去做個會員還是可以的。
=============
小康說得很對,多出去走走,看看不同的人文,的確長見識。她去年歐洲去了兩次,一次工作,一次和我愛人。這次她和朋友先在歐洲將近20天,再從匈牙利飛到上海,現在在北京,準備1周時間在北京,計劃再到雲南,可能還要去日本,好在他們都是在家工作,晚上一直工作到淩晨,中午才起床外出。
報告小康,她還是喜歡上海洋氣時尚,外國人多,北京土氣,吃的東西也粗糙些,外國人也比上海少很多 LOL
===========
小康早,在物欲橫流的當代中國,一般的人和人之間的關係,取決於現在和將來互相可利用的價值,這來決定關係的近疏,有些殘酷,但是很現實。
這次回上海,好友就是那麽幾個,但是都可以幫得上忙,如果我需要。其他的人就是吃頓飯,敘敘舊而已,聽聽過去同事們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