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在人為

人世間所有事情的成敗完全在於每一個人是否能夠努力去嚐試去想然後腳踏實地的去做!
個人資料
yongbing1993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文革》走了《教育》可賺錢了

(2024-06-05 15:26:13) 下一個

《文革》走了《教育》可賺錢了

 

 

 

走資派特色政府現行的教育製度。是貧富分化的推手,又是階級特權的延續,更是社會上功利主義的體現

在任何學校裏,最重要的是課程的思想政治方向,這完全由教學人員來決定。——列寧

文革中《紅旗》雜誌上一篇名為《請看蘇修的新玩意》的文章:

“近年來,在蘇修社會裏,出現了一種新的行業。……

先看“私人授課”業。此業現在盛行蘇聯全國,據說是專門為中學生進入大學而設立的。私人授課每小時可得五至十盧布,相當於普通工人一天半以上的工資。在莫斯科街頭,“圓柱上”、“牆壁上”、“大門道裏”,到處是這種花花綠綠的廣告,簡直讓人眼花繚亂。“

再看當下走資派特色政府現行的教育製度,比那時要嚴重的多:當時的「私人授課業」,隻是“專門為中學生進入大學而設立的”,而當下卻更甚,是為了一切學生——或者說,“應試”——而設立的。

當時每小時價格相當於普通工人一天半的工資,而當下呢?

沒有具體地考察過,但也有一些資料可以一用(這些資料都來自於身邊的人):當下於“補課“上所用的錢,甚至有超過一萬元每月的。而一個中下層勞動者每月僅可得一千五到兩千元。

教師職業(此處專指教職工的工資)不過三四千元,這已經不是1.5倍關係了。

當然也有價格不那麽高的(或許要感謝什麽“供需關係”、“看不見的手”)每月每科也有八九百元(根據教師和學生們的評價這還算低的),且少有僅僅補習一兩門課程的,如此算下來,當下的情況就可想而知了。

當然了,可以說:“教育改革、‘雙減’政策不是已經在整治這些問題了麽?”

這話倒是沒錯,但它僅僅是對窮人生效了嗎?

收費低的教育機構不見了,而富人們可以聘請家教。

在職的義務教育階段的教師不允許校外補課了。沒關係,富人們可以聘請專門這樣不到學校裏任職的人。而窮人們卻隻能依靠自己的孩子“再努努力”了。並且,別忘了:

《如果有百分之二十的利潤,資本就會蠢蠢欲動。》

《如果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潤,資本就會冒險。》

《如果有百分之百的利潤,資本就敢於冒絞首的風險。》

《如果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潤,資本就敢於踐踏人間一切法律。》

再看看所謂“平等的受教育機會”與“就近入學”和師資力量不均衡之間的矛盾。當然了,這主要來自於義務教育階段。《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九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公民不分民族、種族、性別、職業、財產狀況、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機會。”

然而它真的被落實了嗎?

由於“就近入學”,師資力量強大的學校附近往往會形成“學區房”經濟。而誰才能買得起這些「學區房」呢?自然是富人們。

普羅大眾想要把自己的子女送進這些學校可就要大費周章了。

並且,諷刺的是,隨著對“貪汙腐敗”的嚴查嚴打,這種差異也愈加明顯:根據資料(別問我怎麽知道的),“托關係”進入我所在的這所學校,需約3-5萬元;而「嚴查嚴打」後,這種途徑就消失了,之前三五萬能買到的學習機會,現在買不到了,隻能花費幾十萬去購買「學區房」。“幾萬對幾十萬,優勢在我!”

以及,當下的家長們、孩子們是抱著怎樣的觀念麵對龐大的空中樓閣般的教育體係的呢?

再引一大段《請看蘇修的新玩意》(並且也讓聯盟成員認識到我們應持怎樣的態度):“若問這種行業為什麽如此興隆,那就要看看蘇修的教育製度了。蘇修的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早已成為進入特權階級的階梯。……

可不能小看這種新行業。特權階級要把自己的爵位和俸祿傳給他們的子女,一個重要的辦法就是通過教育一途。……

……你聽,蘇修《國民教育立法原則》說得多麽堂皇:蘇聯全體公民不分財產和社會地位,“在受教育方麵一律平等”。

但事實呢?在蘇修叛徒集團的統治下,勞動人民既沒有那麽多的錢去雇請“私人教師”,又沒有那麽高的地位來得到同僚們的“照顧”。他們的子女,無論在分數麵前,還是在其他什麽麵前,怎麽能同那些公子小姐們“一律平等”呢?……“

列寧曾說過:“隻要階級還沒有消滅,任何關於一般自由和平等的談論都是欺騙自己,或者是欺騙工人,欺騙全體勞動者和受資本剝削的人,無論如何,也是維護資產階級的利益。”列寧的話,這樣無情地揭露了一切關於一般自由、平等言論的虛偽性。……“

“學校商業化,知識商品化,這完全是蘇修全麵複辟資本主義給教育帶來的必然結果。蘇修統治者通過校內教育和校外宣傳,公然要青年人樹立“合理的利己主義”世界觀,並且毫不隱諱地對他們說,“學習、掌握知識”是一本萬利的買賣,“這是一個將能產生高額利錢的貯錢匣”。……“

“……這種腐朽透頂的“教育”,是一個黑色染缸,別說特權階級的子女,就是少數勞動人民的子女進校後,也必然要受到腐蝕和毒害。它隻能培養那種以賺錢贏利為人生哲學的新資產階級分子,即培養特權階級的接班人。“

而走資派特色政府現行的教育製度當下,一張大學文憑也隻能撈到一個好一點的工作了,也無怪乎廣大人民群眾對此見怪不怪了。那我們對此應該怎麽辦呢?怎麽應對這些上層建築呢?

很顯然,要徹底解決這些問題,那就意味著推翻蘇修現存的社會製度,這是蘇修統治者連想都不敢想的。然而,統治者不敢想的,蘇聯人民卻要想,並且終究有一天還要行動起來,再一次掃除這些穢物。
《紅旗》雜誌指的很明白了。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幾何公理要是觸犯了人們的利益,那也是要招來反對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5)
評論
yongbing1993 回複 悄悄話 地主重重壓迫,農民個個同仇。







毛澤東詩詞欣賞

西江月 秋收起義 (1927.09)

作者:毛澤東

西江月·秋收起義①

軍叫工農革命②,旗號鐮刀斧頭③。

匡廬④一帶不停留,要向瀟湘⑤直進。

地主重重壓迫,農民個個同仇⑥。

秋收時節暮雲愁⑦,霹靂一聲暴動。 [2-4]

注釋譯文:

①西江月:詞牌名,由李白《蘇台懷古詩》的“隻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裏人”的詩句得名。

秋收起義: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敗,中國共產黨八七會議決定發動農民在秋收季節舉行武裝起義。

毛澤東在湖南省東北部和江西省西北部領導農民、工人和一部分北伐軍,成立一支工農革命軍。

九月九日起在修水、銅鼓、平江、瀏陽一帶舉行武裝起義,遭到敵人圍擊。

十月,毛澤東率領起義部隊到達井岡山地區,成功地創立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

②軍叫工農革命:當時國民黨的軍隊稱作“國民革命軍”,共產黨領導的起義隊伍就叫“工農革命軍”。

1928年5月,中共中央在《中央通告第51號軍事工作大綱》才正式規定,“在割據區域所建立之軍隊,可正式定名為紅軍,取消目前工農革命(軍)的名義。”

③旗號鐮刀斧頭:這是當時的軍旗。1933年改為鐮刀錘子,後演變為八一軍旗。旗號:旗幟表示的名號。

④匡廬:首次發表時原作“修銅”,即修水、銅鼓。一九八六年九月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毛澤東詩詞選》根據作者修改的抄件改為“匡廬”。

⑤瀟(xiāo)湘:原為平瀏,即平江、瀏陽。湖南省縣名首次發表時原作“平瀏”,一九八六年九月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毛澤東詩詞選》根據作者修改的抄件改為“瀟湘”。借瀟水和湘江指湖南省。

⑥ 同仇:同心合力打擊敵人(國民黨反動派)。《詩·秦風·無衣》:“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⑦ 暮雲愁:象征反動勢力壓頂,百姓生活窘迫。 [2]

白話譯文:

這支軍隊叫工農革命軍,它的旗號是鐮刀與斧頭。

江西廬山一帶不停留,要向湖南直接進發。

地主重重壓迫農民,農民個個同心協力打擊地主。

秋收時的黃昏雲發愁,霹靂一聲秋收暴動。 [1]

1927年8月毛澤東以中央特派員的身份,趕回湖南部署湘贛邊界秋收起義 [5]。

1927年9月9日舉行了武裝起義,點燃了秋收起義暴動的革命烈火。

1927年秋收起義後幾天,當時革命正處在異常艱苦的關頭。

此時毛澤東豪氣幹雲,激情滿懷,寫下了《西江月·秋收起義》一詞。 [6-7]

文字賞析:

《西江月·秋收起義》高度概括了秋收起義的情況,揭示了農民暴動的根本原因和正義性,抒發了對工農革命武裝的讚揚之情。

上闋,寫秋收起義的行動。分兩層:

第一層:“軍叫工農革命,旗號鐮刀斧頭。”十分通俗地寫出起義軍的名稱和旗幟,明白曉暢地反映了這支工農革命軍起義的聲勢浩蕩的場麵。

第二層:“匡廬一帶不停留,要向瀟湘直進。”寫出工農革命軍的行動方向和路線。“不停留”傳神地寫出了軍情緊急,士氣激昂,兵貴神速,力求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發起暴動。用“匡廬”、“瀟湘”這兩處當地的名山名水代指地名,更富有詩情畫意。一個“直”字體現了工農革命軍堅決的態度,對革命充滿必勝的信心。

下闋,寫起義的根本原因和聲勢。分兩層:

第一層:“地主重重壓迫,農民個個同仇。”揭示出農民暴動的根本原因和正義性。“重重”,反映壓迫之深;“個個”,強調農民反抗地主階級的普遍性。

第二層:“秋收時節暮雲愁,霹靂一聲暴動。”寫出了起義的時間和聲勢。“秋收時節”,交代了季節,含有9月9日重陽節之意。“暮雲愁”寫出了“黑雲壓城城欲摧”的氛圍。用一個“愁”字作謂語,加以擬人化,突現了氛圍的凝重、激越和悲壯。飽受痛苦的農民和工人實在忍受不住了,懷著數千年做牛做馬的舊恨和對蔣介石、汪精衛大屠殺的新仇,必然產生“霹靂一聲暴動”的結果。“霹靂一聲”承“暮雲愁”而來,黑密的陰雲,飽含著雨滴,必然要產生巨大的雷鳴,這就是暴風雨的前奏曲。

這首詞的藝術特色主要是明白曉暢、平中見奇。詞句人人皆懂,十分通俗,很符合工農戰士的口吻,但“平”中見“奇”,詞句越讀越有滋味;另外采用了口語化的典故。“同仇”來源於《詩經》:“修我戈矛,與子同仇”。“霹靂”來源於《七發》:“夏則雷霆霹靂之所感也。”這樣,少孺皆懂,達到了雅俗共賞的藝術境界。 [1] [8]

作品評價:《西江月·秋收起義》盡管隻有短短的50個字,卻真實地再現了秋收起義的曆史,具有詩史價值,為後人學習和研究秋收起義曆史提供了非常珍貴的史料。 [9-10]

作者簡介:

毛澤東(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潤之(原作詠芝,後改潤芝),筆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國革命家、戰略家、理論家、詩人,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袖,毛澤東思想的主要創立者。從1949年到1976年,毛澤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最高領導人 [11]。主要著作《毛澤東選集》(四卷)、《毛澤東文集》(八卷)、《毛澤東詩詞》(共43首)。 [12-13]

作品賞析:

【題解】

一九二七年八月七日,共產國際令中共在武漢召開緊急會議(八七會議)。會議批判了陳獨秀右傾機會主義,並選出了以瞿秋白為首的新領袖團體。

瞿秋白要求各地組織暴動,開始了中共曆史上所謂的瞿秋白「左」傾機會主義。

毛澤東參加了八七會議,會後被中央派往湖南組織秋收暴動。

一九二七年九月九日,駐在修水的原武漢政府警衛團(團長盧德銘為中共黨員),安源煤礦工人,平江、劉陽農民義勇軍聯合舉行秋收暴動。

毛澤東當時在銅鼓指揮平江、劉陽農民義勇軍。

暴動隊伍計畫先攻克平江、劉陽,再從南北兩路包抄長沙,但在平江、劉陽先後輸球。

一九二七年九月十九日,隊伍退至劉陽文家市,毛澤東說服眾人撤退到江西萍鄉。

一九二七年十月,暴動隊伍被毛澤東帶上井岡山。
yongbing1993 回複 悄悄話 農民孩唱《工廠》最難高考來襲







《根據央視網信息,2024年全國高考報名人數1342萬人,比去年增加51萬人。》“史上最難高考”來襲:413萬複讀生一起卷。

《河南迎來136萬考生,比去年還多了5萬,再一次刷新曆史!》

一支名為《工廠》的歌又爆火,歌手名叫河南說唱之神,本名張方釗,1997年生,來自河南焦作農村。

《工廠》歌詞如下:

工廠的煙霧都蓋住了星
周圍的村莊都被他合並
小時候河水就不是很清
現在它換來了金錢和病
搬不走的人成為了釘
而我是幸運的逃離那地
他沒有故事 也沒有人聽
他們是孤獨的 認的是命
我沒有熱愛這裏
我隻是出生在這個地方
他勸我去城裏做個生意
把家人接出來這個地方
我媽常說 她老了還會在這
但是她不指望我會在這
她看到網絡上罵的農民
她自責沒給我更好環境
可是媽媽這不是一個容易的問題
我得遵從我的內心
那些都是我的姊妹兄弟
可是媽媽這不是一個容易的問題
做錯的並不是那些農民
對抗它 正視它我需要勇氣

現在我已經快丟掉信仰
但沒有減少掉我的音量
他們都不認可我的力量
證明他直到我遍體鱗傷
那塊蛋糕 我想他經常性的
但是更討厭他 經常性的
我羨慕蘿卜說 我需要錢
我不夠真實 我太要麵子
其實我需要很多的錢來
將我的自卑和不安給掩埋
但我的尊嚴我不想給賤賣
做好事不成功 那我就變壞
我沒忘我是哪個
我怎會忘記我姊妹兄弟 yeah
我又能代表哪個
經常性陷入了自我懷疑
什麽能代表 你來自街頭
什麽是對抗 什麽是借口
什麽是資本 什麽對抗資本
什麽時候這麽討厭街頭詩人
我的意識出生就帶給我的
像釘子一樣又困住我的
他沒有聲音 也沒有倒影
他們是孤獨的 他們在那兒
那兒 那兒 那兒 那兒 那兒

網址: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cQ_m5O9oc

《工廠》MV,拍攝地是老家焦作。《工廠》的歌詞裏是孤獨的農民,釘子般留在家鄉的人,記憶中的農田、河流、煙霧,以及自責的母親。唱歌的人問他從哪裏來,要去往何處,喚起的是整個中國的縣城青年,對故鄉複雜幽微的情緒。

有人說:“一個rapper不寫情情愛愛,不寫車子房子女人,去寫他腳下的這片土地,隻有純粹的情感表達。”

“這才是真正的中文說唱,有的是那一座座大山和小縣城走出來的人。”

回到焦作,遠處是工業區,腳下是兒時的村莊,我們在鄭州見到河南說唱之神,他在幾平米的臥室裏日以繼夜地寫歌。

跟著他回到MV的拍攝地焦作,童年的村莊已經夷為廢墟,遠處是煙囪和廠房,他說他愛這個地方,他沒有逃離,但這並不是個容易的問題。

唱的時候有哭腔,是因為我哭了,也沒真的哭出來,因為我一直在忍。淩晨3點,在那麽多人麵前,唱一首很自省的歌,要剖析自己的內心,展示自己的弱點,很複雜,裏麵夾雜著一點悲傷,還有一點羞愧。

上節目的時候,很多人都認為你應該跟其他說唱歌手一樣,展示說唱技巧以及“你的態度”。到最後認為誰好帥,誰比誰更帥,不就這樣的嗎?我不想去吼去叫,不想去說誰厲害,誰比誰垃圾。太表演了。

首先“帥”這個詞我就很不喜歡,炫富我也很不喜歡。因為我沒有。我想保持真實一點,有些人吹牛炫富,你有錢就更快樂嗎?他們對於帥的定義太單一了,好像具有一種進攻性,是一種大男子主義的展示力量的詞語,我不想這樣。

我的作品就圍繞生活裏那幾件事情,記憶、感情、家庭、朋友,就這樣而已。像我這樣的說唱歌手也有很多,也寫自己的童年經曆,寫自己的家鄉記憶,寫自己的底層性和日常性,隻是沒有那麽流行。這是大眾娛樂的選擇,喜歡帥的、耍酷的,他們就更值錢一些。

我自己的廠牌叫“哥們廢了”,做的衣服上印著這幾個字,我媽就穿著“哥們廢了”在村裏晃悠。親戚朋友對拍MV其實沒有概念,談不上表演,但大家很熱情。我們就讓他們做平常的事,他們自己研究怎麽互動。有個大姨說,那我就來搶誰的煙吧。大叔說,你看手機啊,那我就擱邊上一塊兒看。

小學四年級的時候,父親死了。初中的時候,外公死了,奶奶死了。大學的時候,爺爺死了。每個人的葬禮我得去,因為我是長子長孫。很多人去世,見多了好像也不會流淚,習慣了,感覺生命很容易消失,會壓抑自己的情感。

家裏就剩下我和我媽兩個人。我姥姥是音樂老師,她教了我媽彈琴,我媽沒教我,因為那時候太忙了。她有學生要教,我要上學,早上我們一起出門,中午我回來自己熱點飯吃,晚上見一下麵很快要睡覺。家裏還有小麥,地裏的農活都得幹。我媽在幹我還能閑著咋的。她農藥過敏,打藥的時候會喘,我那時候十歲,就一個人背著農藥,打完三畝地要六七桶吧。

我家有個DVD,玩坦克大戰、超級瑪麗。小學我就開始聽說唱,熱狗、C-block(西部洛克)、新街口、VAE時期的許嵩,還有蛋堡。我emo rap(情緒說唱)的風格,跟我以前聽蛋堡的《少年維持著煩惱》有關係,他影響我很多。還有一個叫《帶著節奏說話》的節目,說唱當年在非主流音樂裏也是占有一席之地的。

我那時候就想做說唱歌手。小時候沒有錢出去,其次能去幹什麽是你的眼界決定的,也沒有往外看。我讀書一直還可以,大學就去了東北讀,學的是插畫視覺傳達。大學基本全職說唱,學業已經不在乎了。

我有張專輯叫《錢我得賺錢》。我就是不在乎錢才說要賺錢。錢對我不重要,你看我這兩天的日常就很簡單,我賺錢也沒地方花。但是錢這個東西如果沒有,它就會傷害到你,所以我隻是說得賺錢了,才能給媽媽買車,才能住上房子,兄弟們才會有的吃穿,家庭才會變好。

我媽媽沒有反對過我做說唱。她的理念是鼓勵式教育,一定會支持我,所以我很相信自己。何況發歌以後有版稅,能養活自己,誰還會反對你?我和她的態度都是掙不到錢就去掙錢,出了事情就解決事情,掙了錢繼續說唱就好了。

有人聽了《工廠》質疑我抹黑河南,我怎麽會黑這裏呢?這可是我家啊。歌裏說我隻是出生在這個地方,我沒有熱愛這裏。我當農民,又不是說我想當農民。誰會喜歡幹農活,你喜歡打掃衛生嗎?我想說的是對家鄉複雜的情感。它確實沒有大城市那麽發達,但我不允許別人說它的不好。好像我會指責母親一樣。我不可能不愛她,但我很難直抒胸臆,我害羞,不會當著麵煽情。

和我一起長大的發小都不在焦作了,一個在海南做工程師,一個在北京送外賣,一個做我的經紀人。老家的人跟人都是認識的,如果我沒有離開的話,可能家裏給安排工作,去親戚的哪個廠上個班,或者開個餐館做小本買賣,就一直待在這個地方。

我想更自由一些,想跳出去。這稱不上逃離,這個地方從沒有傷害過我,我的童年挺快樂的,但我還是要走,因為我知道得去變成更厲害的人。

我現在租房,在鄭州要留下來很難,房子貴,消費高,前段時間還想搬回焦作,在老家買房子。但房價不便宜,也擔心以後會不會不值錢了。

我代表不了小鎮青年。我起初的眼界沒有那麽開闊,物質條件沒有那麽優渥。比如同樣給100萬,我去幹的事情會和城市裏的孩子不一樣。可是小鎮青年不能搞說唱嗎?我比那些大城市的人更先接觸說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命運,有自己的鬥爭。

再一個新聞:“今年,能在千軍萬馬之中殺出重圍的高考生,絕對不一般。

再過3天,全中國的1342萬考生將走進考場,迎接一場或許是“史上最難”的高考。

你可能不知道,自1977年恢複高考以來,這是中國高考人數首次突破1300萬大關。光是複讀生,就占了413萬左右。

而他們競爭的本科招生名額,大約隻有450萬個。

33%的本科錄取率,還不是最難的。

更難的是,高考命題重點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從“考知識”向“考能力素養”轉變,更加重視批判性思維。

黑龍江、甘肅、吉林、安徽、江西、貴州、廣西等7個省,還將首次麵臨“3+1+2”的新高考模式,不分文理,一決高下。

作為東方“卷王”之國,中國的高考注重公平,以選拔人才為核心目標,曆來被視為階層流動的關鍵一環。

今年,能在千軍萬馬之中殺出重圍的高考生,絕對不一般。“

茫茫考生中,河南、四川、廣東的考生,依然是最難的三支隊伍。

這是因為,三省考生的錄取率,在全國而言向來是“地獄”難度。

去年,河南的“一本”錄取率倒數全國第二、“985”錄取率以0.9%墊底全國,四川的本科錄取率同樣墊底全國,廣東也在倒數行列。

而今年,這三個“難兄難弟”人口大省再次“共苦”:

河南迎來136萬考生,比去年還多了5萬,再一次刷新曆史!

《河南迎來136萬考生,比去年還多了5萬,再一次刷新曆史!》

《工廠》中的地方是《河南焦作》。
yongbing1993 回複 悄悄話 中國人說他是太陽我頗有認同感 







蒙哥馬利:“古往今來,最偉大的戰略家是毛主席。中國人說他是太陽,我頗認同這個比喻。”  

基辛格:毛主席是來自未來世界的神靈;毛主席是人類社會有史以來僅有的哲學王;我也是追星族,我的偶像是毛澤東。  

俄羅斯總統普京在《真理報》發表講話說,毛主席搞的不是“個人崇拜”,而是“人民崇拜”,因而他贏得了絕大多數中國人和許許多多正直善良的外國人由衷的崇拜。  

朝鮮戰爭結束後,蔣介石仰天長歎,對兒子蔣經國及毛人鳳等軍事將領說: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是毛澤東的對手,盟國(美國)說我蔣介石不行,可是他們又怎樣呢,我看他們西方國家也是一群蠢豬。他們與中共毛澤東比,從哪方麵都無法相比!16個國家最精良的軍隊竟然被毛澤東打的如此狼狽,恥辱啊!

毛澤東也是中國人的驕傲啊,更是一名奇才。中共有多少能者,我都不放在眼裏,唯有毛澤東把我擠到這幾個小島上了。盟國也不是毛澤東的對手,毛澤東打仗是藝術!各方麵的領導都是藝術!蔣介石突然把聲音提高了八度,‘是高超的藝術!’他接著又說:‘我們要研究毛澤東!要學習毛澤東!’這就是與毛澤東鬥爭了幾十年的蔣介石對毛澤東的最後評價。”

台灣首度解密蔣介石臨終遺言:蔣介石臨死前說過:“毛先生才是偉人,我幹了一輩子壞事,愧對國人,愧對毛先生。”。蔣介石之將死,其言也善,他最後說:沒有毛先生,中華就四分五裂了,我死後,請把我靈柩朝北京擺放,我要向毛澤東請罪。

毛主席生前有很多的“對手”或者“敵人”,但是他沒有一個私敵。人們對毛澤東的深情懷念,是經過了時間的洗禮,證明無論他的思想、功德、人格、才智、學識還是著作理論或對世界、中國、後人的影響,誰都無法與之相比!堪稱生前輝萬裏,身後耀千古!  

馬英九:否定毛澤東的人,連敵人也看不起。

馬英九接待赴台訪問的大陸企業家時,說了下麵一段話——毛澤東代表的是民族的良心和民族的脊梁。從1963年之後,中國大陸已經具備了實際的能力攻擊台灣,完全可以在短時間之內拿下台灣。但是毛澤東沒有這麽做!也許會有人參透其中的真意,那就是不希望兩岸人們打斷共同的脊梁!民族的脊梁,正是毛澤東所承擔的最重最為關鍵的一點。不論是在對美作戰的抗美援朝,還是對前蘇聯的對蘇自衛反擊戰,或者是對印度的反擊戰,無不體現了一個真正的國家脊梁的良心和膽量。老人家無愧於這個名稱。可以說,但凡有一點民族良心的人,都會被毛主席的氣魄和膽識所感動,並且受到莫大的鼓舞!作為一個人,最起碼的良心,還是要講的。否定毛主席的人,連敵人都看不起!  

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陳雲同誌的女兒——陳偉力大姐在毛澤東思想座談會上,痛斥造謠磚家精淫:我父親從沒說過“毛主席治國無能、文革有罪 ”。“這是有人惡意將李銳的話栽贓給我父親!我父親非常熱愛、崇敬毛主席,從來沒講過這樣的話!”,30多年一切妖魔化毛主席的造謠磚家精淫,必定會在前赴後繼的無產階級革命者麵前,原形畢露!
yongbing1993 回複 悄悄話 文革走了,《階級固化》又來了







相信隻要大家還能夠尊重基本的曆史事實,都能夠對毛澤東時代的教育革命給出一個客觀、準確的評價,因而也就應該能夠更加客觀地看待所謂的《毛主席取消高考》的曆史了。

一年又一年的《高考》季終於來了。這段時間,高考“頂替”的事件再次成為輿論爭議的焦點。當某些人出於擔心“公職抹黑”的考慮,將輿論炮火引向“高考公平“的時候,真正該被關注的《頂替》《代考》等等諸多不公平問題本身被遮蔽了。

在關注“高考公平”的時候,走資派特色官媒公共輿論反而忽略了另一個更加本質的問題,經走資派特色忽悠“上大學改變命“四十多年的今天,忽悠不下去的一個《階層固化》的社會現實。《高考》能夠給帶來的階層流動已經很有限,從統計學意義來講,這種流動更多局限在底層之間。而“高考改變命運”的命題,反而為《階層固化》的現狀隻是提供了合法性背書。

1905年,科舉製壽終正寢。《高考》逐漸登上曆史舞台。新中國解放以前,主要實行的是各個高校自主招生考試,權力和資本尋租的空間是非常大的。

1950年,新中國開始繼續延續解放前的高校自主招生方式。

1952年,新中國建立起來了更加體現公平性的全國統一普通高等學校招生製度。

1966年6月1日,教育部決定招生工作推遲。

1970年,高校開始以“工農兵推薦入學”的方式重新招生。

1977年10月,走資派特決定恢複高考製度。

1966年-1977年的這近12年的曆史時間段,被後來的精英人士稱為“取消高考”的12年,而飽受爭議和批評。通常的說法是“毛主席取消高考導致教育荒廢、人才斷檔,平民子弟失去上升通道……”這個論述其實存在一個極大的誤解或者說歪曲。

1953年,北京一位參加高考的考生8門成績隻考了178分,該生平時成績還可以,於是堅持認為試卷評分出了問題;問題反映上去之後,引起了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盡管複查的結果顯示,這位考生的考試成績確實很糟糕,但另一個問題卻暴露出來,引發了當時社會的大討論:高考的成績並不能體現考生平時的成績,更與個人能力沒多少關涉,特別是中小學生的考學負擔過重。

此後,還出現了考生高考成績不理想,想要跳樓自殺的問題;四川一位家長更是在考前對學生說,“考取大學,你就穿新衣服上學去,考不取,你就拿著棍子和破鍋討飯去!”

1955年7月,教育部發出新中國第一份“減負”文件《關於減輕中小學生過重負擔的指示》。但是,在所謂的“現代考試製度”之下,考生的負擔根本沒辦法減下去,城市學校比農村學校負擔重,高年級比低年級負擔重,一些高年級學校一周課時比規定超出5-10小時,多的高達24小時。

究其原因,雖然毛主席領導的中國共產黨人在新中國前30年時間,一直致力於縮小三大差別(工農差別、城鄉差別和體腦差別)。但新中國畢竟建立於一窮二白基礎上的,為了快速發展起來,必須實行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戰略,然後再工業反哺農業。即便到毛澤東時代結束,城鄉差別依然顯著存在,雖然不像今天這麽大;新中國農業人口占據了90%以上,很多農村家庭的子弟依然希望通過高考進入城市,改變個人命運;而城市工人家庭子弟也希望通過高考進一步實現階層躍升。

毛澤東時代並不是後來所指責的“平均主義”,毛主席直到晚年仍然“耿耿於懷”的是“八級工資製”。他認為,共產黨人僅僅是因為要遷就現實,才不得不做這樣的讓步,但讓步的結果,卻讓出一個“跟舊社會沒有多少差別”的“等級製”來,“就不對了”(毛主席1974年語)。

新社會脫胎於舊社會,承接的是舊的法權,共產黨人一開始也隻能遷就現實,但未來的目標必然隻能是縮小差別,而不是拉大差別。我們所熟知的毛主席關於“把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去”的六二六指示,就是針對城鄉醫療資源分配嚴重不均的問題指出的。教育資源事實上也麵臨類似的問題。

因為客觀存在的等級差別和城鄉生活水平差距,知識分子不願意到農村去,不願意與工農結合,農村出來的學子也不願回到農村,其結果就會造成農村教育資源與城市的不斷拉大。這與社會主義公平的目標是嚴重背離的,舊的法權更是不斷侵蝕著我們的黨和新生人民政權。建國初,周總理就發現了“幹部子弟學校”的問題,並向毛主席作出了匯報,毛主席憤怒地指出,“廢除這種貴族學校,與人民子弟合一”!

舊的考試製度、教育製度違背了社會公平,並威脅著政權性質,這在毛主席、周總理那一輩一心為人民的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思考裏,是有共識的。

對於現存的考試製度能不能培養出社會主義需要的真正的人才,毛主席也是深表質疑的:“學製可以縮短。”“現在課程多,害死人,使中小學生、大學生天天處於緊張狀態。”“現在的考試,用對付敵人的辦法,搞突然襲擊,出一些怪題、偏題,整學生。這是一種考八股文的方法,我不讚成,要完全改變。”“舊教學製度摧殘人材,摧殘青年,我很不讚成。”“煩瑣哲學總是要滅亡的。”“書不一定讀得很多。馬克思主義的書要讀,讀了要消化。讀多了,又不能消化,也可能走向反麵,成為書呆子,成為教條主義者、修正主義者。”(見毛主席1964年2月13日在春節座談會上的講話節錄)

1966年4月,教育部召開高等學校招生工作座談會,很多人對考試製度提出了質疑,毛主席講道:“高考把學生當作敵人,公開襲擊,定期襲擊。高考助長學生死記硬背,不是引導學生活潑主動的發展。高考按平均分數錄取,要學生門門功課都好。高考超出中學課程範圍,高考出難題,學生家長抱怨。學生緊張,高考每年總有人暈倒,把學生考焦了。家長緊張。老師緊張,全國考生集中在三天考試,如臨大敵,氣氛緊張。高考三天決定命運,偶然因素大。考生填那麽多誌願,隻從高校出發,不考慮考生的實際情況!”這些論述即便放到今天,也完全是切中要害的。

1966年6月1日,中央批轉了高等教育部黨委《關於改進一九六六年高等學校招生工作的請示報告》文件,隨後,北京市第一女子中學的學生給毛主席公開寫了一封信,指出現存的升學製度的問題:使許多青年不是為革命而學,是為考大學而鑽書堆,不問政治……、“成名”、“成家”、“個人奮鬥”、“走白專道路”;使許多學校片麵追求升學率,而造成許多“特殊”、“重點學校”、專收高材生……把大批優秀的工農、革命幹部子女排斥在外;對學生德智體的全麵發展起到嚴重的阻礙作用……

在匯集了種種意見之後,教育部宣布:從1966年起高等學校招收新生的工作推遲半年進行。

回顧這段曆史,我們可以看到:首先,對於現存升學製度的問題,當時黨內大多數人隻要是從社會主義角度出發、站在人民立場,經過深思熟慮後都是有著共識的,“取消高考”不是毛主席“獨斷”的結果;第二,“取消高考”是一次積極而大膽的改革與嚐試,它並不是要簡單地給舊的考試製度畫上休止符,而是要接著探索新的教育升學模式。

1966年,由於運動形勢的發展,教育部推遲招生工作的決定維持的不是半年,而是三年。隨著《文革》結束恢複招生也提上了議事日程。

1968年7月22日,《人民日報》刊載《從上海機床廠看培養工程技術人員的道路》的調查報告。報告指出,(運動之後)這個廠的技術人員隊伍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反動技術“權威”被趕下了台,實踐證明,從工人中提拔的技術人員比來源於大專院校畢業生的技術人員要強。由此,調查報告提出了“教育革命的方向”問題,強調學校教育一定要與生產勞動相結合。

毛主席為這篇報道的編者按親筆加寫了一段說:“大學還是要辦的,但學製要縮短,教育要革命,要無產階級政治掛帥,走上海機床廠從工人中培養技術人員的道路。”這段話加於刊文的前一天——7月21日。此後,各地相繼仿效興辦這類學校,學製有全日製、半工半讀、業餘等,統稱“七·二一大學”。

1970年,部分高校首先開始以“群眾推薦、組織批準和學校複審”的方式,從有實踐經驗的工農兵及下鄉知青中招生。同時,大批知識分子、知識青年下到農村去,大大提升了廣大農村地區的教育資源、文化水平和科學技術基礎。

高校招生基本的處理原則是“社來社去、廠來廠去、哪兒來哪兒去”,杜絕將升學作為階層上升、拉開階層差距的渠道。斷絕了階層上升的渠道,並不是為了固化階層;恰恰相反:知識分子與工農群眾相結合;城市工廠實行“鞍鋼憲法”,工人參與管理;農村興辦“社隊企業”,逐步實現農業機械化,“把農村建得跟城市一樣好”——這樣的做法,大大加速了三大差別的縮小,離真正的社會公平越來越近,不比治標不治本的“高考公平”強一千倍、一萬倍?

這種全新的招生和教育模式,在1977年之後飽受詬病。那麽,情況是不是真的那樣糟糕呢?

電影《決裂》反映了當時兩條教育路線的鬥爭,“馬尾巴的功能”式的教育內容並不是工農群眾生產鬥爭實踐所亟需的。電影的內容放到今天,是要被知識精英嘲笑的。毛澤東時代結束以後,專業院校逐步被綜合大學替代,簡陋的土坯房被現代化的高樓大廈所替代,專業課被大大壓縮,“文化素質”課大行其道,生產實踐被模擬實驗所替代。這就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林學專業的學生在黑板上“造林”、在紙上“育苗”……

不可否認,那麽年代的教育主要強調的是偏技術、而非偏基礎科學,強調的是實用性和可應用性,但這絕不意味著低水平!

1972年12月,美國物理學會的雜誌《今日物理》(Physics Today)刊登了一篇美國科學家代表團到中國參觀觀感的報道,報道明確指出:“最近美國到中國的參觀者發現中國集中於應用物理而不是基礎研究,同時嚐試使高等教育係統更加民主。”

報道對於當時中國在物理學方麵的進步給出了高度評價:“中華人民共和國已經在應用物理的很多方麵取得了顯著的進步。這是最近7個美國物理學家參觀中國並且跟我們討論他們的觀察以後得出的結論。他們看到了集成電路生產,受控核聚變實驗,超導重力儀,望遠鏡--各種各樣的科學儀器——全部產自中國。”

美國科學家發現:“學生不是在大學接受訓練。當學生被錄取,他們隻接受一年新生的學習。到目前這些學生是在他們的第三年(已經開始科研和生產實踐)。學生不再從高中錄取,而是必須在公社、工廠或者軍隊裏工作至少兩至三年。他們是從同齡人裏,按照智力,政治意識和健康的身體挑選出來的,但最終決定權在大學。”“學生們非常關心他們自己對社會的貢獻,和中國整體的進步。他們把他們自己的學習當作是他們可以為社會做貢獻的方法。”“中國正在使科學訓練,比之通常情況,比如美國,更加專業化……中國覺得這種方式可以快速的訓練能夠解決實際問題的人才。”

另外,參觀的美國科學家還發現了一個全社會範圍的試圖使高等教育係統更加民主化的嚐試。教授與學生之間的關係更加平等、更加友善,“已經沒有考試了,而是代之以類似考試的課後作業”,“學生們現在有機會吐苦水,而不是像以前的教學體係那樣。”

所以,那些對於毛澤東時代耽誤了教育、耽誤了科學技術發展的指責是完全沒有根據的。沒有強大的科研實力和人才培養通道,毛澤東時代又怎麽讓新中國從解放初落後的農業國,躋身到世界六大工業強國的?

重視應用型技術的教育與研究,根本原因是我們比發達資本主義晚發展兩三百年,服務於現代化的技術短板亟需補缺。而是基於當時的財力和人力水平,不可能大範圍地支持基礎領域的研究。當然,基礎研究並不是不重視。例如,對於當時西方也是剛剛起步,在世界還處在非常前端的激光研究,毛主席在1963年指出,“死光,要組織一批人專門去研究它。要有一小批人吃了飯不做別的事,專門研究它。沒有成績不要緊。”這為今天中國的激光技術發展完全不遜色美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另一個例子則是數學家陳景潤,事實上,當時國家非常重視陳景潤的研究,就連毛主席的夫人都曾親自關心過問過陳景潤的生活待遇問題。

在毛主席的戰略視野裏,務實性與長遠性是兼而有之的! 完全可以預計的是,在四個現代化初步實現,物質條件、人才條件已經積累起來以後,基礎領域的教學、科研必將迎來大發展、大繁榮,錢學森同誌在晚年也不必發出“為什麽中國培養不出大師級的人才”的天問了。

相信隻要大家還能夠尊重基本的曆史事實,都能夠對毛澤東時代的教育革命給出一個客觀、準確的評價;進而,也應該能夠更加客觀地看待所謂的《毛主席取消高考》的曆史了。
yongbing1993 回複 悄悄話 文革走了,高考學生當敵人來了







《公安機關出動警力310萬餘人次“護航高考”》2022-06-10 來源: 新華社。新華社北京6月10日電(記者 熊豐)公安部10日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今年高考期間,全國公安機關共出動警力310萬餘人次、警車140萬餘輛次,深入開展考場及周邊秩序維護、打擊涉考違法犯罪、淨化高考網絡環境、考生服務工作,從嚴從實從細抓好各項高考安保措施的落實。

今年5月以來,各地公安機關圍繞學校、考點周邊持續開展治安隱患排查整治行動,共檢查治安複雜場所17.3萬餘家(戶),整治治安亂點1.6萬餘處,整改安全隱患2.6萬餘個。

在“護航高考”行動中,各地公安機關發布考點周邊道路交通情況、臨時管控舉措等出行提示信息3.2萬餘條;5月以來,共為考生加急辦理居民身份證30.6萬餘張、臨時居民身份證4.6萬餘張;持續組織開展“愛心護考”“鐵騎護考”等公益活動,設置考生服務點2.5萬餘個、專用停車區域74萬餘個,引導接送考生車輛7.8萬餘輛次。

各地公安機關聯合有關部門開展專項整治,依法查處涉嫌銷售考試作弊器材違法違規行為,集中收繳作弊設備;聯合教育等部門全麵清理網上網下銷售作弊器材、組織替考、售賣答案等廣告信息;對重大涉考案件掛牌督辦、快偵快破,努力為考生創造公平公正的良好環境。

《確保安全萬無一失 高考試卷將首次用防暴警護送》

中國《高考》製度以學生為敵人。

中國的學生在沉重的學業壓力下出現了不少心理問題,一些學生與父母、學校產生對立情緒,部分青少年出現自殺或以暴力傷害他人的行為,等等。

對學生的素質教育引起了全社會的普遍關注,縱觀教育對社會發展所起到的作用,新政府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教育價值觀、人才質量觀的確立是至關重要的因素,隻有主張"德、智、體"全麵發展,注重人才綜合素質的培養,將學生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

提倡全民教育,反對精英教育,從減輕學生負擔的立場出發,對教學方法、課程沒置等問題提出了積極的思考。

毛澤東承繼了五四新文化以來社會思潮中先進的青年觀,十分關注青年一代的成長,對青年在社會曆史中的地位抱以積極的評價和肯定。他認為青年是整個社會力量中一部分最積極最有生氣的力量。他們最肯學習,最少保守思想,在社會主義時期尤其是這樣。正因為如此,毛澤東針對青年一代的培養和教育提出了許多思想。

毛澤東的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和建沒長期的理論實踐過程中,形成了一係列的教育思想,在教育方針、教育途徑、教育目的等方麵都有精辟的論述。

縱觀毛澤東的教育思想及其實踐過程,對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教育思想及其重大和深遠的影響。

但對高考這一形式從目前走資派官方公開的資料從未見過毛澤東要取消高考的原批文或原話等。對學生或子女們多次強調別太看重分數, 對教育的改革其中包括高考要改變舊式考式的方法等很多場合有過。

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高考開始的第三年,即1953年,北京一位考生8門成績考了178分,該生堅持認為試卷出了評分上出了問題,三番五次給人民監察委員會寫信提出控訴,到教育部大哭大鬧。這是根據曆史可查的炮轟高考的第一人。

中小學生負擔過重問題是1950年實行高考後幾年存在的一個嚴重的問題,1955年7月,教育部發出新中國第一份“減負”文件《關於減輕中小學生過重負擔的指示》。該文件稱,1954年之後,學生負擔過重,一般是大中城市的學校負擔比小城市和農村的學校重,中學比小學重,高年級比低年級重。一些高年級學校一周課時比規定實踐超出5-10小時,多的高達24小時。

1955年有學生文科作文沒考好,就遊覽萬壽山,喝酒解悶,把筆記本和書本都斯掉了,個別人想“跳樓自殺”。四川一個家長,給學生放著一套新衣服,一根棍子和一口破鍋,指著這些東西對學生說,考取學校就穿新衣服上學去,考不取學校就拿著棍子和破鍋去討飯。

1964年,北京鐵路二中校長給中央辦公廳寫信,提出學生負擔過重的問題。1965年7月3日,毛澤東親自批示:劉、鄧、彭閱後,請尚昆辦。現在學校課程太多,對學生壓力太大。教授又甚不得法。考試方法以學生為敵人,舉行突然襲擊。毛澤東這段批示極其重要。尤其是“考試方法以學生為敵人,舉行突然襲擊”成了後來取消高考的政治口號和最高指示。並直接導致1966年發出三份減負文件,這在中國教育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1966年4月6日至4月16日,教育部召開高等學校招生工作座談會,一共36個單位41人參加,這是空前絕後的高考控訴會,是取消高考的預熱動作。雖然這個會議別有用心,彌足珍貴的是對高考問題的揭露,全點到死穴上了。

高考把學生當作敵人,公開襲擊,定期襲擊。高考助長學生死記硬背,不是引導學生活潑主動的發展。高考按平均分數錄取,要學生門門功課都好。高考超出中學課程範圍,高考出難題,學生家長抱怨。學生緊張,高考每年總有人暈倒,把學生考焦了。家長緊張。老師緊張,全國考生集中在三天考試,如臨大敵,氣氛緊張。高考三天決定命運,偶然因素大。考生填那麽多誌願,隻從高校出發,不考慮考生的實際情況。

1966年6月1日,《中共中央批轉高等教育部黨委(關於改進一九六六年高等學校招生工作的請示報告)》後的5天,革命小將開始向高考製度開炮,《北京市第一女子中學高三(四班)學生為廢除舊的升學製度給黨中央、毛主席的一封信》說:

《現行的升學製度就是中國封建社會幾千年來的舊科舉製度的延續,是一種很落後的、很反動的教育製度。》

現行的升學製度是和毛主席給我們製定的教育方針相違抗……其具體罪狀如下:

(一)使許多青年不是為革命而學,是為考大學而鑽書堆,不問政治。不少同學有嚴重的“唯有讀書高”、“成名”、“成家”、“個人奮鬥”、“走白專道路”等剝削階級的反動思想。現行的高考製度助長了這種思想。

(二)使許多學校片麵追求升學率,而造成許多“特殊”、“重點學校”、專收高材生,這種學校為一些隻鑽書本,不問政治的人大開方便之門,把大批優秀的工農、革命幹部子女排斥在外。

(三)對學生德智體的全麵發展起到嚴重的阻礙作用……我們具體建議如下:從今年起就廢除舊的升學製度。……僅僅隔了5天,6 月11日,《北京市第四中學高三(五)班革命學生給毛主席的一封信》,以及《北京市第四中學全體革命師生為廢除舊的升學製度給全市師生的倡議書》說:立即廢除高等學校入學考試製度!

走資派鄧小平篡權複辟資本主義改革開放後的《高考》,使學生們都成了一個個“戰士“:

如1.拚命型。隻要學不死,就往死裏學。寧可血流成河,也不落榜一個。我拚命,我怕誰。春風吹,戰鼓擂,今年高考誰怕誰。提高一分,幹掉千人。

如2.勵誌型。現在多流汗,考後少流淚。不苦不累,高三無味;不拚不搏,高三白活。不像角馬一樣落後,要像野狗一樣戰鬥。破釜沉舟搏他個日出日落,背水一戰拚他個無怨無悔。

如3.文藝型。對於世界,我微不足道,但對於我自己,我就是全部。通往清華北大的路是用卷子鋪出來的。每一個不滿意的現在,都有一個不努力的曾經。我的眼裏隻有你,大學。

如4.調侃型。兩眼一睜,開始競爭;兩眼一睜,學到熄燈。沒有高考,你拚得過富二代嗎?吾日三省吾身,高否?富否?帥否?否,滾去學習!

如5.現實型。熬一個春夏秋冬,享一生榮華富貴。拚十載寒窗,贏一生榮光。此生隻為高考狂,衝進重點孝爹娘。

又如類似“穿皮鞋還是草鞋隻看今朝”、“奮鬥六十天,幸福一輩子”之類的高考學生,具有明顯的賭博意味,不但沒有警醒的作用,還會讓考生更加緊張,容易在考場上走神。

又比如“計劃生育時的‘寧可血流成河,也不多生一個”,缺乏人性,也不合適。

又比如“吾日三省吾身:高否?富否?帥否?否,滾去學習!”赤裸裸地將“高富帥”放在牆上作為人生目的,把高富帥作為奮鬥目標,明顯太過功利,折射的是畸形的價值觀。

還如“提高一分,幹掉千人!”這樣暴力的學生參加《高考》,真實地會讓人產生校園已成戰場的感覺。簡直是校園把當成臨戰前的軍營,把高考當成敵人來對待,處處彌漫著火藥味。莘莘學子所在之處,一片刀光劍影。

年青學生不應有的功利主義來了,應有教育學和心理學的背景走了。

不過短短四十餘年,《高考》展現出白熱化的戰爭意味。“發狠”與“拚命”型的高考學生雖然還是在勵誌,不過顯然,它表達出的更是一種圍觀者正在洞見的現實:“拚爹”橫行、社會板結程度加劇的當下,盡管教育成本在逐年攀升,大學生的就業處境也越來越艱難,但總被走資派忽悠《高考》仍然是“最不壞的選擇”。正因為如此,參戰的高考學生們不能不“發狠”,不能不“拚命”。因為大多數沒能“拚爹”。

即便高考為“最不壞的選擇”,它“改變命運“的功能也正在弱化。換言之,就算有《高考》,普通學生也可能越來越拚不過“高帥富”。

譬如,重點大學中的農村學生越來越少,其所占比例的下降速度令人瞠目結舌。

再譬如,在一些省份或城市,超級中學往往壟斷了清華北大等名校在當地錄取名額的絕大多數。

如果連上大學都在變得機會不均等,又如何能在社會競爭中“勝出”?

以上的種種事實,讓激昂的大多數高考學生略顯蒼白。

最大的問題出在哪裏?它指向的,無疑還是《高考》本身的話題。

時至今日,《高考》雖然整體上的公平性依然留存一點點作個樣扳忽悠大多數平民百姓,但其自身的弊端也開始遮不住。

形形色色的《高考》加分,防不勝防的《高考》移民,種種亂象頻出,讓來自權勢家庭的學生更容易上好大學。

尤為重要的是,城鄉教育資源分布差距巨大,且在不斷拉大。當然,這不是能用幾個段落就能說清楚的問題。

毛澤東:“高考把學生當作敵人,公開襲擊,定期襲擊。高考助長學生死記硬背,不是引導學生活潑主動的發展。高考按平均分數錄取,要學生門門功課都好。高考超出中學課程範圍,高考出難題,學生家長抱怨。學生緊張,高考每年總有人暈倒,把學生考焦了。家長緊張。老師緊張,全國考生集中在三天考試,如臨大敵,氣氛緊張。高考三天決定命運,偶然因素大。考生填那麽多誌願,隻從高校出發,不考慮考生的實際情況!”

《高考》成了落考生的一個魔咒。

據載,1955年有學生文科作文沒考好,就遊覽萬壽山,喝酒解悶,把筆記本和書本都斯掉了,個別人想《跳樓自殺》。

四川一個家長,幹脆給孩子拿來一套新衣服,一根棍子和一口破鍋,指著這些東西對學生說,“考取大學,你就穿新衣服上學去,考不取,你就拿著棍子和破鍋討飯去!”

而如今,走資派中國特色政府治下的四十多年裏《高考》成了落考生的一個魔咒。有多少人《跳樓自殺》?

1953年,是建國以來高考開始的第三年。有一位北京考生8門成績考了178分,該生堅持認為肯定是卷子評分出了問題,為此,他三番五次給人民監察委員會寫信提出控訴,甚至到教育部大哭大鬧。這是根據史料可查的炮轟高考的第一人。

盡管事後查知,該考生的真實成績就是很糟糕。但他所反應的問題還是引起了相關部門的重視。有的人甚至認為高考的成績與個人能力沒多少關涉,特別是中小學生的考學負擔過重。

教育部經過反複斟酌,決定發出新中國第一份“減負”文件《關於減輕中小學生過重負擔的指示》。該文件稱,1954年之後,學生負擔過重,一般是大中城市的學校負擔比小城市和農村的學校重,中學比小學重,高年級比低年級重。一些高年級學校一周課時比規定實踐超出5-10小時,多的高達24小時。奇怪的是,這個特點幾十年沒動搖,現在仍然是這樣,而且相似的減負文件發了很多份,這是不是高考的問題?是不是中國教育的問題?這個老掉牙的問題現在還是老掉牙!

此後,太陽依舊從西邊落下,高考成了落考生的一個魔咒。據載,1955年有學生文科作文沒考好,就遊覽萬壽山,喝酒解悶,把筆記本和書本都斯掉了,個別人想“跳樓自殺”。四川一個家長,幹脆給孩子拿來一套新衣服,一根棍子和一口破鍋,指著這些東西對學生說,“考取大學,你就穿新衣服上學去,考不取,你就拿著棍子和破鍋討飯去!”

1966年北京:立即廢除高等學校入學考試製度!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