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在人為

人世間所有事情的成敗完全在於每一個人是否能夠努力去嚐試去想然後腳踏實地的去做!
個人資料
yongbing1993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實踐《楓橋經驗》沒有誰想躺平

(2023-10-04 04:41:54) 下一個

實踐《楓橋經驗》沒有誰想躺平

 


《楓橋經驗》是:一是群眾為什麽懂得要這樣做,二是證明依靠群眾辦事是個好辦法。依靠廣大群眾,加強人民民主專政,把反動勢力中的絕大多數改造成為新人。發動群眾共同來做這一工作,使“幾個好人夾一個壞人”的原則。經過感化教育,楓橋“一個不殺,大部不捉”、采取說理鬥爭的方式教育說服“四類分子”的做法,“這叫矛盾不上交,就地解決。”在1963年6月開展的社教運動中,楓橋區試點的7個公社的6·5萬人中,共有四類分子911人,其中163人有比較嚴重的破壞活動,有67名“四類分子”被列為重點對象。

鬥爭會上幹部、群眾擺事實、講道理,不打不罵,更沒有捕人,且允許鬥爭對象申辯,因地製宜采取“文鬥”的形式,通過說理鬥爭,就把那些認為非捕不可的“四類分子” 用“文鬥”就把“四類分子”製服了。在暴風驟雨的階級鬥爭年代裏,這樣做是要冒風險的,他們更不會想到,自己的大膽嚐試,會在以後的幾十年持續影響全國。楓橋人民公社就全中國而言是很小一塊地方,但有了《楓橋經驗》後,就是牢改犯釋放後回到楓橋人民公社裏,有人關心幫助安排工作,身心健康積報工作還有誰會想躺平嗎?!

在資本主義社會製度下常有這樣的新聞:某某牢改犯己出獄,住在某某社會,是個危險人物,見到不要靠近。或某某逃犯,相貌描述一番後,警告民眾,不許靠近,立即打報警電話通知警方。在某某社區要蓋一座樓收容流浪漢,該社區立馬舉牌抗議,不準!影響我們社區的安全。吸毒救護站不能沒在居民區,學校區。流浪漢服毒者站街女到哪兒,那兒都不待見。平日裏在社區街坊鄰裏都是老死不相往來,隔壁鄰居死人發臭了影響到了就打個報警電話。某人精神病了,生病了,抑鬱了,神經病了都是自顧自。沒有人會關心,更談不上會有人上門來問一下,幫助一下。如此的人際關係,都把某些人群尤其是老年人,年輕人,犯過錯的人,獨居的人,抑鬱的人,精神有病的人,流浪漢,吸毒的人等等都處於孤獨無援之境地。何來人權民主?!

常在新聞中看到中國有許多年輕人《躺平》。按照網上的說法,躺平,抑或躺平主義,指的是人們決定放棄靠拚命工作來攢錢,不斷產生焦慮而傷身的生活模式,而采取主動降低自身欲望,從而緩解生存壓力的一種生活哲學。神父、經濟學家、道德家非但不反對這種精神失常現象,反倒往工作上投下神聖的光環。我們的世紀,被稱為工作的世紀。實際上,它是痛苦、不幸、墮落的世紀。”

2023-05-17,中國國家統計局本週公佈的數據顯示,中國16至24歲人口的失業率,上個月升至破紀錄的20.4%,意即每五名年輕人,就有一人沒工作。其中,大學畢業生的情況更糟,根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卓賢撰寫的一份報告,畢業生的失業率是整體青年的1.4倍。

一些學生已經從緩慢就業,轉變成不願、不敢就業。也使得許多中國青年開始拒絕為公司打拚、拒絕《996》過勞文化。如今,他們放下昔日的《狼性》,選擇《躺平》。然而,由於中國沒有針對失業青年的福利政策,許多年輕人得依靠原生家庭維持生計。

不管是在西方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還是新生中國資本主義社會製度裏,這些都是無解的難題。然而在毛澤東時代的一個人民公社社區內得到了解決。那就是:《楓橋經驗》。

毛澤東時代一個農村人民公社的社員群眾總結的《楓橋經驗》真實情況:1965年9月2日的諸暨縣公安局楓橋派出所的《情況簡報》第八期,全麵總結了《楓橋經驗》的真實情況,文獻的曆史價值非常大,現抄錄全文如下:

《關於貫徹依靠群眾專政,少捕、矛盾不上交的方針的情況。》

八月三十日到三十一日專門召開了全區十四個政法社長會議,學習了人民公安十六期堅決貫徹依靠群眾專政,少捕、矛盾不上交的方針的社論,然後發動大家對照文件精神,總結一年多來對方針的貫徹執行情況,研究怎樣做到治安好,矛盾不上交。會議以座談的形式先務虛後務實,啟發大家談看法,講體會,開展辯論,進行互教互學。

到會同誌對比了運動前後的指導思想,鬥爭方法,拿出了大量的事實,尤其是原來認為不能就地改造,非上交不可的“橡皮碉堡”等尖子都被製服並接受改造的事例,認識到,社會主義革命時期,再不能用民主革命時期的殺、關、管、戴、鬥的簡單辦法與敵人作鬥爭,深深體會到黨中央毛主席關於依靠群眾專政,少捕、矛盾不上交的方針英明偉大,具有偉大的戰略意義。不少同誌暢談了運動之後對中央、主席提出的方針的認識和從思想不通到通、懷疑到相信、消極到積極的轉變過程。

在座談中大家還體會到有了正確的方針,還必須由正確的政策策略。從而又在區別對待、義務勞動、同工同酬、對待四類分子子女以及損壞集體經濟的處理等問題上以對比的方法,說明正確執行政策策略,促使四類分子改造。宅土大隊57歲的地主王亞鈿原在大學教書,每月工資一百二十元,開除送回農村後,思想抵觸很大,由於管教中正確地掌握政策,他雖從來沒有參加過勞動,三個月也做了近四百工分,還滿口讚美農村建設,表示要下決心改造自己。討論最熱烈的是二問題:

一是義務勞動問題。少數同誌認為後十條與省委指示有矛盾,以誰為準,難以執行。經擺事實後大家認為後十條主要是限製地、富經濟上升,省委指示從政治上、長遠利益著眼,前者容易把群眾引導到經濟鬥爭上去,後者講究策略,區別對待,即對四類分子改造有利,又能爭取他們的子女、家屬,按省委指示辦為好。十四個公社除未搞運動二個公社外都按省委指示執行。

二是教育爭取四類分子子女問題。有人說:“什麽藤開什麽花,什麽花結什麽瓜”。讓四類分子子女參加一些社會活動會“敵我不分,界線不清”,多數人不同意這個說法。大家認為子女是屬於百分之九十五以內的,他們出身於地主家庭,有階級烙印是對的,但與四類分子有原則區別,而且表現也不是鐵板一塊。

不少同誌還擺了大量事實說明:過去把他們一腳踢開,結果消極悲觀,表現很壞,有的甚至有嚴重的不滿情緒和對抗情緒,現在吸收他們參加俱樂部’學毛選、個別表現突出的評上五好社員、吸收聽團課等,悲觀情緒不見了,多數表現很好,不僅調動了積極性,而且還主動揭發親人的違法行為,教育他們好好改造,起到了我們所起不到的作用。這是個重要策略問題,必須正確進行這方麵工作,但對這些人進行工作,必須同四類分子有區別,因為他們不是敵人;必須同社員有區別,因為他們帶有階級烙印。

座談中,大家感到四類分子改造問題比較好辦了,那些懶漢、二流子、流竄犯最頭痛,最難辦,群眾意見也最大。不解決這批人,治安有問題,矛盾不上交也辦不到。會上又有不少同誌介紹了他們怎樣改造懶漢、扒手、流竄犯的經驗,尤其是像“破缸而逃”的駱婁鬆,“國際水平”的何振華等,介紹後很動聽,大家感到了有辦法,當即在會上排了隊,全區比較有名的共有流竄犯18名,懶漢二流子51名,有的已經落實改造,沒有落實的準備回去發動群眾逐個落實改造,從根本上解決治安問題。

群眾性的糾紛也很頭痛,要求法庭處理,會上東溪公社介紹了集中力量,依靠群眾打殲滅戰,十天時間就地處理糾紛36起的經驗。大家感到這個經驗很好,回去也排排隊,參照東溪的辦法,打主動仗,矛盾不上交,把糾紛消滅在萌芽時期。

多數同誌是半脫產,任務很重,怎麽辦?大家又共同研究了工作方法,認為:第一依靠黨,向黨委匯報,向基層幹部宣傳中央依靠群眾專政的方針;第二依靠群眾,抓好治保、調解組織,發揮他們的作用;第三搞試點,樹樣板,以點帶麵。每個政法社長都確定了試點。

報:區委、公安局。

抄:公安處、省廳、各公社政法社長。

該文件是宣傳提綱,文件裏多處提到了“楓橋經驗”的新的提法,這套始於浙江諸暨楓橋,源自浙江公安的鄉村社會治理實踐經驗,被偉大領袖毛主席慧眼識珠,總結為中國特色社會治理的“楓橋經驗”已經深入基層,“楓橋經驗”曆久彌新,延續至今。

1973年正處於“文化大革命”期間,從文件中提到“學習《楓橋經驗》”來看,諸暨始終堅持“楓橋經驗”,自覺維護“楓橋經驗”,並且把“楓橋經驗”當作諸暨的名片引以為豪。

河北省邢台市公安局1978年3月25日翻印“楓橋經驗”文件,共印800份。

這份文件已經塑封保存起來了,從首頁內容上可以看出這是浙江省諸暨縣副書記楊金聲在第17次全國公安會議大會發言。介紹十四年來堅持“楓橋經驗”,同林彪、“四人幫”進行鬥爭的情況。

這些充滿了公安元素“楓橋經驗”的文獻,作為檔案史料佐證了公安機關首創了“楓橋經驗”,佐證了“楓橋經驗”始於楓橋,源自公安。這些“楓橋經驗”成型前後的文獻散發出鄉村裏的泥土香味和那個時代淳樸,非常接地氣,非常生動,非常真實,非常切合實際,也就非常有生命力。

在二十一世紀的二十年代,看到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的“楓橋經驗”誕生前後的文獻,作者熱血沸騰,感到非常不易,非常親切,這些第一手資料無可辯駁地說明了“楓橋經驗”的鄉土性、可靠性、真實性以及可操作性。正因為典型的真實可靠可行,所以發源於鄉村小鎮的“楓橋經驗”被偉大的領袖毛主席慧眼識珠,推向全國,並且曆經60年還在發揮著中國特色的社會平安治理的價值,說明“楓橋經驗”的誕生是時代的需要,是曆史的選擇。

作為上世紀60年代起源於農村公安機關的基層治理的經驗,本質內涵是“依靠群眾,矛盾不上交,就地解決。”“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這套經驗在農村治理實踐中得到實際應用,並在實踐中不斷創新發展,曆久彌新,經久不衰。在新時代中又衍生出城市版的“楓橋經驗”,為“楓橋經驗”賦予了新的內容,新的使命,成為中國治理的“東方經驗”,享譽世界。2019年以來,新時代“楓橋經驗”已連續寫入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五中全會《建議》和六中全會《決議》,寫入了黨的二十大報告,成為黨和國家治國理政的重要經驗,向世界展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製度自信、文化自信的新格局。

首發2023-07-17·王蘭生
作者:王蘭生

原文題目:《從文獻中探究“楓橋經驗”發源地》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