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在人為

人世間所有事情的成敗完全在於每一個人是否能夠努力去嚐試去想然後腳踏實地的去做!
個人資料
yongbing1993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文革中萬噸《風慶輪》遠航成功

(2023-06-02 04:10:39) 下一個

文革中萬噸《風慶輪》遠航成功

 


在首架《中國製造》《運10》經曆了130個起落,170個小時飛行,並多次飛抵西藏運送救災物資”的同時,《中國製造》的國產萬噸輪經失敗兩年之後,於1965年由江南造船廠造的東風號遠洋貨船交付試航,1969年第一艘萬噸油輪大慶27號下水。1973年底,上海江南造船廠製造完成一萬噸級遠洋貨輪《風慶輪》。

《風慶輪》是在文革時期的1973年底,上海江南造船廠製造完成一萬噸級遠洋貨輪《風慶輪》,接船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部遠洋局的走資派提出《風慶輪》先跑近洋運輸。上海市革命委員會同交通部發生爭執。最後在工人船員的堅持下,於1974年5月4日,經國務院批準,《風慶輪》在更換部分部件後首次由上海遠航羅馬尼亞。9月30日,《風慶輪》遠航順利返回中國,上海組織了盛大歡迎儀式,《文匯報》、《解放日報》接連發表文章,宣稱“我國近代造船工業發展史,是一部充滿尊孔崇洋與反孔愛國鬥爭的曆史”,批判走資派掌管的交通部奉行“‘造船不如買船,買船不如租船’的洋奴哲學”,要“徹底批判代表儒家賣國主義路線的崇洋媚外思想”。《紅旗》還發表由上海市委寫作組以《風慶輪》黨支部名義寫的《揚眉吐氣的三萬二千裏》一文,並在編者按中說《風慶輪》遠航“對洋奴哲學、爬行主義之類地主買辦資產階級思想是一個有力的批判,它的意義決不限於造船業和海洋運輸業”。上海還組織10餘萬人上船參觀,擴大影響。

之後,上海發起了對交通部派遣到《風慶輪》上協助遠洋工作的李國堂和顧文廣的圍攻。李、顧兩人因拒絕在造船問題上批判國務院、交通部。風慶輪返航後,李、顧被扣留在上海並遭到批鬥圍攻。圍攻群眾提出要揪後台,規定“不批透不準回北京”,把矛頭指向周恩來和當時主持國務院工作的副總理鄧小平。事實證明,走資派鄧小平篡權上台後複辟資本主義私有化之後,將造大飛機大輪船的項目都下馬了。之後在美西方帝國主義和老牌資本主義打壓下,近幾年又重新拾起來了。芯片至今還被卡住脖子,想當初新中國毛澤東時代的半導體並不落後多少美西方。

《風慶輪》全船共61人,他們都是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代遠洋船員,其中中國共產黨黨員占總人數的70%。他們忠於黨、忠於祖國、忠於職守,以樸實的愛國熱情,為國爭光,為遠洋運輸無私奉獻,長年累月的奮鬥在遠洋戰線。

《風慶輪》啟航後,遵照上級指示,先後召開了航前會、黨支部委員會和群眾大會。學習以安全航行為中心的各項規章製度,落實安全技術措施。5月13日《風慶輪》抵達新加坡錨地,在加油補淡水的同時對機器設備進行全麵檢查維修,為順利通過印度洋做好準備。15日離開新加坡。航行中,船舶黨支部按照經過上級批準的學習計劃,先後組織船員學習毛澤東給江青的信:“我的一點意見”等學習材料。傳達了上海市工交組下達的指示和交通部、遠洋總公司的文件。

5月下旬,“風慶”輪航行印度洋上,發現主機有三個高壓油柱活塞開裂,兩個油頭裂紋,一台分油機彈子盤嚴重損壞。經過船員日夜搶修,更換零部件,恢複了正常航行。6月17日在塞內加爾的達喀爾港再次加油補水,進行機械檢修和精心保養後又踏上航程。“風慶”輪經過長達1037個小時的航行,先後越過三大洋,繞過好望角,兩次穿過赤道,沿途經曆了春夏秋冬四季,航程16000海裏,曆時54天,於6月28日到達黑海之濱的羅馬尼亞康斯坦薩港。

《風慶輪》在康斯坦薩港停留19天,借助裝卸貨的機會,對船舶設備進行全麵檢查,更換備件,加以修理。卸完大米後,裝載回程貨5100噸尿素,於7月17日離開康斯坦薩港,開往保加利亞的瓦爾那和意大利的布林的西港,加載鉛、銅和化工品等貨物5772餘噸,共計10872噸,於8月8日返航。

《風慶輪》返航途中,船舶以工會的名義,開辦了船員學習班。組織船員學習毛澤東著作。同時繼續抓好安全航行、檢查維修和技術管理各項工作。

9月9日,《風慶輪》航至印度洋時,主機一增壓器漏水,造成停車,航船失去動力,隨風漂蕩,當時風大浪高,船體橫搖20多度,船位偏離航線52海裏,美國軍用飛機在《風慶輪》上空先後盤旋偵察3次。全體船員奮不顧身,有的船員把棉被鋪到機艙內,經過47小時連續苦幹搶修,終於使主機恢複運轉,於9月20日抵達新加坡。借助加燃油補淡水的機會,動員船員對機械設備再次進行全麵檢查保養,調換零部件。9月22日離開新加坡,29日順利抵達上海吳淞口錨地。

在《風慶輪》由地中海返航上海的途中,8月中旬上海遠洋運輸公司報告上海市革委會準備舉行歡迎《風慶輪》遠航歸來的群眾活動。為歡迎《風慶輪》勝利歸來,在上海市工交組的領導下,由上海遠洋運輸公司和上海造船公司聯合組成歡迎《風慶輪》勝利返航活動工作組”,擬定出歡迎計劃。9月29日,《風慶輪》拋錨於吳淞口錨地,就在當天深夜12點鍾,上海市革委會專門派交通艇,把記者和有關人員送往《風慶輪》,連夜進行采訪。同時通知海關、邊防和衛生局,把聯合檢查工作放到《風慶輪》進港之前,縮短時間。

9月30日下午,《風慶輪》奉命進港,上海舉行了隆重歡迎儀式。當《風慶輪》開進吳淞口時,上海派出的8條巡邏艇以“八字”形列隊前導引航。船上懸掛橫幅、彩旗,敲鑼打鼓,熱鬧非凡。當“風慶”輪航經“東海”、“滬東”、“中華”、“4805”船廠和上海船廠時,黃浦江邊、碼頭和船台上,人群雀躍,汽笛齊鳴,口號震天。下午四點鍾,《風慶輪》靠妥高陽1號碼頭,上海市革委會主要負責人集體登上《風慶輪》歡迎慰問,約有2000人擁擠在碼頭上歡迎《風慶輪》,鑼鼓聲歡呼聲匯成一片,震蕩著黃浦江,其熱烈的場麵,與《風慶輪》從上海港起航時冷落的情景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轉載《C919上天 | 說說比運10早生六年的風慶輪截然不同的命運》

作者: 秦明

2023年5月28日,國產民航大型客機C919商業首飛,這一刻遲到了40年。新中國首架大飛機運10的下馬,是中國人民永遠的痛。

洋奴們對運10的詆毀和貶低從40年前持續至今,然而他們改變不了首架運10在“130個起落,170個小時飛行,並多次飛抵西藏運送救災物資”的過程中並未出現機毀人亡的重大事故的事實。

運10即便不完美,還存在缺點,但這些缺點完全可以在技術迭代過程中進行升級、改進;運10即便再不“成熟”,運10項目都絕不應該下馬;運10哪怕不能交付批量使用,也應該做到“研製工作不能停,隊伍不能散、成果不能丟”,波音和空客成功的關鍵,就是幾十年的技術積累,浩如煙海的數據庫、強大而完善的設計實驗體係、極為成熟的反饋——修改——使用——反饋的進化流程以及高素質高水平的大規模技術人員群體。

然而, 運10項目最終卻走向了最糟糕的結果:幾乎所有的設計和實驗資料數據都被銷毀,生產線被徹底拆除,工裝設備被拆毀後作為廢鐵處理掉,研製隊伍解散……全國21個省、市,262個單位集體創作、密切協同,十幾年技術攻關的成果付諸東流。

而這樣的“摧毀”是“造船不如買船,買船不如租船”派對“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派的幾乎一邊倒地碾壓,沒有遭到任何有效的爭論與抗爭;出生晚了六年的運10(1980年9月26日首飛)與國產萬噸輪“風慶輪”最終走向了不同的命運。

1963年,中國第一艘萬噸輪“躍進號”首航因為觸礁不幸沉沒,對萬噸輪建造事業的打擊十分沉重。

 不過,兩年後萬噸輪建造事業開始順利起來。 1965年由江南造船廠造的東風號遠洋貨船交付試航,1969年第一艘萬噸油輪大慶27號下水。

20世紀70年代初,石油能源危機影響到世界各國,使運輸業蕭條,遠洋運輸也不景氣,一條二手的萬噸級的輪船花原價的20%就能買來;加之1972年尼克鬆訪華,中美關係緩和,帝國主義放鬆了對新中國的封鎖,在這樣的曆史背景下,運輸部門提出要買一批二手外輪。

如果隻是單純地買一批二手外輪也不是什麽問題,然而在暫時有了二手外輪可買的情況下,運輸部門的官僚就開始對國產萬噸輪橫挑鼻子豎挑眼。

交通部所屬的中國遠洋運輸公司上海分公司買下風慶輪後認為:該輪的主機性能不適於遠洋航行,規定其隻能在近海航行,這等於從事實上扼殺了國產萬噸輪。

船廠工人得知消息後貼出大字報,要求允許風慶輪遠航,令遠洋運輸公司詫異的是,自己公司的海員竟然也要貼自家的大字報。

麵對輿論壓力,交通部在1974年4月火速宣布風慶輪要“滿載”“遠航”,讓風慶輪運送一萬多噸糧食到羅馬尼亞,而且啟航時間要求就在當年5月4日,留給風慶輪的準備時間隻有不足一個月;而另一個更加令人揪心的事實是,風慶輪1973年才建造完工,根本還未進行充分的試航。

不得不說,這一招非常“高明”、非常“老謀深算”。

這下,連力主重用國產輪的上海市革委會主任馬天水也緊張了,在80年代批判馬天水的文章中記述了馬天水的話作為他的罪狀,“有人故意下令遠航,是要整我們,想要我們好看。”

但是,為了不給反對國產萬噸輪的人留下口實,船廠工人和中遠船員迎難而上,立刻開始了緊急協作。當時的媒體記錄下了這樣的場景:

在出航前的時間裏,船員們緊張而認真地進行準備工作,進一步熟悉船上各類設備。二副帶領一個小組負責維護導航儀器,他們一絲不苟地學習技術。船上各類電器線路,交織如網。電機員朱恒福帶領三名新手,從上到下,從船頭到船尾,看著圖紙,把每條線路的來龍去脈摸得清清楚楚。江南造船廠和各配件廠的工人也紛紛上船,幫助船員熟悉各種設備的性能……

“風慶”輪裝載著一萬一千多噸大米,運往羅馬尼亞。大米是很難運的一種貨物,它在貨艙裏堆藏有兩個月,由於船舶航行地區的緯度不同,經曆春夏秋冬四個季節氣候的變化。在各種險惡的環境裏,大副周鈞庭帶領護糧小組的全體同誌,堅持每天三次到五個貨艙去逐個檢查,根據不同的氣溫、艙溫、米溫,適當調節溫度。他們在貨艙裏爬來爬去,累得滿頭大汗。兩次經過赤道時,大艙氣溫高達四十度,護糧小組的同誌日夜注意通風,由於船的水密性能良好,空氣調節設備先進,米溫始終沒有超過三十度。一萬一千多噸大米保質保量運到交了貨。

在黑海之濱的一個港口,航道狹窄,當地引水員十分擔心主機和舵機的性能是否良好。然而,“風慶”輪在船員熟練的操縱下,左右、進退,每一個動作從發出口令到機器運轉,都在幾秒鍾內就準確地完成了。

好望角航程,是對萬匹主機的一次嚴峻考驗。主機連續不停地運轉了十八天半,在繞過好望角時,又遇到了八級大風巨浪……然而,“爭氣機”照樣鏘鏘有聲地飛快轉動,“風慶”輪劈風斬浪,高速前進。

曾經有人詆毀說:“國產船不裝備進口的雷達,不得航行遠洋。”然而,一天傍晚在波濤起伏的太平洋之濱,根據推算,五十浬外有幾個島嶼。國產雷達的熒光屏上清晰地顯現出幾個光點,在四十八浬外正是某島。船長又移動熒光屏上的掃描中心點,五十浬外的目標也顯現出來。在五個月的使用中,國產雷達性能始終良好,完全符合遠洋航海的要求。

有人也曾經斷定,國產電羅經經不起赤道高溫的考驗,不適應遠航。然而,上海航海儀器廠工人想方設法提高了這種產品的質量,使電羅經的工作溫度從攝氏四十五度提升到五十五度,這次航程中工作一百二十天,始終保持了良好的技術狀況……

風慶輪下水出航的時刻,交通部門連個像樣的歡送儀式都沒搞;風慶輪順利抵達羅馬利亞時,《人民日報》卻隻在夾縫中刊登了消息;風慶輪在返航過程出現了輪船常發的機械故障,返航途中報告已經打回來,有人又借機發難……不過,這些都改變不了風慶輪順利遠航的事實。

風慶輪之後,中國造船業迎來了大繁榮:

1976年,我國自己設計、自己製造的“西湖號”5萬噸遠洋貨輪下水;

1976年馬來西亞愛國華僑向上海中華造船廠訂購一艘3700噸貨輪,成為新中國首個出口船訂單;

萬事開頭難。毛澤東領導的中國共產黨人:萬事開頭難,隻要肯登攀。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毛澤東領導的中國共產黨人在建國之後就擺著千頭萬緒的需要《開頭》的事要做。文革中萬噸《風慶輪》遠航成功就是其中一例。否則就不會有2006年中國獲得造船訂單總量達到1470萬噸,首次超越日本,位居世界第二並躋身世界造船業“第一方陣”。喝水不忘挖井人,得到幸福或利益時,不忘記帶來幸福或利益的人。應該對先人的感謝與敬佩。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