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在人為

人世間所有事情的成敗完全在於每一個人是否能夠努力去嚐試去想然後腳踏實地的去做!
個人資料
yongbing1993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中國按改革前的速度發展早趕美

(2023-06-03 05:17:01) 下一個

中國按改革前的速度發展早趕美

 

mali50: 中國按改革前的速度發展,2012年就可以在當年的物價水平上趕上美國的GDP。現在已經落後了。別以為不改革中國會永遠停留在1979年。事實上所有人在潛意識中都是這樣認為的。我在這裏說,相信很多人是突然明白了這個顯而易見的道理。中國人沒有理性思維就永遠成不了世界強國。

“三線”也稱為“三線建設”,指的是新中國毛澤東時代從1964年到1980年,中國中西部地區進行的一場以戰備為中心,以國防科技和工業交通為主的大規模基礎建設。實踐證明,  不但有利於戰備、國防科技、中西部落後地區的工業發展、運輸交通等外,  三線建設中很多還是軍民兩用對中華民族子孫後代的生活息息相關。

現代年輕的中國人也許不知道《成昆鐵路》、《攀枝花鋼鐵集團》、《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西昌衛星城》、《葛洲壩水電站》……這些中國響當當的名字,它們,都是三線建設的直接或間接的產物。

很多中國人也許用過或者聽過“長虹”電視機、“風帆”蓄電池、“東風”汽車、“嘉陵”摩托車,這些都是由三線建設中的軍民兩用企業有走資派改革開放後轉型給私人資本家企業生產中最為人熟知的民用產品,原型也都是三線建設的國運企業中的產物。

中國人也許看過電影《青紅》、《山楂樹之戀》、《二十四城記》。這三部電影的背景,就是講的三線建設的內容。

那究竟什麽是《三線》,《三線建設》因何而起呢?

根據當時新中國的地理劃分:

《一線》地區指位於《邊疆》和《東部沿海》的前線地區;

《二線》地區指一線地區與京廣鐵路之間的安徽、江西及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四省的東半部;

《三線》地區指京廣鐵路以西、甘肅烏鞘嶺以東的廣大地區,主要包括四川(重慶)、貴州、雲南、陝西、甘肅、寧夏、青海等省區以及山西、河北、河南、湖南、湖北、廣西等省區的部分地區。

三線又有大、小之分,中部及沿海各省的偏遠腹地稱為《小三線》,西南、西北地區的川、貴、雲、陝、甘、寧、青稱為《大三線》。

為什麽要建設《三線》?還要從上世紀新中國的60年代初說起。美國等西方國家的製裁、封鎖、禁運。前蘇聯走資派上台後的打壓、撤走援助的各行各業專家。台灣蔣介石國民黨的"反攻大陸"、時常用飛機轟炸東南沿海城市、派特務間諜進入東南沿海城市搞破壞。西方帝國主義聯合起來企圖圍剿新中國之搖籃之中。

當時,隨著國際形勢的演變,新中國周邊形勢異常嚴峻。由於當時中國的工業、鐵路等過於集中在沿海城市,一旦發生戰爭,新中國的工業將很快陷入癱瘓,工業布局非常脆弱。

為了加強戰備,1964年,毛澤東和中共中央決定建設第二套完整的國防工業和重工業體係,將國防、科技、工業、交通等生產資源中的一部分逐步遷入《三線地區》。

從1964年到1980年,《三線建設》曆時15年之久,實現了新中國的國家建設中部分的工業重點由東部向西部的自主創新建沒的遷移,從原在東部建設中抽調有經驗的幹部、技術人員、熟練工人組成新創業骨幹團隊, 再從本地招工創建新型的國營工廠, 建設並建成了許多鞏固新中國的戰略後方的社會主義國營或集體工廠。並將整編製的軍隊轉業地方搞新中國社會主義的建設。

據網上公開資料顯示:  合計新修建8000多公裏鐵路線。

自主集體創業建設完成上千個建設項目。

十堰、六盤水、攀枝花等多個新興工業城市平地而起。

超過400萬人從全國各地抽調遷移到了三線,涉及了數百萬家庭。

幾百萬三線建設者們從上海、沈陽等工業重鎮向西部偏僻深山裏轉移,支援《三線》發展,在窮鄉僻壤之地紮下了根。

幾百萬三線建設者們風餐露宿、肩挑背扛,將自己的熱血青春獻給了祖國的《三線建設》。幾百萬三線建設者們逐步開拓出《艱苦創業、無私奉獻、團結協作、勇於創新》的《三線精神》。那時代的幹部不多拿錢、技術人員沒有拿高薪、工人當家作主全力投入,“不講條件、不計報酬、沒有加班費”。

攀枝花建設之初,來自祖國各地的建設者們在平整土地。1969年1月7日,攀鋼煉鐵廠動工修建。1969年3月,周恩來總理代表黨中央發布號令,要求攀枝花在1970年7月1日以前出鐵。攀鋼人全力投入,“不講條件、不計報酬、沒有加班費”。6月29日,攀鋼煉鐵廠一號高爐投產,生產出了第一爐生鐵,極大地鼓舞了三線建設者。圖為國家一級文物、1970年攀鋼“七一”出鐵紀念鐵。

為了建設四川攀枝花鋼鐵基地,在成昆鐵路尚未修通的情況下,幾萬名建設者在人煙稀少和山嶺陡峭的金沙江兩岸展開會戰。1965年至1976年正是文化大革命期間,  但也是新中國自主創新開發建造內地大三線的首批攀枝花鋼鐵廠工人進行艱苦卓絕的建設和創業,實現從無到有的重要曆史時期。攀枝花鋼鐵廠於 1965 年春開工建設,1970 年出鐵、1971 年出鋼、1974 年出鋼材,1980 年攀枝花鋼鐵廠主要產品產量和技術經濟指標達到或超過設計水平,形成了150 萬噸鋼的綜合生產能力。

當時,交通部隊從北京、河北、河南、山東等省市,抽調了1500多輛汽車、幾千名駕駛員,同四川、雲南的運輸隊伍一起,組成“鋼鐵運輸線”,將數十萬噸建設物資及時運到工地,保證了攀鋼一號高爐按時出鐵。這是1971年1月由唐山機車製造廠製造的上遊型(SY0320)蒸汽機車,投用於攀鋼運輸部;1995年被全國總工會命名為全國“五一號”,直到2012年6月26日停止使用並封存,服務期長達41年。

“1966年2月參加送電大會戰,我們吃住在海拔近3000米的山上,蛇和蚊蟲很多,我們顧不了那些,不分晝夜地挖塔基。鋼釺打在堅硬的大石頭上,火星四濺,手一次次震裂,鮮血往外冒。塔基挖好後,我們打著光腳,頭頂烈日,背著100多斤重的鐵柱,穿過彎彎曲曲的羊腸小道,走在荒山亂石上、陡峭的山坡上。100多斤重的鐵件,身強力壯的一天最多也隻能背兩趟。我咬緊牙,每天盡可能背三趟”。

貴州六盤水三線建設博物館。1964年,根據中共中央工作會議精神,國家計委和煤炭工業部經過調查對比,決定在貴州西部煤藏豐富的六枝、盤縣、水城三縣境內建立煤炭基地,六盤水這個組合性的專名由此而得。接著六枝、盤縣、水城三個礦區(後改特區)作為煤炭基地相繼成立。1966年,中央批準成立六盤水地區工業建設指揮部。1967年10月,六盤水地區革命委員會籌備小組成立,六盤水開始成為一個政區,下轄三個特區。1970年12月分隸安順地區、興義地區、畢節地區的郎岱縣、盤縣、水城縣分別與六枝、盤縣、水城三個特區,隸屬六盤水地區。貴州六盤水,10多萬人參加的煤炭大會戰,按期拿下了年產近1000萬噸的礦井建設任務。

漢江油田“石油會戰”。上世紀60年代前半期,隨著大慶石油會戰和華北石油會戰的勝利,中國石油工業有了飛速發展,從根本上改變了石油工業的麵貌。1963年12月,周恩來總理在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莊嚴宣布:“我國需要的石油,現在可以基本自給了。”

新中國成立前,中國石油工業的基礎十分薄弱,僅有甘肅玉門老君廟、新疆獨山子、陝西延長等幾個小規模油田,年產不足12萬噸,國內消費的石油基本上依靠進口。新中國成立後,先後開發建設了克拉瑪依油田和冷湖油田及四川油、氣田,擴大了玉門油田,初步形成了玉門、新疆、青海、四川4個石油、天然氣生產基地。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中國在東北、華北、西南等幾個大盆地進行的區域勘探取得新的進展。1959年全國原油產量達到373萬噸,主要石油產品自給率達到40.6%。但是,這個產量遠遠不能滿足國家經濟建設的需要。

1964年1月21日,石油工業部黨組向中共中央報告,提出要在天津以南、東營以北的沿海地帶,組織華北石油會戰。參戰職工發揚大慶會戰的光榮傳統,以“鐵人”為榜樣,艱苦奮鬥。石油工業部部長餘秋裏多次親臨指揮。到1965年,在山東建成的勝利油田、在天津建成的大港油田都開始出油。華北石油會戰打開了渤海灣地區的勘探局麵,在中國東部又開辟了一個新的石油生產基地。

經過大慶石油會戰和華北石油會戰,到1965年底,中國原油產量達到1131萬噸,實現了國內消費原油和石油產品的全部自給,實現了中國石油工業發展史上的一次飛躍。

在四川、湖北、河南等省,40多萬建設者夜以繼日地奮戰在荒山野嶺,架起一個又一個鑽探井,打出一口又一口產氣井,找到了江漢、南陽兩大油田。

然而,由於走資派鄧小平篡權複辟資本主義的曆史的原因,“三線建設”在當時是個帶有神秘色彩的字眼,直到80年代建設結束才公開見諸報端,讓更多人知曉。

重慶涪陵區,三線工程之一的816地下核工程,洞體外招貼畫呼籲“不要戰爭,要和平”。

1980年代後,“三線”企業由於位置過於分散、偏僻閉塞而難有發展。在走資派特色政府向市場經濟轉型時,部分企業經過“軍轉民,以民養軍”的調整改造實現了鳳凰涅槃,有些成為了新一代大國重器的搖籃。而有些“三線”企業或搬遷、合並,或破產、重組,逐漸從曆史舞台上消失。大多數己被私人資本家占有。

東風汽車集團的前身是三線企業十堰第二汽車製造廠。

“嘉陵”摩托車集團前身是重慶兵器工業基地。

西昌衛星城,用長征係列火箭為世界多個國家發射了衛星。

酒泉航天基地,也就是現在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實現了中國人邀遊太空的夢想。

“風帆”蓄電池

很多身邊隨手可見的產品,其實也來自三線。比如“風帆”蓄電池。

如果某人家裏如果有車的話,不妨可以打開車蓋看一下,不管是新能源車,還是電動汽車,躺在裏麵的供電設備很有可能就來自“風帆”。而這個家喻戶曉的品牌,就是從當年“三線”的保定482廠走出來的,如今則隸屬於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

“成飛”幹洗機。

成都飛機工業集團(簡稱“成飛”)——中國飛機製造的重要組成部分,“殲十”、“殲20”都是在這裏誕生的。然而,就是這個如此“高大上”的企業曾經也做過非常之接地氣的民品,就是上麵這台幹洗機。

盡管隻是一台不起眼的幹洗機,卻也融匯了“鑽研到底”的三線精神,應用先進的航空技術結合國內外用戶對洗滌設備的需求,精心設計研製。

紅陽廠手工敲製的第一台大客車

這台1975年產於湖北遠安的紅陽廠的大客車,沒有現代化的機械工具,沒有生產作業流水線,全靠廠裏的人自己動手、一敲一擊獨立完成。到今天,廠裏的老人還會說,這台車叫做“爭氣”車,是三線人從“零”到“一”,永不放棄的縮影。

來自軍工基地的電風扇、吸塵器

航天科工061基地,中國第一款自主研製的地空導彈的發源地,也是這一批“風華牌”家用電器的製造商。怎麽樣,看著是不是很親切?

“504”雪糕

504廠,是中國最早建設的核燃料生產基地,曾先後為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第一枚氫彈、第一艘核潛艇和第一座核電站提供了合格的核燃料。

沒錯,“不生產雪糕的核燃料廠不是好軍工”。知道為什麽“504”雪糕那麽好吃麽?有人半開玩笑說:“因為他們的牛奶是用核工業離心機轉出來的(幾萬到十幾萬轉每分鍾),純度很高!”

長虹電視

長虹電視機,可能是所有軍民轉型中最為人熟知的產品,但相信大多數人都不知道,“長虹”是當年國內唯一的機載火控雷達生產基地。

像這樣的“三線”基地還有很多,像這樣的民用產品更是數不勝數。

關於“三線”,它絕不僅僅是一段塵封的曆史,那是一段無數人的拚搏歲月,是默默奉獻的家國情懷,是中國人現在所有安穩、和平和幸福的基礎。

當你了解的越多,越會發覺它並不遙遠,它與現代中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圖片未轉載:在視覺中國&網絡)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