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在人為

人世間所有事情的成敗完全在於每一個人是否能夠努力去嚐試去想然後腳踏實地的去做!
個人資料
yongbing1993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對資本不限製就會成洪水猛獸

(2021-10-06 14:59:36) 下一個

對資本不限製就會成洪水猛獸

 

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肮髒的東西。這是卡爾•馬克思說的話。從這句話中,你看到了什麽?還真看到了一個“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肮髒”的吸血鬼。這是幻覺嗎?不是,因為你,我,每個人,現在已經是資本掠奪的對象。某唄、某條、某付……其實都在透支你的信用,壓榨你的價值。而毛主席,早在1949年建國之前,就警告人們:可以利用資本,但必須有限製。毛主席的經濟思想:戰略經濟家。

說到毛主席,你會想到哪些“標簽”?革命家、思想家、理論家、政治家、戰略家,詩人、書法家、散文家、哲學家……隻有一個標簽很少出現:經濟學家。的確,很少有人把毛主席跟經濟學家聯係到一起。就連毛主席自己也說過:搞經濟,我們還不懂要學習。久而久之,很多人以為毛主席不懂經濟,不會搞經濟,隻會搞政治和軍事。這實在是一個絕大的誤區。對毛主席確實不能以經濟學家來評價。毛主席關注的,不是一個微觀經濟現象;毛主席貢獻的,不是一個經濟學概念。與一般經濟學家相比,毛主席擁有獨一無二的標簽:經濟戰略家。毋庸置疑,毛主席是戰略家,他的戰略思想和成就,不僅體現在軍事、政治,還體現在經濟領域。這種戰略很早就萌芽,經過不斷完善,建國之後趨於成熟,謂之“毛澤東經濟思想”。

土地革命時期:一手抓革命,一手抓經濟,經濟為革命服務。土地革命時期,除了起義、井岡山、遊擊戰、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毛主席還在幹什麽?說出來你可能不信,搞經濟。土地革命時期,毛主席提出的總體戰略是農村包圍城市,聽起來簡單,但實施起來很難。為什麽呢?因為缺。缺什麽呢?什麽都缺。農村包圍城市,注定了紅軍要在農村活動,跟敵人打遊擊戰,要在山區建立根據地,後來一度建立了自己的紅色政權——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也就是常說的中央蘇區。這些根據地有一個共同特點,地處邊陲,經濟落後,全靠農業和小手工業,幾乎沒有工業,經濟水平比清末民初好不了多少。

紅軍也是人,也要衣食住行,也要吃喝拉撒,紅軍不會自己種地,很多時候要靠當地百姓支援,但老百姓也窮,自己都吃不飽,沒有多少餘糧。國民黨為了消滅共產黨,除了軍事圍剿外,還進行經濟封鎖,禁止油、鹽、糖、布等物資流通,這些物資都是生活必需品,缺了少了,紅軍日子隻有一個字:苦。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不搞好經濟,就無從搞好政治和軍事。但這個道理不是人人都明白。當時,中央蘇區內部有兩種觀點:一是認為搞革命主要是“擴紅”、打仗,革命時代戰爭忙的不得了,哪有閑工夫搞經濟?誰說搞經濟就是“右傾”,就是投降主義。隻有革命勝利,戰爭結束,天下太平,才能搞經濟。二是認為經濟建設是一切工作的中心,當前應該集中主要力量搞經濟,實行“大鹽業計劃”、“大軍工計劃”,打破敵人的經濟封鎖,搞活經濟以後再考慮革命戰爭。兩種觀點針鋒相對,鬧得不可開交,但有一點共同之處:都是錯誤的,都解決不了問題。這個時候,毛主席站出來說話了,他用兩篇文章,搞清了經濟建設怎麽搞,一篇是《必須注意經濟工作》,一篇是《我們的經濟政策》。

毛主席的文章一向言簡意賅,他主要論述了三個問題:要不要進行經濟建設?當然需要!毛主席指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任何一個朝代,任何一個政權,都要高度重視經濟建設,不搞好經濟建設,就會“基礎不牢,地動山搖”。怎樣處理革命戰爭與經濟建設的關係?毛主席批判了兩種錯誤認識,他首先批評“隻講革命戰爭,漠視經濟建設”的觀點:“隻有發展紅色區域的經濟,才能使革命戰爭得到相當的物質基礎,才能順利地開展我們軍事上的進攻,給敵人的‘圍剿’以有力的打擊;才能使我們有力量去擴大紅軍……使我們的紅軍減少自己找給養的這一部分工作,專心一意去打敵人。”然後,毛主席批判了“以經濟建設為一切中心”的觀點,他說:“隻有在國內戰爭完結之後,才說得上也才應該說以經濟建設為一切任務的中心。在國內戰爭中企圖進行和平的……隻是一種瞎想。這些工作每件都是為著戰爭,而不是離開戰爭的和平事業。”最後,毛主席提出了他對把經濟建設和革命戰爭的認識:“ 經濟建設必須是環繞著革命戰爭這個中心任務的。革命戰爭是當前的中心任務,經濟建設事業是為著它的,是環繞著它的,是服從於它的。”

就這麽兩段大白話,就把經濟建設和革命戰爭的關係說透了,用不著長篇大論,這就是毛澤東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經濟思想的核心和精髓,但凡上過幾年學,都能讀的懂。如果你認為毛主席隻是寫寫文章,搞搞理論,那就大錯特錯了。毛主席是臨時中央政府主席,要切實經濟建設問題,才能壯大中央蘇區。在“一要打仗,二要建設”的指導思想下,毛主席把很大精力放在經濟建設上,中央蘇區不光搞農業,還搞工業,還製鹽、采礦、伐木,建立紡織廠、被服廠、兵工廠等,甚至開展對外貿易,經濟搞得有聲有色,很好地解決了經濟基礎問題。與此同時,毛主席還根據所有製事業,將經濟成分分為三類:國營事業、合作社事業和私人事業,並提出“同時並進”地發展三種經濟。

麵對當時占絕對優勢的私人經濟,毛主席觀點很明確,他說“目前私人經濟的發展,是國家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所需要的,應當提倡和獎勵私人經濟”,隻有經過長期發展,“合作社經濟和國營經濟才會成為經濟方麵的巨大力量,將對私人經濟逐漸占優勢並取得領導的地位。”概括成一句話:私人資本可以利用,甚至可以提倡和鼓勵,但不能占據支配地位。

抗日戰爭時期,發展經濟要靠尋求外資,最適合與美國合作。中國和美國是什麽關係?是敵非友。即便在抗戰時期,美國支援中國抗日,主要受益對象也是國民黨,而非中國共產黨。中國共產黨主要是領導敵後抗日,根據地在延安,跟當初的中央蘇區一樣,抗日根據地也要發展經濟,但麵對的困難更大更多。

土地革命時期,紅軍麵對的是國民黨的圍剿和封鎖;抗戰時期,八路軍麵對的是日軍的掃蕩和封鎖,比國民黨軍隊凶狠不知多少倍,美國的援助遙不可及。但毛主席考慮的很長遠,他提出利用美國資本發展根據地經濟。聽起來不可思議,但卻是真實的。

毛主席提出發展經濟不應局限於意識形態束縛,他認為蘇聯在二戰中遭受巨大犧牲,自顧不暇,我們中國指望不上;其他資本主義國家也被嚴重削弱,也沒有能力幫助中國;隻有美國非但沒有遭受損失,還得到進一步發展,所以隻有美國才是“援助中國經濟發展的最合宜的國家,而且也是完全有能力合作的唯一國家”。超越政治製度、超越意識形態,這是什麽思路?這就是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

毛主席提出與美國合作,引進美國資本,幫助發展經濟,不僅局限於發展抗日根據地經濟,還放眼長遠和國家發展,考慮到抗戰結束後,新民主主義國家的經濟發展戰略。1945年,抗戰結束,國共探討建立聯合政府,毛主席又提到了經濟發展戰略。一個新興國家要發展經濟,必須依賴資本。資本從哪裏來呢?不外乎三個方麵,一是自己積累,二是對外掠奪,三是借助外援。歐美列強是靠對外擴張和掠奪積累資本,我們傾向於自己積累,但我國基礎差,底子薄,需要很長時間艱苦奮鬥,而借助外援可以節約,提高經濟發展速度,毛主席是很讚成的。

1945年《論聯合政府》報告中,毛主席指出:“在服從中國法令,有益中國經濟的條件下,外國投資是我們所歡迎的。"但歡迎外國投資是有條件的,,毛主席說:“對於中國人民與外國人民都有利的事業,是中國在得到一個鞏固的國內和平與國際和平,得到一個徹底的政治改革與土地改革之後,能夠蓬蓬勃勃地發展大規模的輕重工業和近代化的農業。在這個基礎上,外國投資的容量將是非常廣大的。”毛主席的觀點有多麽超前?即便放現在也毫不過時。隻是抗戰結束後,美國一根筋地認為共產黨是敵人,選擇了支持蔣介石和國民黨。事實證明,這是一個錯誤的選擇,美國人失去了與一個蓬勃發展的政黨合作的機會。

建國之初,積極引導私人資本,不能任其自流。1949年9月,新中國成立在即。9月30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宣言》。這份宣言由毛主席親自起草,回答了一係列關係新中國全局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實際上相當於一份基本建國綱領,綱領很宏大,既有政治問題,也有經濟問題,以及其他問題。其中一個重要方麵是經濟問題,確切而言是資本問題。

毛主席和共產黨人接手的,是一個資本社會。這個社會中,資本被“四大家族”掠奪,財富集中到少數官僚特權集團,進而形成官僚資本,嚴重破壞了國民經濟整體健康。麵對這樣一個資本社會,該如何對待資本問題?毛主席這樣回答:“中國的私人資本主義工業,占了現代性工業中的第二位”,“在革命勝利以後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還需要盡可能地利用城鄉私人資本主義的積極性,以利於國民經濟的向前發展”。但資本不能任其自流,肆意擴張。資本是個好東西,任何時代都缺不了,沒有資本流動,經濟很難大發展,但在中國數千年曆史上,統治者一直小心翼翼地,控製著資本的作用,比如“重農抑商”,就是限製商業資本。

古人沒有係統的經濟理論,但他們懂經濟,知道商人重利,若不“重農抑商”,允許商業任意發展,商業資本壯大,向下會掠奪農民,控製農業;向上會插手政治,侵奪政權。資本不是洪水猛獸,但若不加約束,它可能會變成洪水猛獸,一發不可收拾。所以毛主席提出,可以利用資本,但必須有限製,不能任其泛濫,要有利於國民經濟的向前發展。

“但是中國資本主義的存在和發展,不是如同資本主義國家那樣不受限製任其泛濫的……它將被限製地發展……限製和反限製,將是新民主主義國家內部階級鬥爭的主要形式”。毛主席告訴我們,資本可以利用,但需要限製,社會主義國家應當限製資本。

但資本本身就有逐利的本性,它會一味追求利潤。對資本而言,沒有合法非法,沒有道德不道德,哪裏利潤高,就向哪裏去,這是普通規律,好比水往低處流。“一旦有適當的利潤,資本就膽大起來。如果有百分之十的利潤,它就保證被到處使用;有百分之二十的利潤,它就活躍起來;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潤,它就鋌而走險;為了百分之一百的利潤,它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潤,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絞首的危險。如果動亂和紛爭能帶來利潤,它就會鼓勵動亂和紛爭。走私和販賣奴隸就是證明。”從這個角度講,資本是中性的,逐利是其本性。

對一個國家而言,可以允許資本擴張,但又應當適當節製,不讓資本涉足政治,不讓資本控製政權,這是最好的狀態,否則私人資本就變成了官僚資本,甚至壟斷資本。當私人資本壟斷了政權,國家就被私人資本綁架,國家的一切政策首先考慮的將是私人資本的利益,而不是大多數人的利益,這就是資本主義國家的重要特征。所以,當私人資本在國家無限擴張,甚至以壟斷地位實現利潤最大化,威脅到大多數人利益或將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陷入巨大風險時,國家就必須出手加以限製,反壟斷調查就是手段之一。現在你應當可以理解,為什麽你覺得有些所謂“高科技企業”,讓你感覺特別方便,讓經濟看起來十分繁榮,國家卻要對他們加以限製,實施反壟斷調查?國家對準的不是企業,而是資本,有些明星一樣的企業家,他們不是你表麵看到的慈善家,而是真正的資本大鱷,他們要吞噬的是大多數人的利益,不過你渾然不知而已。

70多年前,毛主席就看穿了一切,並且警告我們,我們一度認為這是過於畏懼資本的力量,但現在知道了資本的力量,為時還不算晚。我們要永遠銘記毛主席的警告:對資本主義的限製和反限製,將是新民主主義國家內部階級鬥爭的主要形式。這種鬥爭還會持續下去。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