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在人為

人世間所有事情的成敗完全在於每一個人是否能夠努力去嚐試去想然後腳踏實地的去做!
個人資料
yongbing1993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文化改良還是被殖民被人血饅頭

(2021-03-23 09:11:55) 下一個

文化改良還是被殖民被人血饅頭


共和製被複辟了。部分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們為了祖國不再被殖民,  中華民族的子民們不再被大師們忽悠愚弄吃人血饅頭可治癆病,  紛紛引進了各種各樣的新文化。其中"公派公費"留美博士生胡適先生沒有在美國乞求美國政府去推翻中國政府,  沒有將中國政府的腐敗和人民生活的落後乞求自己的導師,  或認識的某些反華議員和政府官員來攻擊製裁中國。也沒有選擇不管祖國如何我己洋裝在身拿著高薪在美國過著小家庭的幸福生活。而是帶著在美國學到的"新文化"和博士導師的實用主義理論回到了祖國, 和其他從不同國家留學回國的知識分子一起積極參與對中國舊文化的改良。

從胡適留下的《文學改良芻議》一文中,胡適認為文學改良要從八個方麵入手,八個方麵分別是:一曰,須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須講求文法。四曰,不作無病之呻吟。五曰,務去濫調套語。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講對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語。在內容方麵,胡適針對“吾國近世文學之大病,在於言之無物”的弊端,提出須做“言之有物”,即有“情感”、“思想”的文章;而對於當時青年“不思奮發有為”,但隻知“發牢騷之音”的“暮氣”給予了嚴厲的批評,進而希望青年能在“國之多患”之時,成為賈生、王某、屈原、謝皋羽一樣的人。在第二事中他用進化論思想喊出了具有拓荒意義的“一時代有一時代之文學”的口號,打破了中國人根深蒂固的“古人之文學皆勝於今人”的迷信,進而提出了“今日之中國,當造今日之文學”的觀念,將“惟實寫今日社會之情狀”的白話小說提升到“世界第一流文學的地位”,並稱之為“真正文學”。

在形式方麵,胡適是將舊文學的形式和語言作為箭靶而討伐的。他認為“今日作文作詩者”,首先要講究文法,而這點在他後來的《建設的文學革命論》裏做了具體分析。有了文法後,其次就是要注意文章應該用什麽樣的方法來寫。胡適提出“務去濫調套語”,在作文的時候應該拋棄以前的陳詞濫調, “自己鑄詞以形容描寫”“耳目所親見親聞、所親身閱曆之事物”;同時作文要“不用典”、“不講對仗”、“不避俗字俗語”,由於“不用典”這條是“八事之中,最受友朋攻擊的”,所以他將典故分為廣義五種,狹義二種詳細地進行論述。另外他梳理了中國白話文學的發展史並以西方的白話文學的發展為參照,最後提出一個振聾發聵的觀點“白話文學為中國文學之正宗”,並預言它“為將來文學必用之利器”。

胡適聲稱"不問政治,  隻做學問"。胡適的“白話文學之為中國文學之正宗”說,旗幟鮮明,目標明確,對建設有中國現代文學具有重要意義。比之晚清白話文運動主要著眼於把白話作為向群眾宣傳的語言工具,以及在古詩文的框架內添加一些俗字俗語,是大為進步,對文學革命在理論主張上作出了重要貢獻,產生了重大影響。這篇語言通俗、層次分明的《文學改良芻議》為後來(新文化至今)論文的寫作提供了新的“標準”,有利於其規範化。首先,層次分明,論據充分。文章先總述“八事”,然後再運用大量古今中外的論據分別對“八事”進行了詳細的論述。例如“不用典”這條,他每論述一義就會舉出具體的例子,可謂是功夫下得深,充分體現了作為一個學者所應有的嚴謹的治學態度。也正是這種態度才有了文章結論中的“謂之芻議,猶雲未定草也,伏惟國人同誌有以框糾是正之”。而這種態度被當時以及以後的人批為遊移、懦弱。陳獨秀在《答胡適之》中也對胡適這種“容納異議,自由討論”的態度極為不滿,認為“當以白話為文學正宗,其是非甚明,必不容反對者有討論之餘地”,也正是陳獨秀這種堅決的態度才使文學革命的發展迅速。在文學革命初期,由於它本身是新生事物,所以這種“一刀切”的堅決態度是有必要的。

然而知識分子們"不問政治,  隻做學問"行嗎? 而這種“謂之芻議,猶雲未定草也,伏惟國人同誌有以框糾是正之”。的遊移、懦弱、改良的態度能改變中國被殖民被人血饅頭的落後現狀嗎?  中國人幾千年以來知識分子的中國文章中隻喜歡帝王將相,不屑於勞動人民中的小人物小事件。勞動人民中絕大多數是文盲,  再加上古代的文言文及繁體字,  又如何能讓中國人得到教育醒悟。

百多年前的十四萬華工參加一戰後,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英法等協約國的勝利宣告結束。與英法等國的戰士一起歡呼這一勝利的,還有一群作為“戰勤”與他們一起“並肩戰鬥”的東方人華工。遺憾的是, 他們的不朽功勳在次年召開的巴黎和會上被漠視了。中國作為戰勝國提出的收回德國在山東權益的要求被無情地拒絕,引發了轟轟烈烈的五四運動。

第一次世界大戰本該是世界上資本主義國家發展到帝國主義時代後,各帝國主義列強國家之間的第一次重新瓜分世界的戰爭。1914年6月28日,德國的同盟國奧匈帝國借王儲斐迪南被塞爾維亞民族主義分子刺殺一事,向背後有俄國、法國、英國支持的塞爾維亞宣戰。8月初,稱為同盟國的德、奧一方的國家,和稱為協約國的法、英、俄一方的國家,都相繼向對方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形成。但之所以稱之為第一次世界大戰,  是因為全世界的帝國主義國家幾乎都參戰了。

第一次世界大戰這不隻是歐洲的事情。因為世界性的帝國主義國家,除歐洲的德、奧、英、法、俄、意之外,還有北美洲的美國和亞洲的日本。歐洲的帝國主義國家的利益也不僅僅在歐洲,他們和美國與日本占有的殖民地領土、控製的半殖民地的勢力範圍及各種政治經濟利益,還交叉於歐洲之外各大洲。因而這時都要避免已得利益的失去,並借機進行更大的掠奪。這樣,一場帝國主義的爭奪性世界大戰便從歐洲開始了。

由於這些主要參戰國在中國都有勢力範圍,他們都會拉攏中國,以期保有並擴大其在中國的勢力範圍。當時戰爭剛開始時還未參戰的日本帝國主義乘機在中國對德國進行戰爭,奪取德國帝國主義在山東青島的勢力範圍的意圖已經很明顯了。大戰開始,中國想要“中立”。德國駐華代辦馬爾讚,在中國組織了“中德協會”,拉攏中國知名人士站在德國一邊。英國公使朱爾典、法國公使康悌、俄國公使克魯朋斯基對中國政府此時不停止付給德國的庚子賠款、使德國用此款進行宣戰活動表示不滿,他們對袁世凱政府允許青島德國守軍用中國人修築防禦工事等提出抗議。

事實上這場大戰牽涉到各個列強國家在華的利益,但是,對中國這個“弱國”和“半殖民地”的中華民國政府,各個列強帝國都是不放在眼裏的,他們對中國“要求參戰”和成為“參戰國”,都是從維護各自列強自身利益出發的,而非顧及中華民國的利益。中華民國在世界舞台上根本沒有自己的地位。

美國在歐戰開始後,向交戰雙方出售武器、重要物資,宣布中立而乘機獨發了戰爭財。8月3日袁世凱向美、德等國使節表示希望租借地和租界中立化。8月6日中華民國北洋政府總統袁世凱希望美國增加在中國的軍隊,使中國得到美國海軍的保護和支持;希望美國、日本勸說歐洲各國不在中國領土、領海租借地作戰。美國政府答複,不願為此問題卷入國際糾紛而拒絕。日本通知英國決定對德國宣戰,日本軍艦出現在青島海麵。日本向德國發最後通牒:一、德國立即撤退在日本和中國海麵上的軍艦,不能撤退的立即解除武裝。二、無償地無條件地把膠州灣租借地交給日本。德國不肯輕易地把嘴裏的肥肉讓給日本。德國政府已和中國政府私下交涉過,將膠州灣租借地“還給中國”,但中國以後要給予徳國補償。但日本反對,袁世凱因而不敢接受。袁世凱政府曾建議德國將膠州灣先交給美國,以後再由美國交給中國,美國拒絕。袁世凱向他在辛亥革命時就熟識的英國駐華公使朱爾典求計。朱告袁日本已經參加協約國,英國不能抵製盟國。如中國對德、奧宣戰,中國和日本都是協約國。如果中日兩國都是協約國,我們也不能看著盟國欺負盟國,事情就好辦了。袁世凱表示中國可以考慮加入協約國,但無出兵歐洲之力。朱爾典說可以不出兵,中國在精神和物質上盡可能的進行支持就是盡了盟國的義務。 

在這場戰爭中,中國開始保持中立,在一戰後期,直到美國參戰後也緊跟著加入協約國,以工代戰,向歐洲輸送華工。他們為協約國西線戰場提供了重要的後勤保障勞動力,其中許多華工最終埋骨異鄉。大約有十四萬中國勞工被征掉前往戰場,除了在利物浦等地從事戰爭後援基礎建設之外,還有大量勞工被抽調到了西線戰場後方,由於環境的惡劣,如同奴隸般地幹活又無安全保障,  最終有6000多人死在了遙遠的歐洲異國,這次遠赴歐洲的勞工參戰對於中華民國來說有很大的人員傷亡。

1916年,德國在西線一直和英法互不相讓、對著絞肉,東線則是一批批屠殺俄國兵。1917年俄國內亂、退出戰爭,德國趁機收割大片土地,也結束了兩線作戰。要不是後來美國突然加入協約國,加上德國國內矛盾爆發、工人和士兵造反,戰爭結果還真不能讓德國戰敗。而中華民國也不閑著,總統袁世凱緊鑼密鼓當皇帝,日本又趁著歐洲列強無暇東顧,趕著來壓榨中國、逼著袁世凱簽署了極為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總算是等到袁世凱死了,日本也因為《二十一條》對中日關係太大才重新開始考慮參戰問題。恰好,美國也參戰了。這時候的中華民國北洋政府的總統是黎元洪,軍閥段祺瑞是總理。

段祺瑞是北洋軍隊大佬,袁世凱的接班人。他主張參戰。段祺瑞要參戰還有重要原因,就是他想借此擴軍。雖然中國離歐洲戰場十萬八千裏,但參戰了嘛,總得動員軍隊啊。軍隊強大了便可清理一下南方那些占山為王的小軍閥,  還有一心想造反的孫中山的革命黨?所以,南方軍閥絕對要擁護和平。孫中山也會擁護和平,他還收了德國的巨款,到處宣傳北洋政府是勞民傷財妄圖打內戰。中國要不要參加一戰,就變成了中央要不要擴軍、武裝統一。參戰的爭論變成總統府和國務院的衝突,史稱府院之爭。最後段祺瑞派人衝擊國會控製了大權。中華民國可以參戰了。中國參戰,主要是往歐洲送勞工。

段祺瑞的軍隊也確實組建了。軍費軍需,很多都來自日本的支援。這種支援當然不是沒有條件的。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條》第五號有極為喪權辱國的條文,比如要求中國軍隊使用日本軍械,中國軍隊、警察、政府、財政部門接受日本顧問的指導……注意,這個第五號因為太過喪權辱國,直接是想滲透中華民國的核心,日本給段祺瑞的軍隊發錢、發槍炮、發顧問。日後中國確實獲得了戰勝國資格,可是日本的滲透更嚴重了。這個"戰勝國"對中華民國有什麽好處呢?

而被成為英法雇傭的勞工個個都是強壯勞力。據《紐約時報》1917年2月的報道稱, 隻有“那些經過層層篩選之後留下的華工”才有機會前往法國,  其中“大部分人”身高超過六英尺。法國和英國都想招到身體素質最好的華工,  因此都把華北地區特別是山東作為主要招工地,   因為山東人體格強壯,  吃苦耐勞,   並且能習慣法國的氣候。一位英國軍官這樣描述華工招募現場的場景:  應征者“在接待處的棚子中經過分組後被依次帶入位於兵站中央的一間屋子,  在房間裏,應征者們脫光衣服, 全身赤裸,並按統一的方式接受英國軍醫們的仔細檢查。應征者可能會因為21個原因中的任何一個落選,包括肺結核、支氣管炎、沙眼、瘧疾和牙齒不好等。”經過體檢、剪掉辮子、清洗全身、再次體檢後,  入選的華工每人領到一個刻有身份編號的銅手鐲和一套幹淨的衣服。旅程充滿艱辛,華工不僅要忍受波濤洶湧的大海,還要麵臨德國潛艇的威脅,最終抵達一戰西線戰場。除遭顛沛之苦外,  還要麵臨來自炮擊轟炸和毒氣彈的死亡威脅。“彈殼如雨,為害最烈,故各營之中皆備地穴或沙屋以避之。如炸彈擲下,離之五十步或能無恙,一夜之間常奔避數次,故在該地駐七八月,未嚐解衣而寢。”盡管身在混亂、時而危險的工作環境中,  還常常被西方人蔑稱為“苦力”(coolies)“中國佬”(Chinks)。

華工們在歐洲戰場從事著多種多樣的工作: 挖戰壕,  修鐵路,  裝卸貨物, 在火藥廠、兵工廠、化工廠和造紙廠等地方工作, 有的華工甚至成為修理坦克、飛機的技工。“在營盤, 二十五人一頓一桶飯, 一人僅分小半碗, 飯量大的餓得頭暈眼花沒人管。”為別國打仗,  打勝了祖國還是被殖民,  山東青島從德國人手裏轉到了日本人手裏。說是中立公正的美國幫中國說理,  最後美國為自身利益改變為日本說話了。中國還是被殖民被人血饅頭。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