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在人為

人世間所有事情的成敗完全在於每一個人是否能夠努力去嚐試去想然後腳踏實地的去做!
個人資料
yongbing1993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民國亦稱舊中國的不同時代

(2021-03-15 08:58:51) 下一個

民國亦稱舊中國的不同時代

 

孫中山時代

鴉片戰爭後,孫中山目睹中華民族有被西方列強瓜分的危險,決定拋棄“醫人生涯”,進行“醫國事業”。孫中山早期受晚清“四大買辦”之一鄭觀應的改良思想影響,後看清了清政府的腐敗,決心推翻清王朝,後得到年長12歲的己移民美國檀香山做工,後來在茂宜島墾荒,經營農牧業兼營商業,數年之後,成為當地首富,被稱為“茂宜島王”的哥哥孫眉的讚成並捐款讚助。1894年10月,孫中山在檀香山準備創辦興中會倡導革命大業,帶著美國共和的理想,要在中國建立民主共和國。1911年10月27日,清朝任命袁世凱為欽差大臣鎮壓孫中山的革命。革命黨人不得不與袁世凱進行和談。1911年12月25日,孫中山為建立臨時政府從海外抵達上海,1911年12月29日,孫中山以16票的絕對多數在南京當選為中華民國第一任臨時大總統。1912年元旦,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宣告中華民國成立。3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在孫中山的主持下,臨時參議院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按照西方資產階級的民主製度和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的原則,在中國建立一個實行議會製和責任內閣製的資產階級共和國。由於南京臨時政府和各省都督府中立憲派、舊官僚、政客的篡權,以及一些革命黨人的妥協退讓,致使南京臨時政府權力被袁世凱所篡奪。在這種情況下,1912年1月22日,孫中山公開表示如果袁世凱能使清帝退位並同意共和,就可以讓袁世凱在南京出任中華民國大總統一職。1912年2月12日,清朝的最後一位皇帝溥儀退位。1912年3月10日,袁世凱在北平宣誓就職中華民國第二任臨時大總統。中華民國政府開始被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軍閥係統所掌握。孫中山的第一任臨時代總統隻是快閃式短時又是有名無實的政府。

袁世凱時代

辛亥革命期間逼末代清朝皇帝溥儀退位,以和平的方式推翻清朝,成為中華民國臨時第二任大總統。1913年鎮壓二次革命,同年當選為首任中華民國正式大總統,1914年頒布《中華民國約法》,1915年12月宣布自稱皇帝,改國號為中華帝國,建元洪憲,史稱“洪憲帝製”。此舉遭到各方反對,引發護國運動,袁世凱不得不在做了83天皇帝之後宣布取消帝製。1916年6月6日因尿毒症不治而亡,歸葬於河南安陽。

黎元洪時代

袁世凱去世後,1916年6月7日,作為前革命黨人的副總統黎元洪繼任總統,袁氏親信段祺瑞出任國務總理。二者爭執不斷,史稱府院之爭。兩人的第一次矛盾發生在中華帝國崩潰之後,恢複中華民國是依據1912年的《臨時約法》還是依據1914年的《中華民國約法》這一問題。作為前革命黨人的黎元洪支持前者,而作為袁世凱親信的段祺瑞則支持後者。經過爭論,兩方同意中華民國的恢複依據1912年的《臨時約法》,解散1914年袁世凱設立的舊國會,並任命段祺瑞為新國會的總理。作為交換,革命黨人同意解散軍事委員會。1917年,兩人就中國是否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為由發生矛盾。1917年5月14日,段祺瑞未經國會和總統的許可,便宣布中國對德國宣戰,並利用他的親信將領和軍隊要求黎元洪解散國會。作為反擊,黎元洪解除了段祺瑞的總理職務。而段祺瑞就離開北平,擁兵對抗黎政府,使得眾多省份宣布獨立,並在決定向北平進軍。這使得黎元洪不得不求助於安徽督軍張勳。

張勳複辟時代

1917年6月7日,張勳從徐州率五千辮子兵入平擁立清朝末代皇帝溥儀即位,宣布複辟。黎元洪拒絕接受,並協請段祺瑞主持討伐。複辟僅持續12天被段祺瑞討平。

馮國璋時代

黎元洪宣告辭職,由副總統馮國璋繼任總統,段祺瑞續任國務院總理。1918年8月12日重新選舉的國會中,段祺瑞控製的安福派係通過賄選等手段獲得330多席,成功得控製了國會,被稱為安福國會。8月14日,國會通過了對德宣戰的決議。

徐世昌時代

孫中山於1917年7月在廣州設立軍政府,擁護1912年的《臨時約法》,開展了護法運動以反對北洋政府。對此問題,作為主和派的馮國璋與主戰派的段祺瑞時有衝突。最後馮國璋總統任期結束,馮段二人相約共同下野,由袁世凱的老朋友,前清元老兼當過國務卿的徐世昌接任總統,而段氏的皖係在背後操縱政權。

軍閥割據混戰時代

此後皖係、直係、奉係和晉係四係軍閥明爭暗鬥,中央政權頻頻易手,僅段祺瑞本人就三次組閣,更有曹錕賄選總統醜聞,奉係軍閥張作霖也兩次進入北平執掌政權,中央政府陷入混亂局麵。北洋派內部分裂為直皖兩大係,同時奉係在東北崛起。皖係軍閥段祺瑞以國務總理身份把持北平政府實權,但他不能緩和北洋派與其他派別以及北洋派內部的矛盾。1917年7月孫中山南下廣州,發起護法運動。此時,直、奉兩係的擴展尤為迅速。直係首先在與南方軍政府作戰問題上與皖係發生矛盾,並在前線自行停戰,迎合全國人民渴望和平的心理。1920年7月直皖戰爭的爆發,導致皖係軍閥統治結束。

直奉雙方起先共同控製著北平政府,但因勝利果實分配不均,在組閣等問題上互相指責,矛盾愈演愈烈。1922年4月,爆發了第一次直奉戰爭,結果直係擊敗奉係,獨占了中央政權。

擊敗奉係之後的直係先打著“恢複法統”的旗號,恢複國會,逼徐世昌下台,迎黎元洪複任大總統。繼之又對黎元洪“逼宮奪印”,接著直係便高價收買國會議員,於1923年10月通過賄選,收買“豬仔議員”,讓曹錕當上了大總統,搞得舉國嘩然,喪盡民心。反直的一方,奉係敗退出關後,宣布“閉關自治”,銳意整軍經武,實力大增,皖係不甘寂寞,企圖卷土重來;南方的孫中山準備北伐,也在尋找盟友,由此形成了孫、皖、奉“反直三角同盟”。直係內部則因爭權奪利而四分五裂,馮玉祥部自成一派,且與反直一方暗通款曲。1924年9月,以江浙戰爭為前奏,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奉軍大舉進攻,直軍作戰不利。10月,馮玉祥發動北平政變,囚禁曹錕,直係腹背受敵,吳佩孚失敗南下,直係軍閥統治時期告終。

直係垮台後,奉係控製了北平政權。他們抬出皖係首領段祺瑞為臨時執政,實際則在背後操縱。段祺瑞提出召開“善後會議”,但解決不了任何實際問題。各派軍閥之間爭權奪利,縱橫捭闔,敵與友之間根本無一定之分。北方的奉係與馮玉祥國民軍係首先發生矛盾,這一矛盾的激化,又使奉係與吳佩孚重新攜手,共同反馮,1926年初將馮部擠出華北。奉係內部,郭鬆齡於1925年底聯合馮玉祥倒奉,由於日本的幹涉而失敗。同時,東南孫傳芳與奉軍激戰,一躍而為五省霸主。到1926年4月,段祺瑞下台,其後奉、直兩係在圍攻後起造反派國民軍的共同目標下“聯合”起來,暫時建立了他們在中國中部和北部的統治,並組成直係和奉係軍閥勢力所控製的北平政府,這個政府由內閣“攝政”。

北洋軍閥政府在麵臨失敗的最後關頭,仍不願意自動退出曆史舞台。1927年6月,張作霖在北平組織安國軍政府,自任大元帥,企圖聯合各派軍閥,進行最後掙紮。蔣介石、汪精衛先後進行“清黨”、“分共”,使北伐中途停頓,給北洋軍閥以短暫喘息之機。然而為時不久,國民黨各派再度聯合繼續進行所謂後期北伐,張作霖見大勢已去,遂於1928年6月下令退出平津一帶,向東北收縮。他本人在回沈陽途中,行至皇姑屯被日本關東軍預埋的炸彈炸死,史稱“皇姑屯事件”。1928年6月8日,國民革命軍進入北平,北洋軍閥政府在中國的統治最後結束。

北伐戰爭時期

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在廣州舉行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國民黨“一大”的召開標誌著國共兩黨合作的實現和革命統一戰線的正式建立。接著,在中國共產黨和蘇聯的幫助下,國民黨在廣州黃埔建立了陸軍軍官學校,為建立國民革命軍奠定了基礎。 國民黨一大後,全國反帝反封建的國民大革命運動迅速開展起來,廣東革命政府還創辦了培養農民運動骨幹的講習所;兩次東征陳炯明後,廣東革命根據地得到了鞏固和統一;第一次東征後,國民政府在廣州成立,並將所屬軍隊編為國民革命軍。 為了打倒帝國主義,推翻軍閥統治,統一中國,國民政府於1926開始了北伐不到半年打到長江流域。但在1927年4月12日,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新右派在上海發動反對國民黨左派和共產黨的武裝政變,大肆屠殺共產黨員、國民黨左派及革命群眾。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失敗。迫使共產黨逃亡。

蔣介石篡權時代

1922年6月粵軍總司令陳炯明叛變,孫中山避難於永豐艦,蔣去廣州登艦侍護40餘日,取得孫的信任和器重。蔣做《孫大總統蒙難記》一書,同年10月被孫中山派任東路討賊軍第二軍參謀長,1923年2月被任命為大元帥府大本營參謀長。8月奉派率領“孫逸仙博士代表團”赴蘇考察學習軍事、政治和黨務。在1926年1月國民黨第二屆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中央常務委員;2月兼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1926年先後製造“中山艦事件”、“整理黨務案”,打擊共產黨和革命勢力。1926年12月,國民黨中央黨部和國民政府自廣州遷往武漢,但蔣堅持要遷都南京,冀圖直接控製。後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四·一二”政變,殘酷屠殺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並在廣東和東南各省“清黨”,從而破壞了第一次國共合作。1927年4月18日蔣介石在南京另立“國民政府”,與武漢國民政府對峙。1930年12月至1931年9月,蔣介石調集大量軍隊,對江西、湘鄂西、鄂豫皖及其他革命根據地的工農紅軍連續發動了三次軍事“圍剿”,均以失敗告終。繼而集合更多軍閥聯合發動第四次、第五次對共產黨的圍剿,  迫得共產黨四處逃亡史稱"萬裏長征"。最後逼使共產黨在西北荒蕪之地延安落腳。

井崗山時代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是中國共產黨1927年在湖南、江西兩省邊界羅霄山脈中段創建的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它是根據毛澤東“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理論創建的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

共產黨延安時代

延安時期指的是中共中央在陝北的13年,具體指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隨中央紅軍長征到達陝北吳起鎮(今吳起縣),落戶“陝北”到1948年3月23日,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在陝北吳堡縣東渡黃河,迎接革命勝利的曙光這近13年時間。

汪精衛偽政權時代

1940年3月30日在南京與日本合作建立中華民國中央政府汪兆銘政權,取消華北的王克敏和長江下遊的梁鴻誌政權。3月26日,汪出任代理國民政府主席兼行政院長、中央政治委員會最高國防會議主席。1941年5月,在南京成立了清鄉委員會,汪親自兼任委員長。1943年汪曾經以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名義,參與由日本主導的大東亞會議。當年4月,汪在李士群安排下於南京汪公館與新四軍政委兼中共華中局書記饒漱石派遣的中共代表潘漢年會麵。汪向潘漢年表達了請求共產黨參與其政府治下的議會政治,表示共產黨不應該和獨裁的蔣介石聯合,但是潘漢年斷然拒絕之。

抗日戰爭時代

1937年—1945年。中國戰場是二戰的主戰場之一。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是二戰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曆史上最偉大的衛國戰爭,是中國人民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正義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近代以來抗擊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1935年12月,毛澤東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作《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的報告,闡明了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1945年8月8日蘇聯政府宣布對日作戰後,他同朱德等領導八路軍、新四軍實行戰略反攻,直至抗日戰爭取得最後勝利。經過八年抗戰,中共領導的軍隊、民兵和解放區的人民直至將日軍趕出中國。

解放戰爭時代

1946年—1949年。1946年6月至1949年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為推翻國民黨統治、解放全中國而進行的戰爭。是一場事關中國前途命運的決戰   。1947年7月,解放軍由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接著連續進行了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基本上消滅了國民黨軍主力。1949年4月,解放軍橫渡長江,解放南京,基本宣告了國民黨統治的覆滅  。1949年10月1日,在解放軍向全國進軍途中,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北京宣告成立。到1950年6月,殘存在東北、華東、中南、西南、西北戰場上的國民黨軍被全部殲滅,僅有少量逃往台灣。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至此,解放軍完成了解放全國大陸和近海島嶼的任務,中國人民解放軍取得第二次國共內戰勝利,統一了中國大陸 。

結束了中華民國時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