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解行

世尊我一心,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願生安樂國。
正文

天台四教儀講錄三十三

(2017-06-01 14:53:36) 下一個

天台四教儀講錄三十三

會性法師講述 性文法師謹記

  

               卯二、內凡(三賢)

  三賢位即內凡位,含十住、十行、十回向,沒另外分科。

  次明十住者。一發心住(斷三界見惑盡。與藏教初果,通教八人、見地齊)。

  十住第一發心住,即平常講的發菩提心,至初住菩提心才堅固,續行菩薩道,到究竟成佛。凡夫說發心,最多三分鍾熱度,時發時退,聽發心時發心,不講又退了,屬露水道心,太陽一曬便幹,怕逆境、畏煩惱,陽光等喻逆境;但不能不發,露水天天有,隻要肯發,終有一天登初住。《華嚴經》雲:“初發心時,便成正覺;成就慧身,不由他悟”,是圓教破無明證法身的初發心住。現在隻說初住成就,菩提心巍巍不動,《大乘義章》謂:初住“住之始”,發大菩提心,意趣堅固,不再退轉動搖,故其解釋是:“行成不退,名為住”,十信修滿,安住於菩提心中,永不退轉曰住。別教發心住能斷盡三界見惑,與藏教初果須陀洹,通教十地之第三八人地、第四見地相齊,因通教見地斷見惑。

  四教頌初住頌雲:“果位須陀預聖流,與通三四地齊儔;並連別住圓初信,八十八使正方休”,梵語須陀洹,此雲預流,預入聖人之流,故曰“果位須陀預聖流”,說明與藏教初果相齊。“與通三四地齊儔”,配合正文,和通教第三八人地、第四見地相齊。“並連別住圓初信”,別教初住、圓教初信也是斷見惑,斷惑雖同,悟理則大大不同。“八十八使正方休”,至此,八十八使見惑全部斷盡。這首頌對照初住,配合四教前後斷證位次相齊說得很清楚,背熟,凡看教理這類理論,便可一目了然。

  二治地。

  依《仁王經》、《瓔珞經》原文,每一住都有“住”字,治地住等亦然,這裏不知怎麽都略掉了。何謂治地住?這些名相若詳細解釋不得了,《華嚴經》講十住,有一卷經文,須將十住品講完,才算完全清楚,現隻能按名目作簡單說明。“治”治理。“地”法性理地。治理法性理地,令心清淨,《大乘義章》雲:“善修自利利他之道,淨治住處”,能善加修習自利利他之道,安住於菩提心,煩惱分分除,道力逐漸成就,治理心地,令其清淨,故名治地住。若論相齊,與二果向差不多。十住位我想不必依諦閑老法師一一對位,細對費時,欲研究可閱《教觀講錄》。

  三修行。

  修行二字,容易明白,行也是修,修什麽呢?護持策勵菩提心,令遠離煩惱,念念趣向自利利他法門。

  四生貴。

  何謂生貴住?《大乘義章》釋雲:“聖法中生”,生在聖人法中,從佛口生,從法化生,種姓尊貴,將來必入聖位,是真佛子。

  五具足方便。

  《仁王》、《瓔珞》二經,名“方便具足住”,其他經論亦然,《四教儀》不知何以寫為具足方便?但二者相通。“具足”即完備,具備度眾生的種種權巧方便。莫認為度生容易,今人學佛不到三天就要建道場,做度化眾生事業,似乎很了不起,實際未必能做到,因為自己還未度好啊!道心不錯,願力很大,卻往往被眾生度走。《大智度論》喻如池水結冰,有人提桶熱水想把冰溶化,剛潑時有些效果,但很快被冰同化,水也變成冰。發心度生,沒錯,或許度了幾個,可是,不久,也被這幾個度走了,不信,你睜大眼睛看看,張開耳朵聽聽,是否有此情況?!自己工夫沒做好,欲度眾生是妄想。常有人說:發心啊,度眾生,為眾生啊!我很慚愧,覺得不好意思,其實,我們都是靠佛吃飯,自己尚未度好,度什麽眾生!自己度了多少?我學佛幾十年,覺得從前提起來三斤半,現在還是三斤八兩,差不多。有些人求速成,學佛沒幾天便要求感應,希望佛菩薩現前,放光啦、神通啦,那是白日夢,如果有,恐怕是魔境,很危險!設若幾十年來平平淡淡,最安穩、最妥當,腳踏實地,按部就班慢慢學習,定有成就。佛是過來人,我們隨佛學習,仰慕佛聖德而相信遵從,不會走錯路,切勿急著求感應。

  六正心,七不退。(已上六住,斷三界思惑盡,得位不退。與藏、通二佛齊。)

  何謂正心住?按《大乘義章》說法,第六正心住已具備菩薩道的般若智慧,縱然聽到許多邪說,心安住於正知正見中,不被搖動。由此可知,在別教正心住前,修學佛法若道心不堅,正見不足,仍會受外教邪說影響。“正”即正知正見,正心住細論,與第四果的四果向齊。

  第七不退住,《大乘義章》說:雖聞異說邪見,因具正知正見,願力堅定,安住菩薩道階位,巍巍不動。《大乘義章》是根據《六十華嚴》十住位分別解釋的。一般認為不退住,已至位不退。“不退”有三種,所謂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不退即不退轉,至此階位,所證境界不會退失。“位不退”以別教言,自第一發心住到第七不退住修次第三觀,修空觀到此,斷盡見思惑,超凡入聖,不再退回凡夫,故名不退住。大家須清楚的是從初住到七住,七個階位都在修位不退,至第七住,不退轉工夫才成就

  正文下夾注雲:“已上六住,斷三界思惑盡,得位不退。與藏、通二佛齊”,以上從治地住到不退住六住,已斷盡三界思惑八十一品,三界九地,每一地有九品思惑,斷欲界思惑盡,證三果阿那含,斷上二界思惑盡,入位不退,證阿羅漢果。菩薩階位雖屬第七住,論斷證,斷見思惑,證果和阿羅漢相齊,故雲“與藏、通二佛齊”,古德認為“二佛”應該是“二聖”,因按前藏、通二果佛位,正使斷盡,還除部分習氣,階位較第七住隻斷見思惑高些,嚴格說,是和藏教四果阿羅漢,通教第七已辦地相齊。編《四教儀》時,不曉得為何寫成與二佛相齊?不過,論斷證隻論斷正使,也可順文字作此婉轉解釋。

  四教頌第三首雲:“圓別信住二之七,藏通極果皆同級;同除四住證偏真,內外塵沙分斷伏”。圓教二信至七信與別教二住到七住相齊。“之”作“至”解,“二之七”即二至七。從第二位到第七位,圓、別二教信住相齊,斷證雖同,悟理不同,圓教悟圓中,別教隻悟但中。“藏通極果皆同級”,藏教、通教的果佛,約斷正使,不論習氣,都可在此論相齊,因藏通二教無塵沙惑名目故。《四教儀》“二佛齊”,可能根據這個道理。“皆同級”藏通二教的斷證情形相同,同斷見思,故雲皆同級。“同除四住證偏真”四住即見思惑,見惑一住,思惑分三界欲愛住地、色愛住地、無色愛住地三類,謂四住。藏通二教縱至佛果,也隻斷見思惑,證偏真涅槃之理。“內外塵沙分斷伏”,如果別圓二教則有塵沙惑,塵沙惑分內外,內指三界內,須分辨伏、斷三界內與三界外的塵沙惑。關於塵沙惑意義,待十住說完再介紹。三種不退中,斷見思惑證真諦理是位不退,斷塵沙惑證俗諦理是行不退,斷無明惑證中諦理是念不退。

  八童,九法王子,十灌頂。(以上三住,斷界內塵沙,伏界外塵沙。前二不知名目。)

  第八童真住,《大乘義章》說:童真住菩薩修行皆契諸法真實之理,自行化他離種種過患,心地清淨猶如童子,沒有汙染,因已斷見思惑,沒有貪瞋癡,故名童真住。若論相齊,與通教辟支佛相齊,不但斷見思正使,也稍除部分習氣。

  九、法王子住,“法王”指佛,《法華經》雲:“佛為法王,於法自在”,菩薩承接佛之家業,為法王真子,因此,法王子是菩薩的代稱。《大乘義章》說:“於佛法王所行住處”,修行已安住在佛的法王境界。如太子年紀雖小,身分尊貴,為大臣百姓所尊敬。若細論相齊,則與通教菩薩地齊,所以,四教頌第三首第四句,一直延伸到八、九、十住。

  十、灌頂住。“灌頂”是比喻,古印度風俗,太子將繼承王位時,老王派人取東西南北四海之水,舉行灌頂儀式,如中國古代冊封太子般;從此,若國王有事,可代攝政治理國事,隨時有登基的可能,並非馬上傳位。比喻灌頂住菩薩已接近破無明證法身境界,決能達此目標,然非現在,別教還須經過十行、十回向至初地才能破無明證法身,這裏隻是確定而已。

  灌頂住下有夾注雲:“已上三住,斷界內塵沙,伏界外塵沙。前二不知名目”,說明灌頂住斷惑情況。“已上”童真、法王子、灌頂“三住”,“斷”三“界內塵沙”惑,“伏”三“界外塵沙”惑。“前”麵藏通“二”教,連名相都不知,何況斷證。須八住以上方知,也才懂得斷除。

  這裏要說明塵沙惑,“塵沙”微塵沙土,眾生煩惱多到如塵若沙,謂之塵沙惑。塵沙與見思不同,見思惑是自己本身煩惱,人人都有。塵沙惑是眾生的煩惱。因此,三界內見思惑稱“通見思”,三乘通途都要斷的見思惑;通見思所起的塵沙惑,謂“界內塵沙”。三界外見思惑,名“別見思”,三界外哪有見思惑呢?不是見思惑,而是“別”於“見思”惑,和見思惑不一樣;由別見思所起的界外塵沙惑,稱“界外塵沙”。

  菩薩度化三界六道眾生,須知病與藥,不明眾生病,不能應病對治,令斷見思惑,便是界內塵沙。現代人動不動就說,行菩薩道,度眾生啦!我請問你:何謂界內塵沙懂嗎?這個眾生得什麽病,他肚子餓了,想吃什麽,你知道嗎?不了解眾生根機,不能應機說法,達不到度生目的,謂界內塵沙。

  我們說度眾生,實際上自己的眾生沒度一絲一毫,因為充滿見思惑,自己都要人度了,情況和《大智度論》的些些熱水潑冰池相同。別教第八童真住,就有能力度眾生,知病與藥,到第十灌頂住,可完全達成目的,斷盡界內塵沙,伏住界外塵沙。

  “界外塵沙”指超出三界外聲聞、緣覺、菩薩三乘聖人,已至三百由旬,未至究竟寶所,若不能引領三乘根性趣向無上菩提,謂界外塵沙。懂得便破除界外塵沙惑。界外塵沙惑沒有形相,也非自身煩惱,完全約菩薩度化眾生建立名目,沒能力度六道凡夫,因被界內塵沙所障;不能度出世間三乘根性,屬界外塵沙。界內外塵沙隻是如此分別而已,故《摩訶止觀》雲:菩薩從空入假,空觀成就,進一步修假觀,須學三事:一、知眾生病,二、識病藥方,三、應病與藥。如觀世音菩薩,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而為說法,具此功能,便能破除塵沙惑。

  界內外塵沙合並,分上、中、下三類,界內是上品塵沙,別教八、九、十住三階位菩薩斷界內上品塵沙。中、下二品屬界外塵沙,別教十行斷中品,十回向斷下品。

  亦名習種性,用從假入空觀,見真諦理,開慧眼,成一切智,行三百由旬。

  別教十住,又名習種性,“習種性”出自《瓔珞經》,前已說過。習種性修行由假觀入空觀,空假二觀相互資助,若空觀成就,見真諦理,在五眼中開慧眼,慧眼是出世間阿羅漢、辟支佛之心眼,證成一切智,五百由旬已曆三百由旬了。

  次明十行者。一歡喜,二饒益,三無違逆,四無屈撓,五無癡亂,六善現,七無著,八難得,九善法,十真實(斷界外塵沙惑)。亦雲性種性。用從空入假觀,見俗諦,開法眼,成道種智。

  其次說三賢位之十行,《四教儀》三賢位名相,不知為何,總有一、二位與原本不同?其他經論雖有此寫法,但現在根據《仁王經》,按《仁王經》次序解釋,較易明白,待講到時再提。這十個階位皆名“行”,何謂行?行以進趣為義,菩薩修滿十住,自行化他如順水行舟,流暢無礙,一一趣向佛之果海,故名行。

  十住注重修真空觀,十行是假觀,由空入假,觀諸法皆因緣所生,如幻如化。前言真空,現明幻有,運用假觀工夫,遍學一切法門,增長度化眾生及成就自己福慧二嚴的功用。十行:

  一、歡喜行。一般十行大多配合十度,前六度很明顯,可一一對照,後四度較不明顯。歡喜行是布施度增上,實實在在進修布施,自在自行化他,心生歡喜。《大乘義章》釋雲:“喜心行施,亦令他喜”,以歡喜心行布施,眾生接受菩薩布施也生歡喜,自行化他都注重在布施方麵;前之十信、十住也一樣修六度,但不那麽自在,現則歡喜如意,故名歡喜行。

  二、饒益行,令眾生得豐饒利益。一般解釋是戒度增上,勤修持戒度,滅惡生善,增長善法,攝化眾生,《大乘義章》雲:“以持淨戒,饒益自他”,修持佛製清淨戒法,自他皆得豐饒利益,名饒益行。

  三、無違逆行。《仁王經》原文是“無瞋恨行”,《六十華嚴》作“無恚恨行”,意思相同,謂菩薩修忍辱度,遠離瞋恚心,而且注重修謙虛、恭敬,除我慢等習氣。《四教儀》“無違逆行”,眾生以瞋恨心對菩薩,毀辱打罵,甚至如歌利王割截身體,菩薩不違逆反抗,不起報複之心,屬忍辱度增上。

  四、無屈撓行。《仁王經》原文是“無盡行”,勤修善法,無窮無盡,不屈不撓,進而不退,修精進度增上。

  五、無癡亂行。原文作“離癡亂行”,修禪定度增上,具般若智慧,心不愚癡散亂。

  六、善現行,修般若度增上,生生世世常於諸佛法中行,善能明了諸法,自行化他,因證般若智慧故,後四度都從般若智慧開出,因此,善現行屬實智,七、八、九、十屬權智之現行。這是約通途十度說明。《大乘義章》的解釋是:第六善現行菩薩,善修般若,令般若現前,觀察諸法當體即是實相,所謂由觀照證實相,故名善現行。

  七、無著行。著,執著。由修方便度增上緣故,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生死、涅槃皆不執著,故能任運自利利他。《大乘義章》釋雲:以無著心,生起種種修行法門自行化他。這樣解釋,更易明白。

  八、難得行,或作尊重行,《大乘義章》便是。因其願度增上,成就種種善根,極為難得,受人尊重,故名。

  九、善法行,力度增上,說法度生,為眾生軌範,成就無量善法,能度化眾生。

  十、真實行。般若智度增上,觀照諸法,非如非異,不完全屬如如不動一邊,也不屬種種差別相,一不可得,異不可得,一與異皆不可得,由是體悟諸法實相之理,名真實行。屬智度增上,將第六般若度分開,六、慧度,七、方便度,八、願度,九、力度,十、智度。《大乘義章》釋真實行雲:真實行菩薩,成就第一誠實之語,說話算數,實實在在,如法而說,如說而行,說多少做多少,做多少說多少,不像我們空口說白話;真實行菩薩說的就是做的,做的就是說的,心口一如,這樣解釋更淺顯易懂、更親切,不致前後位混淆。通途多將“真實”二字,釋作諸法真實之理,實際上,十住之八、九住,證真諦理後,都能體悟諸法理體,不僅是十行而已。

  十行修成,夾注雲:“斷界外塵沙惑”,斷界外中品、下品塵沙,能度聲聞、緣覺及較其下一階位的淺位菩薩,令趣無上菩提。“亦雲性種性”,十行位又名性種性。十住修成空觀,現則從空入假,觀諸法如幻如化,見俗諦理。“開法眼”法眼是菩薩心眼,即開啟心地智慧。“成道種智”種,種類,眾生根性千差萬別,菩薩一一了知,並應病與藥。道種智新譯“道相智”,相,指俗諦種種差別相,能辨別萬法差別相,稱道相智。一切智知諸法空義,屬總相,還不能體悟諸法差別相,慧眼隻能證一切智。法眼成道種智,才真屬菩薩智慧,真正能自在如法行菩薩道,是真菩薩。我們這些假名菩薩,初學剛起步的凡夫菩薩,業障充滿,須經十信、十住、十行位滿,方真正能如理如法。

  次明十回向者。一救護眾生離眾生相,二不壞,三等一切諸佛,四至一切處,五無盡功德藏,六入一切平等善根,七等隨順一切眾生,八真如相,九無縛無著解脫,十入法界無量(伏無明,習中觀)。亦名道種性。行四百由旬,居方便有餘土。(已上三十位為三賢,亦名內凡。從八住至此,為行不退位。)

  其次是十回向,這些階位詳見《華嚴經》,十住位研究《十住品》,十行看《十行品》,十回向亦然。《八十華嚴》《十回向品》有十一卷之多,平均一回向一卷,其中有一回向好幾卷,或一卷說一回向、兩回向,若欲細講那不得了,現隻按文字名相作簡單說明。

  何謂回向?回,回轉;向,趣向。將自行化他功德,回轉趣向三個地方,因此,回向有三意:一、回自向他—將自己所修功德,統統回向給一切眾生,《華嚴經》雲:“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趣於下化眾生功用。二、回因向果—即回向無上菩提,將自己修因回向究竟佛果,意思是自己求成佛,也希望一切眾生成佛。三、回事向理—上二種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是事相,回事向理即回向真如實際,一一法皆與真如實際配合;回自向他,自他之相不可得,當體即真如實際;回因向果,因果之相不可得,當體即真如實際;泯事相而歸理性,理事圓融,事理不二,理由事顯,事得理彰,理事融通,謂之回事向理。每一回向皆具三意,故名回向。回向階位有十種,名十回向,請看正文:

  一、救護眾生離眾生相回向。每一名目下應有“回向”二字,正文略掉,念時加上。救度愛護一切眾生,但眾生相不可得。菩薩修六波羅密,攝化眾生,令一切眾生消業障、斷煩惱,離苦得樂,安住菩提,謂“救護眾生”。無冤親、善惡之別,平等救護,謂“離眾生相”。也就是《金剛經》“度盡一切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縱使度盡一切眾生,也無一眾生相可得,因不執度生之相。這約所回向建立名目,認為一切眾生自度,我隻是作增上緣,幫助眾生得度,救護眾生是菩薩本分事,眾生縱使得度,菩薩處處離相,不生執著。

  二、不壞回向,也是以所回向境界立名。《華嚴經》雲:對佛、法、僧、戒深信不壞。“不壞”約眾生邊說,非約菩薩,菩薩早就具備四不壞信了;菩薩度生,令眾生對三寶,尤其佛所製戒法,深信不移,不受外境動搖。

  三、等一切諸佛回向,有些作“等一切佛回向”,以所學境界立名。菩薩上求佛道,凡佛、菩薩所學,一一皆學,希望萬德莊嚴,成就佛之聖德。三種回向中,屬回因向果回向。

  四、至一切處回向,依修行所成利益立名。《華嚴經》雲:菩薩所修一切善根,以回向力,令諸善根,豎窮三際,橫遍十方,無處不有,“譬如實際,無處不至”,像真如實際,無所不在。至一切處回向具備三種回向意義:一切處眾生充滿菩薩善根功德,是回自向他;菩薩功德周遍十方諸佛剎土,是回因向果;既然功德豎窮三際,橫遍十方,便是回向真如實際。

  五、無盡功德藏回向。藏,含藏。含藏無窮無盡功德,趣向眾生,令眾生也成就無盡功德藏。注重在回自向他,約所化眾生建立名目。

  六、入一切平等善根回向。《六十華嚴》謂“隨順一切堅固善根”,有些或作隨順平等善根回向,名目多少有點不同,但道理大致相同。乃約所成就建立名目,菩薩成就善根功德,與一切眾生、一切諸佛平等,沒有差別相,所以,這一回向含回自向他、回事向理,隻有理才平等,《金剛經》雲:“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法指真如實際,真如實際之法平等,無高下分別。

  七、等隨順一切眾生回向。《六十華嚴》是“等心隨順一切眾生”。以平等心隨順一切眾生,功德回向一切眾生,利益眾生,不起分別,約所回向建立名目,著重回自向他。

  八、真如相回向。真如舊譯隻有“如”字,謂如相回向;新譯是真如相回向,真如即諸法理體,菩薩成就一切善根,統統趣向真如實際,希望眾生證入實相之理,也是回自向他之後,回事向理。

  九、無縛無著解脫回向。以回向心立名。菩薩之回向心無執著、纏縛,徹底解脫,將功德回向眾生,無罣無礙,無自他、無能所,平等平等,不起分別,才能無纏縛無執著得大解脫回向。

  十、入法界無量回向。證入真如法界究竟功德,即《華嚴經》之一真法界,成就無量功德,謂“入法界無量回向”。夾注雲“伏無明,習中觀”,四十二品無明,別教隻說十二品,到十回向位,雖未斷無明,但能伏無明,不令起現行;從此,開始修習中觀。十回向位又名道種性。五百由旬,已從三百到四百由旬,距離佛果不遠,居方便有餘土。台宗佛淨土分四:最高是常寂光淨土,第二實報莊嚴土,第三方便有餘土,第四凡聖同居土。我們屬凡聖同居境界。“已上三十”階位“為三賢”位,“亦名內凡”位,“從八住至此為行不退位”,至此,成就行不退境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