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解行

世尊我一心,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願生安樂國。
正文

淨土十疑論講記07

(2017-05-10 09:00:38) 下一個

http://cdn.wenxuecity.com/upload/album/59/55/82/ada6a5ac2869wMNyaCXt.jpg

 

  2、廣說

  又願生淨土,須具二行。一者必須遠離三種障菩提門法,二者須得三種順菩提門法。

  接著要明了,願生西方淨土要具有大乘兩方麵的修行:一、必須遠離三種障菩提門法;二、必須獲得三種順菩提門法。往生西方淨土是速疾成就佛道的法門,首先要排除三種障菩提門的法,之後就能獲得三種順菩提門的法。因上具足圓滿就能夠往生,然後迅速成就佛道,所以特別要注意因地的建立。

  分二:(1)明菩提之因需要在智悲力三分上發清淨心;(2)明往生西方淨土能速疾圓滿智悲力的大用。

  “智悲力”,對應論中所說的智慧門、慈悲門和方便門。

  (1)明菩提之因需要在智悲力三分上發清淨心

  何者為(遠離)三種障菩提法?一者依智慧門,不求自樂,遠離我心貪著自身故。二者依慈悲門,拔一切眾生苦,遠離無安眾生心故。三者依方便門,當憐憫一切眾生,欲與其樂,遠離恭敬供養自身心故。

  分三點說明:一、要遠離哪三種障菩提法?二、為什麽要遠離這三種法?三、依什麽門徑來遠離?

  要遠離的三法是:一、我心貪著自身,即以計我的心貪著自身,為自己尋求安樂;二、無安眾生心,即沒有將眾生從苦海中拔出,安立於無上菩提的心;三、恭敬供養自身心,即以自我為主,一切方便都是為自我服務,恭敬供養最大的我。

  為什麽要遠離這些障菩提門法呢?要知道它們跟菩提本性、力用相違,因此必須遠離。我們要求生淨土成就菩提,在因上要遠離相違的緣起,否則離淨土越來越遠,離返本歸元越來越遠。一切修行都要順性而修,淨土是由自清淨心所顯,最終要證入常寂光土,所以現在就必須遠離障菩提門法。

  具體來說,如果以我心貪著自身,那就一直以私欲為自我尋求快樂,而這和無我的本性恰恰相反,隻會越走越遠,發展出越來越粗的生死苦流,因此必須遠離才能跟淨土相應。從體性上說,了知無我是符合實相的、是回歸的;不知無我、貪執我是遠離菩提的。從力用上看,由於私欲視自己為重,對一切眾生漠視不顧,也見不到眾生苦,沒有安立眾生的心,這樣就障礙慈悲心的顯發。再者,以私我為中心,隻為自己謀利樂,不能憐憫一切眾生,這就會障礙菩提力用的開發,不會以智悲發起無量利益眾生的事業。這就知道,以三種障菩提門法障了菩提的體性、慈悲、力用,因此要遠離。

  這樣就明白,修大乘淨土行關鍵有三點:第一、遠離我心貪著自身;第二、遠離無安眾生心;第三、遠離恭敬供養自身心。這是須努力之處。如何達成實效呢?必須以有效的門徑來趣入。

  分別來說。第一、依修無我空慧的門徑見到沒有我,在整個蘊上觀察沒有私我可得。當明了無我以後,就會發現為自我求樂完全是愚動,隻是由真實義愚驅使起惑造業而已。從緣起上要看到這是衰損之門、苦惱之源。如果還貪著為自身求樂,那決定發展出輪回大苦,隻要起一念不合天理的私心就要受懲罰,沒法回歸,這上麵看得越深切越好。譬如貪名,如果明了集諦,就知道這樣發展下去,將會發生無邊際的苦。自從貪了名,從此就有了不合天理的私心,然後就會爭,會比較、嫉妒、驕慢等,一連串妄動都會出來,這樣越集越深就決定下墮。或者貪私利,哪怕沾一點點都是毒,決定要受苦報。這就發現,為自己求樂正是害自己,我愛執是衰損之源,透了這一點就自然遠離我心貪著自身。

  總之,第一點要做到以智慧為門徑,首先觀照無我,其次發現我執是萬苦之源,一切為我求樂、求名、求功等的行為最終全部落入衰損中。在這上麵非常斷定的話,心的方向馬上會轉。一看到心又貪著自身就會視它為毒,知道非常危險,馬上遠離。這樣發生正見以後,在欲上就不同了,不再為自身求什麽,而是發生要把“我”拿掉的心。處處要把“我”拿掉,把執我、貪我的習氣解掉,會開始反著走。

  第二要致力於遠離無安眾生心。為此要依慈悲的門徑,拔濟一切眾生苦,努力的方向是通過修法把自心的慈悲顯發出來。譬如,思維一切有情都是母親,對自己有大恩德,為此需要報恩。其次由念苦發生悲心,也就是把從前修厭離心那一套,全部放在有情上去思維。看到諸有情都跟自己一模一樣地遭遇無邊生死大苦,再念及都是母親,不能坐視不管,否則負恩的重擔太大。這樣於心不忍以後,就著力地為諸母有情考慮。假使隻放在善趣果位上,那沒有安立好,因為在三有中受再大的富貴也是苦的自性,最終都會墮下去。如果安置在小乘寂滅果位,那也沒有安立好,因為沒有顯發出無量的自性功德,並非究竟。隻有拔濟一切有情粗的生死苦以及細的遷變苦,才能讓他們達到最安穩之地。像這樣,通過修心來發展慈悲心,慈悲心一增盛,就會遠離其違品——無安眾生心。

  第三個致力的地方是遠離恭敬供養自身心。這又要依靠行方便的門徑,以憐憫一切眾生缺乏安樂為等起,把心思智巧都用在為眾生謀安樂上。通過一心設法給眾生各種現前和究竟的安樂,就能遠離恭敬供養自身心的習慣,這樣就從菩提的違品中脫離出來了。

  說白了就是反過來做。人都有智力善巧,會行方便,過去認定自身心是最需要寶愛的東西,因此,所有的才智、心思、技巧等都用在恭敬供養自身心上。現在先要看到這是錯的,這個蘊隻是錯亂現相,上麵沒有我,而且這樣寶愛自身、恭敬供養自身心,實際是損害自己,加強苦法。一旦看到過去的種種做法都是顛倒的,像承事敵人一樣,是在醞釀惡趣苦、輪回苦,就會幡然醒悟。當看到了我愛執是一切衰損之本,他愛執是一切利樂之源,行為就會反過來了。

  下麵首先明確自己過去是怎麽恭敬供養自身心,怎麽用錯了方便門,之後考慮要在哪一點上轉,把一切的力用挪在為眾生謀安樂上。這樣就達成了轉換,遠離了菩提的違品,可以順利地開發菩提,所以非常關鍵。

  過去我們以自身心或這個五蘊為最愛重的對象,時時刻刻用一切方便來恭敬它、供養它、修飾它、愛重它,下至一衣一食都非常用心、精細講究。而且,我們給自己的蘊身各種地位、名譽,讓它炫麗奪目,讓它安逸享樂,不讓它受一點苦。以愛執自我的妄心推動,用各種方法滿足私我的欲求。譬如愛漂亮,就通過各種途徑了解化妝技巧,購買各種化妝品,做種種裝飾,讓自己引人注目。為了衣食住行舒服,也會收集信息,籌謀比對,想方設法讓自己滿足。為了自己顯赫尊榮,擁有令人羨慕的成就、榮耀、富貴等,也會使盡各種方法。像這樣,為了滿足自我而用心思手段就是方便門用錯了,才智用錯了地方。

  現在要看到,這和現證菩提的方向完全相反。這樣做,對私我的情結會越來越重,加深對自我的錯覺感,以為真的有一個我,越來越放不下。譬如一個女人,每天都很精細地化妝,她的形象欲特別大,這會使得私我的錯覺越來越大,非常難放下。這樣走下去的話,所謂“嗜欲深者天機淺”,“嗜欲”就是耽著自我的私欲,它越來越深,天機就越來越淺,越來越難回歸本性、悟到天然的自性。所以,這是一條非常可怕的迷失之路,不能加強它,越加強陷得就越深、越搞不清,以致於一陷再陷,無數劫都轉不過來。像這樣,在為私我謀利上不惜一切代價,動各種巧心巧智,想方設法維護它的體麵、名譽,給予它地位。嗜好這些,用各種方法寵著它、護著它,這就有了墮落的因,這種堅固的習氣力會使得自己曠劫難以翻身。現在要看到,這是極其顛倒的方向,假和真不能並立,執假就會喪真;私我和無我不能並立,執著私我就無法行持無我,無法見到周遍的本性,所以一切都要反過來做。

  怎麽退掉這個顛倒心呢?要把自私換成憐憫。推己及人地想到,眾生和自己一樣缺乏安樂,這一念憐憫心起來後,心量就開始大了,能行大乘了。心量逐漸變大,在緣起上就容易回歸本性。如果一直在私我的圈子裏走不出,那就很難開發善心,不必說現證菩提,連大乘的門都不入。

  現在著力要做的是,把一整套為我謀利的心態、行動換個方向、換個對象,盡量用在利益一切眾生上。原則就是從他愛執出發,多做利他、多行方便,這就非常巧妙地把心轉一個方向用了。過去一直想著自己,現在想著他人,過去會給自己做一頓美餐、給自己化妝,現在一整套心思巧計全部換在利益眾生上。想到眾生缺乏暫時和究竟的義利,我怎麽來為他們謀求?下至一衣一食都想到要利益眾生,回施給眾生,下至一舉一動都要考慮怎麽利益眾生。像這樣,依靠行方便的門徑能逐漸遠離恭敬供養自身心這個違品。這樣逐步去做、去轉換,把習性轉到利他上,就會逐漸遠離處處為自己著想的障礙。

  若能遠三種菩提障,則得三種順菩提法。

  如果能遠離以上三種成就菩提道果的障礙,就會得到三種隨順菩提道果的妙法。即遠離我心貪著自身,就得到了無染清淨心;遠離無安眾生心,就得到了安清淨心;遠離恭敬供養自身心,就得到了樂清淨心。

  三種障品都是由我執、自私出現的雜染心,是從顛倒執著發展出的錯亂心態,因此是菩提的障礙。遠離它們就能恢複本來而出現清淨心,這是隨順菩提的,所以叫做“順菩提法”。總之,“離菩提障”指遠離以我執為根源的雜染心而成就了清淨心。遠離三種菩提障就是遠離三種雜染心,得三種順菩提法就是得三種清淨心。

  下麵逐一解釋三種清淨心妙法的名稱、成就此法的原因以及此法為什麽是順菩提門。

  一者無染清淨心,不為自身求諸樂故。菩提是無染清淨處,若為自身求樂,即染身心障菩提門。是故無染清淨心是順菩提門。

  第一、遠離我心貪著自身後,就得到了無染、離煩惱的清淨心。

  為何會得到無染清淨心呢?因為以智慧決斷的力量見到本來無我,以及緣私我起私欲來求樂隻會召感輪回大苦,這樣就不再為自身求安樂,也就脫離了過去事事都以我愛執、私欲驅使而起惑造業的狀況,得到清淨無染的心境。這是第一個心上得到的妙法。

  為什麽它是順菩提門呢?這又要從因果是否相符來做正反麵的觀察。也就是觀察作為果的菩提是怎樣的狀況,而作為因的當前心態隻有正反兩種,看到反麵是怎樣違逆菩提、障蔽菩提,正麵是怎樣隨順菩提、開發菩提。這樣認定以後就知道,無染清淨心是順菩提門,我要成就大菩提果就要住在這種心態中,不然就會遠離菩提、障蔽菩提。智者要深達緣起之理,把握了不變的理則,就有了行持的決斷,會在這上麵再再地熏修、隨順,以至於完全往順性、開發菩提的方向走,最終決定會徹顯菩提,契合緣起正道的緣故。

  在菩提中沒有私我,也沒有與“我”對待的他,所以不會為私我做什麽、求什麽,這叫“無染清淨處”,絲毫的我執、煩惱、為我造作的狀況都沒有。接著看因位,如果以為有私我,最寶愛“我”,為“我”來求樂,譬如求男女之欲等,那當下就會發現身心已經處在染汙狀態。或者為私我求名位、尊榮、權力等,也可以看到心當下就不清淨了。諸如此類,凡是為私我來求樂,最初的等起就不清淨,之後發展下去越來越不清淨。就像黃河從一點濁流開始,逐漸發展成濁浪滔天,會出現越來越猛的貪嗔癡慢嫉等的煩惱,以及殺盜淫妄等的罪業,身心完全處於染汙態。假使這種染汙態隨順菩提,那以同等理說,染汙心起得越多,染汙造作發展得越強,就越接近菩提。但顯然不成立,染汙狀況越重、越粗,離菩提就越遠、越難返回。所以可以斷定,它是違菩提門或者障菩提門。

  相反,假使以無我正見攝持,見到沒有私我可得;以緣起正見攝持,看到私我私欲是一切苦的根源,這樣把“我”放掉,再也不為“我”作打算、求取什麽,這時候身心就不受染。也就是,看到了沒有私我,不再為私我考慮的緣故,麵對嗬斥、讚歎、名利等時就不受影響。這種狀況是隨順菩提的,能還歸真如。可見,對私我的執著越小就越容易回歸,越隨順菩提。當連微細的私我執著都沒有時,就會入到淡然如寂的平等心狀態,逐漸證到法界平等性而回歸真如。這樣從正反麵認定後就知道,在緣起上,無染清淨心決定是順菩提門的,這樣修下去,決定會達到菩提果地。

  二者安清淨心,為拔眾生苦故。菩提心是安隱一切眾生清淨處,若不作心拔一切眾生,令離生死苦,即違菩提門。是故安清淨心是順菩提門。

  第二、遠離無安眾生心的雜染態,就得到了安清淨心。

  為什麽會得到安清淨心呢?因為心態轉了,立願拔濟眾生苦的緣故。過去被自私垢嚴重障蔽,完全是自私、麻木的雜染心,沒有要安立眾生的立願,現在遠離了這些,就出現了安清淨心。

  為什麽它是順菩提門呢?這又要從因果是否相順上來觀察。果的菩提心是安穩一切眾生的清淨處,這裏的菩提心指徹顯本性後完全覺悟的心,它成為一切眾生得安穩的清淨處。佛菩提就像枝繁葉茂的大樹,它有很大的樹蔭,眾生都可以在大樹底下乘涼得安樂。現在看因的狀態是否相應果的狀態。如果不發心拔濟一切眾生,讓他們都脫離生死苦,隻考慮自己一人的利益,沒有蔭護到整個眾生界,以這個狀態,最終怎麽會成為法界大樹,蔭護一切眾生呢?不可能。隻有在因位出現了安清淨心,把自己的所有功德、福德全部施給眾生,讓眾生得到拔苦的清涼,這樣不斷地開發、增長大悲心,最終大悲心才能遍覆整個法界,讓一切眾生都得到清涼。如果隻為自己一人,不發心拔濟眾生苦,這種狀態還能成就菩提的話,那應該越自私,成佛就越快。然而越自私心越小,越不能顯發大悲心的德行,離大菩提就越遠。

  相反,如果出現了安清淨心,遠離自私的小心態,做什麽都以法界眾生為主,想拔濟眾生苦,這樣來立願、回向的話,現前就處在清淨狀態,跟顯發周遍的大悲心相應。這樣逐漸修上去,無安眾生心或自私狹小的雜染態,就逐漸遠離了、沒有了,習性一轉就變成了開發大悲的狀況。由於它與果位上的周遍大悲心相應,是隨順開發菩提大悲的門徑,因此叫做“順菩提門”。由遠離無安眾生心的障礙,就得到了安清淨心,這是趣向果位菩提、周遍大悲、能安穩一切眾生的境界。可見這個方向完全對。

  三者樂清淨心,欲令一切眾生得大菩提涅槃故。菩提涅槃是畢竟常樂處,若不作心令一切眾生得畢竟常樂,即遮菩提門。

  第三、遠離恭敬供養自身心,就得到了樂清淨心。

  為什麽會得到樂清淨心呢?因為要讓一切眾生都得到大菩提涅槃,這是最究竟的安樂,這時的心就發到最大了。恭敬供養自身心時處在雜染中,特別小氣、自私,可以明顯見到,當時的狀態會覆蓋清淨的心量。反過來,發心讓一切眾生得到大菩提涅槃,這時的心量就發到了最大,合到本性了。事事不是為自己,而是為一切眾生;不是隻讓他們得到暫時的人天樂、不究竟的小乘樂,而是讓他們得到無上的大菩提涅槃樂,沒有比這更大的心了。這時,有限的、自私的、狹隘的狀態都消除了,所以稱它為“樂清淨心”。這個樂是以眾生得究竟樂為主,唯一看重這一點,這時心就脫離一己之私——恭敬供養自身心的雜染態,頓時處在無私當中,稱合了法界心量,當時就是清淨態,所以叫做“樂清淨心”。

  為什麽它是順菩提門呢?還是從正反緣起上做觀察。作為果的無上菩提的狀況如何呢?它沒有粗的苦集過患、細的遷變過患,連一刹那的遷變都沒有了,所以是畢竟常樂之處。當證得大菩提果時,自然成為一切眾生得安樂受用的依處。菩提大悲的力用就是所發出的利他行,決定要讓一切眾生得畢竟常樂,因為眾生與自己同體,不可能有一點私心、一點局限,所以,任何成就無上覺道者,都一定會把一切有緣眾生安置在無上菩提當中。

  譬如自己已經從五取蘊的生死大患中解脫出來,而證得法界真如時沒有自他的分別執著,所以待人如己,對任何一個眾生都會以方便力用,拔濟他的五取蘊過患,寂滅掉他的生死苦。進一步說,自己遠離了細的遷變苦,沒有了變易生死,以同體的慈悲力用,對任何一個眾生都會拔濟他的遷變苦,讓他們都脫離變易生死。像這樣,由於菩提是畢竟常樂處,證得菩提時出現了同體大悲,對待法界眾生沒有一點偏心、疏遠,所以,決定會以方便力用使眾生得畢竟常樂。

  再來看因的狀態。如果落在恭敬供養自身心的心態中,那就不會發心讓一切眾生得畢竟常樂。也就是在本來平等的法界裏,無中生有地出現了私我,之後把私我看得最重,把其他都看成與我無關。這時行為的重點就全部圍繞自身心,為了讓它得到名利、欲樂等做各種方便,處處以自我為中心,為自我服務。這當然與大菩提“自他同體、願為眾生得畢竟樂而做一切方便”的狀況相背離,這樣發展下去,隻會使妄執越來越重,離大菩提越來越遠。假使它隨順大菩提,那應當越尊重、恭敬自我,越為自我謀私利,就越接近大菩提。然而這麽做的結果隻是讓私心越來越重,心越來越閉塞,發生貪欲、慳吝等的各種過失,當自我不得滿足時還會出現嫉妒、嗔恚等的煩惱。以私欲為本出現的各種邪方便力用,會把人推入輪回深處,離大菩提越來越遠。這就明顯見到它是遮菩提門。

  相反,當已經出現安清淨心,不再以自我為中心,而是讓一切眾生得到畢竟菩提大樂,這時的作意、發願等當下就與菩提相順,逐漸發展下去,會越來越合乎本性。這樣順性而修,就是在消除為自我作方便的顛倒力用。當開發到徹底時,就完成了大菩提果周遍力用這一分。可見它是順菩提門。

  總之,由智慧門、慈悲門、方便門,遠離三種違品,成就三種順品,處在清淨心當中逐漸修進,最終就會獲得大菩提果。也就是智悲力圓滿開發,出現圓具大智、大悲、大力的菩提心,這就叫做“成就菩提”。

  以上說明了菩提道的入門。我們要圓證大菩提果,首先因地要正,也就是去三障發三心,遠離我心貪著自身而發無染清淨心,遠離無安眾生心而發安清淨心,遠離恭敬供養自身心而發樂清淨心。這三心分別屬於智、悲、力,在因位已經與大菩提果相順。當智悲力發展到究竟就是成佛,因為一點我執也沒有了,回歸本來的智照;又顯發了大悲,願安立一切眾生;又出現了力用,唯一為眾生做利樂。像這樣,有了這三分相應因,之後逐漸顯發,達到徹底就是成佛;如果相違而轉,以緣起不順的緣故,隻會往生死裏走。

  這樣認識了入門,之後關鍵要看怎麽來保持這樣的因以及迅速圓成,這就是道的問題。帶著這個問題去考慮是生淨土還是生穢土,最後發現生淨土能迅速圓成,由此一心欣求往生淨土。

  (2)明往生西方淨土能速疾圓滿智悲力的大用

  此菩提因何而得?要因生淨土,常不離佛。得無生忍已,於生死國中,救苦眾生。悲智內融,定而常用。自在無礙,即菩提心,此是願生之意。

  這樣智悲力圓滿的大菩提果由什麽途徑來獲得呢?如果還有生的話,那隻有兩種生:要麽生穢土,要麽生淨土。衡量這兩條途徑,哪一條能迅速成滿大菩提?如果生穢土,如同前麵所說,這裏退緣太多,自心遇到雜染境緣很容易引發我執煩惱,這樣被業所係,陷在三途裏很難出來。自身尚且難保,哪裏能普度眾生呢?就像在急流的衝擊下,自身沒有得到從中超出的力量,少有不被衝走的。考慮到這種險難就想:是不是要生淨土呢?一往生極樂淨土就得到了不退轉。阿彌陀佛無量劫來的大願大行作為增上緣,國中沒有任何退緣,念念都能在菩提道上增進。常常不離佛,得到佛的加被、護養,從而迅速開發本性,而且逐漸增進,得到無生忍的力量。那時來生死國中救苦眾生,叫做“悲智內融”“定而常用”“自在無礙”,智悲力三分的大用完全顯發出來了。

  那時在濁世利生,雖處世間而不為世間所拘,雖在塵境中卻不迷失一靈真性,這叫“自在無礙”。“悲智內融”指內有悲和智,悲起用而不住涅槃,不同於小乘;智起用而不住生死,不同於凡夫。智悲兩分圓融於心,不是偏用一分。由於內在的智悲同時起用,外麵就發出非常大的方便力用,就叫“定而常用”。“定”表示不動真際,一點都不會失掉。“常用”就是寂而常照,常常應種種緣、種種機而發起妙用。以方便力用都能恰如其分地引著所化機趣入佛法,把他們安置在現前和究竟的安樂道上。就像觀世音菩薩見什麽機就說什麽法,由此做到恰如其分,這是起妙用。像這樣,智悲力的大用出來,再逐漸增明達到圓滿,菩提心全體顯發,這樣就成佛了。

  所謂的“菩提心”就是大智、大悲、大力三分圓融的心。在因地就隨順這樣來發心,一直到成佛之間都是修這個菩提心,最終完全開顯就是成佛。由於往生淨土有佛力住持,能迅速開發本性而成道,智悲力的大用達到圓滿,所以選擇這條路來成就大菩提。這就是一心欣求往生極樂世界的深義。

  (二)觀彼淨土莊嚴等事,心心願求

  二明欣心願求者,希心起想,緣彌陀佛,若法身,若報身等。金色光明,八萬四千相,一一相中八萬四千好,一一好放八萬四千光明。常照法界,攝取念佛眾生。又觀彼淨土七寶莊嚴妙樂等,備如無量壽經觀經十六觀等。常行念佛三昧,及施戒修等一切善行。悉以回施一切眾生,同生彼國,決定得生。此謂欣願門也。

  第二、說明以欣樂之心願求往生。前麵說了願生之義,讓我們看到了大義所在,由此會發起欣求之心。所謂的“願求”,就是以希求心一心緣念阿彌陀佛的法身、報身,或者光明、相好、常照法界、攝取念佛眾生等,以及念淨土,常行念佛三昧,一切善行都回向一切眾生同生極樂國土,這就是行門。由前麵厭和欣的修法得了勝解,接著就要以希求心來念佛、念淨土等,這就叫“欣願行”。

  總之,欣願行就是信願行三者在心中融合以後發起的修行。前期的推動過程較詳細而且長期,一旦起了勝解就有了願心,經過逐步地發展,它就變成了具相的欣樂之心。在這個心的驅使下,一直念佛、念淨土,這就叫“欣願行”。有這樣具內涵的心,就能跟彌陀願海相應,也就決定往生極樂世界,這就是以信願行來達到決定往生。

  另外,不要把信願行的次第看死了。雖然是由信起願,由願起行,但也要知道,在觀佛或觀淨土的過程中能進一步增上信願,也就是行能資助信願。譬如觀佛法身、佛報身、佛功德、佛事業,觀淨土的地、水、風、聲等的依報莊嚴,這些都屬於行門。這樣緣念佛功德、菩薩功德、國土功德等,會進一步增上欣樂之心,使得願往生的心越來越切,對阿彌陀佛、極樂淨土的勝解越來越深。這就是行能夠增上信願,應當這樣融通地來了解。

  下麵逐一解釋。“念佛”,就是特別希求往生,以此一心靠定阿彌陀佛,以希願心緣阿彌陀佛的法身、報身或功德等。有了希願心後,自然會趨向阿彌陀佛。之後按照自身的程度,念法身佛或者念報身佛,兩者都修不了的話,就念佛的大悲光明、功德莊嚴或名號等,這些都可以做。總之,選一種方法跟阿彌陀佛聯絡,使得自心與佛心相合。這樣聯絡得越來越緊密,就為佛光所攝引了。到了一定程度,就像魚已經上鉤一樣,決定脫不開,即生就得授記,差一點的也能預知往生時間,或者在夢裏有預兆,見種種好相等。

  像這樣,建立了根本的信願後,一心與阿彌陀佛相應。前麵的工作已經做好,知道娑婆世界唯苦無樂而不再留戀,願脫離穢土身得到淨土身,又知道迅速成就大菩提唯一要靠阿彌陀佛,接下來要做的就是一心與阿彌陀佛相應。怎麽相應呢?念佛法身、念佛相好、念佛名號等等。按今天的情形來看,適合普遍大眾的方法是念佛名號,當然也可以隨個人根性,選擇其他方法來與阿彌陀佛相合。這裏說到,佛的色身相好裏放出無量光明,常常攝持念佛眾生,這說明我們念佛就能得佛攝受。

  接著要想彌陀國土的莊嚴,按“淨土三經”作觀。《往生論》裏講到佛莊嚴、菩薩莊嚴、國土莊嚴等二十九門,按這樣一一觀察、憶念,使得心住在極樂世界的淨相中。因為一切都是唯心所現,由心想而成,自心這樣作意熏修,就如同處在極樂國中。這樣長久作觀,到了純熟時,身雖在娑婆世界,心已是極樂嘉賓了。像這樣,一旦確立了目標,選擇去淨土成佛的道路,之後就要主動把心往淨土投放,在淨土上緣想、發願等,一切都圍繞這個根本來做,這就是淨業行者的根本修法。

  再者,平常隨緣作布施、持戒、修定等,大大小小的一切善根都作大乘淨土的回向,回施給法界一切眾生同生極樂國土。像這樣,願欲已經決定緣起的方向是往極樂世界走,那麽命終決定會往生極樂世界,不會去別的地方。這就是決定得生的妙門。

  以上講了欣願行。厭離行和欣願行兩者包含了淨土信願行的內涵,也包含了淨土上的出離心、菩提心和無二慧的內涵。

  淨土十疑論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