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解行

世尊我一心,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願生安樂國。
正文

淨土十疑論講記01

(2017-04-03 08:58:21) 下一個

淨土十疑論講記

隋 天台智者大師 說

智圓法師 講解

http://cdn.wenxuecity.com/upload/album/59/55/82/ada6a5ac2869wMNyaCXt.jpg

 

  智者大師略傳

  首先講述天台教主智者大師的簡傳。大師名智顗,俗姓陳,父梁益陽侯,母徐氏。那時,母親夢到五彩香煙縈繞在胸懷,想要拂去。聽到聲音說:“宿世的因緣寄托於王道,福德自然而來,哪裏能拂去?”母親又夢到吞白鼠。如是再三,覺得奇怪,就去占卜。占卜師說:“這是白龍之兆。”在大師誕生的那天夜裏,房間裏一片洞明,接連兩個夜晚光明才隱去。大師眼睛具有雙重瞳仁,眉分八彩,具有古聖人唐堯和大舜的靈相。家中裏裏外外都很歡喜,大擺宴席而作慶賀。忽然有兩個僧人叩門說:“善哉!孩子有這麽重的功德,一定會出家。”說完隱去。前來的賓客都感覺奇異。徐氏回憶起先前的靈瑞,就給大師取名為“王道”。兼由後來光明滿室的相,又叫他“光道”。所以,大師小時候有“王道”和“光道”兩個名字。

  大師童年,臥床時一定合掌,坐起來一定麵向西方,等到年齡稍大一些,口裏不亂吃,見到聖像就禮拜,逢遇僧人一定恭敬。七歲時,他喜歡到伽藍靜處,僧人們很驚訝他的心意、誌向。給他口授《普門品》,才說一遍,他就能記得。

  十七歲發誓作沙門,十八歲出家,二十歲受具足戒,精通律藏,而且常常歡喜住在禪悅中。二十三歲時,《法華經》的傳記裏說,大師前往光州大蘇山慧思禪師處從學。慧思禪師每每歎道:從前在靈山會上我們同聽《法華經》,宿緣所追,今天又來了。就向他指示普賢行法,宣說四安樂行。智者大師在這山上行法華三昧,才經過三個晚上,誦《藥王品》,心緣苦行,到“是真精進”一句就發了解悟。見到和慧思禪師處在靈鷲山七寶淨土,八萬菩薩、一萬二千聲聞,共同聽佛說法。由此,慧思禪師說:不是你不能感,不是我不能識,這是法華三昧的前方便。這本書的注裏寫道:道宣律祖曾經問天人:陳朝的慧思禪師、隋朝的智者大師功德超群,從前在靈山會上同聽《法華經》,不知道他們往昔是誰,也都合乎佛的心意而說經法嗎?天人回答:他們本來都是古佛,化現為遊方的聖人。慧思禪師是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裏講到他的功德。智者大師是藥王菩薩,在日月淨名德佛的時代出興於世,當時頓舍身體供養法,《法華經·藥王品》中講到他的修行。他們不但今天弘揚經法,在久遠前佛滅度時講《法華經》,過去千佛出世以及賢劫三佛出世,都跟今天一樣,他們深深契會佛經法的要旨。

  後來大師又去了西州白沙山,像前麵一樣入觀,凡是對經文有疑惑處,就見到慧思禪師在秘密境界中給他做解釋。那時,慧思禪師常常讓智者大師代講經論,而自己親自拿著如意在作觀聽。慧思大師對學徒們說:這是我的意兒,隻恨他定力還少。(意思是,慧思大師佛法的智慧已經傳到智者大師的心裏了。)再說,智者大師學成之後就辭別師父。慧思大師說:你跟陳國有緣,去了一定能做利益。慧思大師前往南嶽,而智者大師去了金陵(即南京)。

  智者大師到了金陵,在瓦官寺八年。講《法華經》,梁朝、陳朝的大德都來請議,當時王侯高層都停止上朝的事前來參與法會。當智者大師最初開講《序品》,到“文殊答問”的末尾,忽然靈山一會現在虛空中,當時有三五個人見到。天上雨下妙花,鮮白的顏色,這妙花有三十多瓣花葉,葉和葉相連,在虛空中不墜下,高一尺多,好似蓮花的葉子。當講到《寶塔品》時,聽眾中有的夢到瓦官寺是三變淨土,釋迦佛的分身遍滿八方。又有的見到普賢菩薩從遠方而來的境相。當時得到法雨的利益以及冥冥中得利益的事件不可計數。那時大師講《法華經》,感得普賢菩薩乘著白象駕臨在前麵說法。當時大師以五時八教判釋,一代時教無不窮盡。

  自從大師三十歲到了南京以後,中間經曆了八年。大師總在語默之際,每每思維山林泉澤時就會夢到萬重險崖,白雲和日輪伴隨在山崖的旁邊,下麵是茫茫無際的蒼海澄清地流過。又見到一個僧人搖著手伸著手臂,到山路邊挽著大師上山等等。以這個夢告訴門人,門人都說:這是天台山。因而大師和慧辯等二十多人往南過來,入天台山隱居。

  大師在佛隴卜居,在華頂降魔。那年,大師在九月進了天台山後,住在華頂峰。有天晚上,大師在峰巔的石座上靜坐思維,正在熏煉頭陀時,忽然狂風大作,雷震山洞,出現強軟兩大魔頭,對大師凶猛襲擊。但大師洞徹了諸法實相,不為所動,仍然安然端坐,因此兩大魔頭也無可奈何,敗退而去。陳少主又請大師住在金陵光宅寺講《法華經》。隋太子(即後來的隋煬帝)在大師前受戒,而且供上大師的名號為“智者”,從此稱為“智者大師”。接著大師在荊州玉泉給關公傳授五戒,宣說《法華玄義》《摩訶止觀》。五十八歲歸天台,六十歲講授各種法門,安然入寂,龕藏在佛隴西南峰。隋煬帝大業元年打開來看,隻有空空的床和帳,大師的肉身已經不見了。

  大師生平造寺三十六所,造經十五大藏,造像八十萬軀,剃度一萬四千人,傳法三十二人,得悟的人有一千多,三十年隻有一件衲衣。

  (參考《天台九祖傳》《法華傳記》《靈峰宗論》等。)

  第一疑

  問:諸佛菩薩以大悲為業。若欲救度眾生,隻應願生三界,於五濁三途中救苦眾生。因何求生淨土,自安其生,舍離眾生。則是無大慈悲,專為自利,障菩提道。

  提問:諸佛菩薩有大慈悲心,要做的就是利益眾生,除此之外沒別的事了。而要利益眾生隻應當生在三界,在五濁三途裏救苦眾生。為什麽還求生淨土,自安其身,舍離眾生呢?成了沒有大慈悲,專門辦自利,會障礙菩提道的。

  意思是,本來應在穢土五濁三途中救苦眾生,你卻跑到淨土去,你走錯方向了。這個做法完全不對,大乘道的根本是大悲心,舍眾生取淨土是專求自利,這樣做違背大悲心,會障礙菩提道。這裏還會說,你這樣走延緩了成道的進程,或者從大乘退入小乘,或者是自私的行為等等。

  聽到這一類解說,很多人就認為非常對。既然修大乘,要以大悲心利眾,那當然唯一應生在穢土,不離開諸父母有情而去利益他們,哪裏能以自利為主呢?聽到這種說法,很多人就放棄淨土,認為求生淨土不對,障菩提道或者延緩菩提道、退入小乘等等。

  對此以八個字來回答:第一、分清階段;第二、抉擇因緣。以階段劃分,菩薩有兩種,得無生忍的菩薩和未得無生忍的菩薩。前者應以利他為主,後者應以自利為主。在抉擇因緣上,從未得無生忍的諸小菩薩而言,要看在穢土成就無生忍容易,還是在淨土成就無生忍容易。抉擇後發現,在淨土依佛能迅速成就無生忍,加速了菩提道,能真正完成大悲利他事業,因此應當毅然決然地求生淨土。

  第一、分清階段

  答:菩薩有二種。一者,久修行菩薩道,得無生忍者,實當所責。二者,未得已還,及初發心凡夫,凡夫菩薩者,要須常不離佛。忍力成就,方堪處三界內。於惡世中,救苦眾生。

  這裏說到,不能籠統地判斷各類菩薩的情況,從初發心到成佛之間是有一段曆程的,分清階段就不至於把對高位菩薩的要求放在低位菩薩上來做批評。就像人發展到壯年階段做大事業要有一個過程,不能說凡是人都要為社會、國家做貢獻,以這項要求去斥責嬰兒、兒童。

  菩薩按照修學的階段可以分成兩種:一、長時間修行菩薩道,證得了無生法忍。對這種人真的要嗬責:你已經有了本領,在客塵境界裏不會迷失,有能力利益眾生,那當然應以利生為主。而你卻跑到淨土去,不管眾生,這是應當嗬斥的。就像一個人經過童年、少年、青年時代的求學,有了造福社會的能力,而他卻舍離社會,隻求個人安逸,那是應當嗬責的。

  二、沒有得無生忍力,一直到初發心凡夫之間,這些凡夫菩薩須要常常不離開佛。等到成就忍力後,才有能力處在三界內,在惡世中救度苦眾生。對這一類菩薩不應嗬責。就好比不應嗬責兒童、少年等:你們為什麽不出來服務社會?為什麽還要讀書,不盡全力去做利人的事情?這種嗬責是不當的。

  故智度論雲:具縛凡夫,有大悲心,願生惡世,救苦眾生者,無有是處。

  前麵問者覺得很在理,作為修大乘道者,當然要生在惡世界救苦眾生,因為我有大悲心。這裏就引龍樹菩薩《大智度論》裏的話作為立宗。論中說:一個具縛凡夫說有大悲心,發願要生在惡世界中救苦眾生,一點對的地方都沒有,大錯特錯。

  這個立論非常驚人,為了讓大家信受,下麵說出理由。

  第二、抉擇因緣

  現在不談得無生忍的諸大菩薩,他們自然知道要化身塵刹利益苦難眾生,不必我們來教導。我們主要抉擇未得無生忍力的凡夫菩薩應何去何從,選擇生淨土還是生穢土。對此又要理智地透過因緣觀來決定,並非憑個人似是而非的想法、憑感覺或者隨聲附和。隻有以理智力看到了緣起,看到了哪條路更有利益,才能做出正確的選擇。對此分成兩條來論斷:一、穢土修行得無生忍完成利他為難行道;二、淨土修行得無生忍完成利他為易行道。

  一、穢土修行得無生忍完成利他為難行道

  何以故?惡世界,煩惱強。自無忍力,心隨境轉。聲色所縛,自墮三途,焉能救眾生。假令得生人中,聖道難得。或因施戒修福,得生人中,得作國王大臣,富貴自在。縱遇善知識,不肯信用。貪迷放逸,廣造眾罪。乘此惡業,一入三途,經無量劫。從地獄出,受貧賤身。若不逢善知識,還墮地獄。如此輪回,至於今日,人人皆如是。此名難行道也。

  這裏顯示出大錯特錯的情形,的確一無是處。也就是沒有抉擇好因緣,選錯了道路,導致一錯百錯、千錯、萬錯,在輪回裏無數劫,直到今天沒有救一個人出輪回,自己還沉淪了無數劫,仍是凡夫。這就看出這種做法一無是處,這種說法隻是不切實際的高調,害人不淺。

  這一段證成下凡眾生有悲願生惡世界救眾生無有是處。證成方法是從前到後看,今生、來世、第三生是怎麽發展的,這條路走得通還是走不通,是自他兼利還是自他兼損?必須看清楚。之後會發現走這條路一無是處,從而幡然醒悟,力求往生。

  證成這條路要從因緣上看,除了內外因緣外沒有其他的支配力量。內煩惱強,外世界惡,又沒有無生忍力,那決定心隨境轉,被聲色所縛,墮入三途,自身尚且不能救,又怎能救眾生呢?

  “假令得生人中”以下是講“三世冤”的狀況。第一種是聖道難得。要知道,我們無始以來造的業太亂,今生能遇佛法,來世很難再遇。就像黑暗中隻有刹那閃電明亮那樣,偶爾有善根發現,之後又陷在各種惡劣習氣當中。我們的識田裏有遇聖道的種子,也有偏離聖道的種子,後者的比例非常大。所以,即使轉到人中也馬上迷了,根本不相信佛法,造罪業或者入外道去了。第二種情況,因為世間福德力大,做國王大臣,富貴自在。然而慢心很大,縱然遇到善知識,也不聽善知識教導,隻聽自己的。像這樣造盡罪業,所以第三世就下惡趣,而“三途一報五千劫”,非常漫長。再往後麵去看,假使無量劫以後從地獄出來,那時受貧賤身,不遇善知識,又要墮地獄。

  像這樣,一念之差選錯了路,那真是無量劫又無量劫了。最後大師說,“如是輪回,至於今日,人人皆如是。”也就是,今生修行的人前世都修過道,曆程基本都是這樣。這就可見,從過去久遠劫以來,就喜歡待在穢土裏,但是沒有出頭之日。所以,往過去看這條路,會發現相當難走,到今天都沒成功,還是惑業深重的凡夫。如果還按這條路走,那可以預計未來的情況也差不多。這樣當然是難行道。

  這裏的難就在於時時會墮落,不是一生墮落就是兩生墮落。連自己都墮入惡趣,還怎麽救眾生呢?現在要探究,為什麽會墮落呢?沒有得無生忍力,煩惱這麽強,處在這麽惡濁的世界,一碰到境界就會發生貪嗔。譬如悅意境一出來,不能住在它的無生上,那馬上起貪。不悅意境一現前,沒辦法住在空性中,結果就起嗔。像這樣很快就發生貪嗔,根本把握不住,一個業現行就足以讓自己墮落惡趣。

  有人說:真是這樣嗎?

  一般的初發心菩薩道力不足,這種事情太多了。譬如祇夜多尊者,九十一劫前是長者子,當時厭舍五欲,很想出家。他如果出家一定能斷煩惱,證得聖果。但父母不允許,逼他成家。他娶妻生子後,還是要求出家,當時他的父母叫他的兒子抱住他說:“父親!你舍開我,今後誰養我啊?如果你一定要去,那先把我殺了再走。”他看到這樣心就軟了,不忍心走,說:“為了你,父親不再出家了。”由於當時起了愛,沒能出離,之後一直在六道裏輪轉。可見非常困難。

  再說,即使發了菩提心也很難完成。像舍利弗尊者,過去世遇到乞眼的因緣,那人要眼睛,給了眼睛對方卻嫌髒,扔在地上踩。結果尊者沒法忍受,在六十劫中退入小乘。另外,《僧護因緣經》裏講到,在迦葉佛時代,很多修行人違背因果,一下子掉到地獄裏,一直到釋迦佛出世還在地獄裏受苦。他們當時也是一番好心出家修行等,但凡夫沒辦法把握自心,一下子錯亂因果就掉落下去了。再者,《賢愚經》等裏講了很多類似的公案,他們都是在前佛時期錯亂因果而墮落的。

  近世也有很多這方麵的事例。比如雁蕩僧轉世為秦檜,前一世修道沒有求生淨土,第二世落在世上得大富貴。由於人的心中潛藏很多煩惱種子,一遇到相應的境緣,就容易起奸詐、虛偽、嫉妒等的心,結果造了大惡業而墮落。再者,法華尼轉世為歌妓。她前世常誦《法華經》,但由於人的業很複雜,轉世卻淪落風塵。

  我們考察自身,如今處在五濁非常熾盛的時代,又沒有證空性的力量,口頭談高調非常容易,但一遇境煩惱馬上現行,速度太快,無法控製。而且煩惱一出來,幾小時、幾天、幾月都陷在裏麵,說明業力強。再者,人的我慢非常大、非常邪。我們隻要去深深地探究集諦機製,就會發現邪性的力量特別強。比如貪色、貪財、貪名、貪位等,都是與生俱來的,力量特別大。而在無生忍上如何呢?兩者相較誰的力量大?發現後者隻是口頭空談,前者的力量非常大,一遇境就迅猛地現行。有的已經深入骨髓,都不必想,一出來就是。這是什麽原因?多生習氣如油入麵,難以拔除,已經串習到了任運而起的地步。譬如見到異性,如果境緣比較強,那一般的凡夫俗子沒有不陷落的。雖然暫時避開環境去修行,但由於沒有成就道力,來世以施戒修的福德力,會轉成高官富豪等,那時就隨欲自在了,會發展到非常可怕的地步。聲色五欲盡情享受,跟曆史上的墮落者一樣。那時如果美色的境緣特別大,那誰能把持?或者處在很高的權勢風光中,誰不是縱自己的意快活一時,受罪萬世?

  像這樣多方麵去衡量,就發現墮落率非常高,一世不墮難免兩世要墮,一墮下去無數劫都爬不出來。可見,選擇在濁世成就無生忍力度眾生非常困難。連自身都難以免於墮落,又怎麽去救眾生?所以這條路是很凶險的。

  二、淨土修行得無生忍完成利他為易行道

  這又要通過正反麵的顯示,來認清這條道路的殊勝。首先通過四個譬喻顯示,如果不生淨土,光憑一個悲願、一種簡單的衝動,效果適得其反,不但不能自他兼利,反而自他皆損。接著從正麵顯示往生淨土成功的路線。當我們看到它一、二、三各步的走法,發現這是一條隻進不退、疾速完成的路以後,就知道它是易行道。

  首先以譬喻來做反顯。

  故維摩經雲:自疾不能救,而能救諸疾人?又智度論雲:譬如二人,各有親眷為水所溺。一人情急,直入水救,為無方便力故,彼此俱沒。一人有方便,往取船筏,乘之救接,悉皆得脫水溺之難。新發意菩薩,亦複如是。如是未得忍力,不能救眾生。為此常須近佛,得無生忍已,方能救眾生,如得船者。又論雲:譬如嬰兒,不得離母。若也離母,或墮坑井,渴乳而死。又如鳥子,翅羽未成,隻得依樹傳枝,不能遠去。翅翮成就,方能飛空,自在無礙。

  看了《大智度論》的這些法語有一個想法:我們的意願往往和實際情況不符。所以,慈悲要用智慧來駕馭,信心也要由智慧來攝持,否則必定落在兩大過失裏:一、慈悲出禍害;二、自信成狂妄。前兩個譬喻——病喻和救難喻,說明如果沒有智慧,慈悲出禍害的狀況;後麵的嬰兒喻和鳥子喻,呈現出不以智慧攝持,自信成狂妄的大過失。

  首先要看到慈悲是怎麽出禍害的。第一、病喻。這是指一種盲目的慈悲行為,認為天下有很多飽受病苦的人,我一定要去救。然而不能審視自身的狀況,連自身同樣的病都無法治好,怎麽能治天下的疾苦呢?這就是愚癡。如果還硬要去做,那當然難免無照行醫、庸醫殺人的過失,一個人也治不好,反而治壞了一大片。

  第二、救難喻。有兩個人,各自的親眷都淹在水裏。其中一人自身沒有方便力,在看到別人溺水時,認為我要奮不顧身,一定要救起他來,卻連自己不會遊泳都不知道。這種盲目的衝動使自他都陷溺,一個也救不起來,反而都喪身水中。另一個人雖然有慈悲,但他想到盲目下去不但救不了人,還會把自己搭進去。之後就想:我先去找一艘船,再駕到水裏去。由於具方便力的緣故,慈悲的心願能得以實現,不但自己不會溺水,還可以救起千萬人。以這個原因,必須到淨土去常親近佛,得無生忍力後再來救眾生。

  接著兩個譬喻明顯地說明,自信狂妄會毀滅自己。第三、嬰兒喻。嬰兒以為我要獨立,不必依靠母親。他太高估自己的能力,沒有母親長時的培養、哺育、將護等,必然很快掉到坑井裏死掉,或者由於缺奶而死掉,這是狂妄的過失。

  第四、鳥子喻。鳥子以為我現在必須在高空飛翔,才證明我的能力。豈不知要先有一段依傍樹枝逐漸發展羽翼的過程,不能盲目撲向高空,那必定墜落而亡。這說明初發心菩薩首先要不離佛、不離淨土,得到長養,充實力量,然後才能自在無礙地普度眾生。如果不知自身能力大小,憑著標榜自我的自信莽撞而行,那必然過早地結束自己道的生命,這都是不理智的。

  凡夫無力,唯得專念阿彌陀佛,使成三昧。以業成故,臨終斂念得生,決定不疑。見彌陀佛,證無生忍已,還來三界,乘無生忍船,救苦眾生。廣施佛事,任意自在。故論雲:遊戲地獄行者,生彼國得無生忍已,還入生死國,教化地獄受苦眾生。 以是因緣, 求生淨土,願識其教。故十住婆沙論名易行道也。

  這是從正麵指示第二條路。凡夫自身沒有力量,必須專一地希求依止阿彌陀佛往生淨土。這一條路如何呢?要看到多生的路線,第一生念佛,臨終蒙佛接引往生,第二生見佛得忍,第三生來三界救度眾生,隨意自在。這裏的“第三生”隻是權巧的表達,實際並非像凡夫一樣有輪回的受生,隻不過是隨自身的願力,舍淨土壽到世間界裏隨意自在地救苦眾生。這就看到,這條路走得通,能完成大悲心利他的事業,因此是速成菩提的道。

  本論是這樣指示這條路的:我們作為初發心的凡夫,沒有在生死海裏泛舟救眾生的能力,就像剛誕生的嬰兒,沒有成人做事業的能力一樣。所以,首先要依止一位母親,她是阿彌陀佛,要依止一個非常好的環境,它是極樂世界。在那裏得到母親阿彌陀佛以及兄長清淨海眾菩薩的護養,並常常沐浴在德水、輕風、光明等中,受到環境的滋養,開發本心,去除惑業,這樣逐漸得成無生忍力。得到殊勝的成就以後,就可以入園林遊戲地門,來三界裏自在利益眾生,是這樣一條路。因此說到,我們凡夫現在沒有力量,唯一要專念阿彌陀佛,成就念佛三昧,一心住在佛念上。由於淨業成就的緣故,臨終一收念就生到淨土,決定沒有疑惑。這就是第一步——見佛往生。

  再看第二步,到了淨土以後見阿彌陀佛,佛一加被就會悟無生,這樣就得到大成就。

  第三步,證得無生忍以後,由於最初都有悲願要到苦世界裏度眾生,這時就能生三界,在五濁三途中救苦眾生,甚至像地藏菩薩一樣到地獄裏度眾生。無論在什麽境界裏,都不會被聲色所縛,不會心隨境轉,不會迷失一靈真性,這樣就真正實現了普賢行願。所謂“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一切圓滿盡無餘,利樂一切眾生界”,以及“蒙彼如來授記已,化身無數百俱胝,智力廣大遍十方,普利一切眾生界”等等。入生死海中攝持一切眾生,讓他們發菩提心,把他們都安置在無上菩提妙道當中。這就完成了大乘普度眾生的事業。

  為了速成這條大道,速疾成滿普度眾生的心願,要求生淨土。這條路容易達成,容易實現,會達到圓滿。它也是一乘成佛之道,也是得彌陀悲願力攝持而速疾成佛之道,因此,《十住毗婆沙論》稱之為“易行道”。

  總結

  對於初發心的菩薩而言,決定要求生淨土,這是十分明智、確定的路線。從正反兩方麵觀察。如果選擇生穢土,那就成了難行道,按普遍情況來看是一條絕路,非常危險,一墮就是無量劫,屬於自不量力。這是由於慈悲沒有以理智攝持,高估自己的能力,做出輕率的選擇。很多人以此障住道的生命,不但沒救起眾生,反而被自身的罪業力拖入惡趣,或者犯下“庸醫誤人”的過失。相反,如果選擇生淨土,這是一乘、圓滿、不可思議、極其殊勝的道路,依仗的是阿彌陀佛無量劫來成就的願力,在凡夫目前的份上來說,是非常理智的選擇。明白了道路,知道自身的力量,知道佛的慈悲、淨土的殊勝,那隻要有信願,走這條路決定速成,最終完成大悲願力。

  這樣看到後就知道,每個初發心菩薩在立了悲願,明白了道路以後,都應該去淨土親近佛,因為要集聚非常多的因緣才能迅速成就無生忍力,實現悲願。因緣不集聚就非常難,雖然有一個心願,但自身的煩惱力、外在的因緣力,以及各種錯綜複雜的業力牽扯等,會延緩進程,導致無數劫都無法實現。而走往生淨土這條路,由於有佛力攝持,各方麵都給你準備好了,極其方便,所以生到淨土後,在完成無生忍力的因緣上非常有優勢、非常殊勝。從得到的身、依止的師友、所處的環境、聽到的法門以及壽命等因素去看,全是圓滿的,叫做身圓滿、師圓滿、友圓滿、法圓滿、時圓滿等等。總之,一點退轉也沒有,全是上進的順緣,刹那間就能積無數資糧,聞到什麽法都能開發無數的菩提善根。像這樣,在大緣起上能迅速成滿無生忍力的緣故,必須往這個大緣起上走。

  在《華嚴經》中,普賢菩薩先給華嚴海眾宣說十大願王,但這對凡夫來說非常遙遠,如果沒有一個勝妙捷徑,那非常難以完成。而阿彌陀佛的淨土是速疾完成的大緣起場合,因此,普賢菩薩率領海眾一致導歸極樂世界,因為容易迅速完成普賢願海的緣故。而普賢願海就落實在化現在塵塵刹刹裏,以周遍、無間、恒常的方式利益一切有情。看到《華嚴》最終的結歸處在西方淨土後,就應當知道,這是一切菩提行者共同要走的捷徑。像這樣,看到大家都往那邊走,不這樣走就很糟糕,這時自心就真正能定下來了,為了完成大悲誓願,首先往生西方淨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