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愛樂之城、烏托邦之夢

(2017-02-22 15:07:14) 下一個
音樂劇《愛樂之城》包囊了14項奧斯卡提名、周日肯定獲獎,真的那麽了得?城裏有誰看過後,並覺得此片大有譽過其實的感覺?
 
Image result for la la land
 
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比一下65年10項提名的音樂劇《音樂之聲》,《愛樂之城》一沒情節、二沒旋律、三沒嗓子、四沒舞姿,除了點張藝謀式的舞台色彩、片尾加了點爵士鋼琴師Gosling的夢幻“後穿”,《愛樂之城》憑什麽能得到奧斯卡俱樂部如此青睞?莫非是美國人炒作的技巧掩蓋好萊塢日趨沒落的藝術。
 
對現代人而言,創新是個好詞、標新立異甚至是個美德。創新使資本主義發展、物質社會發達,創新更是藝術吸引眼球、結聚人氣、贏利成功的關鍵。故事提到爵士樂正在流行文化中消亡、被新一代音樂消費者所淘汰,主人翁鋼琴師Gosling似乎代表了好萊塢的一種懷舊心結,他要靠個人努力,拯救爵士樂。期間當然需要娛樂者和消費者之間的興趣愛好溝通,是守舊傳統還是迎合新潮?他的同行樂手Keith說得很漂亮,作為一個傳統主義者你如何成為一個革命者?你死抱著過去,但爵士樂必須創新未來。由他們組建的新式爵士樂隊取得了成功,當然,女主角也成功地從賣咖啡的變成演電影的大明星。此片是個夢想成真的俗套故事。
 
在讚歎西方人善於創新的同時,你也許讀過曆史並意識到,西人創新的思維方式源於西方的宗教思維?實際上,宗教就是最上乘的藝術,兩者同享了一個特征,即對追隨者情感的操控。這也是美國政客的領導藝術。
 
創新促使西方宗教革命、發展和擴張,創新是西方信仰的命根。什麽叫創新?意識形態創新就是分裂、叛逆,否定權威、叛逆前輩。西方宗教史簡述如下:猶太教否定原始的多神教;耶穌叛逆祖宗猶太教;路德、加爾文造反威權天主教;人權神賜否定君權神授;共產主義否定基督教;激進主義否定資本主義;LGBT否定傳統宗教(和自然之道)。分裂、叛逆在西方文化被看作是美德,理所當然,因為這無論在理念還是言行均屬於追求宗教自由、信仰創新。還記得最近一個信仰的美國創新是什麽嗎?Rachel Dolezal's白人相信自己是黑人。
 
片中Gosling鄙視洛杉磯的文化個性,稱之為,Worship everything; Value nothing. 其實這便是美國的流行文化受製於西方的傳統思維,追求宗教信仰自由、意識形態創新。前句英文還不太好翻,按中國文化的恭維說法應該是,“標新立異;喜新厭舊”。
 
不過,再創新也創新不過創新的祖師爺,耶穌,誰能比這個信仰、信念更創新——“我是神的獨生子”?封頂了。
 
換句話說,創新也有盡頭、發達都有終點,創新不了怎麽辦?炒作,就像提名《愛樂之城》。提名俱樂部由好萊塢影界6000多名委員組成。如果你是其中一名美國名導,你會提名張藝謀嗎?老張出生共產黨中國,再有才有人氣,拿獎也沒門。《愛樂之城》是好萊塢的經典題材、美國夢的懷舊之作,拍得再爛也要提名,藝術本來就是主觀的判斷,總能找出可圈可點之處。既然俱樂部英才們提名了,影評、媒體當然得接軌跟上,齊口說皇帝穿上了漂亮的新裝,豈能給大眾留下不合主流的借口?當然,說實話的不是沒有,很少。
 
炒作其實是藝術市場的潛規則,Bob Dylan算得上是個更典型的案例。我在網上曾經請他的老美粉絲們列舉他最好聽的三首歌,如《Lay Lady Lay》、《Blowin’ in The Wind》、《All I really wanna do》,去Youtube聽聽,都是沒有什麽旋律的念叨,他也沒有唱歌的嗓子,跟Taylor Swift差不多,音域跟貓咪叫聲一樣寬。聽了All Along the Watchtower》才明白為什麽美國人喜歡他,因為他唱出了美國人當年的信仰渴望和宗教迷失。其實歌唱信仰的好手、旋律優美的宗教歌曲滿地都是。居然還拿諾貝爾文學獎,Dylan是不是像奧巴馬拿和平獎一樣心虛呢?就像和平獎政治化了一樣,不少評論認為西方文學已經死了。
 
當然,肉身必死、靈魂永存,美國夢是不能死的。啥叫La-La Land?An euphoric dreamlike mental state detached from the harsher realities of life.
 
也就是說,耶穌的天國、馬克思的烏托邦、好萊塢的夢工廠。信基督得永生是人類史上無以倫比的藝術炒作,信馬克思得解放經典其次,接著當然是時尚的美國夢了。你信哪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Lauzi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田野maomao' 的評論 : 你女兒肯定也喜歡了?
田野maomao 回複 悄悄話 我看了這個電影。和您不一樣,特別喜歡。寫了一點東西,網管沒讓上精選,讀者寥寥。您若有時間,請讀一下吧。我喜歡裏麵的攝影,畫麵,演員的表演,和最後的結尾,故事雖然一般。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