瀟灑的雲

沒有方向,沒有目標。
飄去飄來,瀟瀟灑灑在九霄。
從不算計,從不尋找。
管他明天化作春雨,還是冰雹。
個人資料
幸福生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解字】古昔

(2023-12-28 12:02:09) 下一個

古昔
文/幸福生


“古”,從“口”從“十”。“口”為言說,“十”代表很多。口口相傳了很多年,是久遠的時代。


“昔”,在甲骨文中下麵是“曰”(yuē),也是言說的意思。上麵是滔滔洪水,波滾浪翻。洪荒時期是傳說中最遙遠的年代。也就是說,昔是比古更加遙遠的年代。今天的“昔”,上麵的洪水已經麵目全非了,似乎和“廿”,“二十”有點像,還是比十多一倍。


另外,“昔”字的另一個說法是,下麵的是“日”(rì),即太陽。而上麵的不是洪水,而是被烈日哄曬的肉條,也就是在曬臘肉。在有冷藏技術之前,乾臘能保存最長的時間。“昔”字也就有了些久遠的意思,可怎麽也到不了洪荒年代,因此我更相信第一種說法。


“古”和“昔”共同點,就是口口相傳。“古”上麵的“十”代表多,多到趨於極限的時候就要用“昔”了。大洪水的昔年,也就是大禹治水的年代,應該等同於西方世界的諾亞方舟,遙遠而神秘。


古代的曆史和文明,主要是口口相傳的。即使在文字出現以後,文字記載從來就沒有真正的權威,多半是道聽途說。


二十四史被尊為正史,也隻是說出自官辦而已,正與不正就難說了。
私家的野史,也不一定野,隻是上不了官媒或主流媒體,既有流言蜚語,也有事實真相。口口相傳大概等同於,今天網絡傳播的自媒體。


古代的事是沒法較真的。古裝劇看的不多,最近才看了《甄嬛傳》和《羋月傳》。喜歡較真就查了查曆史,覺得出入實在太大。想一想,三皇五帝不也是佚名編導的作品嗎?


了解了“古昔”,了解了口口相傳,看古裝劇就不必糾結了。史書枯燥晦澀,誰人問津。吃瓜群眾喜歡追什麽,編導就拍什麽,口口相傳的就有什麽樣的“古昔”。


談到古代的昔年往事,大家說出的都是口口相傳的影視古昔。我們今天的事,多年以後也是如此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