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觀影:花樣年華

(2017-04-30 15:57:38) 下一個

觀影:In the mood for love

周末重溫王家衛的電影“花樣年華”-旗袍,雨天,點著的香煙,橘黃色的燈光。

我看的是英文版本"The Criterion Collection",所以附有對導演的采訪。我沒想到王家衛的英文很流利。通過他的詮釋,我覺得英文譯名更貼近他想表達的東西。

王家衛想記錄一段逝去的時光。記錄1962-1966年在香港生活的上海人。我聽不懂廣東話和上海話,讀英文字幕。影片的對話不多。對於說不出口的情緒,語言永遠是誤解;隻有眼神身體,不會撒謊。這是一部用眼神和身體語言表達的電影。

攝影師說:最美的時光是日出後的一小時和日落前的一小時,這兩個時段拍到的女人最美。我聯想到女人的初戀和最後一次心動,如果二選一,最美還是夕陽。有人描述過那種友情指向愛情,要達未達的狀態,就像太陽落下前大海和天空的顏色--無限種變換,無數種可能,溫柔絕美,坦然赴死。這部98分鍾的電影表現的就是這種美。

悲催的五月躲不過花粉過敏。麵對萬紫千紅,每每淚眼汪汪,盼望下雨。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覺曉 回複 悄悄話 王家衛是出生在上海,五六歲左右去香港,所以,他有個“上海情節”吧,在他的電影裏能感受。你讀了不少書啊!
我喜歡你博文的題目,簡單。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