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愛情,和自由的排名

向往自由,擔當責任,享受人生
正文

生命,愛情,和自由的排名

(2017-01-01 15:59:07) 下一個

生命,愛情,和自由的排名

 

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

當我在中學時,裴多菲(Sandor Petofi 1823-1849,匈牙利詩人)的這一名句從第一次見到後就銘記在心。

因為年輕,把作家,詩人都看作完人,印在書本上的都是金玉良語。也因為年輕,充滿理想,追求十全十美。更是因為年輕,根本不理解這三者的真正含義,盲目地認為他講得太對了。

按照裴多菲的價值觀,愛情高於生命,自由又高於愛情。

生命,隻要是個活人就有生命。成為一個人,不是自己能決定的,父母給的吧,但自己毫不費力。就是難產,受苦的是媽媽,沒有一個能知道自己是怎麽生出來的。得來容易的,似乎就不太值得珍惜。而年輕時,死亡是個極遙遠的概念,所以生命究竟是多麽可貴,年輕的我所知寥寥。

愛情和生命哪個更重要呢?那時我對愛情隻是在讀小說和看電影時有所體會。因為我在女中長大,六年中和男孩子沒有交往。和我的同學們一樣,在男女感情上成熟得比較晚。小說和電影裏的愛情故事都是那麽純潔和專一,一見鍾情,永世不變。如果是大團圓,愛情故事結束在有情人終成佳眷。婚後如何沒人知道,也沒人過問,想必是為柴米油鹽忙碌,十分無聊。如果是悲劇,一對情人不能如願,就以死亡告終,象林黛玉,梁山伯和祝英台等等。我每次看到林黛玉死時的情節,就情不自禁地流淚滿麵,太悲傷太感人。她為愛情如癡如呆,最終為情而死,符合裴多菲的觀點,值得,所以林黛玉流芳百世。

裴多菲認為自由比愛情更高貴。我於是就想沒有自由的生命如同行屍走肉,不值得保留。但那時的我以為一個“自由”人就不是個奴隸,也不在監獄裏。成為一個奴隸或一個犯人,對我來說完全是無稽之談,想當也當不成。那時我沒有認真地思考自由究竟是什麽,不知道什麽是言論自由,什麽是人權。

半個多世紀過去了,現在的我是個曆經世事的老婦。前半生住在中國,後半生住在加拿大。自身的經曆使我對生命,愛情,和自由的看法可以說是和裴多菲完全不同。

裴多菲是個革命者,他的這幾句詩更像是口號,是年輕革命者的豪言壯語。我相信這是他的真正的信仰。作為一個年輕人,生理的要求和單純的意念當然認為愛情是人生必需的,是高貴的。但為愛情去死的人畢竟是極少數。世界上一輩子隻愛一個人的人恐怕不多,倒是有更多的人從沒遇到一個真正的愛人。大多數人有過愛情,但並不持久。如果因為得不到愛情而死,全世界的人口一定大大減少。裴多菲自己也愛過好幾個姑娘,沒有為其中任何一個去死。我現在則認為愛情是盲目的,短暫的,多變的。愛情往往和性欲混淆,也往往是自私的,談不上高貴不高貴。人們因為不了解而相愛已至結婚,但因為了解而分手或離婚。為愛情而死的極少數的人,大多是因為太年輕,一時衝動。麵對現實的成年人,事業,家庭,父母,孩子,以及財產等都不是輕易能拋棄的,所以極大多數人沒有為愛情而死,可見絕大多數人認為生命高於愛情。

那麽自由和生命哪個更寶貴?裴多菲是個匈牙利人,當時匈牙利受奧地利的壓製,許多匈牙利人渴望有自己獨立的國家。在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的驅使下裴多菲成為一個革命者,參加了革命軍,最後26歲時死在戰場上。他確實是如他的詩所說,為自由,為民族的自由,獻出了生命和愛情。所以他的詩深受革命者的愛戴,也往往被政治家(或野心家)用來迷惑年輕人,讓他們為國為民族(或為他們的野心)捐軀。

有幸生活在和平時代的人極大多數不必死在戰場。(當然,美國自南北戰爭後國內一直是和平的,但多少美國兵戰死在國外。他們死得值不值得,就不是我能評價的了。)我現在想知道的是對於一個普通人,自由究竟是什麽?年輕時我對自由沒有認真思索過,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感到“自由”是個不可估價,模棱兩可的概念。自由這個概念並不是如大家公認的是個褒義詞。嚴格地講,自由是個中性詞,既不是褒義詞也不是貶義詞(或用現代的中文,其實是模仿英文,既不是正麵的也不是負麵的)。如果自由能給自己和他人帶來幸福,就是好事;如果僅僅給自己帶來幸福,但隻要不傷害被人,也是好事。但如果用來損人利己就是壞事。比如獨裁者為自己的權欲,也就是他們的自由,殘害百姓。不管是怎樣的自由,每個人能有的自由都是極有限的。

首先,人沒有自由選擇生在什麽時候,什麽地方,什麽家庭;也不能決定自己是男還是女,是聰明還是愚笨,是漂亮還是平淡,是高大還是矮小。而人的一生往往由這些因素決定。比如和我同樣生在四十年代的一代中國人,文化大革命就把我們一生中最寶貴的十年摧毀了。再比如我是全家五個子女中學習最好的,也是唯一進大學的,比我姐弟都聰明吧。這就是命和運,不由自主。

再說人體的自由。如果犯了法,關在牢裏人當然不是自由人。但犯人大多沒有自殺,所以世界各國都有監獄。文化大革命是我經曆的最無人性的事件,多少無辜的人被關,被打,被殺。我認識的人中至少有十幾個自殺,其中包括我的姐姐。他們自殺的主要原因不是沒有自由,而是紅衛兵和造反派慘無人道的批鬥和折磨,特別是人生侮辱,那比失去自由要殘酷得多。但更多的人挺了過來,終於看到罪大惡極的毛老頭死去,中國變得天翻地覆。有名的女作家楊絳在文革中被鬥,剃陰陽頭,受盡折磨。但她活了105歲,2016年風光地去世。

我在中國時,沒有人能自己決定住在那裏,人們沒有居住的自由,更不用想到國外去了。人們沒有言論自由,沒有出版自由,沒有結黨和信仰的自由。因為從小被洗腦,自由思考的能力也畏縮了,成了精神奴隸還以為是自由人。這些意識形態方麵的自由在西方是像空氣一樣,人人都有。在中國,沒有這些自由,但大多數人並不感到有所欠缺,認為那是可有可無的,而吃,喝,房,車要重要得多。

在中國,學生就得上學,做作業,許多事是由家長和老師決定的。西方的學生遠比中國學生自由。中學生可以自己選課,比如可以不上數學課,回家也沒有作業。自由太多了,就學吸煙,吸毒,交男友/女友。許多人不是愚蠢,但是少小不努力,結果是老大徒悲傷。他們中嚴重的成了罪犯,進了監獄,那就什麽自由都沒有了。結論是人在年輕時不應有太多的自由。

那麽成年人呢?要上班,要照顧家庭,他們自由嗎?比如去世界各地旅遊,需要時間,錢,和健康的身體,缺其中之一就去不了。年輕時缺的是錢,中年時缺的是時間,老年時缺的是健康。當然,人們都知道盡力而為。錢少就住差的旅館,時間少就減少外出的次數,但如果身體太差,那就隻好呆在房間裏,盡管房間沒有鎖,卻哪裏也去不了。養老院裏的八九十歲的老人都沒有多少自由,不是他們沒有自由,隻是自由對他們已經沒有什麽意義了。

總而言之,人能有的自由太少,年齡越大,自由越少。人不僅應珍惜尚有的一點點自由,也應盡量保持能有的一點點有。當我和我先生都工作時,我們隻有一輛車,他先送我去上班,然後自己去上班,我們也沒覺得不方便。現在我們都退休了,卻覺得一輛車不夠兩人用。比如我們都喜歡打網球,但有不同的日程,兩人都要用車時就有矛盾了。我們就決定再買了一輛車,也就是用錢買自由。好在我有能力養一輛車,可以多一點自由。有錢不用比沒有錢隻是在心理上沾點上風,人死了錢就是別人的了,所以能用錢就是福氣。

愛情是短暫的,自由是有限的,最最貴重的是生命。隻有活人,才可能有愛情和或多或少的自由。對一個死人,愛情和自由毫無意義。珍惜生命,自己的生命和別人的生命。珍惜每一天,每一年。當你還能享受美麗的風景,悅耳的音樂,美味的食品,和親友在一起的歡樂,當然還有知識給你帶來的喜悅,你就是一個幸運的人。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為寫而寫 回複 悄悄話 祝賀開博!越大越覺得那首詩誤人:)是的,沒有什麽比生命更重要!願我們都能好好地享受生命!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