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開富貴

以一顆感恩的心,記著友人,親人和相愛的人,我一樣會珍惜.
正文

狐狸與葡萄的故事(zt)

(2007-02-18 10:26:57) 下一個

人的一生沒有是一帆風順的,總會在某一時刻遇到一點小麻煩,麵對困難和麻煩,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應對方式。

   我們可以通過下麵的《狐狸與葡萄的故事》來具體的了解一下:在一位農夫的果園裏,紫紅色的葡萄掛滿了枝頭,令人垂涎欲滴,當然,這種美味也逃不過安營紮寨在附近的狐狸們,它們早就想享受一下了。

   第一隻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它發現葡萄架要遠遠高出它的身高,它站在下麵想了想,不想就此放棄,機會難得啊,想了一會,它發現葡萄架旁邊的梯子了,回想農夫曾經用過它,因此,它也學著農夫的樣子爬了上去,順利地摘到了葡萄。(這隻狐狸采用的就是問題解決方式,它直接麵對問題,沒有逃避,最後解決了問題)

   第二隻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它也發現以它的個頭這一輩子是無法吃到了,因此,它心裏想,這個葡萄肯定是酸的,吃到了也很難受,還不如不吃,這樣的葡萄不吃也罷,因此,它心情愉快地離開了。 (這隻狐狸運用的是心理學當中經常提到的“酸葡萄效應”,也可以稱作文飾作用或合理化解釋,即以能夠滿足個人需要的理由來解釋不能實現自我目標的現象)

   第三隻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它剛剛讀過《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深深地被主人公的精神所打動,它看到高高的葡萄架並沒有氣餒,它想,我可以向上跳,隻要我努力,我就一定能夠的到。“有誌者事竟成”的信念支撐著它,可是事與願違,它跳的越來越低,最後累死在了葡萄架下,獻身做了肥料。 (這隻狐狸的行為,在心理學上我們稱為“固執”,即反複重複某種無效的行為,有時我們也稱它為強迫症,它說明,不是任何事情我們以解決問題為取向都是最佳的方案,要看自己的能力、當時的環境等多種因素來決定)

   第四隻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一看到葡萄架比自己高,願望落空了,便破口大罵,撕咬自己能夠的到的藤,正巧被農夫發現,一鐵鍬把它拍死了。 (這隻狐狸的行為我們稱它為“攻擊”,這是一種不可取的應對方式,與人與己都是有害無利的)

    第五隻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它一看自己的身高在葡萄架下顯的如此的渺小,便傷心的哭起來了,它傷心為什麽自己生的如此矮小,如果像大象那樣不是想吃什麽就吃什麽嗎;它傷心為什麽葡萄架如此的高,自己辛辛苦苦等了一年,本以為能吃到,沒想到是這種結果。 (這隻狐狸的表現我們在心理學上稱之為“倒退”,即個體在遇到挫折時,從人格發展的較高階段退行到人格發展的較低階段)
   
   第六隻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它仰望著葡萄架,心裏想,既然我吃不到葡萄,別的狐狸肯定也吃不到,如果這樣的話,我也沒有什麽好遺憾的了,反正大家都一樣。
(這隻狐狸的行為在心理學中稱之為“投射”,即把自己的願望與動機歸於他人,斷言他人有此動機和願望,這些東西往往都是超我所不能容的)
  
   第七隻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它站在高高的葡萄架下,心情非常的不好,它在想為什麽我吃不到呢,我的命運怎麽這麽悲慘啊,想吃個葡萄的願望都滿足不了,我的運氣怎麽這麽差,越想它越鬱悶,最後終日鬱鬱寡歡,得癌症而死。(這隻狐狸的情況是“抑鬱症”的表現,即持久的心境低落狀態為特征的神經症性障礙)

  
   第八隻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它嚐試著跳起來去夠葡萄沒有成功,它試圖讓自己不再去想葡萄的誘惑,可是它抵抗不了,它還試一些其他的辦法也沒有見效,他聽說有別的狐狸已經吃到了葡萄,心情更加地不好,最後它一頭撞死在了葡萄架下。(這隻狐狸的下場是由於它心理的不平衡所造成的,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會經常遇到類似的“不患無,患不均”的現象,很多人在與別人作比較的時候,因為心理的不平衡選擇了不適當的應對方式)
  
   第九隻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同樣是夠不到葡萄,它心裏想,聽別的狐狸說,檸檬的味道似乎和葡萄差不多,既然我吃不到葡萄,何不嚐一嚐檸檬呢,總不能在一棵樹上吊死吧,因此,他心滿意足地離開去尋找檸檬去了。(這隻狐狸的行為在心理學上我們稱之為“替代”,即以一種自己可以達到的方式來代替自己不能滿足的願望)

    第十隻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它看到自己的能力與高高的葡萄架之間的差距,認識到,以現在的水平和能力想吃到葡萄是不可能的了,因此他決定利用時間給自己充一下電,報了一個研究生課程進修班學習采摘葡萄的技術,最後當然是如願以償了。(這隻狐狸采用的是問題指向應對策略,它能夠正確分析自己和問題的關係和性質,找到最佳的解決方案,是一種比較好的應對方式)
 
   第十一隻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它同樣也麵臨著相同的問題,他轉了一下眼睛,把幾個同伴騙了來,然後趁他們不注意,用鐵鍬將他們拍昏,將同伴摞起來,踩著同伴的身體,它如願以償地吃到了葡萄。(這隻狐狸雖然最後也解決了問題,但他是在損害他人的利益的基礎上來解決的,這種應對方式不可取)
 
   第十二隻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這是一隻漂亮的狐狸小姐,她想我一個弱女子無論如何也夠不到葡萄了,我何不利用別人的力量呢,因此,她找了一個男朋友,這隻狐狸先生借助梯子給了狐狸小姐最好的禮物。(這在心理學中稱作“補償”原則,即利用自己另一方麵的優勢或是別人的優勢來彌補自己的不足,這種方式在一些情境下也不失為一種好方法)
  
   第十三隻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它對葡萄架的高度非常的不滿,這導致了它不能嚐到甜美的葡萄,於是它就怪罪起葡萄藤來,說因為葡萄藤太好高騖遠,爬那麽高,說葡萄的內心其實並沒有表麵看上去那麽漂亮。發泄完後,平靜地離開了。(這隻狐狸的行為在心理學上我們可以稱之為“抵消作用”,即以從事某種象征性的活動來抵消、抵製一個人的真實感情)
 
   第十四隻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發現自己無法吃到自己向往已久的葡萄,看到地上落下來已經腐爛的葡萄和其他狐狸吃剩下的葡萄皮,它輕蔑地看著這些,作嘔吐狀,嘴上說:真讓人惡心,誰能吃這些東西啊!”(這隻狐狸的行為在心理學上我們稱之為“反向作用”,即行為與動機完全相反的一種心理防禦機製)
 
   第十五隻狐狸來到了葡萄樹下,他既沒有破口大罵,也沒有堅持不懈地往上跳,而是發出了感歎,美好的事物有時候總是離我們那麽遠,這樣有一段距離,讓自己留有一點幻想又有什麽不好的呢,於是他詩性大發,一本詩集從此誕生了!(這隻狐狸的行為在心理學上我們稱之為“置換作用”,即用一種精神宣泄去代替另一種精神宣泄)
  
   第十六隻狐狸來到了葡萄樹下,他發現想吃葡萄的願望不能實現後,不久便產生了胃痛、消化不良的情況。這隻狐狸一直不明白一向很注意飲食的它,怎麽會在消化係統出現問題呢。(這隻狐狸發生的情況在心理學中我們可以稱之為“轉化”,即個體將心理上的痛苦轉換成軀體上的疾病)

   第十七隻狐狸來到了葡萄樹下,也發現了同樣的問題,它嘴一撇,說:“這有什麽了不起的,我們狐狸中已經有人吃過了,誰說隻有猴子能吃到果子,狐狸一樣行!(這隻狐狸所表現的言行是一種情緒取向的應對方式,在心理學中我們可稱之為“傍同作用”,即當自我價值低於他人價值時,尋找與自己有關係的人來實現自我的價值)

    狐狸的故事其實都是我們生活的原型,你是否從中發現你的影子,悟出一些道理了呢?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