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孩子們從小學習音樂的“得”和“失”》

(2016-11-23 00:08:40) 下一個

(一)環境的影響
 
小時候在飯桌上隱隱約約聽見父母和親朋好友之間談論起關於美國科學家摩爾根(Thomas Hunt Morgan, 1866 - 1945)學派和蘇聯科學家米丘林(Ivan Vladimirovich Michurin,1855 - 1935)學派之間的差別。摩爾根學派認為任何事物是遺傳因子起主導作用;而米丘林學派認為後天環境的影響起著主導作用。作為子女,自然傾向於父母這邊,朦朦朧朧啥也不是地認定摩爾根學派當然是唯一正確的。直到自己有了一段經曆:
 
文化大革命後期的1975年夏天。不知道是何種原因,中央交響樂團在停止了十年外國音樂演出之後,第一次用電視實況轉播的形式向全國轉播了由李德倫指揮家指揮演奏的貝多芬第五交響曲《命運》。由於宣傳的到位,上海幾乎家家戶戶都知道有這麽一個西方古典音樂實況轉播。於是,到了晚上納涼時間,大家走出屋簷,聚集在裏弄裏唯一一台16寸的黑白電視機前,等待著這一時刻的到來。有的光著膀子,有的端著飯碗,有說有笑地期待著。7點整,音樂會準時開演。這是我從記事起第一次聽到與平日收音機裏天差地別的音樂旋律,也是第一次在電視屏幕上看見那麽多音樂家圍坐在一起聚精會神地演出。可是,沒出十分鍾,原本激動半天的人們已經不耐煩了,吵吵嚷嚷地要切換頻道。那個時候的上海電視台隻有兩個頻道,一個是5 頻道,一個是8頻道。經過大家舉手表決後,除了我和幾位老者之外,無一不想切換成另外一個正在播放《南征北戰》的頻道。就這樣,掃興的我回到了房間,打開了自己組裝的收音機。不曾想到,中央一台和中央二台在電視實況轉播結束後繼續在收音機裏輪番播放貝多芬的第五交響曲。我靜靜地獨自躺在床上,也不敢睡著,一直聆聽到淩晨1點多鍾中央兩個電台關閉一天的節目為止。
 
從此之後,我經常跑上海第九百貨公司,將自己從父母那裏讀書獎勵來的錢去買外國音樂唱片,直到十年後出國為止。音樂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
 
正是因為我特別喜歡西方古典音樂,加上由此聯想到幾十年前餐桌上聽到的米丘林學派,我也不得不重新認識環境對一個人後天所起到的作用。因此,每當一個小生命誕生而從醫院回到家時,等待孩子最大的禮物是流暢的莫紮特鋼琴奏鳴曲。5張激光盤一上去,24小時晝夜不關機。半年之後又換上5張新的激光盤。就這樣,三個孩子在輕輕的古典音樂熏陶下成長起來了。等到孩子們懂事的那一刻,他們已經不會拒絕,或者說作為負擔去學習樂器了。這就是父母理應給出的音樂環境。雖然醫學界有些學說認為當孩子們在睡眠情況下,聽覺係統是關閉的。固然是這樣,又何妨呢?
 
(二)事出有因
 
從小讓孩子們學習音樂,提高修養原本是一件好事。然而,做父母的是不是意識到在孩子們學習音樂的同時,音樂也同樣能使孩子們無形中學會了放棄?
 
在一些父母的思維中,隻要一提到讓孩子們學習音樂,就與音樂家相聯係;一提到繪畫,就與畫家相聯係。仿佛孩子們一學就能順理成章地成為“家”似的。雖然音樂領域的需求不如其它領域,但作為父母也不能將“我們以後又不當音樂家!”“當畫家吃啥呀?”等等的想法在孩子們麵前抖落一番。因為對父母來說這是一個自相矛盾的做法:既然如此明白,為何還要給孩子們施加壓力,來回奔波,出高價請老師呢?這裏有一例:
 
例1:有一次帶孩子去參加地區巴赫鋼琴選拔賽。比賽間隔時遇到了一位熟識的孩子,問他為何不高興。他說太緊張了,彈錯一個鍵之後加快了節奏,並解釋說明年不想來了:反正也不會做鋼琴家!
 
當孩子們年幼的時候,若父母掂量在學費的份上逼一逼或許還能冒出個尖來,看起來似乎很正常。但隨著孩子們一天天長大而形成自己想法的時候,他們已經能夠理解父母對待西方音樂的態度,加上技巧上遇到的挑戰,以及其它課程上的壓力,因此,這些家庭走出來的孩子往往會選擇放棄音樂。也許這是孩子們一生中第一個放棄,不能不說與這些父母最初的想法是吻合的!
 
(三)理念
 
既然學習音樂也有它的弊端,那麽為什麽要鼓勵孩子們學習樂器呢?這裏有兩個實例:
 
例1:我大孩子5歲半的時候,有一次看見我在練習鋼琴,走過來跟我說要學鋼琴,我說你還太小,等長大一點再說吧;第二個星期,孩子又跟我提到學鋼琴之事,我還是照舊沒有答應;第三個星期,當孩子重複了他的要求之後我答應了,但條件是:要麽不要學,要學就要認認真真地學!
 
雖然我大孩子在前半年沒有花費太多的時間練習,大概每星期練習10分鍾左右吧。但當孩子真正認識到自己有音樂天賦的時候,也就是從6歲到8歲這兩年間,孩子每星期至少練習10個小時以上,且從來不用我監督。而我所能做的就是靜靜地坐在沙發上聽他練習,跟孩子說說話。雖然我花費了許多時間,但想來這是父母對孩子最大的鼓勵和支持。
 
由於每個孩子成熟的時間不一,因此沒有一個絕對的起始時間。如果一個孩子能夠在樂器前靜心20分鍾的話,那麽,我個人以為孩子已經具備了學習樂器的能力;要不然,孩子還需等待。比如,我女兒是在快8歲的時候才開始學習鋼琴和其它樂器的。
 
例2:有一次感冒,去診所看病,剛好是第一次新換的家庭醫生,也剛好是那一天這位醫生最後一位病人。走到醫生的房間,看到牆上幾幅照片,好奇地問道:“你孩子們都遊泳嗎?”醫生麵露喜色,很自豪地說:“對,兄妹兩個全部拿到大學的獎學金!”於是,我們聊開了:從體育到學習、從音樂到藝術、從做人到事業,可以說我是無話不問,醫生則是滔滔不絕,好像久未逢知己似的。通過這一次的聊天,我才真正認識到原來美國一位普通醫生教育孩子的嚴格程度遠遠高於我們中國父母教育孩子的嚴格程度。我這才聯想到所謂培養孩子們的“修養”是要靠知識麵作為後盾的。對於孩子們來說,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總會遇到各式各樣的起伏,總會天有不測風雲。那麽,從小鼓勵孩子們學習音樂的主要目的不是為了讓孩子們日後有多大能耐,而是培養孩子們如何調節自己的心態,如何調節自己的情緒,如何能做到勞逸結合。當這位老醫生告訴我他的兩個孩子經常和朋友們聚會、自彈自唱的時候,我仿佛不由自主地聯想到一些中國家庭的孩子們學樂器學到後來痛恨樂器,厭煩西方古典音樂;或者說在朋友聚會的時候,隻要有一位同齡人技高一籌,其他孩子們再也不敢上前抖抖威風、施展自己的才華。我們做父母的是不是覺得這些個反差太大了嗎?這究竟是誰造成的呢?難道一定就是孩子們在音樂上沒有天分?還是說做父母的也該反思、承擔一些責任呢?
 
(四)事半功倍
 
要讓孩子們對學習音樂事半功倍、津津樂道的話,做父母的是否可以嚐試以下幾點:
 
1。父母除了能提供孩子適當的音樂環境和經常與孩子交流之外,也應盡早地在孩子學習樂器之後了解自己孩子是否對音符很敏感。比如,確認孩子是否存在Perfect Pitch(完整音高),也就是當孩子聽到單個音符的時候能否準確地辨別出是哪個音符發出的聲音;或者說存在Relative Pitch(相對音高),也就是當固定一個音符之後,它周圍的音符孩子們是否能準確地說出來。也許是亞洲語言發音的特殊性,大約20%左右的亞裔孩子在聽力上屬於Perfect Pitch,比例極高。因此,當父母一旦發現自己孩子有這方麵天分的時候,應盡早鼓勵孩子時時刻刻講出所聽到的音符和調。例如,以前開車外出的時候,我經常建議自己的孩子講出正在播放中的交響樂音符和調的變化。後來孩子連別人走路,或者在高速公路上聽到汽車發出的聲響都能辨別出它們的音符和調。
 
2。由於中、西方音樂存在著較大的差別,因此對幼時的孩子們來說我比較主張以聽西方音樂為主,不要混合著聽,以免無形中影響了孩子 Perfect Pitch 的健全。例如,中國的樂器實際上是由自然音組成的,也就是說音樂盡量接近於自然聲響,如,流水聲,鳥聲等等,那麽按此標準十七世紀之後西方音樂聽起來都應該是走調的;反之,也是如此!巴洛克時期德國偉大的作曲家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 - 1750)為了能讓每個音符之間相對和諧而調整了自然音,也就是說,讓每個自然音相互兼顧“走”一點調而形成和諧音樂係統。並且為所有12個大調和12個小調譜寫出了24首鋼琴曲,前後譜寫了兩次共48首,稱之外十二平均律(The Well-Tempered Clavier)。所以,經常欣賞中國音樂的人們不習慣西方的古典音樂,而經常欣賞古典音樂的人們總覺得中國音樂是走調的,源於它們之間的區別。
 
3。對於不太熟悉西方古典音樂的家庭,但父母又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個良好的古典音樂熏陶,那麽,不妨可以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地試一試這樣的欣賞序列:Easy Listening(電影音樂等等), New Age(描述宇宙及大自然等等),Piano Sonata(鋼琴奏鳴曲),Piano Concerto(鋼琴協奏曲),Symphony (交響樂),Opera(歌劇)。在西方古典音樂的作曲家中,不妨先從聆聽莫紮特和貝多芬的音樂開始,因為莫紮特的許多音樂作品輕快明朗,聽覺上容易被孩子們所接受,同時也能起到靜心的作用;而貝多芬的音樂作品有深度,有氣魄,對於提高孩子們的想象力和遇到挫折時不屈不饒有一定的幫助。
 
4。對於學習樂器的孩子們來說,要保持技術上的一致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況且無休止地重複練習對於孩子們來說往往也是枯燥乏味、難以持久的。因此,做父母的應該根據自己孩子的特點,鼓勵孩子們學會調琴、學會在音樂軟件上譜曲。對於初學的孩子們來說,Finale NotePad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它有免費的版本;而對於有了一定基礎的孩子們來說,Sibelius音樂軟件應該是專業版本了。當然,若父母花上一千多元,投資錄音設備讓孩子們玩玩也不是奢侈之事,畢竟這樣一來孩子們既可以知道自己技術上存在的差距,又能增加孩子們對音樂的理解,更主要的是音樂能夠成為孩子們將來一生的夥伴。
 
5。通常情況下,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更容易接受流行音樂,而不是古典音樂。因為流行音樂相對短小精悍,容易上口;而古典音樂則不然。因此,在我孩子們幼年的時候,他們踏進家門聽到的隻有西方古典音樂。十幾年過後,古典音樂已經深深地進入到他們的日常生活、學習之中,這個時候,我也就不限製他們音樂上的喜好了,相信孩子們這一輩子不會簡單地去拒絕古典音樂了!
 
總之,讓孩子們從小學習音樂除了經濟上付出之外,對孩子們和父母都是一個不小的挑戰,它時時刻刻會改變孩子們和父母的心態,時時刻刻會幹擾孩子們和父母之間原本相對和睦的環境,因此“得”和“失”是難以平衡的。但是,父母隻要認識到從小給孩子們營造出一個音樂環境和氣氛的話,那麽事半功倍是可能的,因為,孩子們在學習樂器的過程中總是習慣於熟悉的音調,習慣於已經聽過的音樂!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5fruitsaday 回複 悄悄話 十年餘來家裏廚房總放收音機,到處聽到,偶爾關收音機覺得好舒服啊 沒聲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