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首次接觸微信,是在六七年前,那時國內的朋友向我介紹和推薦了這款新型的社交媒體,出於好奇和嚐試,我請老公幫我在手機上安裝了這個App,不過在我的手機微信裏,我並沒有加幾個好友,平時也不發朋友圈,更沒有朋友間的互動,再加上當時微信剛推出不久,使用的頻率本就不高,遠不到全民普及的程度,因此我將微信“束之高閣”長達一兩年。
事情的轉折出現在大約五年前,那時常上網瀏覽新聞查找資料的我,偶然間加入了一個微信聊天群。這是一個關於某特定大學申請、學習和工作的信息交流群,群友們都很熱情,回答問題都很主動積極,也很專業,這對於家有孩子正上中學的我來說,無疑是一場及時雨。從此以後我經常去群裏轉轉,認真借鑒別人的想法、建議和經驗,從中汲取對自己有用的資訊,少走了許多彎路,極大地幫助了自己的孩子,使其順利地考入了理想的大學和專業。
因為針對性強,資訊及時且準確,這個群很快就壯大了起來,已由當初的一個群快速地發展到如今的十幾個大群,其中有申請該大學的預備群,有已在該校就讀的大學生及其家長的交流群,有租房拚車群,有聊天灌水群,還有由此衍生的房產理財投資群,甚至有各種相親群老鄉群等等,而我作為過來人,也成為其中一個大群的群主,和群友們一起,盡可能地幫助有需要的人。我們還經常組織舉辦夏季聯歡、聖誕慶祝活動,使我們這些海外遊子,在異鄉獨力打拚的同時,也能抱團取暖,互幫互助,努力為我們自己和孩子們撐起一片獨特而亮麗的藍天。
近幾年來,微信幾乎成為我手機上唯一使用最頻繁的App,我加入了眾多的中加美等國的微信群,其中加拿大高校文學社群成為我最愛的精神寄托園地之一。每周我都能在群裏欣賞到文友們的一篇篇佳作,當然我自己也不時在上麵提交習作,與大家一起交流讀書感悟和寫作心得。
與此同時,我也逐漸在朋友圈裏分享一些圖文,多為自己平凡生活的片段和點滴。有時洋洋灑灑數千字,有時則隻有寥寥數語;有的圖文並茂,有的圖多(少)文少(多),但都是有感而發,有情而抒,表達的是自己的一種心境。
當朋友們告訴我,他們喜歡看我寫的文章拍的照片,喜歡看我介紹各地的風土人情時,我的內心是滿滿的歡喜的,而當我的那些原創文章被轉發,我拍的風景和人物照被稱讚時,一種他鄉遇故知的感覺則常常充溢我的心田。
回顧這些年來我與微信的種種緣分,我覺得在我需要專注且純粹的交流時,微信一定是我最敬業的工具;而當我需要安靜而熱鬧的分享時,它又為我提供了足夠多的精彩。
微信,已經成為我生活中須臾不可離開的夥伴,它是我的“精神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