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回國點滴 - 國慶致禮 - 萬眾矚目清涼山

(2016-10-01 04:59:47) 下一個

【5月21號,延安清涼山、萬花山】延安三山並峙,二水中分。三山中以寶塔山因政治圖騰最為知名。相對於鳳凰山的青翠靈秀,寶塔山的林蔭風清,清涼山則在山崖上長著參差不齊低矮零落的樹木,黃土與洞窟在權當點綴的青綠中更顯落拓蒼涼。從延河對岸看去,石階蜿蜒曲折,如掛山間。廟宇古樸巍峨,倚岩而立。山亭險中求穩,半懸欲墜。

中國文字也太能模糊了。跟在美國長大的兒子,講了半天,他還是雲裏霧裏。“清”和“涼”兩字淺白易懂,但“清涼”二字,則寓意深刻,古刹梵音,寧靜致遠。“試問九州誰做主,萬眾矚目清涼山” - 看到鑿印在半山腰巨大的陳毅詩句時,撲麵而來的是舍我其誰的“清涼”霸氣。當時重慶與延安劍拔弩張,而清涼山眾多古廟,已被占據,成為《人民日報》的發行與印刷地點。第一家新華書店就在現在的一家寺廟裏。毛澤東解放戰爭中諸篇檄文,都從這裏投擲出去。

“世間榮辱何須道,塞上衰翁也自知”。範仲淹當年鎮守延安,抗擊西夏。在宋朝被西夏大敗之際,舉國震動之時,以貶謫之身,多病之軀,修城圍寨,以堅韌的防守、準確到位的襲擊及恢弘的人格魅力促成兩朝和解,化刀戈為鋤犁。功莫大焉,善莫大焉。而範公與其父親範墉一樣,在辦案和公務時謹小慎微,允執厥中。這比坐在廟堂上深山中空談道學心性難多了,因為筆下一點,可能就是一個人的身家性命,但同時卻也不能為一昧慈悲而枉法。千年之後,這裏卻成為整人與內戰的中心。

經過六七十年的變遷與失修,清涼山留下的字碑、廟宇、匾刻、庭台早已破爛不堪。如今能開門待客的大多是些近年重修的樓宇。範公祠亦在其中。在清涼山遠望,延安城攬於眉勝之間。範公當年說"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應該是指延河和對麵的鳳凰山吧?這種景象,在幹沽了的延河,現在難以想象。但山上的古廟古跡,又著實令人沉迷,產生多少遐思,忘記了如今的延安,更以紅色根據地而著名。

從清涼山下來,我們還有三幾個小時,問當地人有什麽好去處,然後就匆匆開車到了郊外的萬花山,傳說是花木蘭的故地。其實有點牽強,因為是否真有木蘭其人或木蘭是否是關內人,還有爭論。山上做了個練馬亭,木蘭高頭大馬,英姿颯爽。山下還有木蘭墓,墓碑由舒同手書。舒同的字,別具一格,但用草書題墓碑,就有點不倫不類,甚至不敬了。不知道舒同為什麽不能以楷書題字。

萬花山以牡丹聞名。牡丹園和上山步道兩邊石碑題詞,都是近年新砌,滿滿是吾黨中央首長及高官們的題詞,但大多別扭難看。刻在山崖上,田紀雲大人題的“萬花山”幾個字軟而無力,像幾隻爬行的螃蟹,不過還好,還有兩個人可以墊底 - 前李總理和江主席的題字。不知道那兩位老兄是否有自知之明,不怕出醜貽笑大方嗎?當然,因為老毛當年來過這裏,留下聖跡,大家能不來嗎?既然來了,也要附庸風雅,揮就點“黨棍到此一遊”的墨寶,以示上級,以警後人。

延安城裏有個杜公祠,萬花山半腰有座杜公廟,都是為了紀念杜甫而建。說是杜甫那年為避安史之亂,經過延安,惶惶如喪家之犬,在萬花山上的岩石上過了一夜。後來就在那塊岩石上修了個廟,但那座廟,又矮又黑,裏麵陰森可怕。我壓著惶恐,禮拜了一下詩聖 - 他有名的三吏三別就是在這段流亡期間寫成。杜甫四處逃難,最後還是給亂兵抓住,不能不慨歎命運的安排。但回過頭來,杜甫又比王維幸運多了。王維也是陷於安史亂軍,還被迫做了偽軍官,從此帶了頂反黨和背叛人民的政治黑帽。

“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範公與700年後美國政治家Patrick Henry所說的“不自由,寧毋死”思想竟然是一模一樣。幸虧範仲淹和杜甫沒有活在當世,不然按照他們的性子,留在延安或解放後的北京,都不會有什麽好果子吃,除非願意加入中國作家協會,寫些八股文,在清涼山上的《人民日報》發表。

獨立自在,這也是清涼山上眾佛道的精神。黨的喉舌放在此山上,也是絕妙的清涼一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劍吼西風 回複 悄悄話 清幽的好地方。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