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b

我本布衣愛田園,人瘦心棉無怨言。 喜交天下有誌士,暢談人生苦與甜。 喜讀好寫根底淺,閑來垂釣綠水邊。 命同吾名多波折,塵心未盡思鄉縣。
正文

吃穿住行之二——穿

(2017-01-09 10:06:28) 下一個

    人是高級動物,由類人猿進化而來。大概在7.2萬年前,“人”就開始用樹葉和獸皮縫製“衣服”了,開始是為了禦寒,接著“衣服”又多了一種功能——遮羞。大約在6000年前,人類種植了棉花,發明了織布機,可以織布做衣服了,那時織出的是粗布。

    衣服的革新伴隨著人類的發展史,可謂月新年異。在中國古代,很長時期內人們都是穿長袍子。那時,中原大地為漢,其餘各少數名族為胡。漢服臃腫肥大,胡服窄緊輕便。公元前307年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大力推廣胡服,到了宋明時期,漢族皇帝頒令廢除胡服,複興漢服。

    古代衣服樣式大都差不多,料子決定衣服的質量和穿衣人的身份。一般老百姓穿粗布衣服,有錢人穿絲綢衣服。絲綢的發明晚於棉布1000年,中國是最早發明絲綢的國家。西漢(前202年—8年)時,由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以長安(今西安)為起點,東漢時以洛陽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這條道路被稱為最開始的“絲綢之路”。古時候的中國人用駱駝和馬匹通過絲綢之路把絲綢駝運到中東及東歐,用以換取西方物品,絲綢之路由此得名。“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宋朝詩人張俞的這首“蠶婦”道出了普通老百姓是穿不起絲綢衣服的。

    晚清時期,西服被引進中國,著西服者也僅限於那些去西方留學的學生。20世紀初,孫中山提出“驅除韃虜,恢複中華”,長袍馬褂被逐漸取消。剛解放那會老百姓大都穿粗布縫製的衣服,男人上衣(褂子)和褲子都是對開的,女人上衣和褲子都是斜開的,扣子也是手工縫製的。中山裝因孫中山而得名,為男性正裝,在上一世紀曾流行幾十年。

    張愛玲曾寫過一篇《更衣記》,說的是衣服發展史,不過,她說的主要是女人的服裝。旗袍可謂中國女性服裝的一大發明,把西方的裙子和東方的短褂巧妙的結合在一起,既能體現出東方女性的含蓄又能勾勒出女人身體的曲線。

    在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的農村還沒有完全解決溫飽問題,衣服也就很簡單,棉布料子依然是主角,補丁衣服隨處可見。那個時候,我家裏窮,父母一年僅給做一套新棉布衣服,穿破了就補補再穿。曾有一句描述當時窮人穿衣服的順口溜:新一年,舊二年,縫縫補補又三年,老大穿過老二撿,老三接過繼續穿。孩子大了知道害羞,覺得穿帶補丁的衣服沒麵子,總是很自卑。更要命的是,曾有一段時間,我的同桌要不是鄉書記的女兒就是鄉長的兒子,他們穿著都很幹淨時髦,讓我更加抬不起頭。上小學五四年級的時候,村裏收到外地扶貧發來的舊衣服,我家分了兩件,其中有一件黃軍褂整合我身,我就撿了一個便宜。雖然是舊衣服,卻沒有補丁,對我來說已經是麵子裝了。為了麵子,我總是在晚上洗穿髒了的“麵子裝”,如果早上還沒涼幹,就在做早飯的時候就著灶台把它烤幹再穿。我有一個僅比我大兩歲的老姑,她初中未畢業就接了爺爺的班參加了工作,吃上商品了。80年代初吃商品糧、有工作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有工資自然就有錢買新衣服。在很長一段時間裏,我撿老姑穿舊的長褲穿。在學校裏,我最擔心上廁所,一上廁所就露出了原形:我穿的長褲是邊開口的。不知道時至何時,女人褲子變成和男人的一樣,從前麵開口了。要是這種變化早幾年發生,我會少受很多委屈,少害多少羞。我到省城上學的時候,依然穿帶補丁的衣服,那時候學校裏已經沒有幾個穿帶補丁衣服的人了。

    中國的改革開放不僅帶來了經濟的騰飛,也引進了西方服裝的盛宴。開始的牛仔服,夾克衫,西裝,一直到後來的比基尼……。時至今日,無論從料子還是款式上,衣服可謂花樣萬千。巴黎時裝展每年展示了層出不窮的新款衣服。服裝設計師也是一個令人羨慕,高收入的職業。中國人的服裝不僅全盤西化,大有過之而不及。原來男人的中山裝和女人的旗袍似乎成了古董。

    “撞衫”是近年來年輕人發明的新詞,意思是遇上一個人和自己穿一樣的衣服。年輕人忌諱撞衫,所以要使自己別具一格,穿衣服要不就給褲子上挖個洞,要不就給袖子上縫幾個補丁,或者一件衣服用幾塊完全不同顏色的布料縫製。

     女人天生對衣服有一種挑剔和愛好,不信你打開女人們的衣櫃,可以開一個服裝店。其實,女人買衣服,很多都隻是偶爾穿一下,有的甚至根本就不穿。女人對衣服的無限熱愛給服裝設計師和服裝廠帶來了巨額利潤,他們絞盡腦汁去設計和生產讓女人們喜愛的衣服,問題是,愛美的女人們自己有時候也搞不清楚穿哪一種衣服好看。曾幾何時,突然發現女人不穿襪子,或者隻穿一種淺腰僅有襪底顧住腳邊的“襪子”。女人的衣服也是越來越短,越來越露,從原來的長褲長裙到後來的短褲短裙,現在夏天女孩子的短褲短裙更短了。曰“以露唯美”。“真空”也是一個剛出來不久的新詞,意為不穿內衣。中國媒體熱衷於炒作明星,更熱衷於炒作女明星的豔聞,關於女星“真空”的報道時有發生。三年前的一天,我陪同一個非洲朋友去中國旅遊,在深圳機場候機的時候,那非洲朋友突然示意我去看對麵,結果發現對麵一個女子“真空”。看著那非洲朋友愕然的表情,我問他為何到處亂瞅,他說是無意發現的。他反複問我:“你們中國女人這麽開放?”我說:“僅是個例,這叫真空。”

     如今的衣服價格從幾元到數萬元一件的都有,穿衣早已不是為了禦寒和遮羞,而是為了麵子和展示。衣著是不是名牌代表一個人的地位和品位是很多人的一個誤解,這種認識在當下的中國層出不窮。如果你穿著一身名牌衣服,戴著一塊名表,挎著一個名包,再開著一輛名車,在中國會被人追捧,哪怕你全都是借來的。中國人到國外搶購名牌衣服、名表、名包等奢侈品也就不足為奇了。可惜,我對品牌衣服和奢侈品幾乎是白癡。

    時代在發展,有些東西似乎在輪回。我小時候總是穿棉布衣服,總希望能穿上一件“的確涼”或者“的確卡”的衣服,那時候因為衣服穿的少,冬天經常遭受凍瘡之苦;如今,人們喜歡穿棉布衣服,不過現在的棉布都是紡得極細密。很多女人們認為穿得越少越美,固有“超短褲”,“超短襪”,“真空”,“丁字褲”不斷湧現。原來的女人害羞,穿衣服怕露;現在的女人不怕羞,穿衣服喜歡露。年輕人在冬天穿得很少而遭凍,他們不是沒有衣服穿,而是為了所謂的美。美其名曰:隻要風度不要溫度。日本和朝鮮的女人是世界上最抗凍的女人,她們可以在零下20度的冬天裏穿著裙子,把雙腿裸露在外麵。這才是真正的隻要風度不要溫度。我在想:“有一天,人會不會返回到原始社會,大家都不穿衣服了?”

    流行的不一定就是好東西,譬如流感。我就不喜歡趕時髦,我永遠喜歡穿那種棉質的休閑服,就連鞋子也是休閑的。小時候經常穿媽媽和姥姥做的千層底布鞋。姥姥已經故去,媽媽年老眼花也不能再納鞋底了。手工千層底布鞋似乎在流失,我卻依然懷念。

    無論是否趕時髦,我認為穿衣服要注意這麽幾點:幹淨、舒適、得體。非洲天氣熱,很多同胞們喜歡穿著短褲、T恤衫和拖鞋。這樣是涼快些,可我總覺得在外有些“有傷大雅”。非洲政府的公務員上班的時候大都西裝革履,至少穿襯衣,紮著領帶。非洲女人鮮有穿短褲和短裙的。到底是西方開放還是中國開放?

    現在衣服多了,我每天早上在換衣服的時候總會花幾秒鍾去選擇衣服穿。衣服雖然多,最喜歡的卻是那幾件。我有幾件衣服超過十年了還在穿,不是戀舊,而是覺得穿著舒服。

 

 

 

 

 

 

2017年1月8日夜

Dar es Salaam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