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平:《社會還在,形式變了》
社會是人類共同生活的組成形式,社會是共同生活的個體通過各種各樣關係聯合起來的集合,社會是約定的存在形式。從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人們都在社會中生活,充當自己的社會角色,並領取一份生存的權利和利益。這就是人們延續了數千年的關於社會的概念。
社會與人的生存息息相關,社會形式的變革是人們夢寐以求的事情,但社會形式真正改變的到來,卻遠遠超出人們的想象。社會進入無產社會(無財產、無產品社會),首先是社會的利益性質消失,社會不再是利益的製造、集合、分配、管理機構,社會不再是生存利益的組合體,社會解除了服務於人們生存的功能,社會轉型為人們的感知共同體,是人們感知活動的組織、交流、管理的集合體,是共同感知的個體通過各種各樣的感知關係聯合起來活動平台,是涉及人存在的方方麵麵的感知互聯網,是人們約定的感知活動的存在形式。感知社會的運行單位是個人,不再有家庭、團體和組織或其他結盟形式的非個人單位,社會奉行的宗旨是:以感知為前提和目的,營造共同的感知生活。社會運行的規則是:服務感知,共享感知。給人感知,從人感知。社會達成的目標是:讓每個人愉悅地感知存在。
在共建感知社會目標下,人們賦於了社會更多更廣更全麵的功能,個人對社會負責,社會負責每一個人,社會機構自動有序的以最合理、最合適、最科學、最有效的方式調配每個人的生活位置,使得每個人都可以擁有良好的感知環境、感知條件和得到良好的感知,科技能力會使一切管理井然有序,人人充分發揮自己的有利條件而各得其所。再無需對人的道德品質和思想意識有任何規範性的要求,感知的性質已經改變了人的本質,人已經不可能成為其他類型的人。所以,社會不再對人有任何約束,也不再執行任何獎掖和懲罰。一切的付出與回報都在感知活動中,人努力做好自己,就會獲得愉悅的自己。社會隻盡可能提供活動的空間,無需裁判也不出結果,因為人的感知就是裁判與結果。
在感知存在的過程中,社會的實際意義發生了本質的變化,不是社會需要人的約定、建設、執行和管理,而是人必須依賴於共同的社會生活,人必須在社會形式下才能有效開展感知活動,社會成為人們的共同所在,社會是個人存在的必須支持。社會生活替換了個人的其他的生活形式(任何婚姻、家庭、團體、組織等形式都不存在),社會生活承擔了人的一切需要和一切願望,所以,社會生活變得更具體、更細微、更科學、更有效。社會合理的合適的調配一切資源,人們都樂意執行社會的調節,沒有任何理由懷疑社會,因為社會是無形的,是人們願望的集合和執行,社會沒有加入任何操控者的意誌(任何國家、團體、組織都不存在),社會就是一個數據運算中心,社會就是一個無微不致的互連網和一台麵麵俱到的生活機器。
《管理還在,方式變了》
人類的社會化生活需要秩序與管理,怎麽管理?誰來管理?這些問題難為人整整一個生存紀元。為爭取管理權,為爭當管理者,人類經曆了多少戰爭、殺戮、禍患與苦難,因為人們不可能產生一個公平公正、合理合法、天經地義的管理者,也不可能擁有一套正確有效、合理合適的管理方法,除了上帝與天條,人類實際上無法管理自己,因為誰也不具備管理的資格。
上帝是理念和理性的化身,人們信奉上帝,就是信奉正確的理性,人們執行上帝的意旨,就是執行理性的指示。當人們統一到感知理念之下,明確無誤的理性就會產生,理性的執行者就是人自己。社會的管理施行理性的方案,執行的方法是由人設計,由智能網絡數字係統實施。上帝的意誌由人的理性代替,上帝的功能由計算機實現,管理者是智能網絡數字係統,受管理者是作為感知體的人。
每個人都在智能網絡數字係統的安排管理下生活,社會秩序就是網絡管理的設計程序,個人就是網絡管理的信息數據采集點和接受終端。每個人身上發生的各種信息作為各種數據錄入係統,無論是身體狀況、行為狀態、知識教育、技能特長、過往履曆、心理意願、精神要求……每個人的一切狀況都作為數字化信息進入係統,而係統根據人們總體設計程序進行運算,在所有的數據中進行匹配,得出個人最佳生活方案、行為指示和若幹心理的和精神的建議和實施措施,個人則和智能網絡係統互動,並配合完成所有的安排。個人生活線上線下一致運行,由智能網絡數字係統在全網絡範圍內進行最合理最合適的匹配與安排,這保證了每個人都在理性的範圍內實現了最合理和最合適的生活,做出應做的一切,得到所需的一切。
這真正實現了上帝式管理,個人無需財產,無需隱私,無需任何個人利益,個人隻對自己負責,對共同感知社會負責,而共同社會實現個人的一切要求,完成個人的一切意願,這一切都交由無所不在、麵麵俱到的智能網絡數字係統來執行管理和完成任務。
這是無政府、無衝突、無財產、無隱私、無分別、無差別……的理想人類社會,一切都在理性的範圍內智慧地運行,人不斷變化的需求就是智慧網絡的入口,人不斷獲得的愉悅感知就是網絡的出口,整個人類社會就是一個周密運行的數字係統。在係統中生活的每個人都有相同的意識、相同的意誌、相同的目的、相同的生活和相同的結果,當然,不同的性格、不同的興趣、不同的觀點、不同的行為和不同的感知依然存在,這些不同正好是共同感知的動力。不同和共同並不矛盾,共同的不同,這正是共同感知社會永不衰竭的活力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