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媽分享

經曆兒女成長路上糾結、迷茫、成功過的媽媽們,在此分享“他山之石“的借鑒。 為了大家少走彎路、去知曉更多還不知曉的世界。
正文

《陪伴子女的藝術》-家長在兒女不同成長階段的陪伴(二)

(2016-06-10 14:37:48) 下一個

(二)信任,放手

郭媽媽的孩子沒有明顯的叛逆,這是他們給予女兒自由成長空間有關係。在女兒初三的時候有一天回家問她周末和同學出去郊遊行不行?她說:為什麽不可以,可以呀。女兒又說:有男有女啊,她說:那更好了,男孩子可以做女孩做不來的事情。女兒又說:我們還想在外麵過一夜。她說沒關係,都安排好就好!女兒本來擔心她不同意,沒想到這麽痛快,過了兩天,女兒回來說去不成了,因為別的家長不同意。

郭媽媽為孩子惋惜,同時理解那些家長。但是她認為那些家長,還是不相信孩子,認為孩子太小不懂事,會做出格的事。但是她相信自己的孩子有能力判斷什麽事情可以做什麽。

而且相信自己的教育,相信自己的女兒!

說到放手,郭媽媽做了常人做不到的選擇,孩子在17歲那年,隻身一人飛往美國,而且中間轉機,在此之前從未出過國,也沒有一人坐飛機的經曆。很多人不理解,責備她。但是郭媽媽認為既然選擇了出國,就要放手,在生活上徹底放手。分別時也沒有悲悲切切,感到了是時候分離了,作為媽媽就應該拿得起放得下。拿得起就是把孩子培養成你想要的樣子,放的下就是讓她獨立。她說她在盡量的修煉,真正做到覺得自己的兒女屬於別人很不容易。她是衷心的欽佩放的下的媽媽。

(三)適度,距離

孩子成年後,與孩子保持適度距離是主動的退出,不是無奈的選擇。這對於中國父母是個挑戰。很多父母難以接受這一點,實際上很難都達成識。一個孩子該獨立而沒有獨立是沒有完整的人格,一個家長該離開而沒有離開是沒有完整的自我。郭老師具體的做法有下麵四點:

一是獨立居住,各自有自己得空間。在中國很難做到自己沒結婚就和父母分開住,尤其是家裏有房的。很那接受孩子花錢租房子。郭媽媽的女兒自己租房子。大家都認為這是應該的。

二是父母對成年的子女要適度關注,不叨擾,不犯賤。不能把孩子當小孩。不要噓寒問暖,問東問西。不要讓孩子煩,更不要犯賤,給成年人收拾屋子,洗衣服等等。當然,如果孩子真需要幫助我們還是不遺餘力的去幫。

三,父母與時共進,跟上孩子成長的腳步,才能有交流的話題。而不能找借口自己上歲數就不學習了。郭媽媽自己提醒自己,要跟上女兒的腳步。要有親子互動。

女兒很貼心,每次回國探親經常主動給媽媽找感興趣的美劇,(廣告狂人)即使自己看過了,還要陪媽媽看,為的是娘倆有共同話題交流。女兒遺憾媽媽不能看懂英語的原版。

四:對孩子要有要求,而且做到清楚明確。

對於女兒的終身大事,像所有的父母一樣,期盼她找到合適的另一半。並不擔心她的學業,更擔心她的終身大事。女兒知道父母的心願。現在郭老師也在反思自己的方式,不再嘮叨,最後給女兒一個明確的想法。女兒接受這種做法,反過來會時常提起媽媽關心的話題。

對於兒女讓他們知道,父母需要被關注,父母的感受也要受到重視。

陪伴的話題很大,今天就講這幾點!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