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閑話

古稀老翁防癡呆,學習碼字非有才,有話則長無話短,藝術本是開心菜。無病呻吟莫恥笑,偶有得罪莫見怪,君子自有常來客,清茶淡酒敞胸懷
正文

雜聊“什麽是行畫”

(2017-11-25 02:39:59) 下一個
雜聊“什麽是行畫?”

    這一段時間,書畫藝廊網友的發帖和跟帖中時有提及“什麽是行畫”的問題。

   “行畫”問題看似簡單,然而想要簡明扼要地給“行畫”下一個確切的定義,分清什麽是“行畫”、什麽是“藝術作品”,也不是那麽容易,在如何掌握區分兩者的標準上,也存在不少爭議,或者說有些畫介於兩者之間,很難完全區分開來。

   本文想從我個人對“行畫”的認知過程聊起:


   上世紀50年代初,我在上海振粹小學上學,校內有個美術組,組裏的“大哥大”是我的羨慕對象,他在大約十歲左右時,便能畫一米大小的主席像。他擅長用炭精粉打格放大照片,替人畫像。(關於這位同學的故事可參閱我2016年6月3日博文《他們未能成全畫家夢》)

  那年代,這類照片放大“畫像”的行業店鋪,在上海有不少,生意也很好。
 
圖1:炭精畫像店鋪照片

  上高中後,立誌想當個油畫家,開始看書自學西方素描,認識了盎格爾、達芬奇、列賓、米開蘭哲羅;後來又進了央美正規學習油畫,便懂得了炭精畫像方式隻是一種手工藝,不能算藝術。從今天的角度來看,那是一種“行畫”。

  這一“行”,也有畫得好的、“高檔”的,檔次最高的,是畫領袖的標準像,那不是任何人都能畫好的。比如專職給天安門繪製主席像的張振仕老師,便是一級畫師。

  但這行不屬於“藝術創作”,故張老師專職畫像後的工作單位不是美院和畫院,是北京工藝美術品總公司。
 
圖2:炭精畫像行業的操作照片
 
圖3:文藝複興大師拉斐爾素描
 
圖4:達芬奇素描自畫像
 

  央美本科學習期間,我有個同班同學叫袁誌良。

  1960年冬天,我們班在河北懷來縣花園公社勞動實習,因餓得實在受不了,勞動間隙,他偷偷吃了一根地裏剛挖出來的胡蘿卜,被同學舉報後,連續幾晚遭到團小組的批判,重壓之下犯了病,癡癡的說不出話來了。

  帶班老師怕出事,把他送回了學校。他在香港的離異生母知悉後,把他接去了香港。

  大約77年左右,文革結束,美院老師們開始從幹校陸續返回學校,此時,袁誌良從香港來京,在美院作了一次關於香港行畫產業的講座,還放映了一部ta自己拍的紀錄片,介紹他這些年從事的商品畫製作產業。

  影片中介紹了他製作行畫的步驟過程:一間大工作室的牆上,釘著十塊一樣大小的畫布(不帶畫框)然後開始流水作業,先調出一個天的顏色,用大板刷一一刷過去,再調一海水的顏色,一一刷過去,然後是帆船輪廓、明暗、倒影......

  看得出他胸有成竹、十分熟練,按一個固定的程序模式,幾個小時後,十幅幾乎一摸一樣的海景畫便完成了。畢竟他曾在央美附中和本科受過6年左右的專業訓練,這些“行畫”固然沒什麽創造性、草率了些,繪畫技巧水平還是可以的。

  這類商品行畫的銷售對象,主要是供一些公司、旅館、酒店、餐廳、私人診所、經紀人辦公室等室內補壁裝飾所用,有一個不小的市場需求。

  據他介紹,畫好幹透的畫,幾十幅捆成一捆,裝箱海運到美國的一家行畫批發公司,那裏有專業車間,為畫統一配框包裝,再分發到各地的零售店銷售,或直接寄給訂戶。

  由於快速成批生產、薄利多銷,在市場需求好的情況下,這一行的生產利潤還是很可觀的。

  我們按100刀一幅賣給批發商的批發價來計算(繪畫材料成本很低,暫省略不計),他一天的收入便是1000刀。每月按工作20天算,他的月收入便是20000美元。

  和當時台下聽他講座的、月薪最多2-3百人民幣的他的老師們(全國著名的美院大教授們)來比,老師們都成“窮光蛋”了(我當時的工資是62元人民幣)

  據說他有錢後便不再自己畫了,都是招募雇用學生來替他生產。同時開始轉向從事股票和企業投資,也曾因在加拿大投資金礦遭騙局,差點破產......這些都是題外話了。
 
 
圖4、圖5:海景行畫二例
 
圖6:英國畫家忒納的海景畫
 
圖7:現代派畫家馬葵畫的海景畫
 

   在2016年8月6日《要是假畫撞上你 — 躺著中槍啥感覺》和8月14日《倫敦達利奇美術館的假畫》兩篇博文中,我們曾談到另一種市場上的商品畫現象 — 手工名畫複製品、山寨仿製贗品、臨摹品。

   在《躺著中槍》一文中,介紹了一幅偽臨摹品:
 
圖8:北京京東拍賣中盜用我的名字製作的偽臨摹品

   在《倫敦達利奇美術館的假畫》文中,介紹了一則新聞:

   “ 過去三個月時間, 一幅來自中國的行畫靜靜地懸掛在英國倫敦達利奇美術館(Dulwich Picture Gallery )的展牆上。在‘中國製造:道格·菲什伯恩計劃’中,藝術家道格·菲什伯恩(Doug Fishbone)挑戰觀眾的眼力,邀請參觀者從展出的240幅館藏古典大師畫作中找出唯一的這一幅現代複製品”(這幅通過網購定製的作品價格為120英鎊,由深圳大芬邨的藝術家臨摹複製 —本翁注)。

 
圖9:達利奇美術館,原作和仿製臨品的比較

   文中提到的大芬村是中國最有名也是最大的行畫產業所在地之一,我們來看看百度百科,關於“大芬油畫村”的有關介紹:

  “ 位於深圳布吉的大芬油畫村,原本是一個並不起眼的客家人聚居村落,占地麵積0.4平方公裏,該村原住居民350多人, 1989年,香港畫商黃江來到大芬,租用民房招募學生和畫工進行油畫的創作、臨摹、收集和批量轉銷,由此將油畫這種特殊的產業帶進了大芬村。隨著越來越多的畫家、畫工進駐大芬村,“大芬油畫”成了國內外知名的文化品牌。從1998年開始,區、鎮兩級政府開始對大芬油畫村進行環境改造,並對油畫市場進行規範和引導,同時加大了宣傳力度,將大芬油畫村作為獨特的文化產業品牌進行打造。”
 
圖10:大芬油畫村的路標建築

   從介紹可以看出,這一個具有相當規模的“文化產業”,是由香港畫商引進到深圳的,和我同學袁誌良當年所從事的那個產業是同一“行業”,這一“行業”的產品,都統稱為“行畫”
 
圖11:大批的行畫在等待各地畫商前來挑選
 
圖12:用油畫顏料繪製國畫風景
 
圖13:典型的風景行畫在製作中
 
圖14:對畫工進行短期的培訓(石膏素描臨摹訓練)
 
圖15:能力強的畫工在製作名畫複製品(大衛:拿破侖像)
 
圖16:畫店門口配框待售的羅中立《父親》摹本
 
圖17:市場競爭激烈,畫工們掙點錢並不容易,
生活和工作條件也頗為艱苦。上方是他們臨的梵高的畫

(以上圖片均來自百度圖片)
 

  關於臨摹,有必要補充說幾句:

  臨摹本身並不是“行畫”,對學習和從事書畫藝術的人來說,臨摹是一條重要和有效的學習途徑。

  在圖像傳播媒體不太發達的過去,一般人很難看到原作,好的臨摹品可以起到留存資料,及用以傳播的一個手段。

  比如我們今天能欣賞到著名的王羲之《蘭亭序》,都是各位書法大家的“摹本”;名畫《清明上河圖》亦有眾多摹本存世。這些摹本並不屬於“行畫”或贗品。

  臨摹也有專業和非專業之分,其間水平會相差許多。

  1985年,我在倫敦國家畫廊現場,曾見到一位專門臨摹維米爾的職業畫家,在原作陳列現場臨摹。

  他臨的畫,不僅用筆技巧、色層肌理酷似原作,用的工具畫材也都是嚴格按17世紀當時所用仿製的。唯一的差別是尺寸要略小一點(博物館臨摹規定),畫麵色調要比原畫冷一層(考慮到將來上完光油後會蒙上一層很淺的黃色)

   作為市場商品畫的摹本,則目的要求不同。這些廉價供人裝飾所用的商品畫,批量生產,必須計算勞動成本,求數量不求質量;臨摹者也都不是經過嚴格訓練的專業人員,所以質量較差,與原作距離頗大。

   我們可以舉上世紀末,中國市場上曾一度到處充斥陳逸飛美女畫的臨摹品為例,那都是典型的“行畫”
 
 

圖11:陳逸飛原作和市場上行畫臨品的比較(附行畫局部)
 
圖12:正在批量生產的大芬村集體“臨摹”生產現場
(臨的是列賓的斯塔索夫像)
 

  這裏我摘引網上幾段有關行畫的分析:

1,百度,行畫條目

從嚴格意義上講,“行畫”不屬於油畫、它屬於油畫工藝品。

因其存心“媚俗”,從骨子裏以迎合、討好觀賞者為目的,與藝術本質“自我釋放而引起他人共鳴”的宗旨背道而馳,因此行畫作品藝術性很膚淺,藝術價值也較低。

行畫帶有模式化的特點,色彩鮮豔亮麗,迎合市場的喜好。行畫也稱韓畫,其最初專指商業油畫﹙現在所稱的行畫包括國畫油畫等任何畫種﹚,行畫源於韓國商品油畫,傳入香港後統稱韓畫,後傳入中國大陸以廣東最初稱其行畫﹙中國對於仿製的古玩行家稱行貨故而得名行畫﹚,目前主要以廣東、福建等職業畫室以臨摹世界名畫為主,進行出口的商業貿易,所以也稱商品畫。行畫是一種具有行業加工性質的、具有流水作業性質的產品,
有的原創畫家的作品,也有媚俗、迎合的形式或風格,所以行畫與原創之間本沒有明顯的劃分界限。
 
2,百度,行畫產業條目

關於行畫與原創性繪畫的區別

第一,從本質上來說,行畫的社會化生產決定了它屬於美術商品,而原創性繪畫的獨創性體現了它是藝術作品。

第二,行畫的獨創性僅體現在技術上,是局部對繪畫本身的筆法和調色上的創造,而原創性繪畫具有內容與形式的雙重獨創性,含有深刻豐富的知識性,是藝術家整體思想的體現。

第三,在他們的價值上,原創性繪畫主要體現了作品的使用價值,即優秀的美術作品滿足了人們的精神生活,即滿足了審美價值、欣賞價值、認識價值和研究價值的總和,主要是抽象的精神勞動;而行畫雖然也體現了上述的使用價值,但它更明顯的是體現了價值的另一種意義,即凝聚在商品中的一般的、無差別的人類的勞動,是具體的物質勞動。

第四,行畫的創作目的就是為了出售,獲得經濟利益,而原創性繪畫它的最初創作目的不是為了出售,而是畫家內心深刻的反應。

第五,在生產方式上,行畫是大批量生產,生產過程簡單化;而原創性繪畫則是一個醞釀思想的過程,而且創作的過程也需要一個比較漫長的時間。

第六,行畫則不具有收藏價值,而原創性繪畫具有收藏價值;創造性的觀念更值錢。

第七,二者的價格不同,行畫的社會化生產及非原創新都使它不具備藝術品的特征,因而價格與一般商品的界定無異;而原創性繪畫它所具有的原創性、精神內涵及藝術大師的勞動都使得它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因而價格較高。

第八,由於二者的價格不同導致二者的消費群體不同,行畫的消費群體主要是一般大眾,他們喜歡優美的風景、漂亮的人物、比較鮮豔的色彩;而原創性繪畫在擁有此類的內容的同時,還有嚴肅性繪畫,並擁有固定的消費群體,如畫廊、收藏家及藝術大師等。
 
3,國家博物館館長陳履生談行畫:

“行畫”作為一種文化商業現象,其具體表現可以分為數種形式:

一、批量化社會生產,大都產生於工藝美術工廠,以複製中國古代名畫或現代某一畫家的作品為主,是外貿出口書畫的主要部分,同時也流入旅遊書畫藝術市場;

二、純粹以商業為目的、無藝術創造、僅有某種繪畫技藝的個體化生產,雖然從局部上看它不具有社會化生產的規模,但在全局上因其從業人數的眾多,所以它是行畫的主體。其作者通常未受過專業訓練或受過一定的專業訓練但藝術質素不高,因此專畫某一題材或某一風格的畫,以數枝牡丹幾筆梅竹一抹山水討生活,售價低廉是它的一個特點;

三、專門複製目前在海外拍賣行中價位較高的已故或在世名畫家的作品,此類書畫不僅侵犯他人的知識產權,而且幹擾了正常的書畫經營,使中國書畫在國際藝術市場上一直糾纏於真假的訴訟之中,同時假畫的出現也引發了經營中的混亂,使得許多畫廊“十天賣不出一張真畫,一天卻可以賣出十張假畫”;

四、已經取得一定聲名的畫家的“行活”,也稱為“高級行畫”,這類畫家可能過去曾經創造了某種技法或形式風格,但不斷重複自己形成許多麵貌相似甚至雷同的作品,同一個畫家同樣題材、構圖、風格的畫在北京的不同畫廊中都可以見到,雖然售價可觀,卻無藝術價值可言。
 
4,豆瓣網,軟裝配畫牆繪

什麽是行畫?照我說,行畫是一種態度,是指一個畫家在用一種行業內的詬病心態去繪製的油畫,有裝飾效果,沒藝術價值的油畫,無論是臨摹還是原創,隻要是用行畫心態畫的畫都叫行畫。
 
 

   網上還有篇博文,用對比圖示的方式,來說明行畫與藝術創作的具體差別,比較形象直觀,不長,我也將它轉貼於後,供大家參考:

你真的會辨別行畫和油畫嗎?
今天就來給大家普及一下。
 
色彩這麽豐富,肯定是幅好油畫!
 
畫得這麽細致,肯定是件大作!

然而,它們真的是油畫嗎?

從嚴格意義上講,"行畫"不屬於純藝術油畫,它屬於油畫工藝品。"行畫"即仿製油畫,常使用各種工藝製作的技巧或易於模仿的手法,形成一套幾乎沒有變化的繪製流程,快速、大量地複製油畫效果。與專業美術院校的教授方法完全不同,"行畫"技法常用於培訓沒有美術功底的畫工在短時間內掌握並進行流水線作業。

"行畫"通常價格便宜、色彩亮麗、風格媚俗,用來滿足世界各國低端藝術市場。由於其並不追求藝術性,故常與"商品畫"同指品味不高的非純藝術油畫。同時,由於"行畫"畫師水平有高有低,純藝術"油畫"亦有優劣,油畫鑒賞能力也如同古玩鑒賞並非人人與生俱來,而是要經過專業美術知識的學習,並具備常看名畫原作的經曆,因此,發達國家常以主人家中或辦公場所的掛畫,是"行畫"還是高品位"油畫"來判斷主人的人文素養以及經濟實力。

那麽
"行畫"和純藝術“油畫”
究竟是哪裏不同呢?
三個字
“品”不同!
 
"行畫"花卉(左)         油畫大師馬奈作品(右)
色彩花哨、品格矯作       色彩講究、品格高雅
 
"行畫"風景(左)         油畫大師柯羅作品(右)
形態飄浮、品格淺薄        形態結實、品格質樸
 
"行畫"房屋(上),品格甜膩。
油畫大師列維坦作品(下),品格生動有力。
 
"行畫"人物(左)        油畫大師倫布朗作品(右)
品格媚俗。              品格厚重、深刻。
 

  “行畫”一詞是中文中對市場“商品畫”的一種稱呼,而“商品畫生產”這一“行業”是國際性的,它在全世界有著廣泛的市場需求,行畫畫家在世界各地也比比皆是,他們的影響力不可忽視。

   書畫藝廊多位網友都曾提到YOU TUBE上教授繪畫的視頻,我也曾好奇的輸入Painting一詞進去搜了一下,發現其中有相當一部分的教學視頻,都是行畫畫家製作的(通過網絡教授繪畫,來提高品牌的公眾知名度,這是這一行業行之有效的一種廣告模式)

   為了讓大家對這類行畫商品畫有個更為直觀感性的視覺認識,我特意選了在YouTube上進行視頻教學的12位不同行畫畫家的20幅風景畫,將他們集中放在一起,供大家參看分析:
 
 
 
 
 
 
 
 
 
 
 
 
 
 
 
 
 
 
 

   你有沒有感覺到,這些畫在視覺上有一種像出自一個人之手的類同共有的品味和風格呢?
   這就是“行畫”的品味和風格。
 

   行畫畫家適應市場需求,從事他們自己的藝術勞動,服務社會,這點無可非議。他們的勞動應當得到人們的尊重,本文無意貶低他們的藝術勞動。

   但商品畫的批量生產和有獨創性的藝術品創造不是一回事。有誌於從藝的年青朋友們,在選擇自己未來的學習道路(純藝術、裝飾設計、商品畫等各種不同的藝術門類)時,認清這一點還是很重要的。

   撰寫本文的主要動機即出於此。
  
  
[ 打印 ]
閱讀 ()評論 (5)
評論
伯樂山翁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捕捉聲影' 的評論 : 可以,歡迎分享。
捕捉聲影 回複 悄悄話 我能分亨這篇文章到微信嗎?讀了好幾遍.講得透徹易懂
JohnLocke 回複 悄悄話 看到了Leonid Afremov。剛買了他的“行畫”。
伯樂山翁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越吃越蒙山人' 的評論 : 謝謝點評鼓勵!
越吃越蒙山人 回複 悄悄話 很多真知灼見被伯老娓娓道來,佩服。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