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閑話

古稀老翁防癡呆,學習碼字非有才,有話則長無話短,藝術本是開心菜。無病呻吟莫恥笑,偶有得罪莫見怪,君子自有常來客,清茶淡酒敞胸懷
正文

倫敦“可負擔得起的藝術”博覽會

(2018-01-30 06:34:25) 下一個

倫敦“可負擔得起的藝術”博覽會

— AFFORDABLE ART FAIR

 

“一個人要是厭倦了倫敦,

他就是厭倦了生活”

— Samuel Johnson

 

   2015年的“世界城市活力排行榜”,把第一名評給了倫敦。

   所謂“城市活力”,當然首先是他的經濟活力、國際化影響力、科技創造力、金融投資吸引力、教育醫療體係及城市建設發展等各方麵的活力,活躍的、有世界影響的種種文化藝術活動也是評比必不可少的一個方麵。

   倫敦的博物館、畫廊、展覽中心、文化中心,眾多公園中舉辦的形形色色文化藝術活動,確實讓人目不暇接,用“比比皆是”來形容絕不為過。

   今天想介紹的這一“Fair”博覽會,是我在2015年底離開倫敦回加拿大前,特地提前於網上購好票去看的。

   以商業畫廊為主要參展單位的這類商業性的“Fair”博覽會,在西方到處都有,每年會按期舉辦,美國的EXPO,法國的FIAC都是,加拿大這裏的多倫多和蒙特利爾也都有,隻是名稱不同,大小規模、畫廊多少、和檔次高低不同而已。說句老實話,出國這麽多年,這類博覽會已經看得有點麻木了。

   這回引起我對倫敦的這個Fair感興趣,決心要去一看究竟的真正原因,卻是展覽的名字-《Affordable Art Fair》

   Affordable Art Fair直譯成中文是“可負擔得起的藝術博覽會”,指展覽的藝術品價位是一般中等收入家庭可以接受的。具體的規定是不超過5000英鎊。按月薪2-3千英鎊,倆人工作的普通工薪家庭來說,一年中攢下一個月工資買件自己喜歡的藝術品,不是做不到的,更何況有許多小件藝術品(如版畫原作)隻要幾百英鎊。

   從博覽會廣告打出的口號來看:ADD A SPLASH OF ART(讓您)“增添點藝術的色彩”,賣點確實是衝著普通非專業收藏家大眾而來,頗有點想要“讓藝術走進千家萬戶”的意思。

   展覽的這一出發點我從心底裏舉雙手讚同。近些年來,當我們看到形同賭股買進賣出、專供資本洗錢博利擊鼓傳花、頻頻炒作藝術天價、賺錢都賺到心黑了的某些拍賣行,使“藝術市場”完全畸形異化了的那些惡劣現象,確實深深感受到維護一個正常的、為絕大多數藝術家生存及維係藝術與廣大公眾密切聯係所必需的、穩定的“平價藝術市場”的重要。

   而這一在倫敦被譽為非常“popular”的藝術博覽會,在“可負擔得起”的條件下,究竟能供給廣大公眾一些什麽樣的藝術品?它們的藝術水準會是什麽樣子呢?我是帶著探個究竟的好奇心,來到了Battersea Park 的展覽中心的。

   這是四天展期的頭一天,開始不到半小時,來的觀眾已經絡繹不絕,展廳很大,一進大門對著的是美國“紐約時報”及新聞發布專櫃,左側有英國最重要的藝術出版社PHAIDON的專櫃(展覽期間一些畫冊25%特價銷售),正對著的樓梯上麵二層咖啡廳裏可以看到許多人正在享用咖啡和早餐。

圖1)展廳門外停車場

圖2)博覽會廣告

    這屆博覽會是第15屆,共有英、美、法、荷、西、日、韓、加8個國家的112個參展單位,近千位藝術家的作品參加,規模確實可以了。

    進門你可領到一本“博覽會指南及展位圖”的小冊子,裏麵印了所有參展單位的名稱、國別、電話網址和展出位置;還為各單位選印了一幅它具有代表性風格的展品。

     展台按字母A-L從右到左排列成12行,每行按參展單位隔成一個個單間。

     展廳中間設有一個酒吧、沙發休息室、藝術工作室及“教育空間'的活動區以便觀眾看累了可以在此駐足,稍作調劑和休息。

圖3)“教育空間”有專家解答公眾提出的各種問題

    我是一口氣從頭到尾走下來的,邊走邊隨意拍一些照片,由於展品太多,不可能認真細看。

    拍下來的,有的是作品跳進了我的視線,有的是正好展地空著方便拍照;有些展品很有意思,但圍著一堆人說話,沒法拍,隻好跳過去。也有些作品(如新材料類似立體照片的3D作品)不好拍,隻能作罷。

    不知不覺,兩個小時就過去了,我這才察覺到自己肚子咕嚕、四肢乏力了。不管怎樣,拍這幾十張照片,總還是可以給大家一個總體的感性印象,可以交差了。

    博覽會在展覽期間還安排有一係列講座、工作室講習班等活動,向廣大觀眾介紹各種藝術的種類、形式、風格等知識,以增進公眾的對藝術認知和愛好。

    此屆展覽與以往不同的是,新開辟了美術院校應屆畢業生的展覽專區,既為公眾了解藝術新軍提供平台,也為這些畢業生進入社會搭橋開路。

    我在博覽會上還看到一些華人藝術家的作品,通過不同的途徑,也參加了展示。

    這裏單講一件有意思的花絮插曲:

    80年代初在中央美院留學的英國學生白蘭,回國後在倫敦開了一個畫廊,以經營中國當代畫家作品為主。我移居加拿大前,還曾和她一起在北京見過麵,吃過一頓飯,這次居然在這個博覽會上見到她了。雖然已經頭發灰白,當年的印象卻還能辨別出來。另一旁坐著一個英俊的小夥,論年齡像是她的兒子。

    白蘭一直在低頭打手機,看來確實很忙。我躊躇了好一會兒,雖說他鄉遇故友,是一大快事,但想了想這畢竟是30年的間隔變遷,一切還需從當年的美院往事同仁等聊起,又豈是簡單地三言兩語能打發了的,所以最終還是沒有去打攪她。

圖4)白蘭和她畫廊展示的中國畫家作品

 

下麵是我在博覽會現場拍的場景及作品照片供網友分享: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Luumia 回複 悄悄話 我曾經看過類似的商展。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包含了多數當代普通藝術創作者的作品,有種萬花筒的感覺。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