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閑話

古稀老翁防癡呆,學習碼字非有才,有話則長無話短,藝術本是開心菜。無病呻吟莫恥笑,偶有得罪莫見怪,君子自有常來客,清茶淡酒敞胸懷
正文

《紅星照耀著俄羅斯》— 你所不知道的早期蘇維埃藝術

(2017-10-07 07:18:27) 下一個
《紅星照耀著俄羅斯》
— 你所不知道的早期蘇維埃藝術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
  100年前的十月,列寧在俄國領導發動的這一場革命,不僅改變了整個世界,也改變了藝術。
   本文無意去談論此類革命的功過得失,而是想和大家一起來分享一批絕大部分人所沒有見過的、珍貴的曆史資料,看看在這場血與火的革命中催生出來的早期蘇維埃藝術,以及他們的命運。
   作為一個曆史的回顧,我覺得還是件很有意思的事。
   這些珍貴資料全部來自一位叫大衛·金的倫敦記者的私人收藏品。

      大家知道我最大癖好就是逛書店,那年,我便是在倫敦泰特畫廊的書店裏閑逛時,無目的掃視的眼光突然被一幅極其熟悉的圖像抓住了,在眾多西方大師畫冊堆中出現了和周圍環境極不協調一個頭戴紅星騎馬衝鋒的“紅軍”形象,這形象霎那間幾乎鉤起了自己全部童年的記憶:保爾·柯察金、列寧在十月、震撼世界的十天、難忘的一九一九、以革命的名義、攻打冬宮、高爾基、馬雅可夫斯基、偉大的公民……我們這一代人,對這一切似乎是過於熟悉了。
  抓住我眼球的便是這本名為《紅星照耀俄羅斯》的畫冊
 
《紅星照耀俄羅斯》圖冊封麵

  當我打開這本厚達350多頁500多幅圖片的畫冊時,更是大吃一驚:書裏的大部分圖片都是我從沒有見過的!
    站在那裏, 徐徐翻來,越翻越有興趣。這些圖片和配注的簡短文字,如同一部高度寫實的紀錄片,將一段曾經發生過、並著實改變了人類命運的、血與火、革命與動亂、希望與恐怖、英雄主義和大屠殺混雜的真實的曆史,從我們以前“被所知”不同的另一個角度,再次展現在你的眼前,使你情不止境地為之震憾,一種莫名奇妙的好奇感攫住了我的心。我花去了25英鎊,還讓它占去了我行李箱1/12的重量,把這本圖冊揹回了加拿大。

    此書的副標題是:《從1917到斯大林逝世的蘇聯視覺史》。
    作者:大衛·金(DAVID KING)— 一位住在倫敦的新聞工作者,也是《被消失的人民委員》《斯大林俄國對攝影和藝術的竄改偽造》《普通公民們》《斯大林的受害人》等眾多蘇聯專題著作的作者。
   《紅星照耀著俄羅斯》中的圖片都出自大衛·金的私人收藏。包括攝影照片、宣傳招貼、報章雜誌印刷品等。作者在曆史的急劇變化中搶救和保存了不少現今已是“絕版”的圖片資料,這回是首次複製出來和公眾見麵,所以彌為珍貴。
     本博文重點挑選了蘇維埃早期到斯大林30年代收緊文藝政策、確立“社會主義現實主義”之前的20餘件藝術品,加上原文字說明摘譯,供網友分饗。括號( )中的文字是本翁插入的夾議。
 
圖1  宣傳招貼 《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
1920年代中期  列寧格勒  佚名藝術家 水粉畫
 
圖2  《十月》
1921年 謝爾蓋·切庫寧為早期蘇維埃政權攝影集設計的封麵畫
(圖1、2,手法上都有著明顯的立體派和未來主義的痕跡)
 
 
圖3、圖4  《列寧像》
一幅準宗教式的列寧像,1922年 彼得格勒 斯莫利可夫作
是用1918年布爾什維克製定的蘇聯憲法前六段文字拚成的一幅肖像
(這做法也可以說是很“當代”的)
 
圖5  《車站裝飾》
這是彼得霍夫車站裝飾的,一件受Suprematist“至上主義”影響而創作的藝術品,包含有一個倒向地麵的雙頭鷹,文字口號是:“帝國主義戰爭和獨裁政權的倒台”
 
 
圖6、圖7  《小油燈》雜誌的兩期封麵 
封麵畫作者:奧爾迦·阿莫索娃,1911-1914曾在羅馬學習藝術

布爾什維克認為這雜誌政治上“有害”,波羅的海艦隊起義後,此雜誌同其他那些被稱作“布爾喬亞的出版物”一起封掉了。在經過和布爾什維克四個星期艱難的談判協商後,雜誌得以複刊。但國內戰爭開始後,又被再度封殺。(可看到封麵的藝術風格是受到當時風靡歐洲的“新藝術”和DECO藝術的影響,尤其是比亞茲萊插圖風格的痕跡很明顯)
 
圖8 《十月之夜》
此畫作者魯道夫·法蘭茲,
他是當時彼得格勒蘇維埃人民委員會文明委員部主管宣傳鼓動的負責人
 
圖9  《街頭雕塑》
作者尼古萊·柯利  1918年十月革命一周年時,豎立在莫斯科革命廣場
大白石塊代表反革命力量(白匪)被一個紅色的楔子(紅軍)從中劈開
用膠合板圍成的黑色底座後麵有個門,裏麵是一個夠大的儲藏室,
用來擺放街道清潔工所用的掃帚和鐵鏟
 
圖10  《共產國際》
謝爾蓋·切庫寧為1920年共產國際第二次代表大會所做的封麵設計
 
圖11  《托洛茨基像》

在革命早期,尤其是內戰時期,托洛茨基作為列寧最主要的助手、蘇聯紅軍的奠基人和領導人,他享有著極高的聲望和權利。斯大林執掌政權後,“托派”被打成了“反革命”,托洛茨基流亡國外,最終被克格勃暗殺在國外寓所中
這裏是一幅用立體派和未來派手法畫的托洛茨基像,大約作於1920年,藝術家佚名。20年代後期,所有保存與托派或被稱為“人民的敵人”有關聯的事物,都意味著要坐牢、去集中營或處死,這幅像能保留下來實屬罕見。
(和政治同步,這類“西方形式主義”的藝術手法也被宣判為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敵人”,從20年代末起,在蘇聯藝術中消聲滅跡了)
 
圖12  《俄羅斯社會主義蘇維埃共和國聯盟》
圖中五個俄文字母是《俄羅斯社會主義蘇維埃共和國聯盟》的縮寫。此宣傳畫的作者是弗拉基米爾·列別傑夫,1920年由波羅的海蘇維埃革命軍政治部出版。從30年代起,兩個S(Socialist和Soviet)位置作了交換,更名為《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
 
圖13  《戰爭》
這是全俄中央行政委員會1919年在莫斯科出版的“蘇維埃年曆”中一幅極富裝飾趣味的插圖,在那個巨大爭執的年代的蘇維埃出版物中,這一新穎奇特的裝飾風格是異乎尋常的。
 
圖14  《消滅世界帝國主義》
一幅諷喻宣傳畫的傑作,作於1919年,
作者是國內戰爭時期布爾什維克最負盛名的政治宣傳畫家基米特裏·摩爾。
宣傳畫黑色文字右上角有一行紅色小字,聲明:
“任何對這幅宣傳畫的破壞或覆蓋,都是一種反革命行為的表現”
 
圖15  《羅斯塔之窗》

革命初期,詩人馬雅可夫斯基發動組織藝術家開辟了《羅斯塔之窗》,由藝術家創作諷刺宣傳畫,手繪和模版印刷,張貼在全國各地的電報局營業室的窗戶上。
據估算,在內戰時期,他們一共製作了3000多幅這種宣傳畫。
這是其中的一幅,創作於1920年,正值波俄戰爭,用來諷刺波蘭的大地主:“烏克蘭和俄羅斯有一個共同的口號 — ‘潘’將不再是勞動人民的統治者”
 
圖16  《‘潘’在破壞,普羅大眾在創造》
作者是阿納托裏·彼得裏茨庫 作於1920年  

這張印刷品,來自基輔RUK出版社(RUK有革命烏克蘭藝術家和手藝的雙重意思)《烏克蘭革命宣傳畫》一書的彩色插頁校樣。此書應是為紀念十月革命15周年於1932年出版,但是找不到任何痕跡證明它曾經出版過,可能因為不太符合獨裁者很快發展起來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胃口,此書已成為斯大林主義者書籍審查製度的犧牲品。
 
圖17  《共產國際》雜誌封麵
季諾維也夫主編   畫家庫斯托基耶夫作封麵
(季諾維也夫後來也被打成了“人民的敵人”)
 
圖18  《年曆封麵》
1922年,庫班 - 黑海地區國家出版社出版,佚名藝術家
(新古典主義風格影響)
 
圖19  《要擁有多,你要多創造;要創造多,你要多知道》
畫家澤林斯基創作的宣傳畫 1920年 彼得格勒
(用鐮刀、麥穗和打開的書,表示號召農民學文化)
 
圖20  《紅色莫斯科 - 世界革命的心髒》
1921年 由“高等國立藝術與技術工作室”出版的宣傳畫
 
盧那察爾斯基曾在1919年提出:藝術教育“提供產品比教授美術更為重要”,隨後成立了這一工作室,以培養社會主義者成為“藝術家-建造者”把藝術和設計歸為一個大的學科範圍。1920年代曾在這裏工作過的著名的前衛藝術家、設計師、建築家、電影藝術家有:李西斯基、柳博芙·波波娃、亞曆山大·羅德琴科、瓦爾瓦拉·斯捷潘諾娃、弗拉基米爾·塔塔林。20年代末,這些著名實驗藝術家和設計家的作品,越來越被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搖旗呐喊者們視為敵人。1930年工作室被關閉。改成保守的莫斯科藝術學院。
 
圖21  漫畫雜誌《鱷魚》封麵
1927年11月14日,托洛茨基和季諾維也夫被開除出黨。這是11月號《鱷魚》雜誌的封麵,畫中把托洛茨基畫作一個搖琴手,唱歌女郎是季諾維也夫,加米諾夫隻是一隻鸚鵡。漫畫作者是依裏斯耶夫。
 
《鱷魚》雜誌上另一幅諷刺東正教教會的漫畫
 
 
 
 
 
圖22 - 圖26 《紅色涅瓦河》周刊

《紅色涅瓦河》是一份廣泛發行的文學藝術周刊,創刊於1923年,彼得格勒,總編是當時的教育與文明人民委員盧那察爾斯基。作為人民委員,他致力於教育和鼓勵工農去享有和參與20年代豐富的新文化生活。為了這目的,雜誌定期印製國內外藝術家繪畫作品的大張彩色複製品。外國畫家中包括了像雷諾阿、塞尚、高更,以及墨西哥壁畫家裏維拉等人的作品。這在當時是很激進的。這個非常成功的大眾普及教育項目一直延續到1930年。在1930年後,斯大林對文藝政策的收緊,使此雜誌的尺度也不得不收緊。
 
圖27  《穆拉的第三個老婆》
約瑟夫·蓋拉西莫維奇設計的電影海報。《穆拉的第三個老婆》是1928年列寧格勒蘇維埃電影製片廠出品的一部無聲故事片。
 
故事大意:蘇維埃政權初年,伊斯蘭神學教師加尼耶夫妻子死後,要娶他的小姨、年青貌美的愛莎為續,而愛莎愛的是共青團員學生沙基爾。愛莎被迫和加尼耶夫成婚。新婚之夜,愛莎逃了出去。在無家可歸、到處流浪、精疲力竭的情況下,她去敲了富商阿不杜拉家的門。她懷孕了。愛莎向共產黨婦女部求助。在她們幫助下,愛莎當了小學教師,生了孩子,送進了當地幼兒園。加尼耶夫和阿不杜拉都想把她劫掠回去。緊急關頭,愛莎寫信給正好從大學回家鄉來,準備完成實習項目的沙基爾。沙基爾娶了心愛的愛莎,成為孩子的繼父。
 
圖28  《麗人》
亞曆山大·努莫夫設計的電影海報 

《BELLA-DONNA》1927年莫斯科電影製片廠出品的一部美國電影譯製片
當時,外國電影、尤其是美國電影,非常受蘇聯觀眾歡迎。對於急需資金的、蘇維埃自己急速發展的電影工業來說,譯製發行外國電影,是極重要的資金收入來源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2)
評論
siliconbeaver 回複 悄悄話 Second! 俄羅斯文化中的精髓也是人類文明史的精華。
伯樂山翁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藍天白雲915LQB' 的評論 : 我是文革前的美院畢業生,研讀過俄羅斯藝術史,對革命前的俄羅斯藝術了如指掌。此文的目的並非介紹俄國藝術,而是在100年後,希望借此來回顧此革命對藝術的影響,以便今人更好認識當下。
伯樂山翁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少林商僧' 的評論 : 謝謝理解
伯樂山翁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cng' 的評論 : 謝謝您認真讀了此文,十月革命初期,留在蘇維埃的俄國藝術家還多少享有一點"夾縫中的自由,黨內高層的權力鬥爭也直接反映在藝術政策中,到30年代斯大林收緊文藝政策,確立”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後,連這點自由也沒有了。
伯樂山翁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andy47' 的評論 : 謝謝點評,同意你的觀點。但是,您顯然出於對政治宣傳的厭惡,沒有認真讀文,所以沒有理解此文背後的曆史觀點。如果你讀過我另一篇博文《巴克斯特和俄羅斯芭蕾的黃金時代》,恐怕您就不會下這個結論了。以史為鑒是很重要的,正如黑格爾所說:曆史的最大教訓,就是人們永遠不吸取曆史的教訓(大意),所以曆史在100年後,還會重複出現。
少林商僧 回複 悄悄話 謝謝樓主為我們分享這份曆史遺留下來的充滿苦澀的藝術大餐。
Sophie308 回複 悄悄話 有時候感到藝術家在俄國當時雖受壓抑,也比中國藝術家的日子好過許多。
cng 回複 悄悄話 不少作品即使在表現“革命”的主旋律,但是在形式上還是飽含了無限的藝術匠心,可見蘇聯藝術家在夾縫中生存的不易。值得收藏!
Quarx 回複 悄悄話 樓下說的都挺好。俄羅斯文化中的精髓也是人類文明史的精華,很多國家沒法比的。
藍天白雲915LQB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andy47' 的評論 : 你說的很對。俄羅斯繪畫藝術是人類藝術寶庫的一支絢麗的花朵,雖然被共產主義這個政治正確,糟蹋了不少,但傳統的東西還是很精湛的,應該去找這些精華,而不是類似文革宣傳畫。
andy47 回複 悄悄話 你舉的這些多是共產黨的鬥爭文學宣傳畫,其實前蘇聯還有象肖斯塔科維奇等藝術大師。說明你和我一樣從小能接觸的藝術形式很少,最多是一些小說,前蘇聯紅色電影之類。我們對藝術了解得太少,生活貧乏得很。前蘇聯有大量的音樂等藝術學院,傳承了俄羅斯的藝術傳統。哪像中國編些樣板戲,姚雪垠的《李自成》,就那麽幾本小說,姚還狂妄得很,妄稱“李學”,很好地解釋了什麽叫坐井觀天。我覺得你現在寫的這篇短文仍然顯示出你認識的缺陷。我現在一直在堅持欣賞古典音樂,基於這樣返老還童式的音樂等藝術形式的補課,即便我再有很大的獵奇心理,我也不會去搜集這些垃圾宣傳畫。多有得罪,請樓主原諒。
登錄後才可評論.